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0-08-27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国际贸易文章《从资金和物质流动的角度分析铜产业链的国际贸易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铜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繁荣的贸易,但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由于上游产品、资源产品和下游产品在产品成熟度、使用用途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铜产业链的不同阶段的贸易格局也存在差异,在铜产业链产品国际贸易中,资金流动与物质流动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另外还存在“量大额小”和“量小额大”的现象,上游和中游产品贸易流动情况具有相似性,而在下游产品表现出较大差异性。一方面下游物质和资金流量都明显少于上游和中游,另一方面相对于上游和中游较为集中于特定几个出口国家,下游的贸易更加广泛,在上游和中游担任进口国的国家在下游也可以成为出口国。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是推动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为人类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金属矿产品及其制品是工业发展重要的原料,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其中铜又是人类最早和最常使用的金属之一,并且铜的全产业链产品被广泛地应用于电气、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行业。而根据 2019 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数据显示全球铜矿产资源储量约为 83000 万吨,主要分布在智利、澳大利亚、秘鲁和俄罗斯等地区,可以知道世界铜矿石储量分布是不平衡的,由少数几个国家掌握大多数资源。另外,对于部分发展快速的国家,国内储存的铜矿资源无法满足本国的发展消费需求,需要从其他国家进行进口,因此进一步促进世界铜贸易的进行。受供需结构、世界经济发展、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铜国际贸易情况错综复杂,除此之外,资源的分布不均以及各个国家产品制造、加工能力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铜不同游段产品各有差异,因此世界铜贸易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贸易系统,了解这个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铜产业链全球贸易格局。 铜作为国计民生、国防工程、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和战略物资,其供应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增长,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乃至影响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所以因地、因时地制定国际贸易战略,事关世界经济发展和各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国家作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参与者,受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国际地位、贸易水平的影响,使得各个国家在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扮演着不同的贸易角色,并且占据不同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的演化。另外基于政治地缘等因素,不同的贸易国家之间形成不同的贸易关系,因此世界铜产品贸易系统可以看作为一个复杂的贸易网络。 本文研究旨在结合复杂网络和物质流分析方法,构建铜产业链国际贸易资金流和物质流网络模型,对于全球铜上游、中游、下游产品国际贸易整体格局进行对比分析,从国家角度出发,识别各个国家的角色地位,计算各个国家净进口铜资源量,描绘世界铜资源流动走向,确实影响贸易流动的因素,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不同国家的贸易情况提出相应的贸易政策建议。
1.2 文献综述
铜作为国民生计中常用的有色金属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铜产业链生命周期各阶段产品广泛用于社会各行业,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于国内外有关铜产业链的研究文献进行筛选和综合分析后,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将目前有关铜产业链的研究分为铜自身、铜衍生和铜相关三类,具体分类及所涉及的研究问题可见图 1-1。(卢煜等,2020) 对于铜自身,即对于铜自身进行研究,可将其相关研究细分为 2 个角度,其一,有学者对于铜本身的物质流动进行了研究。基于铜产业链全生命周期,Guo等人对于国内采矿、冶炼、加工、使用和废料管理所有过程中的铜物质流动进行了描绘(Guo et al., 2008);Han 等人对于中国某个生态产业工业园区内的铜代谢进行了研究(Han et al., 2016);对于国外,Spatari 等人对于北美地区内的铜物质流动以及引起的存量变化进行了探讨(Spatari et al., 2005);还有 Wang 等人对于 1974-2012 期间美国国内处于生产阶段的铜流动进行了分析(Wang et al., 2015)。其二,是有关铜回收利用的研究。Dubreuil 等人绘制了基于生命周期评估的金属回收图和分配程序(Dubreuil et al., 2010);Edraki 等人针对于尾矿,提出想要通过改善设计提高金属回收率,进行了该方面的综述(Edraki et al., 2014)。 对于铜相关,是指宏观角度下有关铜行业、产业、企业等方面的研究,例如有关行业发展形势(田尤等,2015),产业结构的调整(吴尚昆等,2011),以及提升企业竞争和创新能力措施等方面问题(Stubrin,2018)。 综上,可以发现在目前有关铜产业链的研究,更多关注于产业链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环节,没有全面涵盖铜的整条产业链,较少有研究将产业链整体作为一个复杂系统进行研究,研究偏向于静态、单一,缺乏时间、空间的数据,因此还需更深一步将产业链作为整体进行更深度、更动态地挖掘。
