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0-09-2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物流管理文章《物流管理硕士论文范文:我国海鲜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尽管在食品质量管理与控制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和规范,但在专门调整包括海产品物流主体关系、冷链物流市场准入机制、冷链物流市场竞争规则、冷链物流企业资质以及海产品物流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的法律均为空白。由于海产品物流行业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导致目前市场上与海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相关的企业或组织的发展具有盲目性和无序化特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海产品由于其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逐渐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需求量呈逐年递增态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FAO)的数据显示,2008 年海产品是全球销售额最高的食品,全球共消费价值 1020 亿美元。预计到 2015 年,全球人均海产品消费量每年将增长 0.8%,而整体需求量每年的增幅将达到 2.1%。中国沿海地处西北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多样性高;特别是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产品生产国。目前,全国海产品产量约占世界海产品总产量的 35%。同时,中国海产品加工总量连续几年居世界第一,出口量也逐年增加,消费量名列全球首位,在全球海产品贸易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产品贸易离不开健全的海产品物流体系,2009 年,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完善鲜活农产品②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2009 年 12 月,交通部、国家发改委联合财务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扩大了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范围,增加了鲜活农产品品种,进一步细化了整车合法装载的认定标准,加大了监督机制,使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得到进一步的执行和完善。2010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 2015 年,建成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大力推广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上下游衔接配套、功能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刺激了地方政府对农产品物流的重视。沿海省市和地区更是重视海产品冷链物流的体系的建设,纷纷兴建海产品物流园区、海产品批发市场、海产品冷链物流基地、物流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要素,配备技术先进的冷链物流车辆,政策鼓励大型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化发展等。同时,近几年中国高速公路、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网络迅猛发展,海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各种冷链物流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使国内海产品物流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为海产品物流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基础保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海产品生产者规模小,物流组织化程度较低,流通环节多,信息化程度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安排,导致国内海产品供应链物流效率大打折扣,海产品在供应链物流中的质量安全管理与控制亦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与监督机制。有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 30%-40%,鲜活农产品达到 60% 以上,而渔业发达国家的鲜活农产品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 10%左右。2010 年,国内海产品冷链流通率为 23%,流通腐蚀率达 15%,而发达国家海产品流通损耗率仅为 5%,与国外差距较大。海产品物流的高成本、高损耗、低效率,不但严重制约了海产品在国内外的流通半径而且直接导致海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国内渔业经济发展,削弱了海产品国际竞争力。因此,如何高效组织海产品物流,促成海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集成化经营,实现海产品流通增值;如何疏通海产品供应链流通渠道,实现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对接,保障海产品质量安全,成为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首先构建了适应中国渔业经济发展的海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基于此,对供应链物流模式下的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体系、海产品信息管理体系、海产品标准化管理体系以及海产品物流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期通过各种物流资源的协同管理,降低海产品物流交易成本、保证海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海产品物流效率。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901 年,美国学者约翰·格鲁威尔在《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首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种因素和费用,揭开了人们对农产品物流认识的序幕。后续的国际农产品物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1)关于农产品物流概念及其重要性的研究。1927 年,Borsedid 在其《配送时代》一书中,率先使用“Logistic”来定义物流;1932 年,克拉克(Clark)和韦尔德(Weld)在《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一文中,研究了农产品营销的集中、运输、储存、融资、风险、标准化等职能,揭示了农产品是如何通过物流创造市场价值、时间价值以及场所价值的。20 世纪中期以前,各国学者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物流的概念及其职能的界定和解释,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与农产品销售有关的物流活动。(2)农产品交易费用及物流联盟的研究。20 世纪中期,农产品物流理论研究的视野变宽,研究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科斯则(1937)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威廉姆森对其进一步深化,为农产品物流交易费用和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Smykny、Bowersox (1961)在《物流的管理》一书中,首次对物流总成本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传统物流追求的目标为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尽可能高的物流服务;1962 年,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得 F.德鲁克在《经济的黑色大陆》中提出了“黑大陆”理论,强调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其蕴藏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是“一块经济界的黑大陆”。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对各种农产品物流功能、要素进行整合,尤其重视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中的应用研究。Haul 和 Peters(1993)等,应用运筹学方法及优化技术分析了第三方物流及物流联盟的合理分工与有效合作问题。 从研究对象上讲,国内外对于冷链物流的研究大都是一般农产品或食品的广义研究,缺乏对海产品的针对性研究。从冷链物流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讲,也仅限于对一般物品物流管理方法的应用。由于海产品不同于一般农产品,海产品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学特性使其具有不同的物流需求特性,国内外学者尚未针对海产品的物流需求特性展开深入的规范与实证研究。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基础
