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数学论文 >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0-09-13 19:03|论文栏目:数学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00913,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13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数学论文文章《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当前我国对核心素养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迎接来自 21 世纪和全球挑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核心素养和数学核心素养都需要通过教育而获得。而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可以预见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建立后,要真正落实核心素养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等学科核心素养,需要由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进行转化,教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角色。 

  第一章   绪   论

  2014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所聚焦的对象。就数学课程改革而言,当前最为火热的名词莫过于“数学核心素养”,然对于众多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上述词语往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历次数学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件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制度、教育体制、师资队伍、教育理论等诸多方面的要素,其中教师是关键的要素事关课改的成败,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助推剂,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本章首先将分析所研究问题的背景,其次说明研究的意义,再次陈述研究的目的,最后说明研究的方法。 
  第一节   问题背景
   随着 21 世纪的到来,每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培养怎样的人。这其实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凡涉及教育,或多或少都要思考这个问题。到 21 世纪,为什么国际社会和教育组织愈发关注 “面向 21 世纪教育要培养什么的人”这一教育问题呢? 进入 21 世纪后,人们开始面临新的挑战,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门类激增,大量的边缘、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知识的更新周期也不断缩短,信息化社会特征明显。有人称 21 世纪为“知识爆炸”的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论是: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在 18 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 年,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缩短为 30 年,上个世纪 60~70 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 5~10 年,而到了上个世纪 80~90 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 5 年,而进入 21 世纪时,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 2~3 年。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写了这么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21 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个人自身资源、潜力、价值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才的标准有了新的变化。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中讲到,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他告诉我们与 20 世纪对人才要求所不同的是,为了适应 21 世纪竞争,需要在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作用,一方面人的发展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作为基础的,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地发展,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个人发展又推动着社会发展,没有个人的生产劳动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 当下所热议的“21 世纪核心素养”是针对 21 世纪挑战所提出的一种教育概念,国际社会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追溯到 21 世纪之前。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应对 21 世纪对教育提出的挑战,致力于通过教育来构建和平,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文化对话,出版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该报告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2003 年又提出了第五支柱“学会改变”。此外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盟(EU)等国际组织也先后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些组织和国家(地区)对核心素养关注目的在于将个人的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为个人和国家(地区)能够面对和适应来自21 世纪的各种挑战。
核心素养的内涵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素质教育”、“数学素养”、“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这些词语我们数学老师平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但这些我们经常看在眼里,说在口上的词语我们真的了解吗?黑格尔的一句名言或许能道出我们很多老师的困惑“熟知并非真知”。目前的一种现象是,人人都热衷于谈论素养,并不完全清楚何为素养。受教育部委托,林崇德教授领衔的专家组目前在素养的本土化和课程化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6年 3 月中国教育学会下发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九大素养。各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学校课程基本上都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因此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教学中,也就成了题中之义。