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9-1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专升本汉语言文学论文文章《论文学意象中的“桥”》,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
意象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符号,是诗人情感意绪的载体,也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诗经》、《楚辞》、汉魏古诗,以至到唐代蔚为大观的古近体诗歌,大量的意象被诗人们撷取运用,甚至成为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反复出现并因此引发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程式化意象。流水滔滔奔腾而不止,隔水立岸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乎架设水面接通两岸的桥梁便应运而生。桥以水为伴,水以桥为邻。凡是有桥的地方,或驼峰伏谷溪流潺潺,或长虹卧波碧水荡漾,像“小桥流水人家”更是构成一种特有的审美情趣与境界,自然会引发出无限的画意与诗情。人类最久远的桥梁也许就是“履石渡水”,偶然的机会枯木卧倒于溪流之上又化生了独木桥,而伴随着人类智慧的灵光逐渐衍生出梁桥、拱桥、与索桥。最早出现在诗歌当中的桥当是《诗经·大雅·大明》里的周文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的浮桥。发展到唐代,江河津渡架设桥梁已很普及,木梁、石梁、舟梁应有尽有。唐代的诗人们也不甘落后,纷纷拿出如椽巨笔,书写虹桥彩梁的丽姿倩影,抒发自身因桥触发的情致感慨。桥作为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经过历代文人和作家的描写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到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思想文化的发展、宋词的发展壮大为桥意象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契机。宋都汴京地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早在唐末时即逐渐成为新兴的政治经济中心。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以之为国都,而在隋代即修建的大运河则是开封地区经济、粮食的命脉,也是汴京繁荣的主要原因。除汴京外,宋朝特别是南宋偏安江南之后,许多都市名城都是倚水而建,接通两岸的桥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随着古代建筑工艺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桥也成为点缀繁华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桥也随之从实用的桥发展到了审美的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样的传统:某一种桥表达某种固定情绪。例如灞桥、断桥常常用来抒写离愁别恨、鹊桥代表着情爱的忠贞、蓝桥多用来抒写艳遇恋情、二十四桥引起我们对历史兴衰的思考、小桥让人联想到词人的闲情逸趣等。
关键词:宋词,意象,桥,固定情
Abstract
content: Imagery as a symbol of ar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poets’ emotion, and is also an integral part of poetry. From 《The Book of Songs》, 《 Songs of the South》, the poetry of Han Wei , as well as to the ancient poetry of Tang Dynasty, a large number of images used by the poets, or even became stylized images which appeared again in particular scenes of life and therefore lead to some fixed emotions and habitual association.People saw each other from two sides, but can’t touch each other. So the bridge which connected the two sides came into being. Where have a bridge, or is gurgling streams, or is rippling water. Such as "people live besides bridges and water" constitute a specific realm and taste of aesthetics. And naturally would give rise to unlimited a quality suggestive of poetry and painting. Human beings may be the oldest bridge is the "crossing the river by walking on the store”. Occasionally, dead wood lied down in streams and appeared a single-plank bridge .Gradually, companied with human wisdom derived from many kinds of bridge. The bridge first appear among the poems is the pontoon in 《The Book of Songs • Daya • Ming dynasty》.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bridge. Tang Dynasty poets started to write the bridge to express their own feelings. Bridge as a human creation, "the Second Nature ",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and deliberately creation of scholars and writers, became a wealthy implication. To the Song Dynasty, the changes in social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song ci” give an irreplaceable opportun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bridge image. As early as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 it had become the new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enter. Five Dynasties the Hou Liang, Hou Jin, Hou Han, Hou Zhou all make it as capita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was the lifeline of economy and food of Kaifeng , and is also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prosperity of Bianjing . In addition, the Song Dynasty, especially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many cities were built upon the water. Once city was built upon the water, the bridge which connects with the two sides played a great rol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technology in ancient, Bridge, also from the use to the aesthetic object .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would constitute such a tradition: a certain kind of bridge connect with a fixed emotional expression. Such as the Ba River Bridge and Duan Bridge is often used to expressing grief of parting. The Que Bridge represents the love of loyalty. The Blue Bridge is to Writing romantic love. The 24 bridge links with the history .
Key words: Song ci, image, bridge, fixed emotion
绪 论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情趣是可以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意象”。意象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符号,是诗人情感意绪的载体,也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诗经》、《楚辞》、汉魏古诗,以至到唐代蔚为大观的古近体诗歌,大量的意象被诗人们撷取运用,甚至成为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反复出现并因此引发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程式化意象,为人们耳熟能详,运用频率极高。而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桥梁,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词人笔下经常描绘的对象。
流水滔滔奔腾而不止,隔水立岸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乎架设水面接通两岸的桥梁便应运而生。桥以水为伴,水以桥为邻。凡是有桥的地方,或驼峰伏谷溪流潺潺,或长虹卧波碧水荡漾,像“小桥流水人家”更是构成一种特有的审美情趣与境界,自然会引发出无限的画意与诗情。人类最久远的桥梁也许就是“履石渡水”,偶然的机会枯木卧倒于溪流之上又化生了独木桥,而伴随着人类智慧的灵光逐渐衍生出梁桥、拱桥、与索桥。最早出现在诗歌当中的桥当是《诗经·大雅·大明》里的周文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的浮桥。发展到唐代,江河津渡架设桥梁已很普及,木梁、石梁、舟梁应有尽有。
桥是一种架于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它虽然作为路的连接物而存在,但它毕竟不同于路,它的直观形象总给人以跳动、跨越之感。中国古代的桥,不论是在江河溪渠之上,湖边海口之处,还是断崖绝壁之间,常成为风景名胜的一个重要景观。然而作为一种具体的物象要成为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还必须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意。也就是说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桥作为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经过历代文人和作家的描写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意蕴。
到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思想文化的发展、宋词的发展壮大为桥意象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契机。宋都汴京地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早在唐末时即逐渐成为新兴的政治经济中心。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以之为国都,而在隋代即修建的大运河则是开封地区经济、粮食的命脉,也是汴京繁荣的主要原因。除汴京外,宋朝特别是南宋偏安江南之后许多都市名城都是倚水而建,接通两岸的桥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随着古代建筑工艺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桥也成为点缀繁华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桥也随之从实用的桥发展到了审美的桥。“千金醉跃骄骢,试问取、朱桥翠柳”(吴文英《宴清都》),“棹横春水渡,人凭赤阑桥”(史达祖《临江仙》),“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晏几道《临江仙》),“渌水带青潮。水上朱阑小渡桥”(晏几道《南乡子》)。
我国桥梁文学非常丰富,这从桥名中就可以看出。先谈单名。较著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上,“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枫桥”在苏州,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断桥”在杭州西湖,唐张祜诗《题杭州孤山》:“断桥荒藓合”,明朝莫仲有《断桥残雪》词等。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其中有的以材料为名,如“石桥”,梁简文帝即有《石桥》诗:“写虹便欲饮,图星逼似真”;“铁桥”,明朝吴兆元有《渡铁桥》诗:“宝筏群生渡,金绳八道开”;“竹桥”,杜甫有《观造竹桥》诗等。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江桥”,唐杜甫诗:“山县早休市,方桥如此作”;“斜桥”,宋朝欧阳修诗:“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江桥春聚船”;“野桥”,唐刘长卿诗:“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愈诗:“君欲问方桥,有的与桥畔景物有关,如“花桥”,福建宁德县、湖北长阳县及广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桥烟雨”之称;“柳桥”,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彦词:“水涨鱼天拍柳桥”等。有的比较特殊,如“草桥”,在北京右安门外;“席桥”,在山东东平县,“相传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经行,以席铺藉”(张聪《东平州志》);“瓜桥”,浙江富阳县,“世传孙钟设瓜于此桥”;“鸭桥”在陕西陕城;“金桥”在山西上党,唐潘炎有《金桥赋》。更有事涉怪诞的,如“暗桥”,在安徽建平县,“旧传伍员奔吴,避于山中,追者至此,云气护之,员及桥而天暗”;“鬼桥”,《初学记》“上方有鬼桥”;“赤桥”,在山西太原晋水北渠上,“宋太宗凿卧龙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桥名用两个字是最普遍而又标准化的,单名的桥已经不少,双名的更是多得多。现在再来举一些双名的例,说明桥名的丰富多彩。根据反映内容,双名的桥可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表扬”。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的,如“安济桥”,即“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河上,一名“大石桥”,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 (张嘉贞《安济桥铭》);“万安桥”,即“洛阳桥”,在福建泉州,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灭渡桥”,在江苏吴县,桥成“南北往来者踊跃称庆,名灭渡,志平横暴也。”“安平桥”,在福建晋江,建成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全长2070米,俗名“五里桥”,旧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传说。其次是表扬造桥人物的,如“绩麻桥”,在湖北孝感县,“世传居民女绩麻所建”;“夫妇桥”,即四川灌县竹索桥,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续成之;“葛镜桥”,在贵州平越,明万历间葛镜建,“屡为水决,三建乃成,靡金巨万,悉罄家资”。
