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学前教育 > 学前教育美术教育中儿童绘画的审美取向研究

学前教育美术教育中儿童绘画的审美取向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2-07 15:30|论文栏目:学前教育|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207,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2-07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学前教育文章《学前教育美术教育中儿童绘画的审美取向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学前教育硕士论文范文,通过对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的内在特质与表达方式的研究分析,儿童的审美取向反应了儿童的身心特点,是儿童对审美对象的态度和自身情感的表现,具有一定的趋向性,这在儿童的绘画语言表达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学前美术教育中,要以儿童的审美取向为本位的人文关怀视角,对儿童绘画进行引导和启蒙教育。

  第一章 儿童绘画的审美取向分析

  本章以儿童绘画的审美取向为主线进行分析论述,了解本研究中儿童绘画的内涵,认识儿童绘画审美取向探讨的价值意义,展现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研究对儿童绘画表达的重要作用。其次,对当下国内外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的现状和本研究视野中审美的概念与特性进行简单分析,以进一步认识本研究中儿童的审美取向,并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1.1 儿童绘画的内涵
  所谓的儿童绘画一般被认为是儿童对大自然物象的观察、理解和探索过程的重新创造。虽然儿童绘画属于艺术范畴,但它取决于儿童自身的特定属性,从而决定了儿童绘画的独特性。杨景芝认为:从绘画艺术的发展来看,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伴随着儿童成长,反映儿童的本性,表现儿童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此外,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体系的创建者洛利斯·马拉古齐《其实有一百》一诗中说:“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从中我们可以理解,杨景芝和马拉古齐视儿童为一个自我成长中主角的孩子,一个富有巨大潜能的、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图像和媒介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孩子。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幼稚、单纯、心灵纯洁无瑕,绘画便是他们用来表达对世界认识感受的重要“语言”工具之一。班格尔特认为:儿童画是孩子超然于语言和理性思维之外的“象形文字”。可见儿童画对儿童意义并非一般,在此,笔者对儿童绘画的理解主从两个关键词入手。第一个关键词“儿童”。本研究中的“儿童”主要涉及学前教育阶段(3-6 岁)的儿童。“儿童”一词首先表明了儿童是绘画的主体,儿童画的创作者是他自己,且绘画创作不是儿童对成人范例的简单模仿,是儿童通过自身直觉感知,表达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思考的积极能动的过程。由于每个儿童对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们的绘画表现具有与他人不同的特点。此外,“儿童”一词还表现儿童是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个体。他们的绘画会随年龄的增长和对世界理解的加深而改变。就像罗达·凯洛格曾根据卡尔·荣格所提出来的理论,提供了一幅儿童艺术才能发展的画面,就像呈现于儿童集体无意识的历史进程的画面。第二个关键词是“绘画”。李甦认为:一幅好的儿童画应当是图形或图像、表现与意义表达的有机结合。如果将二者割裂开了,再好看的图画也没有了血肉,没有了童真童趣。丰子恺先生早在 1934 年就针对儿童的涂鸦活动谈道:“你倘仔细审视这种涂抹,便可知道这是儿童绘画本能的发现,笔笔皆从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性所寄托。”由此,儿童绘画所表达的是他们所见、所知与所感,而不是成人思想的灌输或体现。如果儿童绘画主题由老师指定的内容为准,那么儿童的思想表达与图形表现将容易被割裂开,儿童的绘画便会偏离绘画活动的本质。
  1.2 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研究价值分析
  儿童绘画没有约定俗成的规则,他们的画往往由自身直觉所控制,也受自身情感所支配,其绘画多展现出“唯我独行”的特征。这令儿童在绘画表达中会尤为绚丽多彩、稚拙可爱,以至于不少学者和艺术大师痴迷于儿童那童心世界的探索。在学前美术中,通过分析儿童绘画,找寻儿童画中的艺术特征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有助于探索儿童内心真实世界,了解儿童的自然取向,令家庭、学校与社会能有目的站在儿童角度去感受、引导和教育儿童,而不是盲目压制儿童,急功近利,以致儿童童心的缺失。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秩序,就会造成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蜜,而且很快就会腐烂。”为此,要尊重儿童自然成长特征,依其情感审美取向来教育儿童。李永长认为: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情感是审美活动的发动力,也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大多数儿童虽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内心的情感,却可以用世界通用的“语言”即绘画来表现自身心灵深处的审美感受。正如柏拉图对儿童的理解:“艺术是唯一能渗透灵魂的工具,而孩子则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灵魂,他们用自己的画作为与世界沟通的语言。”因此,当我们看到一幅画作,上面画着顺畅上升的线条,并配有明亮的色彩,那么这幅画可能就是表现出欢快的语言。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儿童,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对儿童的绘画审美取向进行研究是具有现实性意义的。

