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学前教育 > 学前教育电大论文 > 农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学前教育探讨

农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学前教育探讨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2-04-21 17:23|论文栏目:学前教育电大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20421,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2-04-2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学前教育电大论文文章《农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学前教育探讨》,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农村幼儿园不仅是培养下一代的文化场所,亦是乡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的所在地,同时也是乡民增进交往、技能培训的活动空间。把地方资源融入农村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中,在承继地方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农村幼儿园的社区实践基地,弥补幼儿园教育功能的困囿,实现幼儿园效能的提升。三是应将转变家长观念作为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有效利用家访、家长开放日、家园活动手册等活动或方式宣传正确的幼教理念,让广大家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正确的教育行为,为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打造良好的外在生态系统。
论文摘要: 农村学前教育是农村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仍然面临着在总量上资源投入不足,在结构上村落学前教育资源布局较少,在质量上整体质量较低,“小学化”倾向明显等现实困境。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亟需在重视农村学前教育价值和明确现实主要困境的基础上以加大财政投入为核心,构筑乡村学前教育发展资源保障机制; 学前教育资源下沉至村屯,打通农村学前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构筑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保证农村学前教育的基本质量。
  关键词: 学前教育论文; 乡村振兴; 学前教育发展; 农村幼儿园布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建设上升为新时代重要的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无疑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维度的总体布局和同频共振。作为根植于乡村社会的重要子系统,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2018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强调“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明确了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定位。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在个体成长、社会和谐和国家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在当前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乡村学前教育的价值有哪些,面临着怎样的现实困境,又如何进行系统化变革以更好地发挥其应有价值的作用,这些都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当前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义务教育、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探讨相应的教育阶段或教育要素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尚缺乏从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价值、困境和改革路径的深入分析,本文将在系统剖析农村学前教育在乡村振兴中价值定位的基础上,检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农村学前教育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落地的突围路径。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价值

  当前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教育的价值存在两种较为偏激的看法,一种是盲目自信地认为乡村振兴中乡村教育无所不能; 一种是消极悲观地认为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趋势下,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显得单薄无力。笔者认为无论是基于教育的本体价值还是工具价值,两种看法都存着一定的偏颇,只有秉持理性、客观的理念并基于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多维布局分析乡村教育的价值才更加有意义。2018 年 7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当前乡村社会发展实际,其主要在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一) 人才振兴: 积蓄服务乡村建设人才的孵化器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实现乡村社会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现代化。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促进个体现代化的支柱性和主导性力量。“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个体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娃娃抓起。学龄前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最快塑性最强的时期,同时也是启蒙科学知识、培养学习品质、塑造良好人格等的关键时期。《意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2020 年、2035 年和 2050 年三大阶段性目标均离不开最根本的人才振兴作为前提。现在正在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无疑将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绝对生力军和主力军。同时,我国农村地区限于发展历史、自然条件等客观原因,存在大量的贫困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通过尽早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将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的补偿作用,从人才培养的根源上阻断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美国的“佩里方案”长期追踪研究等多项研究均已经证明,学前教育是具有强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是政府投资最少、回报率最高的教育事业,是关系到社会整体、长远发展的公益性事 业。