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旅游管理 > 陕西靖边波浪谷丹霞地貌旅游前景区形象设计研究

陕西靖边波浪谷丹霞地貌旅游前景区形象设计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0-09-05 18:45|论文栏目:旅游管理|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00905,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0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旅游管理文章《陕西靖边波浪谷丹霞地貌旅游前景区形象设计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丹霞地貌是我国独特的地貌资源景观,地学特征典型,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其美学价值具体表现在独特的自然美,包括形态、色彩、线条、岩石肌理、地貌组合等。除了自然景观,丹霞地貌旅游地还具有极为丰富的人文底蕴,因其神秘独特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都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丹霞给宗教提供了驰骋想象的疆域,宗教给丹霞增添了厚实的文化内涵。不仅如此,部分丹霞地貌旅游地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名人文化、书院文化、寇变文化等。总的来说,我国丹霞地貌旅游地自然景观特征明显,且依附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极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地。

  第 1 章  绪  论

  1.1  论文缘起
  本篇论文选题源自笔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多项景区实际工程项目,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景前区的形象设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景前区作为旅游地门户形象区域,需要在区别其他景区的基础上彰显其个性。与此同时,笔者于暑期西行调研中参观丹霞地貌旅游地相关类型景区,感知景前区对于旅游地系统的整体发展以及形象展示具有很大的作用,认识到景前区设计应在满足其功能空间需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其特殊性以及地文景观特色性。陕西靖边波浪谷景区自然资源优势显著,丹霞地貌品质独特,彰显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在项目参与过程中,笔者产生了如下疑问及思考:景前区形象塑造对景区整体形象建设有何影响,丹霞地貌旅游地景前区形象如何定位,景前区形象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其具体形象内容进行构思,丹霞地貌旅游地景前区形象设计具体方法
等等。随着项目推进,笔者对其景前区形象设计逻辑及方法有了深切体会。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者发现由于地学旅游的新兴,对于丹霞地貌旅游地景前区形象的关注内容较少,景前区形象设计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尝试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以及其他相关案例分析,探讨丹霞地貌旅游地景前区形象设计方法,并通过实际工程检验其设计理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对其他类型旅游地景前区形象设计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当然,笔者也希望借此机会为丹霞地貌旅游地后续形象开发领域的不断完善尽一份绵薄之力。
  1.2  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更多的追求精神品质,使得旅游这一概念深入人心。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剩余劳动力出现之时便开始发展,最早出现的旅游活动是 1841 年的英国托马斯·库克组团旅游。20 世纪 50年代旅游业开始全面发展,1950 到 2000 年期间,旅游人次持续递增,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产业。数据显示,自 2000 年以来,国内游客呈现持续高位增长的态势。截止 2017 年,国内旅游人数从 2000 年的 7 亿人次增长到 48.8 亿人次,增长 41.8 亿人次,是 2000 年国内旅游人次的 7 倍。《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 2017》指出,中国旅游已经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化转变,在世界上属于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图1-1)。
2000-2017 年国内旅游人数及增长情况
  目前旅游业蓬勃发展,生态旅游的概念正在被强化,地学旅游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被更多人关注和喜爱。节假期间,游客在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同时更多的是带有求知求奇的心理,迫切的想要了解大自然,深入大自然。就旅游市场宏观发展趋势来讲,中国旅游 4.0 时代到来,旅游形态逐渐向专项旅游和个性旅游发展(图 1-2),地学旅游作为专项个性化旅游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市场上所占据的份额也在逐渐增加。2013 年我国编纂出版第一部旅游地学辞典——《旅游地学大辞典》,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别具特色。2017 年初,在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的倡导下,由从事旅游研究的地学界相关人士成立了专业人员 30 余人的中国地学旅游联盟,至此打开了适应旅游需要的地学旅游新篇章。同年的十二月份,贵州省铜仁市举办了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和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的第 23 届年会,会议上旅游界、地学界的专家学者就未来地学旅游的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已然进入了崭新的时代,除了社会核心矛盾在于需求与发展的不平衡,更加着重提倡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旅游发展宏观趋势
2014 年,《全国地学旅游发展纲要(2016~2025)》被提出,力求通过开展地学旅游这一发展途径来提升旅游业的科学含量,从旅游的角度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地学旅游的基础是我国的地文资源,这类资源不仅包含了地球科学,还以历史文化信息作为特色,主要使游客通过观赏具有科研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来达到寻奇探险、放松身心的旅游活动。这一旅游活动的新兴发展促进了地文景观类旅游地的大批量建设。丹霞地貌旅游地建设较晚,知名度在成功申遗之后才有所提高。2007 年 4 月,建设部和申遗领导小组从报名十余旅游地中初步遴选 9 处典型丹霞旅游地,最终于 2009 年 1 月确定 6 省 6 处丹霞景区提名地。随后丹霞地貌旅游地逐渐发展,但因起步较晚,我国已查明丹霞地貌 1005 处中,发展成旅游地的为数不多,即使成为旅游地,其知名度相比其他同类型同等级的景区相差甚远。譬如,广东丹霞山与同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的黄山相比,无论是接待游客人次还是网络关注度都略逊一筹。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丹霞山旅游形象模糊,开发不够成熟,导致游客感知度较低,到访量及回访率不高。又如波浪谷等丹霞地貌景区品牌形象较弱,在游客中的知名度较低,通过百度搜索波浪谷、兵马俑、华山、壶口瀑布等旅游地的关键词,指数显示波浪谷丹霞地貌旅游地知名度与其他类型景区存在很大差距。