第二类是“纪事”,记载有关桥的流传下来的故事。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唐陆肱有《万里桥赋》,宋吕大防有《万里桥》诗,杜甫诗《怀锦水居止》:“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张籍诗《成都曲》:“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宋苏轼诗《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宋陆游诗《感旧》:“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马桥”,即“升仙桥”,在四川成都北,西汉司马相如不甘贫贱,立志做官,“尝题柱云,大丈夫不乘马车,不复过此桥”,唐岑参有《升仙桥》诗:“及乘马车,却从桥上归”,宋京镗有《马桥记》云:“兹建桥以马名,自是长卿之遗踪亦不泯矣。”“兰亭桥”,在浙江绍兴,“晋王右军修禊处,桥下细石浅濑,水声昼夜不绝”( 宋嘉泰《会稽志》)。“洗耳桥”,在河南汝州,相传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桥所在“即许由洗耳处”。“虎渡桥”,在福建漳州,亦名江东桥,“江南桥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桥,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垒址为桥”。“宵市桥”,在江苏扬州,即“小市桥”,“相传隋炀帝时于此开夜市”。
第三类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感情。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三辅黄图·桥》)。因“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唐王之涣诗《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明葛一龙词《春别》:“桥上飞花桥下水,断肠人是过桥人。”“思乡桥”,在河北丰润,“宋徽宗北辕过桥,驻马四顾,泫然曰,吾过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还乡矣……人乃谓思乡桥也”。“至喜桥”,在四川广安,“昔欧阳修自吴入蜀,喜路险至此始平”。“情尽桥”,在四川简阳,唐雍陶《题情尽桥》诗有序云:“阳安送客至情尽桥,问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桥”,在陕西西安,“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俗呼曰忘恩桥,以中官既富贵,必仇所生,盖耻之也”(《京师坊巷志稿》)。
第四类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春波桥”,在浙江绍兴,贺知章诗云《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取此名桥。“海棠桥”,在湖北黄州,“宋时桥侧海棠丛开,秦观尝醉卧于此,明日题其柱”。“胭脂桥”,在江西饶州,鄱阳王萧俨生活奢华,宅中宫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桥下水都染红了,故名。“月样桥”,在山东青州,“采石凝结如天成”。“绿杨桥”,在湖北蕲水,“因东坡醉卧桥上,有‘解鞍欹枕绿杨桥’之句,遂名”。按苏轼《西江月》词自序云:“春夜行蕲水中……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书此语桥柱上”,即是桥也。
第五类是“神异”,把神仙和桥梁联系起来,大多与道教有关。如“圣女桥”,在陕西白水,传说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鹤桥”,在江苏句容,“汉永元间茅氏兄弟三人,乘鹤至此,有白鹤桥,大茅君驾白鹤会群仙处”。“集仙桥”,在江西安福,“相传居人夜闻桥上仙乐缭绕,旦往视之,惟见书吕洞宾字于桥柱”。“乘鱼桥”,在江苏苏州,“昔琴高乘鲤升仙之地”。“照影桥”,在湖北石首,“相传有仙人于此照影”。
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桥名,当然也有,但为数极少。三字桥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桥,在江苏扬州。唐杜牧诗《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二十四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是二十四座桥,并列举其名,但据南宋姜白石的《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则又似一座桥。后来清朝梁章巨在《浪迹丛谈》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桥上,有“二十四桥”的题名榜,可见“二十四”已成为一座桥的专名。不过这种用数目字当专名的桥,并无他例,有的只是以数为序而已。四字或以上的如“旧浣花桥”、“杨柳河桥”、“德阳王桥”(以上均在成都)、“新学前桥”、“建富木桥”(以上均在南昌)、“新饭店石桥”(四川温江县)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关系,其余都是把单名或双名的桥加以解释,并非完整的专名。
但是,我国古桥并非个个都有专名。有的本来并无名称,后来有人随便叫它一下,逐渐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桥” “小桥”“新桥”“旧桥”“长桥”“短桥”“南桥”“北桥”等等。这些“俗名”,时间一久,就成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桥”,因在“万寿桥”的大桥附近而得名,就此成为专名。有的“桥”,名气非常之大,但实际上并无此桥,如“陈桥”,在河南开封,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处,实系“陈桥驿”,“唐为上元驿,朱全忠纵火,欲害李克用之所”,但更多的桥,却是不声不响地在那里服务,而它们的名字是早就湮没不彰了。
桥的名称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由所在地命名,如赵州桥;有的由形状命名,如周庄的钥匙桥,是相邻的两座桥恰好构成钥匙的形状,又如苏州的宝带桥,是因为桥的外观像一条腰带;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桥,则得名于这里有人们在桥头将鱼虾放生的习俗。西湖的断桥如何得名则众说纷纭,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一说大雪初停,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阳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因此叫断桥。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桥意象当中除了这些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甚至现在仍然存在的桥,还有一些桥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桥,也就是说在现实当中这些桥它们并不存在,例如鹊桥、蓝桥,它们的出现完全来源于神话传话。本文对桥意象的研究拟包括实体的桥、神话中的桥两类,因为虚构的意象本身就是意象的一种,著名学人袁行霈先生根据题材将意象为五类:即自然意象、社会生活意象、人类自身意象、人的创造物意象和人的虚构物意象。因此,下文将把实体的桥和神话中的桥共同作为桥意象来研究,不再另行说明。
正是因为这些桥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与典故,因此以桥意象入词,词人很多时候会选择不同的桥来表达自己特定的情感意绪。例如: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柳永《少年游》)“画桥浅映横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张先《偷声木兰花》)“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小桥低映欲迷人,闲倚东风无奈困。”(梅尧臣《玉楼春》)“待枝上,饱东风,结子成阴,蓝桥去、还觅琼浆一饮。”(吴文英《洞仙歌》)“目断江南千里,灞桥一望,烟水微茫。”(晁冲之《玉蝴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风雪灞桥深。”(张炎《满庭芳》)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样的传统:某一种桥表达某种固定情绪。例如灞桥、断桥常常用来抒写离愁别恨、鹊桥代表着情爱的忠贞、蓝桥多用来抒写艳遇恋情、二十四桥引起我们对历史兴衰的思考、小桥让人联想到词人的闲情逸趣等。
正文拟用四个章节分别论述不同的桥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模式。
一、离别之桥
桥既是漂泊中的一处驿站,可以做短暂的停留,也是踏上新的旅途的起点,接引出更多的未知,还可以让人联想到家乡村口的小河小溪,童年的天真烂漫,或者守望在家乡小桥的亲友恋人。无论如何,桥作为一个相对孤独的存在,总会给那些四处漂泊的浪子以亲切之感和悲怆之情。桥与水声风声连在一起,“桥上少年桥下水。小棹归时,不语牵红袂。浪溅荷心圆又碎。无端欲伴相思泪”(欧阳修《蝶恋花》),“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陆游《临江仙》),“水上朱阑小渡桥”(晏几道《南乡子》);与来去匆匆的流年连在一起“小桥流水一枝梅。衰病逢春都不记。谁谓。幽香却解逐人来。安得身闲频置酒。携手。与君看到十分开。少壮相从今雪鬓。因甚。流年羁恨两相催”(陆游《定风波》),“红板桥头秋光暮。淡月映烟方煦。寒溪蘸碧,绕垂杨路。重分飞,携纤手、泪如雨。波急隋堤远,片帆举。倏忽年华改,向期阻”;与那些断断续续的记忆连在一起,“记得来时倚画桥”(晏几道《武陵春》),“只忆桥边步袜归”(史达祖《鹧鸪天》);与那些缤纷的鸟声月影和雨雾霜雪,连在一起,“断桥雪霁闻啼鸟”(陈亮《滴滴金》),“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柳永《归朝欢》),“乌鹊桥边新雨霁”(欧阳修《渔家傲》),“雪尽小桥梅总放”(晁冲之《渔家傲》)。就像时光水面上一艘永泊的老船,那座桥,沉静地横在河面上,横在夕阳残照的氛围里,横在空阔无际的岁月中;又恍若梦的影像,那座桥,在炊烟中若隐若现,摇曳生姿,在古旧的书里影影绰绰,横横斜斜,充满哀婉、忧伤的诗意。桥这边是家园,桥那边是远方。桥永远是离别的所在,正如古诗里参差的长亭短亭。游子当年在这里,告别了亲人和乡土,从此漂泊流落,羁旅无定。怀念的时刻,这里当然也该是一处重要的驿站。
在这些表达离愁别绪的桥意象当中,有一种桥不论它出现在哪里,总是能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离别的哀伤,它就是灞桥。“怅驻马灞桥,天寒人远”(吴文英《绛都春》),“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高观国《解连环》),“车马灞桥中。别绪匆匆”(赵师侠《浪淘沙》)。
灞桥做为一种表达固定情绪的意象入词还有它的独特之处,那就是灞桥意象往往与柳意象、雨雪意象相结合共同来表达词人送别、思乡、以及羁旅的离情。
这一章主要说明灞桥意象与柳意象、雨雪意象相结合共同表达离情别绪。
(一)灞桥与柳
灞陵桥边多古柳,春风披拂,飞絮如雪,折柳相送,黯然神伤。大概是因为桥边柳,或者是桥边渡口,古人送别,除了长亭之外,就是桥头了。雍陶诗曰:“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也离恨一条条。”(雍陶《题情尽桥》),“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恻的场面;刘禹锡有诗:“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恨无消息至今朝。”(《柳枝词》);李白“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继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古风》),则以“相继流”的桥下水和“非旧人”的桥上人表露出别离后的无尽相思之情,更有杜甫“尘埃不见咸阳桥”(《兵车行》),道尽了无奈的别离。
《三辅黄图·桥》“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五代后周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有云:“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灞桥是长安东行出关的咽喉之地,唐人对此桥便颇有诗文吟诵:赵璜《六月》诗中有云“行人断消息,更上灞陵桥。”黄淘《遇罗员外衮》诗中也说:“灞陵桥外驻征辕,此一分飞十六年。”
全宋词灞桥意象一共出现了 34次,以灞桥意象写离情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第一种是灞桥意象与柳意象相结合,表达离愁别绪,这样的作品有7首。杨柳、长亭、南浦、美酒是唐宋送别诗词中最有代表性的意象,自《诗经》中的《小雅·采薇》开始,杨柳的依依之态便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了一起。
代表作有柳永的《少年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在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
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味的景物来表达悲秋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天色明暗处,灞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衰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在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在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
苏庠《鹧鸪天》: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蓉叶叶愁。
写作者秋月里在一座荒村野店生发的客途别恨和怀人之情。开头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已经凋落,站河桥上一望,野水退落,呈现出秋的寂寥。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原景色的典型化物象,富有立体感地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
以下两句转写山野客店,“坞”是四面高而中央低的山间村落,“黄茅店”是茅草盖的客店。这样的环境最容易引起羁旅愁怀,借酒浇愁愁更愁的主人公醉倒客店中。不知不觉,他进入了梦乡,梦见自己身处城里的一座高楼上。“高城”指大城市,“赤叶楼”是周围种了枫、槭类树木的楼。根据词的传统表达习惯,可判断“赤叶楼”与绮情有关。“红楼”、“青楼”之为歌妓所居,有五代、北宋的大量词作为证;梦中去寻找楼中的情人,晏几道就有很多类似的描写:“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是最著名的一例。
下片好梦难留的怅恨,将愁肠恨绪表现得百转千回。“天杳杳,路悠悠”,这是作者醒来之后,想象明天踏上征途的情况:天是这样的遥远,路是这样的悠长,走着走着,离开心爱的人,也就越来越远了。于是他想到“钿筝歌扇等闲休”,那位佳人身边享受“钿筝歌扇”的生活,已经结束了。“钿筝”指秦乐,“歌扇”指唱曲,显然都是那位歌女的当行技艺。这里包括许许多多两情缱绻的往事,寄寓着词人深沉的身世感慨。
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汉人送别,灞桥折柳,故“灞桥杨柳”即代指离别。“年年恨”,是说离别的频繁。词人浪迹天涯,到处播下相思情种,离别于他自然是时有发生的了。“鸳浦芙蓉”句,化用贺铸《踏莎行》中“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意,言浦中的绿荷于“红衣脱尽”(即繁花凋落)后,再没有“蜂蝶”来依慕(即无人垂顾)了。此二句以精美工整的对仗,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 二 )灞桥与雨、雪