同 时,世 界 经 济 合 作 与 发 展 组 织( OECD) 也特别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是为了满足每个家庭更加广泛的经济、社会需要的一项意义远大的政策援助。可见,农村学前教育无论从促进个体发展还是减少社会贫困的角度看都客观上为未来乡村社会全面振兴积蓄了潜在的人力资源,长远看接受过良好教育奠基并具有现代思想观念、知识能力等素养的乡村社会公民将有助于激发乡村社会持续的发展动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外引内生”的思路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除通过“内生”的方式为未来乡村建设培养和积蓄人才外,在农村地区合理布局和多种形式建立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或开展学前教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也发挥着“外引”即人才吸引的重要作用,缘于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或教育活动的开展必然伴随着专任教师、保健员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进驻,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服务乡村社区建设,客观上有力地充实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 二) 文化振兴: 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的枢纽
  高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乡村振兴必须以文化振兴作为精神内核。但是由于经济发展长时间落后,使得相伴而行的乡村文化实质上处于断层和被遗弃的凋敝状态。在我国的广大乡村地区,乡村学校曾兼具乡村文化中心的功能,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高地。21世纪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中大规模的“撤点并校”,使得中小学校在我国农村地区大量减少,目前在很多乡村地区农村幼儿园成为了引领乡村文化,培育优良家风家规和乡村文明的主阵地,学前儿童阶段形成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记忆将深深地印刻在个体的潜意识中,影响着个体一生的外在文化表现及内在文化理念。农村学前教育在乡村振兴中通过多种方式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首先,农村幼儿园不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先进科学知识、了解国家教育政策及相关法规的载体,同时也是城市与农村间的开放对话、融合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桥梁,更是培育优良家风家规、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其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年) 》将村庄类型”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尤其是特色保护类,这类村庄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在充分挖掘本地乡土文化的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开发独居乡土特色的农村幼儿园课程,将乡土文化与学前教育有机融合,让学前儿童从小接受系统的乡土文化和乡风文明熏陶,能有效促进乡村社会情感的建立和乡土文化基因的传承。第三,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文化传递理论认为,前喻文化、后喻文化、并喻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模式共同发挥作用,所谓后喻文化则是年轻后辈对前辈或长者产生的文化影响,所谓并喻文化是指同辈人之间所发生的文化影响。从后喻文化的角度看,农村学前教育可以通过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家长思想品性、文化素养和文明习惯的革新。从并喻文化的角度看,学前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相比其他教育阶段更需要也更可能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交流,如日常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和社区教育活动等,都为教师、家长和广大乡村社区成员之间进行思想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助于在促进乡村社区成员的文化自觉和提高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客观上为乡村社会的文化振兴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 三) 产业振兴: 释放乡村人口生产活力的催化剂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产业振兴能促进城市的生产要素向乡村回流聚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组织空心化等多重问题。2019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无论是农业的转型升级还是多元产业的融合发展本质上都是经济发展思路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归根结底均需要人的观念意识、知识技能等整体素养的齐头并进作为支撑和保障。我国现有农村人口普遍存在着观念意识落后、知识技能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多种方式对其进行专门的产业技能和创业素养等培训。当前国家已结合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有力推进农民的观念革新和知识技能升级,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子女较多且能够分担子女照护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未能有效建立,父母往往需要在照顾年幼子女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安心、放心地从事创业或就业等培训活动。在这种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扩大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及时分担年轻父母照护教育幼儿的负担,能有效解除家长外出工作、培训的后顾之忧,解放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同时也释放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活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少乡村面临人口急剧下降、乡村社会日渐凋敝的问题。究其原因,除经济因素拉动的人口外流外,贫弱的乡村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随着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新一代年轻父母更加重视子女所接受的早期学前教育质量,如有学者研究发现,“80 后”“90 后”农村父母大多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子女教育有极高诉求,其诉求强度不仅超过父辈,甚至超过同龄的“80 后”“90 后”城市父母。