“系统”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systema”,表示群、集合等。英文中的 system有多种中文释义,可以翻译成体系、系统、体制、制度、方式、秩序、机构、组织等。系统思想最早是由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 L.V 贝塔朗菲在 1925 年发表的“抗体系统论”中提出的,其后发表多篇文章和专著将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范畴。整体性是系统最鲜明,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独立性。系统具有五大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系统论的任务在于识别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并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世界。因此,调整系统结构,优化各要素关系是研究系统的目的所在。物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物流活动所需的机械、设备、工具、结点、线路等物质资料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它是由物流各要素组成的,要素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并具有使物流总体合理化功能的综合体。王之泰提出“物流系统是由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并具有使物流总体功能合理化的综合体。”汝宜红认为,“物流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大环境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和包装设备、搬运装卸设备、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讯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何明珂提出,“物流系统(Logistics System)是围绕满足特定物流服务需求,由物流服务需求方、物流服务提供方及其他相关机构形成的一个包含所需物流运作要素的网络。”前人对物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系统的要素、功能和模式等方面。王之泰指出,物流系统要素包括一般要素、功能要素、支持要素和物质基础要素。一般要素包括劳动者要素、资本要素、物的要素;功能要素包括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保管、流通加工、配送、物流情报;物流系统的支持要素(软件要素)包括体制、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标准化系统、组织及管理要素;物流系统的物质基础要素(硬件要素)包括物流设施要素、物流装备要素、物流工具要素、信息技术及网络要素。与其他系统相同,物流系统具有输入、转换及输出三大功能,通过输入和输出使系统与社会环境进行交换,使系统和环境相依而存,转换是这个系统带有特点的系统功能。一般来讲物流系统的输入是指物流成本,而物流系统的输出是由企业效益、竞争优势以及客户服务三部分组成。物流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1901 年,美国人约翰 F 格鲁维尔(John F G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首次论述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费用,揭开了人类认识物流的序幕。1932 年,弗莱德·克拉克(Fred E.Clark)在《农产品市场营销》中确认了物流的作用,此时物流被称为 physical distribution,中文被译为“实物分配”。随后,物流的概念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演变,其内涵也不断丰富。1998 年,美国供应链物流协会对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或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反向流动及存储进行的有效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可以看出,物流是为供应链服务的,其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订单处理、信息共享、装卸搬运、采购、仓库管理、包装、运输、配送、逆向回收等业务过程。随着物流运作实践的不断进步、概念和定义的不断演变,物流管理的内容也逐渐由企业内单一的要素功能管理,演变为全球网络供应链上的综合物流服务,因此,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实质上代表着物流管理向供应链管理演变的过程。物流管理思想的演变,主要表现在范围为和功能上的扩展,大致经历了 5个阶段。
2.2 基本概念界定
对于农产品物流没有统一的定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农产品物流、鲜活农产品物流、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农产品物流是指为满足最终消费者需求,充分实现和增加农产品价值,进行的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农户到消费者之间的空间移动。基于此,海产品物流可以界定为,以满足消费者对海产品需求为导向,采用现代的物流手段和物流运作方式使海产品物质实体通过海产品的捕捞、运输、流通加工、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与信息等物流活动,以实现海产品物质实体从渔户到消费者的物理性流动。海产品物流不但涉及到海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及销售等诸多环节,更强调其物理性运动中采用的物流手段和运作方式。由于海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以生鲜品和冷冻冷藏品为主,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冷链物流为海产品流通的主要形态。海产品冷链是一种特殊的供应链,海产品从捕捞后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海产品质量安全,减少其损耗,防止污染的供应链物流系统。海产品冷链物流活动由冷冻加工、冷冻储存、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1)冷冻加工:包括海产品捕捞后的冷藏加工及冻结,在冷冻条件下的运输、储存及冷藏加工,冷却、冻结和速冻装置是该阶段的主要设备。(2)冷冻储存:包括生鲜海产品和冷冻海产品的在供应链节点上的冷藏储存和冷冻储存。该阶段涉及各类冷库、加工间、冷藏柜、冻结柜等。(3)冷藏运输:是指海产品在从供应者到消费者物流移动过程中,所处在一定的低温环境下。该阶段的主要涉及不同的冷藏运输车辆和设备,如铁路冷藏车、冷藏汽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等。(4)冷冻销售:包括初级海产品及其加工品在销售环节的冷冻储藏和销售,在该环节中批发市场及各类连锁超市成为其主要销售渠道,冷藏/冷冻陈列柜和储藏库为主要的冷链设备。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社会物质实体流动的一般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过程。物流管理把物流看成是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观点、技术和方法来研究各种物流活动,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手段,合理地组织各种物流要素的搭配,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满足顾客需求,实现系统整体最优。海产品物流管理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观点、技术和方法来研究海产品物流系统的各种要素,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手段,合理地组织各种物流要素的协同作用,使之确保海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降低海产品物流成本,提高海产品物流效率。
