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2-03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人力资源文章《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人力资源硕士论文范文,城镇化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状况可以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机遇和挑战,提供物资、技术支持,提供制度保障,是时代历史发展阶段所必须的;同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又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保障和基础,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结构的优化升级,城镇化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两者是发展中的统一体。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理由
我国的工业快速发展,历史上偏重发展工业的政策使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发展给我国的居民生活发生很多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也在工业化发展中凸显出来,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重要的战略机遇,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就成为必然要求,社会矛盾也集中在城乡问题上,现在是工农和城乡关系的调整转折时期,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时机相对成熟,条件基本具备,在建设城镇化的今天,根据农村落后的现状,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一批高素质、现代化的农民,提高农民适应城镇化发展的技能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大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要把农民群众的智慧及创造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使现代化建设中优秀的好的成果普遍惠及到农民大众,让农民大众赶上先进技术、制度等的快班车。虽然现在我国已整体进入小康社会中,但“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制约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成为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城镇化建设问题成为迫切要求,农村中人口素质偏低是建设城镇化的一大短板,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摆在事实面前。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就在他的一本著作《论人力资本投资》中强调“人类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我国工业化的辐射作用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契机,经济发展的同时,农业中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市场不完善,农村中的政治管理体制出现问题等现象严重,农业已成为三种产业门类最弱的一环,农民素质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城镇化的宏伟目标还是较低水平,农民整体素质低,在解决上面问题时拿不出科学、高效的方法,这样赶不上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所以想农村现代化还必须要解决农民素质这一关键问题,就要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新农村中人力资源问题不解决,我国经济就不会有长足发展,发展也会是畸形发展状态,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城镇化,开发农村人力资本是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策,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中出现突出矛盾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农村的发展,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几代领导集体对农村认识上,在新时期有了对建设社会主义城镇化的理论、政策有了集成及发展与完善,中央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提出许多在新时期出现新矛盾中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论断,把“三农”问题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放在高度重视的地位上来。在中央领导中国发展的历史上就有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这一目标任务,无论是在“大跃进”时期,还是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直到改革开放时期至今,党中央始终没有把农村、农民问题抛到脑后,体现出党中央为建设现代化目标不断奋斗的决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我们也清楚城镇化建设是用人的发展带动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人是根本性因素,农村中人力资本存在于农村人口的数量、质量和劳动时间上,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大,只能说是人力资源多,还没达到真正的人力资本。新时期党中央再次把建设社会主义城镇化提到全党工作任务的面前,是在历史经验教训和党的性质、任务上作出正确的抉择,建设社会主义城镇化,大力开发人力资本关键在“推进”,核心在“社会主义”,亮点是“新”,落脚点在“人”,城镇化建设就应该把对人的投资放在开发的第一位,也体现了党的宗旨。在世界各国历史发展阶段中基本上都有一个开发城镇化中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素质的阶段,欧洲、韩国等一些国家地区发展农业,关注农民素质上都有自己的一些特点,韩国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新农村运动,到农村地区综合开发,再到农村地区定居生活,韩国在整个城镇化建设中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政府在作出一系列努力的同时重点强调人力资源的作用,不断地把农村人口变为先进的生产力,出发点是提高农村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中的环境生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及问题。可以看出只有农民素质提高,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联系更紧密,社会才能更团结。人力资本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开发农村农民的人力资源,使其变为人力资本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最重要因素之一,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建设社会主义城镇化就必须大力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
二、研究意义
美国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舒尔茨在其著作中就提到“改造传统农业是投资问题,其中主要的是人力资本投资”。[2]我们也知道人的因素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可以把许多东西转化为生产力,要想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农民自身素质必须得以提高。农民群众没有先进的技术条件,没有较高的教育经历,没有较好的健康状况,我国城镇化建设就没有最根本的推动力量,指望国家等外部条件输血来发展农业,改变农村面貌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的农村人口数量大,但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一大战略性要求。当前国际化联系密切,我国农业国际化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农民劳动力过剩的转移问题也需要整体农民素质、能力的提高为支撑。科技的进步也使得实验室中的研究成果逐步的到实践中去,要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技术革命,就要让广大农民掌握先进的技术、文化,这样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革命带来保障。只有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满足未来城镇化建设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我国城镇化建设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经济是发展的基础,立足于当前我国传统农业不能发展更好的农村生产力,要实现从技术和生产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农民的工作能力,就要使人力资本形成规模。现在我国农村农业结构不甚完善,单一结构、落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农业市场竞争条件。现代农业一个重要方面是多元化发展,多元化发展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进先进的农作物,使先进的技术贯穿于农业活动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还是粗放型占多数,要想实现从粗放向集约型转变,科技是关键,农民素质提高,开发了人力资源,在条件恶劣地区尤其是土壤贫瘠,水源缺乏,环境恶化地区,集约农业需要增加人的利用率,技术、知识充分得以利用,才能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所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发展集约农业的关键因素。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优化农业组合,培育一批新型的农民,使他们掌握现代农业市场规则、竞争法则、技能,具备较好的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技术,调整农民现在的农业知识结构,提高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理念等农民的各种素质,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会给农业全面调整带来革命性力量,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以人力的现代化为支撑。
第二章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所具有的内涵也较为丰富,与它相关的概念有资源、人力资本等,涉及到的理论有早期人力资本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等内容,从这些相关的概念与理论出发深层次、全面性理解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内涵,从而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概念与理论支撑。
一、农村人力资源相关概念