第二种情况是灞桥意象与雨或雪意象相结合,表达离愁别绪。词人之所以选择柳意象或雨、雪意象与灞桥意象相结合,是因为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飘”,最适合表达羁旅在外、漂泊异乡的愁情。这样的作品有12首,占总数的将近二分之一。代表作有毛滂的《上林春令》: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飞絮濛濛,长忆著、灞桥别後。浓香斗帐自永漏。任满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苏,祗怜他、後庭梅瘦。
上片描绘飞雪的动态美,寄托了词人飘荡羁旅之悲情。“蝴蝶初翻帘绣”三句,描写纷飞的白雪,时而像翻穿绣帘的蝴蝶,时而像万千天女散花舒袖长舞,时而像落花飘洒,时而像飞絮濛濛。这里采用博喻的方法,将雪比做“蝴蝶”、“玉女”、“落花”、“飞絮”,用这些事物来比拟,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比喻,可以比声音、比形象、比情态、比心情、比事物,但都要抓住两者之间的可比之处。本词的比喻,主要是比形象、比情态。蝴蝶穿帘的形象,是比拟雪花的轻而美,玉女飞舞的形象,比拟雪花洁白而飘逸,落花比拟轻扬而凄清,飞絮比拟雪花飘洒而色白。这些比喻都是新奇的想象,富有独创性,自然、精当,达到了“喻巧而理至”的效果。正因这些喻体都含着一个“飘”意,就为歇拍的抒情句“长忆著、灞桥别后”作了铺垫,从而寄寓了羁旅在外,飘泊异乡的愁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又因上片巧妙用典,如“落花”、李白的“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忆秦娥》)而加浓了诗的意境。“灞桥”暗用了王勃“客心千里倦,春争一朝归。还伤北国里,重见落花飞”(《羁春》)。
灞桥之所以会成为宋词中表达离情别恨的固定意象,主要源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其次便要归功于唐代一些大家在诗歌中对它的吟咏,唐诗的发展对宋词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众所周知的,那么一个在唐诗中已经被诗人们广泛使用、并且发展成熟的意象不可能不出现在更擅长表达作家内心敏感、纤细情感的文学题材——词当中。
(三)断桥
在中国,与桥有关的景观大多带有凄美、伤感的情调,如杭州的西湖,被文人书写得最多的是与西湖有关的断桥的传说,传说中的许仙和白娘子的情缘就是在断桥处缔结的,然而他们的分离也发生在这个地方。
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断桥享誉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蛇传》几段重要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这里。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历来催人泪下。
断桥是白堤的起点,因从孤山来的白堤到此而断,而名断桥。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几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
关于断桥名称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传说是一对姓段的夫妇修建的,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使被称为断桥。
“断”字本身也有着分别、分离的含义,加上传说中白娘子与许仙也是在断桥分别,断桥意象就成为词人们抒写离情的又一典型意象。
柳永《诉衷情近》赏析: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这是柳永漫游江南时所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描写江南水乡的秋景,侧重于写景;下片抒写对京都故人的思念之情,侧重于抒情。全词写景凄美动人,抒情哀婉感人,可谓情景交融。
上片前四句写词人登江楼远望所见的景象。起笔“雨晴气爽”一句,既交待了秋天雨后特有的气候特征,又给人以登高远眺时舒适清新之感,自然引出了下文江楼远眺的描写。目光所及的江水是“澄明”的,在夕阳照射下细波鳞鳞,更远处是层层苍翠的远山,意境开阔疏朗。“暮山”二字又暗示了具体的时间,给周围环境笼罩一层凝重的气氛。“遥认”二字领起以下三句,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较远的景象,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的景色。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构成了一幅荒寒、凄清、寂寞的日暮秋色图,为下片悲愁怀远张本。
下片首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另外,“暮山”、“向晚”、“残阳”等时间词所渲染出的迟暮之感,也强化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脉脉朱阑静倚”一句虽和前者“伫立江楼望处”的视角是一样的,但出发点大不相同,前者通过“伫立远望”来描写眼前秋景,而此句要通过“脉脉静倚”来引发词人的离愁别绪。“黯然情绪”,是对“静倚”之人黯然销魂的情态所作的直接描写。正是这无边的愁绪充溢在心头,才使得主人公欲借酒一浇这心头的愁苦。但正是这过于浓重的离愁,已使得他“未饮先如醉”,由夸张的描写中可窥见主人公的离愁之深,别绪之重,离愁的抒发至此达到了高潮。而这“黯然情绪”的“如醉”愁苦,又是由“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所引起的,至此点出了全词思念“故人”的中心。眼前的秋景所生的迟暮之感和客处异乡所生的愁绪,使得伤别怀远之情无法消除,唯有“尽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此外,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一些,而是含糊其词。联系柳永其他的羁旅行役之词来看,这“故人”概指他京都相识的青年歌妓。
张先《山亭宴》:
碧波落日寒烟聚,望遥山、迷离红树。小艇载人来,约尊酒、商量歧路。衰柳断桥西,共携手、攀条无语。水际见鷖凫,一对对、眠沙溆。西陵松柏青如故。翦烟花、幽兰啼露。油壁间花骢,那禁得、风吹细雨。饶他此後更思量,总莫似、当筵情绪。镜面绿波平,照几度、人来去。
这首词同样写了词人与情人分别的场景。傍晚时分,碧绿的湖面上笼罩着薄薄的烟雾,远方的山上隐隐约约一些树木,在晚霞的映照下都变成了红色。词人与情人在断桥西的一个亭子里,饮酒话别。落日、寒烟、断桥、攀条、幽兰意象共同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忧伤、愁苦的分别场景。
桥本该成为情感沟通的通道,然而在文学作品中它似乎成为了阻隔情感的存在物,只是记忆封存的地点而已。桥本是文学作品中的“景”,但却被很多文人描绘成“境”了,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此景中了,这样一来,情与景的融合就形成了“情境”。桥的意象已经不再简单指涉空间上的特定的地标含义,而是承载了诗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
二、爱情之桥
作为文学意象的桥从一开始就与男女之间的感情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神话作为文学意象最早的来源之一,虽保留的资料不多,但其中就有妇孺皆知的七夕之夜鹊鸟搭桥天河、牛郎织女相会的动人爱情故事。虽然桥也可以作为空中横跨架设的交通建筑物,然而绝大多数的桥还是架设在水上的。水是生存的第一需要,远古畜牧业和原始农业时代的人类,更需要“缘水而居”。虽然无法详知当时的水体分布情况,但想来古代的水资源要比现在丰富的多。一方面水给人类生活提供了保障,但同时水域的阻隔使人们的交往受到很大限制。古代道路交通不发达,交通工具又落后,因此给各部族间男女通婚带来极大的不便。青年男女不能在本部落内部寻求自己的伴侣,只能把目光投向隔水相望的远方。因不能亲见,只能在想象中建构理想的偶像,这一现象反映在文学中便是“隔河情结”。《诗经》中许多篇章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周南·关雎》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周南·汉广》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泳矣,不可方思。”《秦风·蒹葭》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若在水中央。”此后经过众多古代文人的歌咏,桥也就成了与男女之情紧密相联的敏感意象。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秦观词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等,都把桥塑造成了与情爱相关的意象。另外“桥”的情爱意象不仅体现在心理方面,同样也体现在生理方面。桥与水相依并存,研究桥先应从水入手。水是女性的代名词。《周易·说卦》云:“兑为泽,为少女。”《红楼梦》中贾宝玉则声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水之所以被看成是女性的象征,是因为古老观念中水是万物之母,是生命之源。于是桥又和性爱联系起来。在某些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如侗、苗、布依等)中,桥不仅是交通要道,而且是寓有生育象征意义的巫物。汉族地区有农历正月十五(或二月二)“走桥”的习俗。是日晚,各家妇女成群涌出家门,结队而行,凡桥必过,意在求育。求育者在过桥之际往往要摸摸栏杆或拾拣一块砖头,以便感染生育力。
“桥在民族心理中是男根的象征,桥也暗示着男女的交合。河桥意象在文学中成为一个与性爱主题密切相关的文化原型。”夏维波、杨宇在《中国文学中河桥意象与性爱主题的文化阐释》一文中,从民俗及文字学的角度出发,得出上述结论。本文借鉴这一观点,在牛女传说中,桥是牛女相会的场所,象征着男女交合,过桥行为与两性关系密切相关,桥意象隐秘表达了两性间渴望沟通的潜在欲望。牛女通过“桥”才能相会,“桥断”则意味着情事的结束。欧阳修《渔家傲·七夕》(别恨长长欢计短)一词中描写牛女离多会少的遗憾以及分别时织女的依依不舍,词的结句说:“脉脉横波珠泪满,归心乱,离肠便逐星桥断”。贺铸《寒松叹》中也写到“桥断”,“鹊惊桥断……同谁消遣,一年年夜夜长”。“桥断”可看作是桥意象的变式,暗含分离之意,分离即意味着情事的暂时结束,隐秘地透露着“桥”与男女会合的关系。牛女神话以牵牛织女被河阻隔开始,又以通过鹊桥定期相会为结果,桥作为民俗中的一个构成事象,而成为七夕词中意味隽永的文学意象。
(一)鹊桥
全宋词中直接提到鹊桥的词作共有164首。这些词作中的鹊桥意象较之前的灞桥、蓝桥意象含义一般都比较单纯。值得一提的是以鹊桥意象入词,大多为吟咏七夕之作。
“鹊桥”,即喜鹊为牛郎织女相会搭成的桥。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描写的就是喜鹊在银河之上为织女搭起了桥,催促她快快渡河与牛郎相会。此外,周紫芝《鹤鸽天·七夕》“乌鹊桥边河汉流”、陈德武《玉蝴蝶·七夕》“金井梧桐飞报,秋期近也,乌鹊成桥”,描写的都是在星光灿烂的银河之上,俨然有一座喜鹊搭起的幸福之桥,渡织女过河与牛郎团聚。“桥”、“桥边”成了甜蜜相会的场所。词中通过对“桥”这一意象的描写,将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形象而浪漫地描写了出来。
另外还有星桥。星桥与鹊桥意义相同,是神话传说中假想的帮助织女与牛郎相的、由星星搭成的桥,如赵长卿《满庭芳·七夕》“渺渺银河浪静,星桥外、香霭香非香非”、张磁《木兰花慢·七夕》“牛闲更停弄杆,趁佳期、华幢傍星桥”。是桥维系着牛郎和织女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成就一年一度的浪漫。一些词人以吉祥美好的词来称呼桥,如吕渭老《木兰花慢·七夕》“灵星瑞桥对展”,“瑞桥”二字反映出了词人为牛女相会而喜悦、祝福。
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千古传诵,令宋代众多词人难以抑制内心的创作冲动,他们驰骋想象,对星长叹,寄缅邈深情,托离愁别恨于《鹊桥仙》中,让神思心灵遨游于星际间,设想牛郎织女相聚的欢乐场景,抒写牛郎织女相别的凄凉情感,为这一传说渲染了更加浪漫的色彩和更加感伤的情调,长久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那么,词作中描绘了哪些悲喜交加的情感画面呢?
(二)鹊桥欢聚
七夕乃牛郎织女相聚之良辰吉日,故吟咏七夕,词人首先刻划的是牛郎织鹊桥欢聚的图景。尽管相聚只是片刻,欢乐也极其短暂,但正因其短暂,才更显得珍贵,正因其难得,才须倍加珍惜。关于鹊桥欢聚的情景,宋人《鹊桥仙》“七夕”词大多都有刻划。我们试先看一代文宗欧阳修的《鹊桥仙》:
月波清霁,烟容明淡,灵汉旧期还至。鹊迎桥路接天津,映夹岸、星榆点缀。云屏未卷,仙鸡催晓,肠断去年情味。多应天意不教长,恁恐把、欢娱容易。
月光如水,星榆点缀,轻烟弥漫,又是一年七夕到了,又是牛郎织女相会的的良辰美景。喜鹊早已等不及了,正兴高采烈地在银河上方建桥呢,鹊桥,为谁而架?在这美好的夜色里,在天空的舞台上,就要上演七夕相会的幸福一幕了,在水一方的人儿呀,就要互诉衷肠了。词上片极力渲染相会前的情景,有良辰美景,定有赏心乐事,牛郎织女的形象,呼之欲出,虽未见其人,未闻其声,却已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牛郎织女心灵深处的激动、喜悦、幸福和满足,快乐被极力烘托。
同样写欢聚,欧阳修极尽侧面渲染之能事,卢柄《鹊桥仙》则正面描写欢聚:
馀霞散绮,明河翻雪。隐隐鹊桥初结。牛郎织女两逢迎, □胜却、人间欢悦。一宵相会,经年离别。此语真成浪说。细思怎得似嫦娥,解独宿、广寒宫阙。
云霞为何如此灿烂? 银河为何翻腾起浪花? 那若隐若现的鹊桥已结搭好了,这桥系着两颗真诚的心,牛郎织女这对仙侣正在桥上笑脸相迎呢,只眼光交会的一瞬间,便胜似人间的千言万语。此时此刻,欢乐胜过一切。甜美的喜悦,含着多少柔情蜜意? 幸福的微笑,夹着多少知心的话语?一夕相聚的幸福令众仙相妒,而最落寞的,当属那“应悔偷灵药”的嫦娥吧,日日夜夜独宿广寒宫阙的她目睹牛郎织女的快乐,是否更加懊悔? 嫦娥,是牛郎织女的观众,嫦娥的孤寂更衬托出欢乐的相聚难能可贵。佳偶相会,让人心醉,相见欢娱,相逢喜悦。天上人间,还有比有情人欢聚更幸福的事情吗? 从不同角度描绘牛郎织女欢聚的作品,引人遐想,令人神往。
(三)无限离愁
良辰美景,总是刹那,幸福的相会总是短暂。牛郎织女刚品尝到相见的欢乐,离别的时刻却已经悄然到来,幸福,为何如此短暂? 想到别后的俩俩相望,叫人如何能忍受别离时的肝肠寸断?《鹊桥仙》“七夕”词在描写牛郎织女鹊桥欢聚幸福的同时,也往往着力刻画牛郎织女不忍分离的辛酸场面,如: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范成大《鹊桥仙》)
“相逢草草”,相逢是短暂的,欢娱也只有片刻,然而短暂的相逢却会“重搅别离心绪”,让牛郎织女本不平静的心更起波澜,让原本伤痕累累的心再添伤痕,旧愁尚未消褪,又添新愁归去,怎不令人消魂感伤,真是欢乐有限,离愁无限,让人不如不见。是见亦苦,不见亦苦,倘若相见,如何承受别离的痛楚,倘若不见,如何捱过思念的日夜? 如此悲哀,如此挣扎,连风姨也吹雨流泪,月姊也眉颦同情。七夕,是双星一年中最盼望的日子,也可能是一年中最痛苦的一天啊。又如:
银潢仙仗,离多会少,朝暮世情休妒。夜深风露洒然秋,又莫是、轻分泪雨。云收雾散,漏残更尽,遥想双星情绪。凭谁批敕诉天公,待留住、今宵休去。(陈三聘《鹊桥仙》)
离多会少的日子啊,几人能忍受? 深夜无眠,秋露为霜,莫非是分离的眼泪从天而降? “云收雾散,漏残更尽”,时间,点点滴滴地消逝,离别,一分一秒地临近,莫非真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否则,为何不让时间暂停? 让今夜,不再消逝,让幸福,永远凝固,让离别,永远只是未来。“待留住,今宵休去”是牛郎织女生生世世的痛,更是词人生生不已的情啊!
上举欧阳修《鹊桥仙》下片“云屏未卷,仙鸡催晓,肠断去年情味”,也感叹牛郎织女相会之匆匆,快乐转瞬即逝,转眼又要分离,不免又是一番心伤肠断,牛郎织女多想留住欢聚的美好时光啊,他们不禁深深埋怨道:“多应天意不教长,恁恐把,欢娱容易。”“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今宵难留,终须一别,个中滋味,人间的有情人怎不潸然泪下,《鹊桥仙》“七夕”词所要表达的正是这浓浓的千古情愁。
(四)执著等待
欢乐是短暂的,离愁却是无限的。每当七夕相会过后,牛郎织女又对来年充满了期盼,他们用坚定的信念等待又一个七夕的到来,尽管等待中有些许的愁怨,但更多的是希望和坚贞。而这也是《鹊桥仙》“七夕”词情感内涵的第三个侧面。试看女词人朱淑贞的作品: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等待,是无言的忠贞,期盼,是无语的执著。春去秋来,寒暑易节,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却改变不了牛郎织女心中对重逢的渴望,他们热切盼望再次相会,即使地老天荒,仍不屈服,这是对上天的挑战,对命运的抗争,是柔弱中的刚强,坚持中的胜利。
又如词人陈三聘的作品:
云容掩帐,星辉排烛,待得鹊成桥後。匆匆相见夜将阑,更应副、家家乞巧。经年怨别,霎时欢会,心事如何可了。朝朝暮暮是佳期,乍可在、人间先老。
瞬间的相会,无尽的等待。当欢乐消逝,离恨依旧,七夕之外的日日夜夜,在水一方的伊人可望而不可及,只有朝朝盼,夜夜思。然而,他们坚信,坚持必将换来希望,必将换来快乐。只要希望不灭,他们愿意用真情的付出和执著的等待铭刻爱的誓言,诠释爱的真谛:永恒不变的爱情经得起时空的考验,岁月的流逝岂能冲淡彼此的一往情深? 只要心中有爱,“朝朝暮暮是佳期”,真爱恒久比天长。这是等待中的牛郎织女的心声,是多愁善感的词人的心声,更是天下痴情儿女的心声啊!