3 中国海产品物流特征及管理问题研究
3.1 中国海产品物流特征分析
3.2 中国海产品物流系统要素分析
3.3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问题及形成机理
4 国外海产品物流管理经验借鉴
4.1 日本
4.2 美国
4.3 荷兰
4.4 挪威
4.5 国外海产品物流管理的启示
5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改进路径分析
5.1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改进的思路
5.2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演进路径分析
5.3 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在海产品物流管理中的功能定位
6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6.1 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
6.2 中国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构建
6.3 中国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6.4 中国海产品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6.5 中国海产品物流标准化管理的构建
6.6 中国海产品物流运行机制的构建
7 物流园区化管理——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集约化模式
7.1 海产品物流园区涵义及特征分析
7.2 海产品物流园区开发及管理模式
7.3 海产品物流园区运作管理
7.4 海产品物流园区的公共信息平台
8 对策建议与结论
现将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中国海产品物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多目标的、大跨度系统,该系统的运作效率较低,海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究其原因,中国的海产品物流系统中主体要素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不强,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对供应链中产品质量监督和控制能力差,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机制存在制度缺失;海产品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较低,运作不规范,造成海产品物流交易成本较高。(2)国外渔业发达国家对海产品物流管理的内容集中于几点:一是海产品物流管理体制、宏观调控政策、法律法规等政府层面的管理;二是海产品质量控制、物流标准化、物流信息网络、冷链物流管理等企业或社会中介组织层面的管理。(3)从物流组织化程度层面看,中国海产品物流从以渔户为主的“小规模、大群体”的分散物流,逐步向以渔业合作社、经纪人、渔业公司等组织化程度较高的集中物流发展。从物流社会化程度看,中国海产品物流由以渔户为主的自营物流,逐步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社会化物流发展。从物流管理的层面上看,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已经走出以农贸市场为主导的单一物流功能管理阶段,绝大部分地区正处于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综合物流管理阶段,而部分渔业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逐步向以海产品冷链物流园区为依托的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阶段发展,如广东、浙江、深圳、青岛等地区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已雏具规模。(4)基于供应链的海产品物流系统是将海产品供应者、海产品物流企业、海产品物流节点、海产品物流功能活动结合成一个有机联合体,实现海产品物流的集成化、制度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现代海产品物流系统。由于海产品种类不同、生产加工、消费目的以及流通的惯性不同,海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差异较大,根据中国海产品流通形态及流通渠道的特点,构建以海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模式和以冷链物流中心为核心的海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是整合海产品物流供应链,减少物流时间与费用的消耗,实现快速高效配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海产品质量的最佳模式。(5)海产品物流质量管理是海产品物流管理的核心,贯穿于海产品供应链物流始终,通过市场机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将海产品物流供应链上相关主体紧密联系起来,整个供应链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形成利益共同体,将供应链价值的实现作为单个主体价值实现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层次、多组织的多重治理机制,使各主体在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自我约束和法律约束的共同作用下保证海产品物流质量。海产品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管理是实现海产品供应链物流信息共享、实现物流接口无缝化,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是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6)物流园区化管理是通过产业集聚效益,推动海产品物流管理从单一功能要素管理向海产品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管理改进的有效管理模式。海产品物流园区集聚效应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园区入驻企业内部合作与竞争机制,实现运营成本集约化、服务专业化和现代化,从而提高入驻物流企业整体服务能力、虚拟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通过建设专业化和现代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园区内企业集聚发展,为园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展望
本文对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尽管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因受主观能力和客观资源约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通过对研究过程的回顾和检讨,作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对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的评价有待于进行。本文目前只对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架构和探讨,未能对所构建的物流管理体系进行评价和定量分析,后一部研究中将加强这方面的探索。(2)对海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优化和调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海产品物流系统要达到高效率目标,需要对其供应链物流进行一体化管理,通过对物流系统的主体要素、结构、功能等进一步调整才能实现,这将成为本文的后续研究。(3)由于本文主题为“中国海产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强调的重点在“构建”,因此,受限于主题目要求,文中对于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中个要素子系统的内容的描述为框架性讨论,而未深入论述,这将成为本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物流管理硕士论文范文:我国海鲜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物流管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