2 产业链介绍及模型构建
本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于铜及其产业链,对于产业链的构成、划分以及各个阶段所包括的产品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则是对于论文主要分析章节的数据方法进行介绍,首先是对于所使用数据的来源及所做的相应处理进行说明,其次是所用的模型的介绍和构建,最后是分析指标的介绍,以及其在文中具体意义的说明。
2.1 铜产业链组成
铜是一种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的金属,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自然界中的铜,多数以化合物即铜矿石存在。铜被广泛地应用于电气、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领域,是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必需的金属材料(刘小舟,2007)。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数据显示全球铜矿产资源储量约为 83000 万吨,主要分布在智利、澳大利亚、秘鲁和俄罗斯等地区,对于我国,铜在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全国铜储量约 2600 万吨位居世界第八。另外根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 2018”,截至 2017 年底,我国铜矿查明资源储量 10607.75 万吨,新增查明资源储量 418.11 万吨,比上一年增长 4.9%。主要分布在西藏、江西、云南、新疆、甘肃、安徽、内蒙古、山西、湖北和黑龙江等省份,以上十省区的铜储量占全国铜矿总储量的 83%以上(邓会娟等,2016)。 根据铜的物质流动方向,铜的全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采矿、冶炼、加工、使用和废料管理 5 个过程。首先采矿阶段主要指对于天然铜矿石的选采;其次生产阶段是指将铜从铜矿石中提取并且进行精炼的过程;然后加工阶段是指将提取精炼后的铜通过轧制、挤压等工序加工制造成为铜棒、铜管、铜板等成熟产品;再之使用阶段是将铜产品应用于各个行业的过程;最后废料管理阶段则是铜物质的回收再造过程。
2.2 数据及模型方法
本部分内容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联合国统计司(UN_COMTRADE)发布的2007—2018 年铜贸易数据,数据包括出口国家、进口国家以及相应的贸易额三个字段。基于铜的生命周期,将产业链划分成为上、中、下三个游段。于是对于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处理,最终使得上游贸易网络包括 3 种产品,中游包括 4种产品,下游包括 7 种产品,因此构建的每个网络均有多种产品,即构建多关系复杂网络。所构建贸易网络对应于下文第三章的分析内容。 节点的度是指网络中与该节点相连节点的个数,即贸易国家的数量。网络中的某一节点的出强度、入强度分别代表该节点出口、进口的贸易规模,在本文中具体表现为总共贸易金额。中间中心性指一个结点担任其它两个结点之间最短路的桥梁的次数。一个结点充当“中介”的次数越高,它的中介中心度就越大,即中转能力越强。在本文中以本值来反应贸易国的枢纽作用。特征向量中心性是指一个节点的重要性既取决于其邻居节点的数量,即该节点的度,也取决于其邻居节点的重要性,在本文中用来表示间接影响力。网络密度是网络实际边数与理论最大值的比值。可以用来表示网络的整体连接程度,在贸易网络中可用于反映贸易的繁荣程度,网络密度值越大,说明贸易越繁荣。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说明了双边贸易的贸易流量与国家的经济规模成正比, 与国家间的距离成反比。本文基于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提出了铜贸易引力模型。在指标选择方面,保留了传统引力模型中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两个指标,又通过结合本文研究对象,增加了人口数量、技术水平和文化距离三个变量。
3 铜产业链国际贸易格局及演化
3.1 上游
3.2 中游
3.3 下游
3.4 本章小结
4 产业链视角下铜元素国际贸易物质流动情况
4.1 产业链整体概况
4.2 上中下游情况
4.3 地区间流动
4.4 本章小结
5 资金流动与物质流动情况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资金与物质流动对比分析