(五)恒久思念
双星在鹊桥上上演聚散离合的悲喜剧,人间又有多少有情人各奔东西,劳燕分飞而长久思念? 将牛郎织女的爱情与人间男女的爱情作对比,将自身的遭遇融入其中,更增添了词作表达情感的力度。描绘这种情感类型的有赵以夫和谢薖等人。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沈沈无暑。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匆匆地会面,匆匆地别过,欢乐如浮云飞逝。“锦笺尚湿,珠香未歇”,佳人却已不在,只有千缕闲愁,万般无奈,满腹相思。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粱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 叹银汉、何曾风浪。(谢薖《鹊桥仙》)
星月朦胧,乌鹊填河,细算来,又是一年牛女相会时,天上的爱情亘古不变,坚定而执著,而人间却充满无常,有情人别后音讯全无,永无相会之日,故七夕之夜,遥想双星欢聚,往昔的种种涌上心头,词人心中感慨无限,有令人心碎的思念,孤独的怅惋和寂寞的回忆,真是百般宛转,千种滋味,万种风情,不能自已。“天长地久有时尽,真情绵绵无绝期”,双星的爱情拨动了词人的心弦,撩乱了词人的情丝,于是诉诸笔端,在七夕词中将爱情中的等待、欢聚、离愁、思念等种种情致抒写
得淋漓尽致,令人扼腕感叹,欲罢不能。
在以鹊桥为意象的七夕词中,另有一首能够另翻新意之作,那就是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黄蓼园《蓼园词选》:按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少游此词谓两情若是久长,不在朝朝暮暮,所谓化腐臭味神奇。凡咏古题,须独出心裁,此固一定之论。少游以做党被谪,思君臣际会之难,因托双星以写意,而慕君之念,婉恻缠绵,令人意远矣。
词的上片开始是以举首仰望的角度来观望那海空澄碧的夜空画面。淡云轻风,群星闪烁,使人感到秋天的天空是那么晶莹澄澈,廖阔明静。这高远幽深的境界给词人带来无限的遐想。那细长柔美的纤云,缕缕如丝,浅淡若絮,悠悠然
飘浮在浩淼如海的碧空。词人宦海沉沦的怨恨,人生坎坷的况味,一下子被这静谧深邃的氛围所触动,那贞静而孤寂的织女的形象,以及她终日织杼的苦闷生活,和词人此时此地的心境熔铸默契。因此那忽而飞逝的流星引起了词人的无限感慨。
“纤云”,纤薄的云彩。“飞星”,流星。“银汉”,银河。“迢迢”,遥远。“暗度”,夜幕沉沉,星光微茫。“金风玉露”,借金秋时节的景,指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上片的意思是:秋云纤薄,并在不断飘动中变化出繁多而巧妙的花样,这让人联想到,那是织女灵巧的双手在不停地织着美丽的锦缎。再看银河两岸,织女牛郎两颗星不停在闪烁,似乎蕴含着无限怅恨;流星飞逝,在传递着他们天各一方、经年不见的离愁别恨。在秋风飒飒、白露初降之时的一次相见,分外珍贵,胜过人间的无数次相见。
词的上片是写“佳期相会”,词的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
下片,前三句展开想象,词人设想织女牛郎相会于鹊桥的情景。开端作者以“流水”形容柔情,把情人相会时的那种情意,比作悠悠无声的流水,让人格外感到爱情的温柔缠绵。然而,“别恨长长欢计短”,愈是情深意厚,就愈加感到韶光苦短,这一夕的佳期,竟然像梦幻一样倏然而逝;那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却成了他们离别的归路,鹊儿行将远飞,归路也就断绝,怎忍心回顾她那踽踽独行返归的身影?一个“忍”字,把他们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品中主人公的感情也达到了无可遏止的地步。秦观不愧为大手笔,他并没有沿袭时俗陈套,以凄婉低沉的情调作结,而是笔锋突转,另辟蹊径,以高尚的境界迸发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名句。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也是对牛郎织女纯洁爱情的歌颂赞美。
作者认为两情的长久与否,并不在于能否朝暮相聚。这种看法胜过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以“永远相爱不相离”为最高愿望的爱情境界。但与苏轼中秋词《水调歌头》相比,苏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月有阴晴圆缺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继而又将手足情扩大而为“月常圆,人长久”的美好祝愿,境界涵盖了友情、亲情、爱情。因此本词不及苏轼中秋词的境界博大高远。
总观全词,上下两片共十句,每片的前三句是写景、抒情,后二句是议论,就艺术技巧而论,写景的句子倒并不怎么突出,而议论的句子却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上片的议论“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抒发感慨,下片议论直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真谛。正是这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的警策之语,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也使这首词流传久远。
(六)蓝桥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一词中提到了蓝桥:“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泪湿沙边凝伫”。
关于蓝桥有一个典故,《庄子》中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男女约会的地点叫蓝桥尽管约会未成,但因为尾生的信守诺言而使蓝桥名垂千古。从那之后,蓝桥似乎就成了一个涉及男女关系的著名隐喻了。裴铏《传奇》记一故事:唐长庆中,秀才裴航下第回都,途中与樊夫人同船,献诗求见,樊夫人赠他诗一首,诗云:“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宅,何必崎岖上玉京。”后裴航经蓝桥驿,向路旁老妪求水解渴,老妪让一叫云英的女郎给他一杯水,他见云英姿容绝世,便向她求婚。老妪提出需用玉杵臼为她捣药百日,裴航如约,终于同云英结为夫妇,后来都成了仙。宋代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中有篇《裴航遇蓝桥云英》,讲述的就是裴航在蓝桥边与云英结为夫妻的故事。在宋词作品中,蓝桥遇仙典故被大量运用于爱情题材,约有几十首之多。张先、李之仪、晁补之、周邦彦、史达祖等许多词人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这些宋词中多以“蓝桥”为男女爱情欢会的代名词,以想“蓝桥”暗指对爱情的渴慕,以离别“蓝桥”,怨“蓝桥路远”写情人的离别和相思之苦,以“蓝桥约”比喻恋人之间的幽期约会;“云英”的意象则更多具有了“神仙佳偶”、“如花美眷”的意味。
全宋词中以蓝桥意象入词的作品有70首。以蓝桥意象入词,所要表达的深层情感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七)爱情
第一种是用蓝桥典故来抒写爱情。以离别“蓝桥”,怨“蓝桥路远”写情人的离别和相思之苦。
张先《碧牡丹》:
步帐摇红绮。晓月堕,沈烟砌。缓板香檀,唱彻伊家新制。怨入眉头,敛黛峰横翠。芭蕉寒,雨声碎。镜华翳。闲照孤鸾戏。思量去时容易。钿盒瑶钗,至今冷落轻弃。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
这首词的词题晏同叔出姬。是事情是,当时晏殊为京兆尹,由于他和张先关系很好,就辟张先为通判。这时晏殊刚好新接纳了一个侍儿,这位侍儿容貌出众,能歌善舞,很受晏殊宠爱。晏殊也极善填词,他每写上一首新词,总让这位侍儿先唱上几遍,然后等张先来了,再让她唱给张先听,因此这个侍儿也给张先留下极深也极美好的印象。但是不久后,这位侍儿不知怎的得罪了晏殊的妻子王夫人,王夫人一怒之下,就将这位侍儿赶出了家门,此事对于晏殊来说,倒没有觉得什么,反正官高位尊,再要寻一位漂亮而又能歌善舞的侍儿还不容易?
一天,张先又到晏殊家饮酒,酒席上,张先不见侍儿出来唱歌,很是惊异,一问,才知道事情的经过。于是,就当场写了一首《碧牡丹》词。
这首词大意是说,侍儿在你家服侍你,你写的一首首新词都让她唱遍了。现在你夫人将其逐出门去,落得你孤零一人,你们打发人家走是多么容易呀!人走了,连化妆的粉盒钗钿都遭冷落,被抛弃了。现在人已去远了,再也难寻了,看到的只是蓝桥远处那千里沉霭的暮云。试问,你现在和那位侍儿,又隔了几重山,又隔了几重水呢?
此词刚刚写好,晏殊读后,不禁神情凄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原来,张先这首词虽说是近乎开玩笑,但是情真意切,打中了晏殊心灵上的要害:它一是唤起了晏殊对往日情谊的回忆,二是也微带责备口吻,谴责晏殊不该轻易就把人家给赶走。尤其是最后,“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几句话,不但写得极为精彩,而且意蕴丰富,极易唤起晏殊的情思。晏殊不禁喟然叹道:“唉,人生在世,贵在适意,我为什么要自苦如此,自己折磨自己呢?再说,这应该是夫人之过,是她将侍儿赶走的呀!”于是,他马上派人带上金银财物,去赎那位侍儿回来。
那位侍儿果然回来了,在酒宴上,晏殊说:“你回来,可多亏了这位张通判呀!多亏他写了这样一首词,你看看,就唱唱它吧。”侍儿拿起了红牙檀板,含着眼泪,唱起了张先这首《碧牡丹》。
吴文英《法曲献仙音》:
落叶霞翻,败窗风咽,暮色凄凉深院。瘦不关秋,泪缘轻别,情消鬓霜千点。怅翠冷搔头燕,那能语恩怨。紫箫远。记桃根、向随春渡,愁未洗、铅水又将恨染。粉缟涩离箱,忍重拈、灯夜裁翦。望极蓝桥,彩云飞、罗扇歌断。料莺笼玉锁,梦里隔花时见。
“落叶”三句,写深秋黄昏的庭院景色。开头两句也是对仗。此言满院红叶随风翻滚,寒风穿过窗纸破残的“败窗”,发出了一阵阵呜呜咽咽的怪声,这些败落景象使那沐浴在夕阳下的旧宅院显得更加凄凉。“瘦不关秋”三句,由景生情,却偏言“不关秋事”。言己日渐消瘦,并非仅仅是见到秋天的凄凉景色的绿故,而双泪涟涟就是由于两人的生别离啊。所以恋人虽渐渐消逝,我的双鬓却陡增无数白发了。“千点”,言其多也。“怅翠冷”两句,言我用手惆怅地抚摸着那只冷光闪闪的翡翠色燕形玉搔头,但是这件饰物虽是远去的恋人所赠,却无知无觉,那能象恋人亲在时能与我互诉衷情呢?上片写一女子触景生情,想起与恋人分离,只留下相思之苦的细腻心理活动。
“紫箫远”三句。“紫箫”句,用箫史吹箫仙去的典故,借代琴客。“桃根春渡”,“桃根”,意同“桃叶”,即王献之妾。所以也是用典。此言爱人已经远行而去,但我还记得从前一个春日里与他一起同船而渡的细节。可是,思念爱人的哀愁还没有消逝,我又将强颜欢笑梳洗打扮去服侍新人了。但你我俩生别离的怨恨却深深铭刻心中。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描述的即是与宏庵将要分手的琴客。“粉缟”两句。言这女子虽然不忍心把爱人旧时所赠的粉红色的丝绢从箱子里翻出来,但是最后还是勉强拿出来了,因为她又要重新挑灯制作新衣。这两句也暗示着这位女子虽然是旧情难忘,但又要被迫重作冯妇了。“望极”两句,复言思恋情。“蓝桥”,裴航遇仙处。“彩云飞”,杂揉晏小山《临江仙》词上、下片结句:“微雨燕双飞”、“曾照彩云归”意境。言如果我能像云英在蓝桥上极目远眺,盼到了爱人裴航前来会面,那么我俩就可以共化彩云比翼飞去。如果真到了重见的时刻,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玩到舞扇折断方才罢休。真是旧情难忘,思极而近幻矣。“料莺笼”两句。言预料自己今后的生活,将如鸟关笼中毫无自由可言。旧日的情哥哥啊!我俩若想再见一面,只恐怕要在“梦里隔花”相会了。梦中相会已隔一层,“梦里隔花”,虽能见,终是又多一重阻隔矣,可见两人相见的困难程度。所以说两人在梦中隔着朦胧的花丛虽言相见,实未确见也。更添其相思之苦。下片用女子口吻反复描述其相思之苦。
全词用女子思恋爱人的心理活动全过程,将人离而心难分的缠绵绯恻心情写得一唱三叹。此与题中“放琴客”中琴客的离开丁家定有莫大关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据此假设:“琴客”,是一位欢场女子出身的小妾,今却被主人丁宏庵所休,词人因此感慨系之。
“瘦不关秋,泪缘轻别”,消瘦不是因为伤秋,而是因为与恋人的离别。“望极蓝桥”,写出了与恋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又如晁补之的《青玉案》:
三年宋玉墙东畔。怪相见、常低面。一曲文君芳心乱。匆匆依旧,吹散,月淡梨花馆。秋娘苦妒浮金盏。漏些子堪猜是娇盼。归去相思肠应断。五更无寐,一怀好事,依旧蓝桥远。
“蓝桥远”,直接点明了与恋人无法相见的相思之情。
以“蓝桥”写男女爱情欢会的情景或场所,孙惟信《昼锦堂》:
薄袖禁寒。轻妆媚晚,落梅庭院春妍。映户盈盈,回倩笑整花钿。柳裁云剪腰支小,凤蟠鸦耸髻鬟偏。东风里,香步翠摇,蓝桥那日因缘。婵娟。留慧盼,浑当了、匆匆密爱深怜。梦过阑干,犹认冷月秋千。杏梢空闹相思眼,燕翎难系断肠笺。银屏下,争信有人,真个病也天天。
这首词意开头,详细地描写了佳人的衣着穿戴与容貌,为我们展现出一位婀娜、多情的佳人形象。“东风里,香步翠摇,蓝桥那日因缘”显然是描写了作者当日与这位佳人约会时的情景,这才有了词下片的别后相思。这里的“蓝桥”正是男女欢会的代称。
李之仪《千秋岁》:
柔肠寸折。解袂留清血。蓝桥动是经年别。掩门春絮乱,敧枕秋蛩咽。檀篆灭。鸳衾半拥空床月。妆镜分来缺。尘污菱花洁。嘶骑远,鸣机歇。密封书锦字,巧绾香囊结。芳信绝。东风半落梅梢雪。
这里的“蓝桥”与上一首词一样,同样指的是当时的浪漫约会。
以“蓝桥约”比喻恋人之间的幽期约会,周邦彦《浪淘沙》:
万叶战,秋声露结,雁度砂碛。细草和烟尚绿,遥山向晚更碧。见隐隐、云边新月白。映落照、帘幕千家,听数声何处倚楼笛。装点尽秋色。脉脉。旅情暗自消释。念珠玉、临水犹悲感,何况天涯客。忆少年歌酒,当时踪迹。岁华易老,衣带宽、懊恼心肠终窄。飞散後、风流人阻,蓝桥约、怅恨路隔。马蹄过、犹嘶旧巷陌。叹往事、一一堪伤,旷望极。凝思又把阑干拍。
词的上片写秋景,下片叙旅情。“装点尽秋色”,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引发出自己的离情别意和乡情旅思。自飘飞离散之后,风能流动而人却为路途所阻隔,纵有蓝桥之约,难温重逢之梦而空余怅恨之情。
孙居敬《风入松》:
