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0-12-24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学前教育文章《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学前教育硕士论文范文,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讨论和研究结论,本研究从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遵循有效的教学原则、制定严谨的课程方案以及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师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绪 论
作为法定的国家通用语言、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普通话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必选语言。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学好普通话、规范使用汉字。2001 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并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人民教师承担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重任,讲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国《教师法》及《教师资格条例》明确规定,持有符合一定标准的普通话等级证书是各级各类教师资格认定的必要条件。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是未来从事幼儿教育的中坚力量,普通话等级水平必须达到二级乙等。因此,如何有效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培养合格幼儿教师是幼儿师范学校和学前教育专业院系的重要任务。鉴于此,本论文拟以大同市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为研究对象,在细致梳理本地区、本部门普通话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和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探究改进普通话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同样从事普通话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是一项研究的“灵魂”,前者规范了研究的范围和方向,后者则是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所在。笔者有着 10 余年的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工作经验,对自己及其他普通话教师教学中存在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也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下面,就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做一简单陈述。本文以大同市幼儿师范学校和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调研对象,以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实践为参照,结合大同方言的语音特点,拟重点探讨以下问题:第一,在梳理和总结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基于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和地方方言特征开展普通话教学的教学目标、实施原则及教学与训练方案。第二,从声母、韵母及声调等方面对大同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大同方言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发音存在的普遍问题,探讨纠正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提供些许课程设置和教学参考建议,以求为一线教师的普通话教学及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的语料和实践参照。第三,以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及方法为指导,针对学生普通话学习和教师普通话教学总结的具体问题,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策略研究,并提出有关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学习效率和教师普通话教学质量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普通话教学研究一直都是语言研究和语言教育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话题,相关的理论性探讨和实证性研究成果都很丰富。以笔者所见,目前学界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普通话学习中,学生对方言的依恋情感、在公众面前的畏惧情绪以及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等,是影响学生普通话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学生的情感依恋和畏难情绪,是学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王淑一认为,“学生对于自己的方言母语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学生学习普通话存在的缺陷和错误太多, 方言的纠正难度太大,产生了畏难心理”;陈秋枫也认为,“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在心理上存在畏惧、胆怯、害羞、缺乏自信等特点”。对于普通话教学方法,郭百灵认为,“普通话教师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先讲基本理论概念,再作发音示范,最后进行发音训练。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普通话教学要应用先进教育理论、策略及技术进行“创新”,这一点亦为学界之共识。周虹云认为:“多数教师以方法陈旧、模式单一的讲授法为主,出现普通话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现象。”为此,很多学者借鉴先进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及教学技术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创新普通话教学策略和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的新思路、新理念。如,杨颖在《建构主义理论对普通话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提出,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从师生互动出发,建立“知识→执行(练习)→情境→生活”等普通话教学模式。再如,田青的《普通话教学中合作教学模式的运用》一文,将合作教学概括为培养合作技巧阶段、确定分组类型阶段和生生自主合作阶段等三阶段,集体授课→小组合作→组间交流→检测评价等四环节,并依据学生情感关系将合作小组划分为目标型、互助型、兴趣型和情感型四种类型。梁海艳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给普通话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教师应先进行语音摸底,再进行分层,然后再制定单项训练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赵君在《多媒体技术在开放教育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提出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员兴趣、展现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挂图、延伸课堂教学、增加实训机会等措施以提高普通话教学速度和质量的建议;张筱兰在《智能语音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则介绍了利用语音识别(ASR)和语音合成(TTS)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技术。总之,追求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已经成为教师普通话教学研究的最主要内容。
一、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意义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及文化等综合实力的提高,人们的交流沟通、贸易往来等活动更加频繁,普通话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为此,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学前教育行业对幼儿教师语言能力的特殊要求等,要求师范类学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推广要求,培养合格“准教师”