  第二章 学前美术教育中儿童审美取向的内在特质

  通过上文对儿童绘画的审美取向有所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论述学前美术教育中儿童绘画审美取向。首先分析学前美术教育的特性,了解学前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以学前美术教育的儿童绘画为基础,对儿童审美取向的内在特质进行分析归纳,认识儿童在绘画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取向特点。
  2.1 学前美术教育的特性
  2019 年 1 月 9 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对国内未来教育提倡:“面向新时代,回归教育本质,呼唤生命养成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将童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完善心灵、放飞自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从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国家视儿童为国家的未来,对儿童教育格外的重视。因为儿童的教育从出生便已开始,学前教育时期是儿童成长教育的开端,是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时期。在学前教育期间,对儿童进行适宜的教学方法引导,使儿童心智得到启蒙,为其认识世界及今后进行高层次的教育奠定基础。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等所没有的教育功能,将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儿童成长教育的主要成分,有利于儿童在艺术氛围的陶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儿童今后的审美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国内学前美术教育逐渐被众人重视,美育的提出,素质教育的推行,美术成为一门开启儿童心智、培养儿童艺术素养的学科。由此,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中渐渐流行,各幼儿教育机构竞相开设美术教育,设置相应的课程,以健全幼儿培养机制。并且,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教育纷纷开始重视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使美术教育机构数量越来越多,逐渐改变人们先前“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教育观,人们也渐渐意识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新教育看法,使学前美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促进国内美术教育的前进。然而,世界任何事物都是存在矛盾的,在学前美术教育越来越备受重视之时,同样也产生诸多问题。其一,“回归教育本质,追寻教育规律”的初衷有所偏离。当今教育大环境不乏有世俗浮躁的因素存在,使教育同样被浮躁之气所污染,致使学前美术教育的发展逐渐偏离先前教育所期待的轨道。在极力倡导美育的潮流中,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幼儿美术教育机构,都打着将美术作为儿童美育及人格培养的旗号,其实内部很大程度上存在世俗成分,而过度的世俗化会打乱正常的教育节奏,会对大多数处于教育启蒙时期的幼儿造成误导,引起三观的扭曲。具体主要表现在成人世界开设美术课程,仅为激发儿童对美术的热情,以学好如何画的“像”,并作为儿童将来“升学”的一个特长,从而掩盖了学前美术教育的基石作用。其次,成人世界在世俗化的教育市场上,过度强调美术对于儿童美育的重要性,从而忽视儿童心智启发和人格塑造的作用,脱离教育本质,偏离教育发展规律。其二,目前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松散。因为现今大多数家长将儿童美术教育的培养寄托于学校和教育机构,忽视家庭中对儿童教育氛围的营造,使儿童缺乏锻炼的机会,造成儿童美术教育的脱节。其次,美术教育机构在世俗心的促使下,疏忽儿童成长特点,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限制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这样很难启发儿童对美的思考,发现美的乐趣,更不用说形成美的思维。
  2.2 学前儿童审美思维的内在特质
  直觉性思维,即直观的感性思维,其和理性思维是人认识世界的两种认知形式。对学前儿童来说,直觉是一种感性的活动,直达内心的心灵与精神,是儿童认识事物特有的认识能力,儿童的活动展开主要基于直觉,特别是在艺术活动中,直觉占据首要地位。伯格森认为:“智慧依然是发光的核心,在这个核心的周围,即使在直觉中被扩展、被纯化的本能也只是一团朦胧的星云,但是,直觉能使我们看到智慧材料的不足,能使我们隐约看到补充智慧材料的方法。”于是直觉便成为新的“眼光”,而它来自神秘的“外域”。可见直觉可以引导我们发现一个不寻常的世界,而所谓审美思维的直觉性是指在艺术鉴赏等审美活动中,能不假思索的立即掌握和理解审美对象,并暂时忘却一切,全身心的沉浸在这种审美愉悦之中。对学前儿童来说,是他们将听到、见到、感受和思考到的,用一种简单纯净的绘画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表达方式显露出他们直观感受后所呈现的新颖、奇特、独一无二的创造能力,令儿童通过直觉这一“眼光”探索到来自“外域”的神秘之力。蒋孔阳有提到:“任何思维的方式,它都必须要从生动的直观出发,所谓生动的直观,包括感受、知觉、表象三者而言。通过它们,我们人类的意识与客观的现实发生了联系,从那里取得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可见儿童的直觉在整个审美思维中一直发挥着实际而潜在的作用,是儿童主体能力真正自由的展现。而绘画作为众多儿童的“语言”工具,儿童通过绘画来表现他们的审美世界,从中,我们便能感知到儿童审美思维的直觉性表达。单纯,在汉语词典中,指简单而不复杂、单一而不顾及其他。关于儿童审美思维的单纯性,可以用丰子恺的“童心说”思想来解释,即“童心”的审美思维,丰子恺认为:儿童“童心”的本质包括三点:一是审美无功利的“绝缘”观,二是一种同情观,也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三是培养孩子创造潜力的艺术心。进一步来讲,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是如此的纯洁,他们的绘画,就是纯粹的画心中所想,心中的喜恶,没有经过世俗的种种杂念,在艺术上的表达就是追求自由和天真,是一种无功利心的体现。丰子恺说:“‘绝缘的眼’可以看出事物本身的美,可以发现奇妙的比拟。”儿童是天生富有同情心的,在她们的世界,儿童自由、天真,对自然万物皆充满同情心,会关心花草、鸟兽以及玩具,并会同他们交朋友。此外,儿童是富有艺术心的,其表现出自由、天真的“童心”与艺术上追求自由创造的精神步调一致。因此,丰子恺对儿童“童心”的本质认识即为儿童审美思维单纯性的具体表现,从儿童富有天性的绘画中便能体现。