王孙去後几时归。音信全稀。绿痕染遍天涯草,更小红、已破桃枝。此恨无人共说,梦回月满楼时。只应明月照心期。一向舒眉。若还早遂蓝桥约,更不举、玉盏东西。怎望黄金屋贮,只图夸道于飞。
这首词写的是希望恋人能够早日归来,履行曾经的约定,不指望金屋藏娇,只愿能够与爱人比翼双飞。
(八)隐逸
第二种是借裴航蓝桥遇仙的故事抒发隐逸之情。南宋初期,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到威胁着整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地步,所以一时间内,不论是忧伤的还是愤怒的忧国之词,就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但是,由于最高统治者推行了一条卖国有功、抗战有过的苟安政策,并残杀了岳飞父子,因此士大夫文人在面对现实的问题上就发生了分化:一部分有胆量、有骨气的士人,仍旧忧国忧政,不断地发出不甘屈从的愤慨之声;另一部分比较软弱的士人,则开始转向而遁入到了“隐逸”的桃源中去。而且,即使是前一类士人,他们的内心,也会时时产生或存在着后一类“看穿”、“出世”的思想。
南宋偏安江南,在“和平”局面已成之后,他们就有条件在这块山清水秀的土地上舒适地逍遥游赏。而南宋对致仕(退休)的官员又给予了优厚的物质待遇,使他们能在晚年(或提早退休的中年)就过着“优哉游哉”的惬意生活。
第三方面的原因又与佛、思想的流行有关。宋代著名的文人如王安石(晚年)、苏轼,甚至是理学家程颐的门人如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等“程门四先生”等,就都是佛教的信徒;而宋代皇帝又不乏相信道教之人(如真宗之“封禅”,徽宗之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等)。这两点也给南宋词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参禅学道便成了他们隐居生活的“功课”之一,而“随缘任运”、“看破红尘”便成了他们精神生活中的一帖“安慰剂”。
裴航和仙女云英双双成仙的故事,便成为他们借以表达渴望远离尘世,超然物外理想的固定意象。这样的词作有几十首之多。代表作有苏轼《南乡子》: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卯酒醒还困,仙材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这首词写于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湖州(今浙江嘉兴)知州期间。词中通过作者于江南水乡行路途中的所见所感 ,反映了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慨。
上片首句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由于夜来阴雨连绵,时辰到了,不见天明,仍疑是夜;待到一阵春风把阴云吹散,迎来的已是晴朗天气 。“淡云斜照著山明”,把清晨阳光透过淡云斜照远处山色的景象表达得贴切而有神韵。“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这一句写得清新轻快,表达出作者朝雨后乘马行于溪边路上之情味。此句由景及人,勾勒出一幅清丽优美的山水人物图。下片借传奇故事而抒情,寓意深远。“卯酒醒还困”一句,写作者早晨饮酒,仍感困倦,非因路途劳顿,而是夜间寻仙梦境使然。苏轼此词中所谓“仙村”,即指蓝桥而言;所谓“梦不成”者,谓神仙飘渺不可求,故有“何处觅云英”之感叹。最后,作者觉得路边的溪水也还是有情的,这就是“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这首词的结尾一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与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流水这一无情的客体中赋予主体的种种情思,读来意味深长,余韵不尽。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之写照。
侯置《风入松》:
霏霏小雨恼春光。烟水更弥茫。昨宵把酒高歌处,任一声、鸡唱清江。憔悴杏花如许,情怀应似东阳。宿酲犹在莫传觞。消闷苦无方。几时玉杵蓝桥路,约云英、同捣玄霜。冷落黄昏庭院,梦回家在三湘。
“宿酲犹在莫传觞。消闷苦无方。”酒醒了之后感觉更不好了,没有办法来消除苦闷,只好选择逃避,“玉杵蓝桥路,约云英、同捣玄霜”。
卢炳《水调歌头》:
风驭过姑射,云珮挹浮丘。丁宁月姊,为我澄霁一天秋。尽展冰奁玉鉴,要看瑶台银阙,万里冷浮光。分与世间景,好在水边楼。想霓裳,呈妙舞,起清讴。蓝桥何处,试寻玉杵恣追游。拟待铅霜捣就,缓引琼浆沈醉,谁信是良筹。长啸跨鲸背,不必愿封留。
陈三聘《念奴娇》:
水空高下,望沈沈一色,浑然苍碧。天籁不鸣凉有露,金气横秋寂寂。玉宇琼楼,望中何处,月到天中极。御风归去,不愁衣袂无力。此夜飘泊孤篷,短歌谁和,自笑狂踪迹。咫尺蓝桥仙路远,窅窅云英消息。疏影婆娑,恍然身世,我是尊前客。一声凄怨,倚楼谁弄长笛。
“长啸跨鲸背,不必愿封留”,“御风归去,不愁衣袂无力”,不言而喻都是表达了隐逸的愿望,而“蓝桥”正是作者寻找的仙人居住的仙境。
三、历史的兴衰
在素有历史情怀的文人眼中,桥是时代的见证, 印证着岁月的沧桑。生活在晚唐的雍陶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挥笔写下了“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天津桥望春》)的诗句,前两句是一幅明媚绮丽、引人入胜的津桥春日图,第三句写对照鲜明的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尔后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的侧面描写,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同是安史之乱后的李益,也同是写天津桥:“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洛桥》) 由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哀伤,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今日繁华,引发出了对时世衰微的关切。
(一)二十四桥
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写尽了唐代扬州的繁华。说的是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来的夜晚,有二十四个风姿绰约的美人,身披羽纱,长发随风,鼓着粉腮,撮着红唇,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二十四根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传说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就亲历了这个美妙的夜晚,信笔写下了这首格调悠扬,意境优美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出名,二十四桥几乎成了扬州的象征。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所写则已经是金兵去后的衰败景象了。
岁月流转,和世间许多事物不知所终一样,事实上的二十四桥已经湮没在历史烟云的深处。检索那些历朝历代留下的关于扬州的诗词文章,二十四桥的身影频繁闪现。关于二十四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桥说。最有力的佐证莫过于白石道人姜夔的那首著名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诗中意境,当指一座桥无疑。与白石道人同处宋代的另外几位诗人,他们描写的二十四桥,亦可认为是指一座桥。如韩琦《维扬好》:“二十四桥千步柳,春风十里上珠帘。”公豫:“桥在大业间,今日已倾圮。”吴文英:“二十四桥南北,罗存香分。”等等。清初的历史学家谈迁在其日记《北游录·纪程》中记载过寻访二十四桥的经过,还为此赋诗一首:“斜阳古道接轮蹄,明月扶疏万柳西。桥上行人桥下水,落花尚自怨香泥。”不难看出,他是将二十四桥看作一座桥的。持相同观点者,还有清代词家吴绮、《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民国《扬州览胜录》作者王振世。吴绮在《扬州鼓吹词·序》中说:“出西郭二里许,有小桥,朱栏碧,题曰烟花夜月,相传为二十四桥旧址,盖本一桥,会集二十四美人于此,故名。”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认为吴绮的“美人之说,盖附会言之矣”。他以为:“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春熙台后。”此外,在明代齐东野人编撰的《隋炀帝艳史》中,也有一种关于二十四桥来历的杜撰:炀帝与萧后同去一新建石桥赏月,萧后问:“这桥叫什么名字?”炀帝道:“没有名字。”萧后道:“既没名字,陛下何不就今日光景起他一个,留以为后日佳话?”炀帝道:“说得有道理。”遂低头想了一想,又周遭数了一遍,说道:“景物因人而胜,故人有七贤乡、五老堂,皆是以人数著名。朕同御妻携十六个妃子,连朱贵儿、袁宝儿、吴绛仙、薛治儿、沓娘、妥娘六个,共二十四人在此,就叫它二十四桥,岂不妙哉?”大家欢喜道:“好个二十四桥! 足见陛下无偏无忘之意。”二十四桥由此得名。这当然是小说家的话,但由此我们也可知道,当时的文人一般都愿意将二十四桥看为一座桥。
二十四座桥说。这一看法最开始由北宋沈括提出。沈括以科学的方法、务实的态度,在《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对扬州的二十四桥逐一进行了落实,详细记载了二十四桥的桥名和地理位置。但有人指出,沈括列举出的桥,实际只有二十三座,其中下马桥出现两次。对一座规模并不太大的城市来说,有两座桥异地同名,可能性似乎不大,文中的两座下马桥,当是指同一座桥。因此,沈括的这一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姑且存疑。南宋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记述道:“二十四桥,隋置,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后韩令坤省筑州城,分布阡陌,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编号说。有人认为,二十四桥是扬州城里编号为二十四的一座桥。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编号桥梁,比如姜夔的诗句“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等。而在关于扬州的诗词中,此类的例子也确实不少,如唐代诗人施肩吾《戏赠张主簿》:“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张乔《寄扬州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明人林章《送人诗》:“不知今夜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的友人姚世钰也有“记取扬州郭,寻君第几桥”的诗句。这样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测,或许当时的扬州有对桥梁进行编号称呼的做法,但要说二十四桥是编号二十四的桥还需要直接的证据。
泛指说。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数字有一种常见的虚指、泛指的用法,如“三生有幸”、“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三百六十行”、“七十二变”、“弱水三千”等等,这里面的数字并非确指。那么,二十四桥是不是也是用来泛指扬州的桥梁之多呢?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与编号说一样缺乏直接而确凿的证据。有人以杜牧好以数字入诗的事实提供了一个旁证。的确,杜牧的很多诗作中都出现了具体的数字,如《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村舍燕》:“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洛中送冀处士东游》:“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诸如此类,都是泛指和约数,扬州的二十四桥也极有可能如此。
以上几种说法各自自圆其说,因此二十四桥之谜也就一直无从定论。
以二十四桥作为意象入词往往有着追忆怀念的味道,因为二十四桥无论是作为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它的出现与存在都代表了盛唐时期江南的富庶与繁华,然而经过晚唐时期的战乱以及宋代的外敌入侵,它们有的已经被损毁,完全不复存在了,有的即使存在,也已经残破不堪,没有了往昔富丽繁华的容貌,面对这些景物今昔的巨大差别,往往会触动诗人那多愁善感的诗思。他们或借吟咏二十四桥怀念昔日情人以及与情人度过的美好时光,感慨时光易逝、好景不再。代表作有:
周邦彦《玉楼春》:
玉琴虚下伤心泪。只有文君知曲意。帘烘楼迥月宜人,酒暖香融春有味。萋萋芳草迷千里。惆怅王孙行未已。天涯回首一销魂,二十四桥歌舞地。