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国家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同时并行的,教育部在组建专家团队研究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还组建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集中研究“学科核心素养”。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核心素养到底怎样与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把握,这也是广大教师比较困惑的地方。就数学教师而言,早在核心素养和数学核心素养出现之前就已经接触了数学素养这个词语,目前对于“数学素养”也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而在核心素养提出之后,数学教育界开始热议“数学核心素养”一词,这样一来数学素养和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我们去把握。如果不能较好地厘清“数学素养”、“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这三者的关系,那么要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该如何来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恐怕就成了一纸空谈。所以这是本研究的意义之一。 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这往往事关课程改革的成败。从学校层面一直到教育主管部门,经常开展各种进修、培训活动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包括很多教师也往往通过多种途径,自主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一方面校领导、教育主管领导、教师自身日益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落实核心素养也需要我们教师通过专业发展来支持。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些问题,“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在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我们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面对 21 世纪的挑战,那么同样面对 21 世纪的教育,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教师?因此探索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以及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是本研究的意义之二。 课堂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师是落实者。就这一点来说,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是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经验,来提升的自己的智慧,通过实践让自己变得真正专业。教师专业成长中经常会碰到一个难题是理论到实践的转移。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结合课例的同事相互指导以及案例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课例来研究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融合,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案例知识,有助于通过互相的分享,将个性化的隐形时间知识转化为社会化的教师专业知识。为数学教师实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这是本研究的意义之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章首先将探讨核心素养的理论,其次是数学素养的理论,最后探讨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表达笔者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观点。 
    第一节    核心素养
   本节首先将讨论“素养”的内涵,其次就“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分析。 当下中国对“素养”的热议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外对素养研究的影响。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经合组织等组织的研究。在这些国际组织研究素养的文献当中,与“素养”对应的单词不止一个,诸如 competency、literacy、ability、skill、capability 等等,这些词语往往因语境的不同、时间的变化而交替使用。就以经合国际组织为例,其在 1998 年开始推行“素养的界定和遴选”研究项目时,舍弃“skill”一词,而选用“competence”一词来指代素养。“competence”源于拉丁文“cum”(with)和“petere” (to aspire),指伴随着某件事或某个人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在现代语言中,该词意指“the ability to do something successfully or efficiently”,或“the scope of a person or group’s knowledge or ability”所以经合组织开始选择用“competence”来表述素养,在于说明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不过针对该词的批判之声也一直不断,比如挪威学者威尔伯格就认为基于这个词而定义的素养教育最终会导致为考试而教、课程窄化、内容碎片化、知识再生产、不平等增加、个人主义膨胀、民主教育崩溃、教师能力丧失、师生关系更糟,等等。荷兰学者韦斯特拉也认为,competence 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素养标准、评价、价值观、稳定性、思维意识、复杂性、亚素质等。经合组织在 2012 年颁布的《更好的技能,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关于国家技能政策的战略路径(Better Skills,Better Jobs,Better Lives: AStrategic Approach to SkillsPolicies)》中,又改用了“skills”一词。 从英文中多词并用来看,素养的内涵具有多维度和多层面性,因此当我们把“素养”上升到教育概念后,那么我们也就不能简单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平日的修养”来诠释我们对“素养”的中文理解。从中国的课程改革来看,中国教育历来重视知识的获得,而过去十年的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了能力的重要性,而当下的课程改革聚焦于“素养”。21 世纪带给我们的挑战是多方面,光有知识和能力不足以应对,况且一个只有知识和能力的人也谈不上全面发展,其是否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也需打上一个问号, 比如很多纳粹头子会弹钢琴、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但他会让犹太音乐家拉着小提琴送同胞去毒气室,这样的人拥有的恐怕仅仅是知识和能力,却并不拥有素养。台湾的蔡清田教授指出素养与能力相比内涵更为丰富、全面。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才能之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往往未涉及态度情意价值。”而素养是“个体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个体,必须因应未来混沌复杂之生活情景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识、能力与态度。”蔡教授还指出与能力相比,素养强调教育的价值功能,强调素养是学习的结果,而非后天遗传,素养更适用于复杂多变的 21 世纪的信息社会,能成功回应特定生活情景下的各种复杂需求,如知识、能力、态度等。