能否获得满意的学前教育服务已经成为影响其迁移流动的重要因素,农村学前教育供给不足或供给有效性较低均可能进一步加剧人口的外流。长此以往,乡村产业振兴将因为年轻人口的大规模流出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反,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将与医疗、卫生等共同构筑体系完备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共同发挥着稳定现有乡村人口和吸引外出人口返乡的作用,为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守住了人口根基。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2010—2020 年) 》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以实施三期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步入明显的快车道,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底子薄,加之地理条件、经济环境等原因,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短板之短板”的现状仍未改变,发展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使得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发挥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的价值。
  ( 一) 总量之维: 学前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乡村洼地”现象明显
  以人、财等要素为代表的资源充分投入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尽管近些年我国不断加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倾斜力度,但是资源投入总量仍然不足,城乡差距非常明显。在人力资源方面,根据 2017 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我国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职工与在园幼儿比约为 1∶ 15. 8,专任教师与在园幼儿比约为 1∶ 26. 2; 城市地区教职工与在园幼儿比约为 1∶ 9. 7,专任教师与在园幼儿比约为 1∶ 17. 4。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职工配备不仅明显低于城市地区幼儿园,甚至远远低于《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 暂行) 》所规定的 1∶ 5 - 1∶ 1标准。另外,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教学点、学前班,若从师幼比、班师比两个标准同时测算,则教师资源不足更为明显,在一些中西部农村地区甚至因缺乏教师而“有园开不了门”在财力资源方面,城乡学前教育财力资源差距仍然比较明显。以生均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为例,2016 年我国农村幼儿生均预算内学前教育支出只相当于城乡整体生均水平的 74. 71% ,低于城镇幼儿的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最为严重的是,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公办幼儿园稀少,集体办园、民办园以及附设在村小的学前班又不属于公办园系统,在现有学前教育投入“唯公”倾向严重的路径依赖下常常很少能够获得财政性经费的支持。教师和财政经费等各类资源投入不足的直接结果是农村地区幼儿入园率偏低,以 2015 年为例,当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达 5% ,其中城市已接近 100% ,而农村地区( 镇区和乡村) 只有 60% 左右。在中西部一些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入园率更低。如有调查发现,2017 年,云南省昭通市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 28. 19% ,其下辖的镇雄县、巧家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分别为 13. 02% 和 15. 34%。概言之,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整体呈现投入不足、城乡差距明显的样态,发展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 二) 结构之维: 布局以乡镇中心园为主,学前教育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  农村学前教育布局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在乡村地区配置结构状况的现实写照。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然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农村地区大多人口分散,外加地方政府投入能力有限,很多地方基于效率优先或快出政绩的考量,将主要的资源集中用于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不少乡镇在民办园已经饱和的区域依然新建公办园,初衷竟然是完成“一镇一园”的建设任务,相比较而言,布局过程中忽略了村屯地区小规模幼儿园、学前教学点等可供就近入园选择的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根据 2017年全国农村普查数据显示,在中国 59 万个行政村中,仅有 19 万个有村一级幼儿园,这意味着仍然有近 40 万个农村没有幼儿园。由于很多乡镇中心园离各行政村距离较远,而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身心发展不成熟的特点又要求家庭与园所的距离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就近入园”,因此,这种资源分布的结构造成了乡村学前教育资源低效甚至无效。尽管有些地方乡镇中心幼儿园为解决距离较远幼儿入园问题而采用校车接送或寄宿制的方式,但是现实情况是校车基于安全考虑只能在政府所规定的道路行驶,并不能真正解决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恶劣的贫困村屯幼儿入园问题,而在幼儿园阶段开展寄宿制管理则容易使得信任建立、安全氛围和亲情关怀等处于关键期的幼儿由于需求难以满足而出现怯懦、冷漠等心理问题,同时也因额外的收费给农村幼儿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总体上看,当前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而忽略农村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村屯学前教育资源建设的布局思路,存在着教育效应低、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高的明显短板,实质上并未打通农村学前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使大量农村幼儿特别是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特殊儿童等弱势群体失去了获得学前教育的机会。