词意显示是在春天时节过扬州。周邦彦在扬州短暂逗留期间,已经与一位风情万种的歌妓结下恋情,《一剪梅》写于与歌女作别时:“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疏枝,略点眉梢。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相招。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轻敲。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周邦彦约于大观三年(公元1109 年) 春天,在议礼局检讨任时,假归钱塘。《清真集校注》考定此程有两首苏州诗,即《点绛唇》(辽鹤归来) 、《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点绛唇》与本文考证关系极大,录之如后:“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凭仗桃根,说与相思意。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风泪。”王灼《碧鸡漫志》有关于此词的纪事:“周美成初在姑苏(苏州的别称) ,与营妓岳七楚云者游甚久,后归自京师,首访之,则已从人矣。明日,饮于太守蔡峦子高坐上,见其妹,作《点绛唇》曲寄之。(词略) 楚云得词,感泣累日。”此程至苏州前先过扬州,在扬州写有《品令·梅花》词,从此词开始,周邦彦的扬州怀人之作无一例外地都是面对斯景怀念彼人,这清楚地表明词人结识的歌妓已经离开扬州:“夜阑人静。月痕寄、梅梢疏影。帘外曲角栏干近。旧携手处,花雾寒成阵。应是不禁愁与恨。纵相逢难问。黛眉曾把春衫印。后期无定。肠断香销尽。”抽绎此程扬州、苏州两地的词作以及王灼关于苏州词的纪事,扬州之人之事已然略见端倪: (一) 岳楚云的身份是营妓,营妓是古代军中官妓,居所不能稳定。(二)“桃根”与“桃叶”姊妹是连类而用的典故;“桃根”是“桃叶”的妹妹,而“桃叶”则是晋王献之(字子敬) 爱妾的名字。“桃根”典见阮阅《诗话总龟》卷七引《乐府集》:“桃叶,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词云‘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今秦淮□有桃叶渡,即其事也。”“桃叶”典见《乐府诗集》卷四十五引《古今乐录》曰:“《桃叶歌》者,晋王子敬之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后人一般都在姊妹双双的意义上采用这个典故。以唐宋诗词为例,如李商隐《燕台四首·冬》:“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双渐《豫章逢故人歌》:“苏姓从来字小卿,桃叶桃根皆姊妹。”苏泂《金陵杂兴》:“桃叶桃根双姊妹,清风明月我三人。”史达祖《瑞鹤仙·赋红梅》:“谩相思、桃叶桃根,旧家姊妹。”周邦彦用以借指自己所爱的歌妓岳楚云。词人在苏州太守席上见到“桃根”,表明“桃叶”岳楚云的妹妹也是歌妓,并且不排除两姊妹都是营妓的可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邦彦的这首《玉楼春》是一首具有明确情感指向的怀人之作,当他再次来到扬州的时候,曾经相知相恋的情人已经嫁作他人之妇,月色宜人,美酒醉人,然而一起饮酒、赏月的佳人已经无觅处了,词人的愁情就像那萋萋的芳草,无边无尽。曾经与情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是那样的刻骨铭心,现在却是那样的不堪回首,而那曾经见证他们爱情的二十四桥,也因为恋人的离去顿时失去了光彩。
或者借吟咏二十四桥书写扬州城在遭受外敌侵略后,曾经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代表作有姜夔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当时,扬州迭经入侵者铁蹄蹂躏,景物萧条,成了一座“空城”,词人忧心忡忡,哀深恨切。昔日的繁华荡然无存,然而二十四桥“仍在”,景物依旧,却人事已非。面对碧波冷月,怎能不叫词人抚今追昔!句中“荡”字着力,一个“荡”字更反衬出“冷月无声”。其黍离之悲尽在景中矣。
此词前有一小序。小序交代了此词的具体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罗”, 写作缘起—“感慨今昔”, 以及写作此词时的心情—“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
扬州自隋代开凿了大运河之后,即处于南北运输的枢纽地位到唐代中叶时, 更是一个商业极其发达的繁华都市,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有所谓“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见宋洪迈《容斋随笔》)的说法。从唐人诗中, 我们亦可窥其盛况之一斑。如李绅《宿扬州》诗中云“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墙近斗牛”王建《夜看扬州市》诗亦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容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但是,自宋室南渡之后,与金隔淮相守,扬州遂由昔日的繁华都市一变而为边城了。宋高宗在位期间,金人曾两次发动大规模的南侵。这两次南侵, 金人都曾攻占了扬州,并将其洗劫一空。
淳熙三年冬至日。词人经过扬州,眼看过去的繁华都会今已荒凉满目,残破不堪,《黍离》之悲不禁油然而生。他追怀丧乱,慨叹今昔,遂自度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
词的上片是写词人路经扬州时的所见所闻。“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词一开始,即以工整的对句领起, 简要地介绍了扬州曾是繁华胜地, 并交待了自己所以观赏扬州的原因——慕名。扬州位于淮水东南,宋时曾在淮水下游南岸设置淮南东路,简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繁华都会, 故词一上来就称它为“淮左名都”。“竹西”指扬州城东禅智寺旁的竹西亭。竹西亭修竹滴翠, 环境清幽, 在唐代曾是扬州城的著名风景区, 因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有“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之句而得名。扬州是淮左一带的著名都会, 又有竹西亭这样一个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去处,当然是令人神往的了。故作者初到扬州, 就忍不住要去领略一下它的风光, 于是他“鞍少驻初程”。意思是说我且解下马鞍, 暂时在初行的这段旅程中歇歇脚,观赏观赏扬州古城吧!词的这一开头, 既指出了扬州非等闲之地,乃是有名的繁华美丽的地方,以勾起人们对它的追忆又衬托出了词人“解鞍少驻初程”时的欣喜之情,说明他是抱着极大的希望来观赏这座古城的。这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对下文描写扬州城的破败荒凉有着极大的反衬作用, 并使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昔日的扬州曾是风流繁华的胜地,对词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那么,当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的今天,它的景象又如何呢?这是读者渴望知道的。所以,词接下来就具体描绘了词人在扬州城的所见所闻。
先写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指原极繁华的扬州街道,用的是唐人张祜的“十里长街市并连”和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意(张祜《纵游淮南》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含扬州死, 禅智山光好墓田”。杜牧《赠别》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佘, 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街道市井相连、繁华热闹、垂柳夹道、春风袭人,而今怎么样呢?“尽荠麦青青” ——到处都长满了自生的荠菜和野麦, 显得青色无限。这就暗示出此时的扬州城已极其荒凉, 几乎看不到什么人活动的迹象了。这里,一个“尽”字,既把扬州城昔日的繁华气象一笔扫倒,又非常有力地突现出了今日扬州城的荒凉程度, 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的沉痛心情。
是什么缘故使得昔日车水马龙、酣歌醉舞的十里长街变成了今天这种“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景象呢?词里作了简括的解答“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意思是说自从金兵渡江侵犯去了之后,扬州城中废旧的池苑和残存的乔木, 至今都还很厌恶谈起战争呢!如前所述, 宋高宗在位期间, 金兵大规模地南侵有两次,一次是建炎三年,金兵渡江占领了扬州,将城焚掠一空。一次是绍兴三十一年, 金主完颜亮亲率号称六十万兵马的金兵大举南侵,在攻占扬州之后, 又在瓜州望江亭指顾江山之胜, 对其部下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将望江亭改名为“不归亭”,还题诗亭壁曰“万国东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华封。提兵百万西湖上, 立马吴山第一峰”(《中注御侮录》)卷上。其时,南宋朝廷慑于金兵积威, 惶惶不可终日。正当南宋朝廷摇摇欲坠之际,幸好金廷发生内讧,金主完颜亮在逼迫部下渡江时为反战的将士乱箭射杀,金遣使与南宋议和,并撤离扬州北归,南宋始得稍安。然而, 经过这次战争之后, 扬州城遭到的破坏更甚, 城中的居民或死于战火之中, 或为避战祸而携家逃亡, 农田大量荒芜, 民户亦变得稀稀落落了。词中所言“胡马窥江”一事,当指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事。金兵的暴行, 既使昔日夜市千灯, 繁华热闹的“淮左名都”变成了只剩下“废池乔木” 的废墟, 又给幸存下来的人民留下了深仇惨痛, 使人们至今还不忍回忆那场浩劫,厌谈兵事。这是用追述的语气承上叙说扬州城荒凉残破的缘由和人民对入侵者的仇恨, 但词人不说“人厌言兵”,而说“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是采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用池苑乔木之厌恶言兵来衬托人民的受难之深,虽未直写人民的不堪其苦,但人民惨痛难言的心理却被更深一层地揭示了出来,因为无知无情的池苑乔木尚且感到惨痛如此,则人民的苦不堪言就可想而知了。
词在写了所见之后,又转写所闻“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思说渐近黄昏的时候, 凄清的号角所吹出的使人感到阵阵寒意的声浪, 回荡在这座荒凉的空城上空。这里,“渐黄昏”三字,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着词人已在破败荒凉的扬州街头徘徊仿徨了很长时间。黄昏时分本就极易引人伤感, 而黄昏时分又偏偏听到“清角吹寒”,无疑更使人感到伤悲。因此, 这一“寒”字,不独是指冬季日暮黄昏时天气的寒凉,更是指此刻置身于“空城”中的词人的心中之寒。由这一“寒”字,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此刻的心情是极其悲苦的。同时,“清角”二字照应着前面的“言兵”,说明了此时此刻的扬州城仍处于边防前线。边防前线,本应重兵驻守, 但眼下却是“空城”,又岂能不令人担忧和心寒!所以,词人在此虽非直接地指斥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不重视边防建设,但也隐隐略略地流露出了一些“身在江湖, 心存魏阂”的爱国情感和遣责苟安偷乐、得过且过的统治者的意味, 同时,“空城”二字,一方面照应了“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等语,总写了扬州城的荒凉萧条, 与篇首的“ 名都”、“佳处” 起着鲜明尖锐的对照作用,并引起下片的发抒感慨,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了词人对金朝统治者发动的侵略战争的不满与厌恨之情。
上片是作者就其见闻来描写战后扬州城的荒凉残破, 下片则是以议论的手法来抒写目睹扬州惨景之后词人心情的沉痛与感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即使杜牧具有卓越的鉴赏能力, 善于发现和表现扬州的美丽景色,但料想他今天重游旧地,也一定会为扬州城的疮痪满目感到震惊的。在以杜牧“重到须惊”衬托了扬州城的破败荒凉之后,作者又更深一层地指出“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引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即使是当年能够写出象“豆蔻”、“青楼”那样的工巧精美、情意深沉、为人赞颂的诗歌的杜牧, 今天则无论如何也难以再写出那种深情动人的诗篇来了。这几句,虽写的是“杜郎俊赏”、“重到须惊”、“难赋深情”,实际上抒发的却是词人自己的悲怆情怀。言外是说,纵使我具有杜牧那样的出色才华,也难以表达出此刻因见扬州城的荒凉残破而产生的悲怆心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几句与上片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句遥相呼应,是对今日扬州景况的进一步的具体描述,也是词人更深一层的感慨的抒发。
这“二十四桥”当是扬州城的名胜古迹之一,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一作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可见二十四桥在中晚唐时代乃是扬州城的一个繁华热闹的冶游之处,它不仅可以使人想见扬州昔日的繁荣盛况,还可以使人想到其人物之倜傥风流。然而,“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昔日的二十四桥虽还完好如初, 但昔日那种旖旎迷人的风光却不见了,剩下的只是清冷的月光在水波中无声的荡漾。月亮本就“无声”,也没有什么冷暖之别,但作者却偏偏强调它“冷”和“无声”,这是借助于艺术欣赏方面的通感,移情于物所致。波心荡月,寂静无声,这本是月夜美景,但着一“冷”字,却顿使人感到凄凉极了。这一“冷”字,出了词人对此良宵月色的异样感受, 其言外是说往昔“笙歌彻晓闻”的“佳丽地”而今已是繁华衰歇,寂寞无声, 荒凉到极点了!