  第三章 学前美术教育中儿童审美取向的表达方式

  3.1 “抽象性”方式
  3.2 “意象性”方式
  3.3 “表现性”方式
  3.4 “再现性”方式

  第四章 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研究在学前美术教育的探索

  4.1 儿童审美分层引导
  4.2 感性化表达引导
  4.3 创造源于自然的观察
  4.4 非模式化引导
  4.5 儿童的印象派表现
  .4.6 儿童天性自由绽放

  第五章 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研究对学前美术教育的启示

  5.1 尊重儿童个性发展
  5.2 多方位的感官体验
  5.3 开放的审美空间
  5.4 趣味性的“不教之教”
  5.5 儿童审美保护性的发掘与拓展

  第六章 学前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研究实践案例

  6.1 《雪花》教学案例
  6.2 《品味色彩》教学案例
  6.3 《与大师同行》教学案例

  结论

  学前教育是一个人教育的开端,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学前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等所没有的教育功能。将美术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成长教育的重要成分,有利于儿童在艺术氛围的启蒙和陶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在儿童今后面对人生困境、肩负社会责任和承担创造使命时,能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当下,学前美术教育逐渐备受重视,美育的提出,素质教育的推行,美术成为一门开启儿童心智、培养儿童艺术素养的学科。在此,笔者通过对学前美术教育中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的研究,探索到儿童绘画审美取向对当下学前美术教育发展的启示意义。认识到,要想当下学前美术教育朝向健康状态发展,社会各界不仅要尊重儿童绘画审美天性的表达,而且对待儿童的教育必须要重视以下几点:(1)尊重儿童审美个性发展;(2)为儿童提供多方位的感官体验;(3)开阔儿童的审美表达空间;(4)做到趣味性的“不教之教”,采用趣味化的游戏教学教育儿童;(5)儿童审美保护性的发掘与拓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前美术教育发挥起真正的作用,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体验美术当中的乐趣,在自由的环境中展现自己的天性,并在充满童心即艺术心的教育中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因此,笔者对学前美术教育中儿童绘画审美取向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学前教育美术教育中儿童绘画的审美取向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学前教育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