   ( 三) 质量之维: 整体质量较低,“小学化”倾向明显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对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期的幼儿而言,学前教育基本质量是发挥学前教育本体性价值的根本保证和前提基础。低质量的学前教育甚至会对幼儿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依然难以令人满意,无论从质量要素还是从园所类型看,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质量都较低。质量要素方面,从结构性质量来看,我国农村地区园舍建筑、设施设备、玩教具等配备率和达标率普遍较低,有研究者对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幼儿园的调查发现,农村幼儿园班级的采光、基本卫生、厕所设备与卫生情况都普遍很差,户外体育活动器械和室内游戏材料缺乏。同时,教师学历和专业水平都较低。根据2017 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农村专任幼儿教师中未定职级约占 75. 68% ,且以高中、学历为主,很大一部分教师未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实质上不具备从教资格。从过程性质量来看,教育活动开展中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小学化”倾向,调研中发现在西南农村甚至有农村幼儿园与小学一样在期末采用考试的方式测评幼儿。从结果性质量看,已有多项研究表明,农村地区幼儿园中的幼儿在语言、认知、社会性等诸多方面均明显落后于城镇同年龄幼儿。从园所类型看,当前农村地区所布局的园所类型也是其教育质量较低的直接外在表现。政府举办的公办园一般质量较好,但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依旧遵循着“城市—乡镇—农村”的依次优先顺序,由于很多地区将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举办乡镇中心园上,造成大多数农村地区公办园占比非常少,而主要以规模小、资金少的家作坊式幼儿园和小学附属学前班等为主。但是小学附属幼儿园由于附属于小学,因缺乏独立自主权使得学前教育发展所需资源无法得到保障,如在教育资源配给中常常被属于义务教育的小学挪用。同时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小学教育的影响,助推了“小学化”问题的产生。另外,由于农村地区家长支付能力有限,民办园普遍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设施设备简陋、教育理念陈旧、师资人员专业水平较低,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围路径

  乡村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优质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对标乡村振兴对农村学前教育提出的要求,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可喜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学前教育全面系统升级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当前应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实际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紧密结合,以扩大总量、优化布局、提升质量为主要着力点,构筑新时代普惠普及、公平优质的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好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的应有价值。
  ( 一) 扩大总量: 以加大财政投入为核心,构筑乡村学前教育资源保障机制
  基于当前我国城市地区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师资人员、经费保障等较为成熟而农村地区贫弱状况依旧严重的情况,应确立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改变过去资源分配顺序中农村的劣势地位,将学前教育资源切实下沉到村屯学前教育机构。具体而言,首先,应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财政保障主体的层级以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主要由县级政府负责,而县级政府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县级政府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供给能力非常有限,不少县处于基本满足公共开支的“吃饭财政”水平,根本没有进一步加大农村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能力。应借鉴义务教育成本分担的机制,分项目、分地区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在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提高分担比例,扭转目前县级政府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其次,应建立稳定长效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办园成本等科学合理地确定生均财政拨款或生均公用经费等标准并严格执行,避免投入的随意性强、稳定性差等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应分区域、分年龄逐步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政府分担的比例,在特别贫困的农村地区可推行学前免费教育,最大限度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第三,在投入对象方面,应打破长期存在的公办园财政投入导向。针对农村地区公办园少,而学前班、民办园是主体的情况,应该通过生均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建立涵盖公办园、普惠性民办园和多种类型普惠性学前教育机构的财政补助机制,真正让公共学前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幼儿和每一个家庭。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农村地区小规模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比较普遍的情况,在核准生均公用经费时应该予以特殊考虑,可在园所或机构人数低于一定数值时按照规定的最高数值核算,避免严格按照人数核准生均公用经费造成小规模园所或机构的生均公用经费收入难以弥补经常性开支而出现运转困难或为降低成本出现校舍、设施设备或玩教具的安全隐患。此外,为更好发挥以学前教育为依托,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可以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阶段实行和农村义务教育同样的“营养早餐计划,一方面改变当前农村地区幼儿因营养不足而发生的身体发育迟缓或其他健康问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二) 优化布局: 学前教育资源下沉至村屯,打通农村学前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因地制宜的布局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关键,更是构筑“普惠普及、公平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各地普遍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重点放在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方面,但是往往由于交通不便、距离较远等问题难以辐射到周边村落。