5.2 影响因素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以复杂网络方法、生命周期理论、物质流分析方法以及贸易引力模型理论作为基础,首先,对于铜产业链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其次,选取铜产业链的国际贸易中的贸易额数据,对于铜产业链国际贸易格局以及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再然后,选取铜产业链的国际贸易中的贸易量数据,对于全产业链视角下铜贸易物质流动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以上的研究,对于铜产业链国际贸易中的资金流动和物质流动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 (1)界定铜产业链组成。根据铜的生命周期以及使用用途将铜产业链产品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主要指铜矿的开采,相应的铜产品包括铜矿、铜精矿和废杂铜等。中游主要指通过火法冶炼或湿法冶炼将粗铜冶炼成精炼铜,进而冶炼成精铜的过程,中游产品主要包括粗铜、精炼铜等。下游主要是指铜的加工,产品主要有铜棒、铜管、铜板等,最终应用于电力行业、建筑行业、电子通讯等行业的终端消费。 (2)构建国际贸易资金流网络。利用加权度、中介中心度、特征向量中心度以及网络密度 4 个指标对于贸易规模、贸易角色及地位分析、贸易社团进行了分析。世界上绝大多数都参与了铜国际贸易,贸易国家越来越倾向于与多个国家进行贸易,全球贸易关系呈现增长趋势,但是与之相反,近几年总体贸易额呈现曲折变化;对于上游产品,传统资源大国智利、秘鲁主要承担出口国的角色,亚洲国家成为主要进口国家,入强度前 20%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其中中国位居首位,而美国和荷兰则起到了重要的贸易枢纽作用;对于中游产品,与上游产品相似,中国、美国和德国三个国家的贸易额和占总贸易额的 50%左右,在贸易中担任重要枢纽工作;对于下游产品,出口国不再是传统的资源大国,而是集中在亚洲和欧洲的国家,主要包括德国、中国、日本和俄罗斯。另外,一些较小国家,例如,韩国和比利时,因为多于贸易大国、强国联系,因此体现出较强的对外依赖性,但在国际贸易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构建铜物质流动网络。在识别重要国家及贸易角色基础上,定量刻画了国家间的物质流动,探讨分析了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因素。世界铜贸易高度集中在少数国家,少于 3%的贸易关系承担 80%的全球贸易量,少数国家掌握着世界绝大部分的资源和贸易,全球铜贸易高度集中;上中下游铜物质流动量存在明显差异,上游产品中的铜流量明显多于中游和下游,中游次之,下游最少。全球每年流动的铜上游占到约 57%,中游约占 28%,下游仅占 15%左右;世界铜资源主要从南美洲流向亚洲和欧洲,智利和中国分别是最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 (4)资金流动和物质流动进行对比。一方面分别从流动情况、排名情况以及铜强度三个角度进行资金和物质流动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资金流动与物质流动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另外还存在“量大额小”和“量小额大”的现象;上游和中游产品贸易流动情况具有相似性,而在下游产品表现出较大差异性。一方面下游物质和资金流量都明显少于上游和中游;资金与物质不对称性在排名比中有所体现,存在高资金低物质和低资金高物质现象;各个贸易国家的铜强度存在差异,因此各国可寻求更“优惠”贸易。另一方面是进行贸易流量影响因素的确定和对比,结果发现经济规模、地理距离、人口数量、技术水平以及文化距离都会对于两个国家间贸易额和贸易流量产生影响,并且对于二者产生的驱动影响效果一致,流量受影响更为明显。其中,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都产生正向影响,地域距离和文化距离则产生负向影响,技术水平对于进口和出口国家产生不同的影响。(5)基于以上研究,提出相应建议。由于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贸易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各国政策制定者应在考虑产业链贸易差异的情况下,根据本国供需情况以及在全球贸易中的角色和地位有所针对的制定相关政策;由于世界铜资源贸易高度集中在少数国家,另外矿产资源又为不可再生资源,所以一旦发生资源短缺危机,必定造成大规模雪崩。这就要求智利等出口国家加强环境管理,提高资源保护管理水平;对于进口国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德国、印度等上游资源进口国家在寻找更多进口源的同时,国内企业也应加强加工制造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并且改进废料回收、循环技术,从而提升自身供给能力;除此之外对于中国,铜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整体需求量都较大,其中上游对外依存度最高,中游次之,因此在当前这种全球铜矿资源格局下,短期内无法摆脱对外铜矿依赖的形势下要想解决供需矛盾,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并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尤其是智利和秘鲁,加强与其当地本土企业的项目合作。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完善产业链条,以上游和中游为重点补齐短板,尤其是在面对疫情这样特殊情况,要保证国内供需的稳定,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寻找可替代品,最好是可再生资源。
6.2 研究展望
本文利用复杂网络模型构建铜产业链国际贸易资金流和物质流网络,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但是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不同国家生产的特定产品的铜系数应因产品技术不同而有所不同。由于数据可获取性,本文选取的是中国产品规格数据作为基准,数据存在误差;另一方面,目前只对于国际上铜资源的流量进行了研究,并没有涉及存量,之后的研究会将存量考虑进来,从而更加全面地揭示全球铜物质流的走向。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从资金和物质流动的角度分析铜产业链的国际贸易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国际贸易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