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11-01 10:16|论文栏目:体育教学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1101,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11-0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体育教学论文文章《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分析——以上海市为例》,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历史梳理可知,专项体育课程的发展形态不断产生变化,新时期的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新的价值内涵。早期的专项体育课混淆了体育教学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方法过于注重采用运动训练的方式手段,重在培养精英体育人才,导致竞技化味道浓厚。自从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仍然存在专项体育课教学目的任务、专项体育课教学内容模糊不清现象。有专项教师认为,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为“专项化”的体育课程改革,运动项目应该设置越多越好;有专项教师认为,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类似于“运动训练课”,教学方法可借鉴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从严、从大强度出发,注重对学生身体生理强度刺激,缺乏心理感受的关注。以上观点均不利于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违背了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2013 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打破传统年级、班级概念的分层次专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以下简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1,2]。目前,此项改革已经纳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十三五规划[3],2015 年进行了第二批学校试点(见表 1-1),2018 年全市推广。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体,其型式源于《高中课标》引领下的选项制,但略有不同,主要特征为:1)三年一贯制学习一个运动项目,进行“走班制”教学,期间若有学生运动兴趣发生转移,可适当进行项目调整;2)原来的每周“三课两活动”改为“四课一活动”,教学时间改为 80 分钟,每周安排两次“80+80”或者“80+40+40”分钟的专项体育课;3)25 人左右的小班化教学;4)专项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以专项技能为主,包括专项技能与战术、专项基本理论、专项发展的历史与文化、竞赛组织与训练方法,以及竞赛规则及裁判法等;5)开设项目从学校实际条件出发,优先保证学校传统强项发展,高度重视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初期不宜设置过多的专项。年级规模在12—15 班的学校,设置专项的数量一般控制在 6—7 项;年级规模在 8—11 班的学校,专项数量一般控制在 5—6 项;年级规模在 8 个班以下的学校,专项数量一般不超过 5 项。选项工作遵循学生选项优先,统一调配为辅的原则[1]。为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上海市在制度保障、开设条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了课程改革领导机制,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定期开展专项化教学视导。在师资保障方面,出台了高质量配齐专项体育教师意见。一方面,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引进或聘用较高水平专项教师;另一方面,聘请符合条件的教练员作为兼职教师,加入学校的“专项化”师资队伍。在经费物质保障方面,各区县设立课程改革专项资金,用于试点学校体育场地改造和添置器材。在排课方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专项体育课优先排课的原则。此外,制定了一系列的宣传动员政策。
1.2 研究目的
1.2.1 进行相关概念界定,确定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概念是事物研究的逻辑起点。明晰体育课程改革效果评估概念内涵,建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方能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有效测评。此外,该论文将进一步确定评估指标的依据,对评估指标进行有效的解读,确保
评估指标制定的有效性、客观性、准确性、可操作性。
1.2.2 开展实证调查,测评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目前,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七年有余,并且全市推广,但其实施的效果如何亟需科学测评。该论文将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辅以实地性的调查,对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一方面,为专项化
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准确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益于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1.2.3 结合测评结果发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测评结果是近年来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有效反映。只有准确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方能使得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有的放矢。该文将基于测评结果,探究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后边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实施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1.2.4 针对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性建议评估最重要的目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该文将针对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问题,从不同层面提出优化性的建议,并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最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促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切实提升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效。
2 文献综述
  专项体育课程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于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高等学校广泛开展的“单项运动”体育课,主要针对达到《劳卫制》二级标准的学生,以满足他们对竞技运动的爱好,发挥他们的运动才能[1]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广泛兴起“专项选修”体育课,在当时《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中产生过广泛讨论和争鸣。2013 年,上海市教委决定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实施 “走班制”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专项体育课程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热议。虽然专项体育课程在实践中已发挥多年的作用,但一直缺乏系统性研究,围绕其概念体系、“必要性”与“可行性”、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契合等方面探讨仍然有待深入。本文通过回顾和梳理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以往研究取得的成绩与不足,以期为人们全面认识专项体育课程,继续进行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体育教学是一种具体的施教活动,是体育课程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和体现。在传统体育教学理论占据主导背景下,前期关于专项体育课程研究的相对薄弱,主要在专项体育课教学的场域中进行。直到 2013 年,随着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提出,专项体育课开始以课程的形式见诸文献。为此,本文采用“主题词”搜索法,附加苏竞存、林笑峰、赖天德等知名学校体育专家搜索法的方式,对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相关文献进行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论文刊发时间段为1978-01-01──2018-04-20。首先,以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程序为检索工具,通过搜索“专项体育课”、“专项选修”、“选项体育课”等主题词(由于“专项选修”体育课是建立在“选项”基础之上的,故本文将选项体育课也纳入检索范围),将支持基金、作者及作者单位设置为“模糊”,对 CNKI 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得符合标准的文献 859 篇,在此基础上阅读筛选后得到相关文献 197 篇。之后,进一步查阅了以上学校体育专家的专著和教材进行阅读补充,具体筛选过程见图 2-1。
 
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发表文献年代分布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查阅文献,国外关于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的文献较少。一些国家纷纷进行了“选择制”及选项体育课教学方式的改革。“选择制教学”是日本早期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并列入日本课程标准[2]。日本 1978 年的高中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男女各有两类指定选修教材:球类项目、柔道、摔跤(男)、舞蹈(女)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水平,以及运动兴趣选择运动项目,分开进行专项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帮助学生形成运动专长,这与现在施行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是非常相似的。顾渊彦早期研究指出,开设体育选修课已成为许多国家的趋势。比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学分制选修,以苏联为代表的任意选修和日本为代表的指定选修等等[1]。美国学校根据各州的法律和地域特点,因校而宜的设定课程,有着较强的灵活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开展学分制选修,学校开展了多个运动项目。其中,九、十年级学生上体育必修课,具体内容为运动、体操、舞蹈三类。除此之外,还开设了羽毛球、篮球、手球、体操、游泳等选修课程,学生学完一项后,可以改学另一运动项目。其体育教学内容做到了大中小学有效衔接,小学阶段注重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初中阶段注重广泛培养学生兴趣,高中阶段注重发展专长。体育教学中主要采用竞技体育教学模式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 世纪 60-80 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专项体育课程
4.2 20 世纪 80、90 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3 2013 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后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美国教育评估专家 Stufflebeam 曾经指出,“评估检测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1]。前文课程改革的效果测评,对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现实问卷有了较为详实的解答;存在问题的确立及原因的分析,对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 “改的效果如何”、“什么因素影响改革效果” 得到厘清之后,那么“怎么改”的问题显得尤为要,毕竟课程改革是一项不断深化,动态发展的过程。下文,笔者将根据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历史梳理可知,专项体育课程的发展形态不断产生变化,新时期的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新的价值内涵。早期的专项体育课混淆了体育教学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方法过于注重采用运动训练的方式手段,重在培养精英体育人才,导致竞技化味道浓厚。自从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仍然存在专项体育课教学目的任务、专项体育课教学内容模糊不清现象。有专项教师认为,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为“专项化”的体育课程改革,运动项目应该设置越多越好;有专项教师认为,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类似于“运动训练课”,教学方法可借鉴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从严、从大强度出发,注重对学生身体生理强度刺激,缺乏心理感受的关注。以上观点均不利于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违背了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初衷。
移动中的“群体型”传接球练习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第一,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演进链条展开。
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
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与非专项化学生相比有所提高,但未呈现显著性差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倒逼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专项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分析——以上海市为例》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体育教学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