可以说身处村落的幼儿成长环境整体较差,家庭贫困,是最需要国家公共学前教育资源惠及的地区和人群。因此,应及时调整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布局的思路,改变过去以效率优先为指导原则集中资源建设乡镇中心园的做法,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尽快在广大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地布局和配置学前教育资源,构筑好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具体而言,首先在适龄幼儿达到一定规模但尚无幼儿园的地区应坚持“入村建园、就近入园”的布局方略,保障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诚然,考虑到当前农村地区人口分散、适龄幼儿较少、未来人口流动等因素,在每一个村落建立一所资源投入较大的公办园从财力保障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看都是不可行的。当前可在保证园所安全卫生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园舍建筑、活动面积等标准,同时鼓励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降低办园成本的同时保证基本的办园质量。近些年,在我国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已经提出了“一村一幼”的政策目标和相关政策举措,为全国其他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规划布局改革提供了方向和经验。其次,对于已经有较好口碑、社会满意度较高的农村民办园或其他学前教育机构,应在评估基础上将其纳入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范畴,以生均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和鼓励其继续提供好学前教育服务。最后,在人口和适龄幼儿较少的地区,应积极组织家庭辅导站、大篷车流动园、游戏小组、亲子活动中心等非正规学前教育,为相关设施设备和人员的配备提供财政经费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使农村学前教育布局呈现出适度集中和分散办园结合的特点,既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也发挥村屯各类型学前教育机构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服务的价值,使“足不出村,就近入园”成为可能。
  ( 三) 提升质量: 构筑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保证农村学前教育的基本质量
  农村学前教育能否助力于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强、、农民富”的目标任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关键在于学前教育的质量。农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快速建立不能以牺牲幼儿的安全和健康为代价,没有质量保证的学前教育将使资源投入和优化布局变得毫无意义。面对农村学前教育质量较低的现实困境,应多措并举在保障和提升质量上下功夫。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构筑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内部保障机制,有效实现各质量要素的优化配置。一是要保障乡村学前教育安全卫生的底线,将农村幼儿园园舍安全、卫生等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通过硬件升级和卫生指导等方式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安全卫生水平。二是要快速有效地扩充教师队伍,通过特岗教师、本土化定向培训、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补充教师资源,化解师资不足引起的“开不了园”和“大班额”等问题。同时,要着力提升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既要通过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措施吸引优秀师资前来任教,又要加大培训力度,优先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通过专家下园指导、网络培训等方式解决工学矛盾。另一方面,要构筑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外部保障机制。一是应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引领示范作用,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指导和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加强教育交流研讨。可借鉴浙江省安吉县优秀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案例,共同建构适合农村地区的课程资源。二是要加强幼儿园与农村社区的交流融合,扩展学前教育的文化力和存在域。可将乡村社区的产业调整、文化重建与幼儿园建设结合起来,把农村幼儿园打造成新时代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农村幼儿园不仅是培养下一代的文化场所,亦是乡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的所在地,同时也是乡民增进交往、技能培训的活动空间。把地方资源融入农村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中,在承继地方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农村幼儿园的社区实践基地,弥补幼儿园教育功能的困囿,实现幼儿园效能的提升。三是应将转变家长观念作为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有效利用家访、家长开放日、家园活动手册等活动或方式宣传正确的幼教理念,让广大家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正确的教育行为,为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打造良好的外在生态系统。
 
 

本篇论文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 全 社 会 的 共 同 行 动[EB /OL]. ( 2018 - 07 - 05 )[2020 - 02 - 18]. http: / /www.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8- 07 /05 / c_1123085019. htm.
[2] 杜尚荣,刘 芳.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教育: 内涵、逻辑与路径[J]. 现代教育管理,2019( 9) .
[3] 范 亮,李姗泽. 农村学前教育补偿机制构建探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 32) .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农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学前教育探讨》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学前教育电大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