能力则偏向于工业社会所强调的技术能力、技能、职能等等。从人的发展来看,素养可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而能力往往使人偏向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外国学者 Stein、Mc Henry、Lunde、Ryssy、Harstad 等人在挪威召开的 2001 年国际工程教育会议中提出:C=(K+S)A即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在这个公式进一步表明了态度的重要性,当态度为正,知识与技能会产生相应倍数效果,当态度为负,知识和技能只能产生负面效果。从以上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素养是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综合体,知识、能力、态度是素养的重要内涵,其中,态度的作用得到了凸显。素养是人的一种综合表现,强调了人的品质对于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教育界提出素养的教育概念也是为了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所呼应。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核心素养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将核心素养与学习紧密联系,它的体系由学习领域、学习子领域、学习结果的具体表征和描述组成,综合构成了核心素养,有利于与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推进,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关注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符合教育的规律。
核心素养的指标
    第二节   数学素养
  本节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角度探讨数学素养的研究,厘清数学素养内涵的演变和发展,探讨数学素养的构成。 无论国内外有关数学素养的提出和研究要早于核心素养的研究。1959 年, 英国发表题为“15—18 岁青少年的教育”的《克劳瑟报告》(Crowther Report), 在该报告中,提出了 Numeracy 一词,意为 Numerate 和 Literacy 的综合,表示数学的读写能力,这被认为是最初数学素养的涵义。这份报告对英国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1974 年马萨诸塞州工程学院的杰罗尔德·卡赖亚斯教授提出了“Quantitative lieteracy”一词,这个词语后来被认为意在强调日常数学生活中的应用,强调数学的量化和关系等等。1988 年约翰·保罗出版了《数盲:数学素养及其结果》一书,提出了“Mathematical Literacy”一词,他把数学素养的概念发展为更好地理解个人情境中的有关数量。这个词语后来为 PISA 对数学素养进行定义时所沿用。美国 1989 年全美数学教师协会提出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是“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到了 2001 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提出“数学素养是对能够理解、计算、解答和推理的超越,还包括个人对数学的价值观倾向。”经合组织的 PISA 测试 2013年对数学素养的定义是“个体能在各种情况下形成、使用和解释数学的能力;它能帮助作为一个创新、积极和善于反思的公民认识数学在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能做出良好的判断和决定。”从国外对数学素养定义的演变来看越来越着眼于其对合格公民培养的作用,对数学素养的内涵定义日益多元化,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是基于数学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类。比如美国研究协会 2001 年指出数学素养的 5 个要素为:合理推理、策略能力、概念理解、过程流畅、价值取向。这五种要素互相影响、互相协作,如同绳子交织在一起。康世刚根据国内学者对素质教育研究的阶段划分将国内(中国大陆)对数学素养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数学素养相关问题的讨论(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前) 这段实践没有明确提出“数学素养”,仅仅讨论与数学素养有关的教学问题。黄友初教授在知网上仅查有 1956 年 10 月《数学通报》上王敏翻译的前苏联一篇论文中出现了数学素养一词。 第二阶段:对数学素养(素质)的初步认识(20 世纪 70 年末到 1983 年以前。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研究者对数学素养的一词的使用较为随意,也没有给出比较明确的定义。有的文献认为数学素养就是解题技能、研究数学的能力;有的文献认为数学就是指数学能力;还有文献认为数学素养就是数学思想等等。总而言之这段时间对“数学素养”内涵的界定比较模糊,似乎什么都包含,但又让人觉得不甚清楚。 第三阶段:对数学素养的直接讨论和实验。(1983 年以后) ,这一阶段的明显特点是,把“数学素养”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直接讨论其内涵。上世纪 90 年代学者们开始从数学素养的构成以及素养或素质的涵义入手来得出数学素养的定义。比如蔡上鹤在 1997 年撰文认为,数学素养包括知识技能素养、逻辑思维素养、运用数学素养以及唯物辩证素养这四个基本素养;陈梅在 1996 年发表文章认为数学素养是指在人的先天性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和实践认知活动而获得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品质。进入 2000 年以后更是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各种对数学素养定义和内涵的研究层出不穷。周先育对这段时间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梳理。主要有数学素养是一种重要心理品质,代表人物是王子兴;数学素养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品质,代表人物是郑强;数学素养是一种数学能力,代表人物于凤艳和张胜利;数学素养是一种文化素质,代表人物是顾沛。这体现了国内(大陆)对数学素养内涵的阐述趋于多元化,并开始尝试对数学素养本身进行元分析。需要补充的是,这段时间发布《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虽提及了数学素养但并未对其内涵进行界定,而 2004 年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则给出了数学素养的定义,认为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自身的实践和认知活动,所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总和。” 

    第三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内涵

    第一节   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意义
    第二节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构成

   第四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研究