又正是因为扬州城已荒凉到了极点,昔日冶游于二十四桥的红男绿女也已无影无踪了,故词的结句说“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即红芍药花。扬州的芍药素与洛阳的牡丹齐名。现在,这名甲天下的芍药花又开了,可在这山河破碎,兵荒马乱之际,谁又还有这种赏月玩花的雅兴呢?所以,词人不满地发出诘问:想你这桥边的红芍药花年年都开得如此繁茂,谁知道你究竟是为谁而生长开花啊?词前的小序本已明言作者是于淳熙三年的冬至日来到扬州的,其时,连芍药都很难找到,更别说芍药花开了,故此“念桥边红药”的“念”字,表明只是出于作者的主观联想,是因情而设景,因景而设问,并非其时真有“红药”花在开放。作者这样写,看似怨花,实则怨人,怨的是那些置国家沦亡于不顾,只知征歌逐舞,苟安享乐的权豪势要。这一结尾,既使词在艺术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以沉痛、哀怨的笔调写出了自己的“黍离”之悲与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
(二)画桥
画桥位于绍兴偏门外钟堰村的鉴湖古堤上。此桥为15孔石梁桥,五大孔,十小孔,高低错落。此桥在宋代早已闻名,陆游等诗人常以画桥入诗。此桥以三山、快阁、鉴湖为背景,桥景如画。画桥可能由此得名。此桥全长62.7米,宽2米,大孔跨径5.7米。桥于清道光丁酉年(1837)重修。桥间路堤上都设有凉亭,人立桥上,桥在镜中,湖光山色,尽在眼前,故名画桥。又一说桥栏上有画,故名。
全宋词中以画桥意象入词的词作一共有112首。但是我们发现这些词作中的画桥并不是专指这一位座位于绍兴鉴湖上的画桥。这是因为画桥还是所有雕饰华丽桥的统称,同时还可能是作者对于桥的美称。例如柳永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作描绘的是杭州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其中的桥意象肯定不是我们所说的位于绍兴的画桥,而是一座西湖上的,雕饰华丽,有精美图案的桥梁。
另外还有秦观的《望海潮》(星分牛斗),从各个侧面渲染出扬州城往日的繁雄气势,如今的富丽豪俊。词中的画桥显然也不是绍兴城中的画桥。
画桥作为桥的美称的例子也有很多,吴礼之《霜天晓角》:
西风又急。细雨黄花湿。楼枕一篙烟水,兰舟漾、画桥侧。念昔。空泪滴。故人何处觅。魂断菱歌凄怨,疏帘卷、暮山碧。
兰舟、画桥意象并置,兰舟是对船的美称,那么画桥也很有可能是对桥的美称。
周密《浪淘沙》:
新雨洗晴空。碧浅眉峰。翠楼西畔画桥东。柳线嫩黄才半染,眼眼东风。绣户掩芙蓉。帐减香筒。远烟轻霭弄春容。雁雁又归莺未到,谁寄愁红。
楼是翠楼,那么桥也很有可能是画有许多美丽图画的、装饰精美的桥。
陈允平《风流子》:
残梦绕林塘。诗添瘦、瘦不似东阳。正流水荡红,暗通幽径,嫩篁翻翠,斜映回墙。对握宝筝低度曲,销蜡靓新簧。莺懒昼长,燕闲人倦,乍亲花簟,慵引壶觞。帘栊深深地,歌尘静、芳草自碧空厢。十二画桥,一堤烟树成行。向杜鹃声里,绿杨庭院,共寻红豆,同结丁香。春已无多,祗愁风雨相妨。
画桥有十二座,显然这里的画桥也不是专有名称,而是对美丽的桥的通称。
以画桥意象入词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大体有两种:
一是描写城市的繁华富裕,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如上面举的例子柳永的《望海潮》、秦观的《望海潮》(星分牛斗)等。
二是描写与恋人相会、热恋的美好、浪漫场景,抑或是与情人分别时的哀伤凄苦情景时常常会出现画桥意象。
贺铸《更漏子》:
芳草斜曛。映画桥□□,翠阁临津。数阕清歌,两行红粉,厌厌别酒初曛。芳意赠我殷勤。罗巾双黛痕。便兰舟独上,洞府人闲,素手轻分。十里绮陌香尘。望紫云车远,已掩青门。迤逦黄昏,景阳钟动,临风隐隐犹闻。明朝水馆渔村。凭谁招断魂。恨不如今夜,明月多情,应待归云。
这首词为我们描述了词人与恋人分别的场景。
可见画桥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美好,艳丽,词人在抒写盛世繁华的场面或是在描绘与佳人在一起浪漫香艳的场景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雕饰精美的画桥。
四、 愁苦之桥与闲逸之桥
(一)愁苦与桥
桥客观上有连接两岸的作用,没有桥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古代文人在自己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时常通过对桥的描写,来抒发理想愿望不能实现时的情感。如“三曹”中曹操《苦寒行》其中有“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而其子曹丕《杂诗》中亦有“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韦庄的《清平乐》“春愁南陌,故国音书阁,细雨霏之梨花白,燕拂画帘金额,尽日相望王孙,尘满衣上泪痕,谁向桥边吹笛?驻马西望销魂。”词人一开始就点出了愁的原因是“故国音书阁”,因愁面对春景更为伤感,以至于“尘满衣上泪痕”。而桥边的笛声就更让游子“驻马消魂了”。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虽然主题是写梅花的,但梅花的开放地点是在驿外断桥边。作者以梅花自喻,而“驿外断桥”容易让人想到梅花生存环境的同时联想到作者的处境,“断桥”实际上是在表达报国无门的窘境。此词作于孝宗谆熙四年(1177)冬天,陆游53 岁。其词托物言志,联系去年词人连续遭受打击,先是免官,再是讥其颓放,嘉州之命又被论罢。词人此时的心境是孤独凄凉的,而在驿外的断桥边,梅花正不顾外在恶劣环境独自开放。陆游的另一首词《渔家傲》中,“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此篇是怀人之作,红桥想必是当年兄弟经常一起吟赏的地方。词人身寄异乡他地,是多么怀念与仲高驾一叶扁舟在红桥游赏聚首的日子,多么渴望好梦重圆,兄弟团聚重温旧情。此处不直言寄语堂兄,而说寄语桥下之水,托请于小桥流水,更突出作者的思念与身在异乡的孤独。
以农业文化为主的中国,孕育着每位诗人都有独自的思乡情结,农业民族守定土地家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己的祖先世世辈辈生活在同一片土地,长期以来,依恋土地家乡,亲人的意识情感就成为农业民族所特有的乡情。宋代文人“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他们大多由考试出身,由野而朝,由农(富农,地主)而任,由地方而到京城,由乡村而到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楼台亭阁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从而对这个阶级具有某种普遍意义。”有“丘山溪壑,野店村居”之处必定有“桥”。桥也是外地连接家乡的纽带。异地的“桥”也最能触动作者心中的乡情。、
(二)倚桥凭栏
凡登高望远,最易勾起情绪,亦最能表达情绪。宋人王比闢之记当时世人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抒胸中激情或不平。桥之所,或临水,或悬高,可心旷神怡,更多的却是易生惆怅和烦恼,因此宋词当中出现了许多描写“倚桥凭栏”的作品。以“倚桥凭栏”做意象的词作,或抒忧国忧民之愤,或述胸中不平之事,或别友人离去,或思征夫归来,或叹人生艰辛,或道羁旅行役之酸楚,或叹亡国亡家之凄苦,不一而足。
冯延巳《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 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巳是一位生活优裕,仕途顺利的词人,做过宰相,他多技艺。有词学的深厚基础,在南唐词人中颇有成就。 冯词以抒情见长,委婉细腻,深沉真挚很有感染力。
这首词就是抒发词人执著追求、死而无悔的信念的。人生总是充满着矛盾。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也。一位敏感的诗人,他对现实的认识和感受,对生活的追求和态度,一定会在他的诗词中表现出来。诗言志,诗是诗人心中的歌。作为一个抒情词人,冯延巳在这首词中所抒发的,正是他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感受,是他心中的歌:他的苦闷、彷徨、哀怨、希望和追求。
此词上片五句,第一句至第三句为词人自问自答,说明思想上极端苦闷。难以排遣。“ 谁道闲情抛弃久”为设问句式,表现出一种“惆怅此情难寄”的郁闷和痛苦。“闲情”究竟指什么?作者并未说明,或许是指男女之恋情,或许是指政治上的失意,或许是指对现实的失望等等。五代是一个战乱纷起、军阀混战的时代,改朝换代像走马灯一样,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史称“五代十国”。如果是一个醉生梦死的词人,他的“闲情”,当然是酣歌醉舞的生活,时代的痛苦与他无关;如果是一个有良知的词人,他的“闲情”,必然是与人民的苦难、时代的黑暗相关的。不管词人的“闲情”属于哪一种,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却是存在无疑的。这种对“闲情”的不能“抛弃”正表现出了词人的执著追求!
