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4-03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中医学论文文章《中医叙事医学在儿科“医患沟通”课程中的应用探讨》,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要】:目的 探讨叙事医学应用于儿科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医患沟通的作用。方法 选取广州医科大学2017—2019级儿科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80人,采用随机数字表以及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学员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人;对照组采用课堂授课方式学习“医患沟通”课程,实验组采用叙事医学方式分析并演绎医患关系的经典案例,比较两组学员的学习提升程度、成绩考核分数与知识掌握程度、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学员的学习提升程度、成绩考核分数与知识掌握程度、课堂教学效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学员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高(P<0.05)。结论 叙事医学对优化“医患沟通”课堂气氛、提高医患沟通技巧具有积极作用,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供支持。
【关键词】:叙事医学;儿科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与医疗的未知性及不确定性始终存在着矛盾,病患就医后的期望值与治疗效果不成比例,从而引起医患矛盾的频发。优质化的医患沟通是解决医患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叙事医学是由具有叙事能力的临床工作者所实践的医学,叙事能力又是认识、吸收、解释并被疾病故事感动的能力。叙事医学是实践医学的方式之一,是在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医学中关注人的一种医学实践。实践叙事医学的医师不仅关注患病器官,更注重患病的个体本身,叙事医学亦把作为个人的医师和作为个人的患者之间的互动视为关注点:因此,叙事医学所关注的热点分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一人对另一人的共情及医患经历的正面或负面情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培养临床医师的必经阶段,是成为正式合格医师前的准备阶段,培养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是医疗服务的首要任务。因此,该研究通过采用叙事医学方法,探讨其在儿科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患沟通的作用和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州医科大学2017—2019级儿科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80人,采用随机数字表以及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学员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人。对照组采用课堂授课方式学习“医患沟通”课程;实验组采用叙事医学方式,分析并演绎医患关系的经典案例。对照组中男生14名,女生26名,年龄22~25岁,平均年龄(22.4±2.2)岁;实验组中男生13名,女生27名,年龄21~25岁,平均年龄(23.0±1.1)岁。所有参与该研究的学员均对教学方法内涵熟悉,两组学员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采用课堂授课方式学习“医患沟通”课程。实验组:在第一阶段阅读《生命的脸》《心灵点滴》《相约星期二》《疾痛的故事》等作品,侧重点为疾病、医患沟通、人文关怀,将引发思考的部分制成思维导图撰写反思日记,形成小组讨论;第二阶段访谈患儿家属、了解入院后的治疗过程及整个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撰写平行病历,将平行病历编写成剧本,每个小组选出2名成员,分别扮演患儿及家属,由其他小组成员扮演医师,模拟儿科医师与患儿之间的对话;运用案例:选播典型医患沟通案例的视频,引导学生知晓儿科医患沟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提出解决途径,选出1名学生汇报,教师听取汇报后布置以患儿及其家属为立足点收集材料的任务,讨论制定沟通目标及策略。教师对所制定的沟通目标及策略进行点评,将意见及看法以问题的形式传递给学员,让学员知不足而改正。
1.3 检测指标
①学习提升程度:包括课前预习、查阅资料和知识扩展组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各学科的相关性、巩固与复习等评价内容,评分为1~5分,分数与学习提升程度呈正比例关系;②成绩考核分数:由带教教师对出勤、沟通技巧、发言、学习及职业态度、自学情况、模拟演练、交流与讨论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分,各项目分值0~20分,分数越高表明该项目成绩越高;③知识掌握程度:使用SEGUE量表评价沟通技能,该量表共5个方面,每个方面4~5,共25个小问题,总计25分,分数越高意味着知识掌握程度越高;④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内容包括课堂气氛、学员间及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情况、参与积极性及课堂注意力,评分为1~5分,分数高低与课堂教学效果成正比;⑤该研究即将结束时对两组学员发放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1.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0.05。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学员的学习提升程度
实验组学员的课前预习、查阅资料和知识扩展组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各学科的相关性、巩固与复习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学员成绩考核的比较
实验组学员在出勤、沟通技巧、发言、学习及职业态度、自学情况、模拟演练、交流与讨论积极性等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2.3 比较两组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
实验组学员在准备工作、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及结束问诊中的得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比较两组学员的课堂教学效果
实验组学员的课堂气氛、学员间及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情况、参与积极性及课堂注意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2.5 两组学员的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其中,实验组有36位学员(90.0%)对教学内容回答是“满意”;而对照组对教学内容回答“满意”的有8位(20.0%),回答“不满意”学员有26位(65.0%),而在回答“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学员问卷建议一栏中,32位学员(88.8%)期望提高医患沟通能力。
3 讨论
伴随着医患矛盾的日益增多,提升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患沟通是在医疗保健过程中医患双方以疾病、诊疗、健康为切入点,医方通过特征性的全方位信息交流来诊疗疾病,在此过程中医患双方建立信任关系,达到维护健康、促进医学发展的目的。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的就医人群,年龄越小,其语言发育越不完善,由于“哑科”的特殊性,儿科医师通过与患儿交流并取得真实可靠的临床资料的过程十分艰难,而是凭借与家长充分沟通方能准确地把握病史。叙事医学以“共情与反思”为核心,不仅有利于推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有序发展、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而且有利于培养医师的爱心、利他、合作、尊重等人格品质:因此,如何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是学员面临的艰巨性使命,保证医患双方彼此尊重、寻求理解,并获得最佳诊疗效果。“医患交流技能”视为医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培养医学生具有对临床疾病的诊治能力及医患沟通技能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叙事医学指具有叙事能力的临床医师通过吸收、解释、回应患者的故事和困境来为病患提供充满尊重、共情照护的一种医疗模式,有利于医疗活动中提升临床医师的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亲和力及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叙事医学在临床工作中具有可实施性,此种模式可显著提高学生的沟通及倾听技巧。叙事医学模式目的在于增进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提高医患之间的信任度,完善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研究表明: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实习课程中融入叙事医学的教学模式切实可行,并使医师的医患共情、医患沟通能力及疾病掌握程度显著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不仅需要保障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亦要注重临床技能的实践,将理论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此为最基本的临床思维培养方式。该研究将临床案例运用叙事医学模式进行剖析后,教师根据实情选择相应的叙事医学书籍进行阅读,学员通过分析及思考叙事医学相关书籍并进行讨论及交流等活动,深刻理解其内涵,掌握方法及策略,培养综合能力,目的在于让学员更加深刻地理解病患的心理,感同身受,锻炼学员的医患沟通能力,提升信任感,提高疾病的确诊率。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员的学习提升程度、成绩考核分数与知识掌握程度、课堂教学效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叙事医学明显提高培训学员的医患沟通能力,将治疗疾病与治愈心理有机结合,增强医患间的信任感,与陈国栋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学员对教学内容满意度较高,表明叙事医学有利于学员接受新知识,说明此种教学模式适合在临床医患沟通教学中广泛应用。采用叙事医学有利于提高儿科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人文素养及临床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学会融入并提高语言交流技巧,短时间内触发沟通契合点,使患儿及其家属与医务人员之间建立一种亲切的感觉,进一步提升学员的医患沟通能力,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就诊满意度,为构建和谐有序的医疗环境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Charon R.Narrative Medicine:Honoring the Stories of Il-lnes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vii:107-140
[2]郭莉萍.什么是叙事医学[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8(5):467-473
[3]钟柳英,罗利,陈云,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5):89-90
[4]姜明宇,高健,钱佳璐,等.早期接触临床在儿科系学生教学工作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4):49-52.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中医叙事医学在儿科“医患沟通”课程中的应用探讨》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中医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