说好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是全民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进步,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2017 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 80%以上”。文件中还指出:“学校是推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国民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的重点领域,学校教育是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主要渠道。”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时代赋予的使命,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对学校教育的期望,不断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对于教师而言,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用语,是教师口语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普通话,不仅仅是对国家语言政策的落实,更是对学生更好地听懂教师讲授、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的负责,同时也是对学生突破地域性局限、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寻求更好、更大发展空间的负责。而师范类学校培养的对象是准教师,准教师的教育对象又是未来的学生。师范类学校的普通话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准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准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可能在未来的教学中直接决定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师范类学校普通话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必须严格把控,才能保证普通话使用的“良性”发展。
(二)贯彻教师教育的方针政策,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
2016 年颁布的《普通话课程标准》等文件强调,要使学生树立使用标准语言的信念,要勇于表达,并善于表达。同时,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又强调从交流、交际以及就业成才的需求出发,让掌握标准的普通话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和自觉的行动。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国家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 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 号)等一系列旨在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指导性文件。经过多年的实践,普通话教学及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新的成就,产生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新的观点和认识。立足语言规范的宏观视角,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教学等工作中的口语运用能力为宗旨,学前教育普通话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文字观、熟练的语言运用技能,更需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普通话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从事幼儿教师的工作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说好普通话,而且要求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懂理论、懂原理、能实践,以期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从事普通话教学及语言研究等。此外,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既强调“教、学、做”合一,也强调“学以致用”,要将普通话教学与学生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和幼儿教师工作结合起来,达到学生说好普通话、学习普通话和教师教好普通话的内在统一,即“普通话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学”、“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的有机结合。教师普通话教学的成果要内化学生的普通话学习成果,而学生的普通话学习成果将最终应用于他们具体生活及未来工作实践。
二、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现状
(一)调查过程
(二)调查结果
三、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教师普通话教学方面
(二)学生普通话学习方面
(三)学生普通话学习中的语音错误原因及纠正
四、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一)确定科学的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目标
(二)遵循有效的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原则
(三)制定严谨的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课程方案
(四)选择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策略和方法
结论
强化训练是以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为依据建构的一套帮助学生形成普通话发音动作组合的训练方法。首先,利用负强化原理帮助学生解除原有方言发音的“刺激—反应”联结;然后,再利用正强化原理帮助学生建构普通话发音的“刺激-反应”联结;最后,要求学生不断地练习巩固,形成稳定普通话发音动作组合。强化训练是普通话教学中最高效但又很容易引起学生负面情绪的一种方法。它以机械复述为主要形式,以某一音素“刺激—反应”联结与肌肉动作的习惯化为主要目的,因此,学生往往会感觉到枯燥无味,甚至放弃训练。教师可使用内容难度“升级法”“附意法”和行为“赏识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强化训练不再枯燥,进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难度“升级法”,即通过“字-词-句”的难度升级,激发起学生的挑战欲望,鼓励学生不断战胜自己,进而完成学习任务。内容“附意法”,即教师将训练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所修专业结合起来,使得本身的训练内容有其它附加学习价值,也就是学生强化训练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行为“赏识法”,即教师以赏识教育理论为依据,观察学生在普通话学习中的行为或思想变化,一旦学生出现了教育期望的变化,教师便进行适度、适时、适量的赏识激励,以便学生能将这种变化稳定下来,成为一种能力或习惯。中等职业或高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数都是中小学教师眼中的“后进生”,而赏识教育能更好地激发他们普通话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能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普通话发音技巧和表达方式。行为“赏识法”的具体做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境抓住学生一点一滴进步而进行表扬和激励,这种赏识既包括物质性奖励,也包括精神性赞许,如肯定的眼神、赞赏的微笑、赞许的话语、和善的手势、适当的荣誉等等。行为“赏识法”的关键是教师能够把握好赏识的“度”,既处理好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由于付出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而产生的心理期待与教师赏识程度之间的矛盾。实践证明,教师的赏识程度略微高于学生的心理期待最能激励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过度赏识或赏识不够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总之,行为“赏识法”要求教师将教育技术与教育艺术完美结合,把握好赏识教育的时机和程度,最大程度地激励学生自我发展。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学前教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