下片亦五句,进一步抒写词人痛苦的情怀,不仅是“惆怅还依旧”,而是旧愁加上了“新愁”,陷于极端痛苦之中,无法摆脱了。如果说上片五句是词人在痛苦中的自语,在花前的闷闷独酌, 那么下片五句就是词人对美好春色的责问,对冷酷现实的控诉了。最后两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也是写景,交代了词人所处的空间和时间,他站立在小桥上,春寒料峭,满袖寒风,看到平齐的林梢上,一轮新月高挂蓝天,人都归去,夜幕已笼罩了。这两句虽为写景,对上句“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未作回答,但寓情于景,寂寞凄苦之情尽在其中。
这首词沉痛凄凉,表现了词人矢志不渝的志向,坚定不移的追求,无可名状的新愁,无法排遣的惆怅,读来令人肠断。
在全宋词中“立桥”的词作有26首,“倚桥”的词作也有26首,另外还有在桥上“凭栏”或“凭阑”的词作5首。
柳永《诉衷情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词的上阕描写秋景,江南水乡的秋色在词人的感受中是平远开阔、疏淡优美的。“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写的是:雨晴之后,溽暑已消,天高气爽,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这时登江楼远望,很有诗情画意。“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是写目光所及的山水美景 。江水是“ 澄明”的,表现了秋水的特点,“生光”是波浪在落照中鳞鳞闪映所致;更远处是层层苍翠的远山 :这都是从高处远眺所见的景象,并通过“暮山”暗示了具体的时间 。“ 遥认断桥幽径”一句,再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的景色。“遥认”两字用得相当确切,很适合具体的环境,因为久久地“伫立江楼 ”,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较远的景物形象。断桥、幽径、渔村、孤烟,它们在临近黄昏的江上秋色的背景中构成了秋色平远的画面。这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的感受。
词的上阕描叙秋景,已为下阕悲秋伤别作了铺垫。过片“残阳里”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至此,作者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向晚”、“残阳”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景响。“脉脉朱阑静倚”,是含情静倚楼阑,转入思索动作“黯然情绪”,“黯然情绪”即伤别情绪。无际的离愁已使人如未饮先醉了。“如醉”表现情感的陷溺而不能自拔的状态,“愁无际”。
这黯然情绪是由“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引起的。这是在现实中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客处异乡所生的怀人的伤别意绪的混合。现实的景物增强了伤别意绪,因而无法消除,唯有“尽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一些,而是含糊其词。联系柳永其他的羁旅行役之词来看,这“故人”概指他在京都相识的青年歌妓。
周邦彦《绕佛阁》:
暗尘四敛。楼观迥出,高映孤馆。清漏将短。厌闻夜久,签声动书幔。桂华又满。闲步露草,偏爱幽远。花气清婉,望中迤逦,城阴度河岸。倦客最萧索,醉倚斜桥穿柳线。还似汴堤,虹梁横水面。看浪颭春灯,舟下如箭。此行重见。叹故友难逢,羁思空乱。两眉愁、向谁舒展。
这首词,描写的是作者宦途失意、流落他乡所引起的倦客之悲和对故友的怀念。上片写入夜以后,“暗尘四敛。楼观迥出,高映孤馆。”四方的灰尘收敛了,在远处耸立的楼台的灯火映照下,佛寺的影子与词人所寄居的旅舍,轮廓分明地呈现出来。“清漏将短。厌闻夜久、签声动书幔。”夜阑人静,更漏声渐渐短了起来,诵经之声与书签掀动经页之声,令人十分生厌。“桂华又满。闲步露草,偏爱幽远。”桂华,月亮。又是月圆时候,词人步出室外,漫步在沾满露水的草地上,朝偏远幽深的地方走去。“花气清婉。望中迤逦,城阴度河岸。”清婉的花香,在作者周围浮荡,举头望去,城墙投下的阴影,曲折连绵,一直伸展到河岸边上。
下片,“倦客最萧索”,对上片加以总结,然后,通过“舟下如箭”,引出“故友难逢,羁思空乱”的感叹:我这个疲倦的旅人,是多么冷清孤独!带着几分酒意,靠在挂着柳丝的小桥上。这好像在汴京隋堤,送别友人时,站在横跨水面的虹桥上,目送着灯火在波浪里颠簸,船儿箭一般地向下游驶去。汴京的景物可以重见,可老友却难以相逢了,心绪纷乱;堆积在两眉间的愁恨,如何消解呢?此年,作者已六十一岁,五年过后,即在南京与世长辞了。
陆游《沁园春》: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駸駸。当时岂料如今。漫一事无成霜鬓侵。看故人强半,沙堤黄阁,鱼悬带玉,貂映蝉金。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贺铸《下水船》:
芳草青门路。还拂京尘东去。回想当年离绪。送君南浦。愁几许。尊酒流连薄暮。帘卷津楼风雨。凭阑语。草草蘅皋赋。分首惊鸿不驻。灯火虹桥,难寻弄波微步。漫凝伫。莫怨无情流水,明月扁舟何处。
贺铸其人,一生曾数次出入汴京,行色匆匆。羁旅愁情之苦况,领略颇多;生离死别之场面,感受颇多。该词所写,就是他所经历的无数次出京中的一次感受。
“芳草青门路,还拂京尘东去”。开头直写本次离京。青门,原指汉代长安东南门灞城门,因门青色故称青门,这里代指宋汴京城东门。“芳草青门路”,是说东去的路掩映在一片如荫的芳草中。作者欲东去,故对东去之路特别留意。“还拂京尘东去”,一个“还”字,隐含无限深意。表明这不是第一次出京,既寓含着作者对这次离京任外职的不如意,又充满着对京华一事无成的宦海生涯厌倦之情。作者竟将这次京都生活视作一场在喧嚣的城市中毫无意义的闹剧行为,其内心的厌恶自可想见。
“回想当年离绪,送君南浦,愁几许。尊酒流连薄暮,帘卷津楼风雨。”这次离京,行色匆匆,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上次的离京。上次离京之时,也是这样满腹愁绪别情。送别的恋人,送了一程又一程,终于到了分手之处。一桌简单的相别宴,两人恋恋不舍地,一直留连到黄昏薄暮之时。当分手的瞬间,卷帘遥望,津边之楼笼罩在一片潇潇的风雨中,好凄凉的景象啊!真所谓“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那种离别时的惨然感受真是难以用言辞来表达。南浦,送别之地的代称。
“凭阑语,草草蘅皋赋,分首惊鸿不驻”。如果说上片是由别写忆,勾起对往日离别的忆念,下片则由忆写实,再回到这次离别的描写。上次离别,尚有人送行,这次离京,当年送行者已音迹杳然。草草写一篇《蘅皋赋》,来寄托忆念的情愫吧,只恐怕分手后连她的踪影也难以追寻。按《蘅皋赋》,当指曹植《洛神赋》,因赋中有“尔乃税驾乎蘅皋”等句。惊鸿,形容女性轻盈如雁之身姿。如曹植《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臞秋菊,华茂春松”。
“灯火虹桥,难寻弄波微步”。这两句承接上句,远望汴京,灯火辉煌的如虹长桥之下,再也难以找寻到她那迈着轻盈步履的婀娜身姿。“弄波微步”,想象逝去的恋人踩着波涛,细碎行走的样子。作者这里已将离去的恋人想象为与曹植《洛神赋》中洛水女神同一的形象。作者巧妙运用一种虚实结合手法,抒发了自己一种思极生痴,情极境生的心理感受。由恋人惊鸿般轻盈身姿,联想到洛水女神飘忽不定踪影。复由洛水女神凌波远去,联想到永不停逝的虹桥之水亦无情地载着自己的恋人飘然而去,虚幻两境紧密结合,不露痕迹。
“漫凝伫,莫怨无情流水,明月扁舟何处”。这三句承上,写词人思恋人而不得的感受:为什么要枉然地在这里长久凝神伫立呢?人既已远逝,即使幻想中的影子也难以追寻。也不要再怨无情流水载着自己的恋人远去,因为同是这股无情流水,也要载着自己离开京都。到下一个明月之夜时,自己乘坐的一叶扁舟连停留在什么地方尚不知晓呢?因为宦海沉浮,更是难以预料的。
本词主要以再离别勾起对往日的忆念,在浓重的离情别绪渲染中,对往日恋情进行深刻的追思。从写作次序论,词人由离而生情,勾起对往日的回念,由往日的离情,写到对往日恋人的追思。借助于尊酒流连、凭阑无语、幻觉感悟、枉然凝伫等一系列形象化动作,表现了对恋人永难摆脱的缠绵依恋之情。结尾貌似解脱的“莫怨”两字,又将离别的愁情,情场的失意与宦海风波融合在一起,使该词所抒之情更为浑厚,意境更为深沉。
吴文英《夜游宫》: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云澹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说与萧娘未知道。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这首怀人词,上片借梦境忆往事。别梦依稀,人去雁杳,云淡星疏,楚山天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往事回首,感慨无限。下片从眼前景物,抒发今昔之感,表现怀人之情。寒蛩凄切,细织霜丝。“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既表相思之情,又发今昔之叹。
另外还有周邦彦的《满庭芳》“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桥是不同时期人们心态变化的无言见证与忠实记录者。词人们登桥凭栏,凝神远眺,在这种居高临下的关照方式下,词人们最易触景生情,悲不自禁。于是万千思绪纷至沓来。从他们的词作中我们不难寻绎其凭栏目断,黯然神伤的复杂心绪。广而言之,唐五代以至北宋,词大多是娱宾遣兴、留连风月之作,所抒之情也不外乎相思怀人。时移世易,靖康之难的钟声惊醒了他们一味留连光景、依红偎翠的好梦,宋人凭栏远眺的重心向收复中原的爱国激情和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倾斜。宋社既覆,表现在诗词中,也就只剩下哀以思的亡国之音。词人一面为往日的繁华的不可复追而慨叹“二十四桥凭玉暖,杨柳月,海棠阴”(周密《江城子》),一面为故园故君的同归泯灭而凄怆,“惊嗟,十年心事,几曲栏干,想萧郎身价”(张炎《渡江云》)。可见,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凭栏远眺的心情虽因时而异,却始终与时代脉搏保持同一律动。
(三)闲逸之桥
例如写道田园生活时,我们就很容易想到“小桥流水人家”。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曲子的基调是悲凉的,而在白朴的《天净沙·春》中却表达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在志南的《绝句》中又看到一种闲适的愉快心情。“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这大好春光中的小桥带给作者的是一份悠闲,一份快乐。而陶渊明则为我们刻画了一份十分惬意的生活: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细雨朦胧小石桥,春风荡漾小竹筏。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喝酒、品茶、读书一些美好的享受放在春日盎然时节中进行,岂不快哉。作者笔下的小桥也宛然成为愉快心情的点缀,朦胧细雨中的小石桥透出闲适之情。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叫起来。就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的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国的骄子们似乎很理解我们词人欢悦的心情,于是为他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的词人已听到了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适之中,于是情不自禁地翘首遥望天际,那里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挂在蔚蓝的天幕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是江南的盛夏天气呢!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飘来几片浮云,恶作剧似地洒下几点雨来。这突来的阵雨打破了词人的雅兴,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这夜来的飞雨。急于赶路,不暇四顾,路到溪桥一转弯,猛然抬头,嘿!一间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这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桥意象还常常出现在词人描写闲逸隐居生活的词中。
王安石《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敧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是词人闲居乡下时的情景。齐岸高的小桥被群山环绕着,温柔碧蓝的小溪萦绕着岸边的花花草草。远处的几间茅屋若隐若现,春风扫过,没有一丝尘埃,午睡醒来耳边是鸟儿的欢唱,清晨在鸡鸣声中醒来。这样的生活清幽简单,再也不想理会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就这样忘记烦恼悠闲的生活。
苏轼《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作此词时处于被贬黄州期间,可是他却从周围的大自然当中发现了无限的美,多么可爱的风月,可莫教马蹄踏破、扰乱,这里蕴藏着作者何等宽广博厚的人格和泛爱苍生万物的情怀。
苏轼的另外两首《如梦令》写的同样是苏轼被贬期间的生活。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後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望小桥流水。
同样是写贬谪期间的生活,悠闲惬意,可是在悠闲之外似乎还有些什么,是国家政事,还是人民疾苦,还是二者皆有之,这就要我们自己去体会了。
表达闲情逸志情感内涵的桥,除了小桥自然还有别的桥,但是我想最能让我们体会出作者那种闲逸的生活、高雅的情趣、旷达的品质的应该说就是“小桥”意象了。
结 语
作为历代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桥,首先是物质的、有形的,于是人们在这里行走、相聚、分离;同时它是浪漫的,它那弯弯的形状、高耸吊起的模样、荡漾在水上的态势总给人以种种感触,或惊喜或恐惧或飘逸或伤感。因此它既是弯弯的桥、渡水的桥,又是送人的桥、鹊桥相会的桥、聚散两依依的桥、物是人非的桥,更是见证历史的桥。历代文人以其多愁善感之思、感今抚昔之笔借桥叹行踪之无迹,叹友情之珍贵,叹亲人之相思。
全宋词中出现桥意象的词作共有1388首。在这些词作中桥意象,有的是实写,是作者身临其境,有的是虚写,是作者心中之桥。不论是实写还是虚写,桥意象它都不再是客观世界中的桥,而是饱含着作者情感内涵的桥。在这里,桥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物件,作为大自然与人沟通的意象,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乃至天人合一、水乳交融。而多情浪漫、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的宋人,他们用言情味最浓的宋词来表达对桥的种种情感,这些美好的诗句让我们与宋人一起感受到生活的浪漫甘甜与世事的苦涩沧桑,桥永远是人们观赏歌颂吟咏的对象。
总之,“桥”意象是中国文学中古老而又常见的意象,与它相连的是一个个美丽而凄婉的故事。当我们与家人、与恋人分别的时候,当我们告别家乡,踏上征途的时候,当我们羁旅在外、漂泊他乡的时候,它是分别之地,它是相思之所;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它是少女相思之地,是情人幽会之地,是夫妻离别之所;同时,“桥”又与中华民族息息相通,它也成了孤独思乡的触发物,国家兴衰的感应物;在我们愁肠百结、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它又是我们排遣愁情之所;当然它也是我们发现生活之美,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的地方。
再结合中国文人的情感表达特质,则赋予了“桥”意象感伤消魂的情调。每当我们读到这样的词作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桥意象所表达的这些固定情绪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熟悉,在许多现代文学作品中桥意象仍被大量的使用,同时,桥意象的内涵也在被不断的延伸。
参考文献
专著:
[1] 唐圭璋 . 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2] 吴熊和 . 唐宋词通论 [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3] 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4] 马兴荣 . 广选新注集评全宋词[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7
[5] 杨海明 . 唐宋词史 [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
[6] 陈 铭 . 意与境 [M] .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7] 杨海明 . 唐宋词与人生 [M] .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2
[8] 周新成 . 中国桥美学[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13
[9] 邓乔彬 . 唐宋词美学[M] . 济南:齐鲁书社 2009
[10]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 茅以升桥话[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11] 朱光潜 . 诗论[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连续出版物(期刊):
[1] 赵梅 . 重帘复幕下的唐宋词——唐宋词中的“帘”意象及其道具功能[J]. 文学遗产,2009,04
[2] 孙立 . 唐宋词物象分析[J]. 社会科学战线, 2013 , (3)
[3] 陈雪军 .论唐五代及北宋词的意象[J].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2012 ,(5)
[4] 古光亮 . 唐宋词中的楼栏意象和词人的艺术感觉[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13 ,(4)
[5] 韩玺吾 . 唐宋词中的楼意象及其营构艺术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2009 ,(6)
[6] 杨艳梅 . 漫议宋人笔下的柳意象[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 (2)
[7] 刘薇 . 唐宋词意象研究述评[J]. 高等函授学报, 2012, 12
[8] 张连举 . 唐代咏桥诗解读 [J] . 唐都学刊 , 2010, 09
[9] 王婷 . 宋词中杨柳意象的审美取向和文化内涵 [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10] 卢小燕 .牛郎织女恨《鹊桥仙》中情——宋代《鹊桥仙》七夕相会词的情感内涵及审美效应 [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11]杨新生 . 论宋词中意象的美学意蕴 [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6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论文学意象中的“桥”》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专升本汉语言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