对于人力资源相关概念,涉及到的人力资源有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本等概念,这些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从概念包含的范围,侧重的领域等方面分析,资源包含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需要开发成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孕育于人力资源当中,社会一旦拥有人力资本就会对资源开发起一定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农村人力资本是“非物力资本”,是农村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所产生,劳动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在农村社会、经济劳动中带来收益。农村人力资本有很大的增值空间,后工业革命和知识经济时期劳动力素质对综合国力、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经济学家强调人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第一要素,亚当·斯密是第一个将人力视为资本的经济学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人力资本重要于物质资本,农村人力资本的核心是农村人口素质,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也可以把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看作是教育投资问题,农村人力资本价值大小以市场供求关系中农村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在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远大于物质资本、人口数量的增加所带来的效益。基于此以各种形式发展和提高农村人口的体力、智力与道德素养,形成新的农村生产力以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力资源是指能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所具有各方面要素的集合,它一般包括农村人口的体质、智力、能力、技能等方面。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质与量的组合。量指能为社会生产所提供人力资源的数量,质指经济活动的人力所具有的本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等。农村人力资源不单指能够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劳动年龄内的人,也包括劳动年龄外参加农村社会劳动的人口。农村人力资源被看做为农村发展第一资源,其数量和质量的状况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发展的情况。信息技术革命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着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使各国都在注重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农业的现代化也要求农村人力资源得以开发。潜力性。农村人群素质总体较低,有开发的潜力;广泛性。城镇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涉及到全部农村人口,涉及面较宽泛。层次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相对于现阶段来说农民素质存在不同的层次,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去开发,因地制宜。历史性。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设计我国农村发展过程,历史留下来的政策、措施对现在农村发展是否还适用,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是否符合现代化要求,都有一个历史思考角度。
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好的理论基础来指导,人力资源理论发展研究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中国对这一理论研究都不断发展及创新着。按时间来划分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可分为早期人力资本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按内容划分可分为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系统理论、绩效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企业文化理论等。结合我们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情况,可以从早期人力资本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及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理论三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把内容层面的划分方法囊含其中,从而在理论框架内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支持。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主要是在古典经济学中对人力资源研究中呈现出来,经济学家们提出劳动创造价值来说明人的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把人在战争中的损失与战争中损失的物资、武器进行比较,被看作是最早运用人力资本概念的学者,当时代表人物还有柯吉尔·贝尔,其观点是劳动的时间决定价值。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强调人的技能及后天所得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国民财富,生产劳动数量多少依附于资本数量的多少。注重资本数量多少是早期人力资本理论的一大特征,早期人力资本主要看重是物质资本的时代,并没有真正把人力资源当成是一种资本,一般认为人的劳动、劳动力是与土地等并列的生产要素,人是非资本的。在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力是自然形态的劳动力,不包含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因素,所谓的劳动力是人及劳动时间数量的总和。早期人力资本理论是在当时历史条件背景下形成的,劳动素质低下,知识和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不是非常明显,可以把劳动简单地看成是人、时数量;许多早期学者并不把劳动力看成是一种资源,认为劳动力是人先天具有的能力;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的权利得到弘扬,学者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把人看做一种资本是对人格的蔑视,是对人自由的侵犯,人只能创造财富而不能充当财富,所以早期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现代意义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者可追溯到经典作家马克思,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是基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基础上的,马克思曾把发展的个人称之为资本,在他 1857-1858 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纲)》中就认为:“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观点来看,充分发挥个人就是生产固定资本,这种固定资本就是人类本身。”虽然马克思在对人力资源论述中没有把人与物质对立来分析问题,但他已经重视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前所未有的。马克思探究财富的源泉在于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的剩余价值,从人的数量和质量上说明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另一种阐述。20 世纪 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初,随着二战结束各国经济发展状况要求,涌现出一批对人力资本研究的经济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W·舒尔茨被认为是在经济增长领域构建人力资本理论框架的第一人。他的著作《关于农业生产、产出与供给思考》、《教育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等文章为人力资本理论奠下基础。1960 年舒尔茨在《人力资本的投资》演讲中阐释人力资本的概念、性质,人力资本投资内容与途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等思想。舒尔茨的观点大大推动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后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E·丹尼森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为舒尔茨的观点提供证据和补充,使得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同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雅各布·明塞 1957 年在其博士论文《个人收入分配研究》一文中指出人力资本投资是个人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差别的根本原因,后来明塞又发表《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在职培训:成本、收益及意义》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系统分析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及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个人收入与其接受培训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从收入分配领域对人力资本理论作了诠释。
第三章 城镇化进程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一、城镇化进程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机遇和挑战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保障和基础
第四章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原因
第五章 国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一、美、韩、德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举措
二、美、韩、德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第六章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一、政策引导
二、教育培训
三、制度保障
四、对外迁移与对内回流相结合
第七章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一、发挥政府投资及政策引导作用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三、健全医疗卫生保障措施
四、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
结语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统筹过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城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城镇化要发展最关键一环就是要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但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使政府对农村发展投资偏少,农村人力教育、培训不足,医疗卫生条件不到位,原有制度障碍与现存制度缺失障碍严重,这些问题深深困扰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结合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历程,以美国、韩国、德国为例抽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探讨出四种导向型开发模式:政府引导模式、教育培训模式、保障制度模式、对外迁移与对内回流相结合模式,通过对问题的认识,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建设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措施。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发展战略上具有巨大的潜力价值,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是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各级政府已经注视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从政策和财政上都开始给予支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居世界第一,经济增长总量排世界第二,蛋糕已经形成规模,相信我国政府有智慧、有能力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大力开发,相信我国各方面改革创新中有所突破,有所成就。政府在城镇化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起主导作用,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积极配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中国新一代青年,我们倍感历史责任的重大,现阶段我们要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实践,争取能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发出光芒,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人力资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