   第五章   结   语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个人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综合体。它与生活紧密联系,当学生在生活遇到问题时,能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寻找问题与数学的联系,尝试依据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技能,去描述、模拟和预测。能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做出反思和理性的抉择,并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作为一个迎接 21 世纪挑战的合格公民所必备的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数学教师是影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角色,在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当然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也离不开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数学核心素养乃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整合全部社会力量来落实,需要由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大系统来互动、共同推进。在这里学校和教师需要扮演沟通者和宣传者的角色,进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相关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都应设法与核心素养框架有机整合。 “数学核心素养”目前在国外没有与之对应的说法,与之相近的是我国台湾地区核心素养体系中的“科目(领域)核心素养”,也就是我们大陆所说的“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数学核心素养”强调突出其学科特色是需要的,但如果还是局限于数学学科本身,那么“核心”的意义何在?对“核心”是否仅仅是对原有数学素养中的一些要素进行遴选?当前大家比较一致观点是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来落实,因此如果脱离了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学科核心素养就无法准确定位,也失去其本来的意义。现状是教育部二司委托两个项目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和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并行研究,这样造成的局面是各自为政,两项目组之间是否进行有效沟通不得而知,教育部这样的做法是否合适有待商榷。 结合目前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征求稿以及林崇德教授相关讲座来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基本可以确定为三个维度六项指标,数学核心素养如何与上述核心素养的框架进行对接,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同样我们也需要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核心素养体系的框架进行必要的整合,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教师可以把数学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决定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能否形成的关键,从以上核心素养框架来看,能否将数学教师专业素养与这三维六指标来进行合理而有效地整合,决定了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执行力。 (2)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培养途径还要进一步探索。     通过课例进行行动研究使我们中国小数教师即使所受的高等教育比国外同行少许多,也让中国小数教师对初等数学有着深刻的认识,通过大量的观课、磨课寻找到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让我们小数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逊色于欧美的小数教师。“相观而善之,谓摩”,这是我国的传统,因此已经有 60 多年历史的教研组活动活动机制,保障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相信课例研究方式今后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方式,但过多倚仗经验、缺乏理论的支持、与其他学科联系不紧密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都对数学教师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造成了障碍。为了让教师少走弯路,核心素养框架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制定者今后需要及时为核心素养相关内容融入教师培训以及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持,比如教师核心素养标准的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资源的保障等等。 从国外来看,各国际组织、国家或地区都十分重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发展,通过颁布一系列教师核心素养的标准、建立教师的研修制度等方式来达到目标。例如美国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发了三份报告,分别是: 1.《专业发展:21 世纪核心素养实施指南》:指导具备评价策略的州领导、政策制定者或地区、学校领导推动 21 世纪核心素养的实施。 2.《21 世纪的教师发展》:帮助教师或校长将 21 世纪核心素养整合进课程与教学。 3.《职前教师的 21 世纪知识与技能》,由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与 P21 协作发布。 P21 还开发了各个学科的具体化的素养指标体系,其中就包括 21 世纪数学的核心素养指标,数学教师在指标的指导下可以更好地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P21 还启动了“21 世纪学习典范项目”,搭建平台通过 Linked In、Facebook,以及 Twitter 等网络社交工具分享、交流相关的案例和经验,帮助教师实现核心素养与学科的融合。 此外,2005 年欧盟通过并发布了通用的教师能力与资格标准,通过对教师能力与资格设置共同的标准,来支持国家或区域一级的决策者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在相关标准中提出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必备素质,同时也指出了教师核心素养的定义并进行了相关的举例。 国外的这些做法给了我们较好的启示,专业机构的指导、创造教师的学习共同体、与日常教学相联系,积极开展分享,这都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不足与展望 
  当然,由于研究时间、研究水平和其他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进一步解决和探讨的问题。(1)核心素养框架和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还未完全界定清楚的概念,加上在行动研究难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2)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来发展教师素养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还不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3)对行动研究来促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只是一些个案,是否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有需要我们通过实践进一步验证。如何寻找一条可行的专业发展道路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摸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的疏漏和错误之处难免,恳请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数学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