  第 2 章  丹霞地貌旅游地概念及景前区形象基础研究

  2.1  丹霞地貌旅游地的概念
  丹霞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岩石地貌类型,简单来说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丹霞地貌”这个名词是由陈国达于 1939 年最早提出的,此后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对其下定义,直到 1961 年,黄进教授第一次提出: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1983 年出版的《地质词典》76一书中对丹霞地貌定义如下:指层厚、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石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总结来说,丹霞地貌有以下几个特征:两个受力条件、一个物质基础、一个形成结果。本文采用的是范斌在《丹霞地貌与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研究——以滇西北为例》一文中总结的较为全面且方便理解的定义:丹霞地貌发育在以红色粉砂、砾岩为主的地层中,在受到内力(构造)和外力(重力崩塌、风化、流水、生物)等作用之下,形成了具有赤壁丹崖、岩堡、岩塔、岩墙、方山、孤峰、群峰等特征的地貌类型。丹霞地貌根据分类依据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分类依据包括地区分布、地貌发育阶段,形态类型、成因类型:(1)按地区分布分类,   中国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大集中分布区,其中甘肃、四川、湖南、广东、江西是我国的丹霞分布大省,其余像浙江、福建、陕西、贵州、河北、新疆等也均有分布。由于气候带和空间组合关系的不同,又可划分为湿润低山丘陵型丹霞地貌、湿润高原山地型丹霞地貌和干旱山地型丹霞地貌。(2)按成因类型分类,丹霞地貌因为受到不同的外力作用,其最后呈现的地质地貌有很大差别,因此按照成因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崩塌堆积型、流水冲刷型、风化侵蚀型、溶蚀型。(3)按地貌发育阶段分类,丹霞地貌根据地貌发育阶段的不同过程可以分为:青年期丹霞地貌、壮年期丹霞地貌、老年期丹霞地貌。(4)按形态类型分类:丹霞地貌根据地貌基本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正地貌和负地貌、两者在定义、类型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且由于有些旅游地大部分是负地貌,整体低于周围地坪,旅游地内景点的分布较周围不太明显,这就要求在进行景前区形象设计时需要适当进行放大处理以使景区形象趋于显性。
  2.2  景前区建构目标
  旅游地设计人员在对整个旅游地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其实无非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串联式,另一种是环状式。任何一种方式都是景前区作为游览序列空间的起点,而后在过程中串联起各个大大小小的景点,二者唯一的区别在于同一景前区是否还同时担任旅游地结尾部分。居于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在整个旅游地建设过程中,景前区的建设需要追求功能合理、形象鲜明两个目标。满足交通过渡与服务管理等基本需求之外,需要向游客展示旅游地良好的视觉形象和空间形象。景前区作为旅游地的入口区域,其承载的最基础的功能就是交通过渡,其次还包括咨询管理、引导指示、集散娱购等。众多功能之间根据游客需求的密切程度、相互支撑程度以及使用人群行为特征而存在一定的功能秩序和结构范式。总结来说,景前区的功能服务需求包括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根据功能类别进行划分,进而由不同层次的功能单体要素去承载。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的各个功能要素,其本身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联性程度。对各个要素之间关联性的梳理有助于在景前区空间形象设计中建立协调有致的功能秩序。(1)交通疏散功能,交通疏散功能是景前区组织人流、车流的根本。景前区对外面向的往往是交通干道,承接从各个城市或地区前往旅游地的交通流,区域内停车场以及换乘点的设置满足了游客停留、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之间相互转换衔接,达成了分流明确、不交叉干扰的目的。同时,一定规模的广场为游客等待、休憩等行为特征提供了场所并满足了集散的规范要求,此外部分旅游地景前区还设置了索道站作为交通换乘中心。(2)咨询管理功能,景前区的使用人群是游客,在分析游客的行为需求过程中,买票、问询、检票验票、医疗卫生等是游客必须要进行的行为活动。因此,景前区必须具备一定的咨询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区域内设置的游客接待中心、卫生间、检票口、警卫室等建筑物。其中游客接待中心在部分旅游地担当着重要的功能,集票务中心、导游服务、医疗救助、旅游会展一体,因此在形象和位置上应考虑其充分可辨识性。(3)引导指示功能 ,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旅游地的景观概况和相关信息,包括各个服务点的方向和位置,因此景前区需要设置有关引导指示信息的导视牌。另外,含有警示信息的标识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游客的行为,避免环境破坏以及出现危及游客安全的情况。(1)文化功能。旅游地除了拥有风光无限好的自然环境,与当地的民俗民情以及生活信仰存在必不可少的联系。优美宜人的景观往往与各种文化孕育的环境需求相契合,从而成为不少文化的发源地。例如广东丹霞山丰富的佛教文化和崖刻文化,丹霞山自五代时就有僧伽憩居,锦石岩洞内密布历代摩崖石刻及碑刻,这些文化元素无一不彰显着旅游地的特色魅力。景前区作为文化展示的首要节点,在建设中要合理展示旅游地内文化要素,借助区域内服务性建筑、展示性雕塑、广场铺装、景区家具设施、标识系统,景观系统等来体现文化主题和理念,这样既能最大化的表达设计者的想法,又借物提升了景前区的文化内涵,进而抬升了景前区规划设计的高度。(2)生态功能,景前区作为旅游地的一部分,尤其针对自然风光型旅游地,应该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良好的景观环境能够为人为建设的景前区增添自然属性。因此,在景前区设计过程中,建设材料的选用、植物景观的打造、广场铺装和景区家具的设计上应充分体现当地的生态环境,避免打造一个城市化、水泥化的旅游入口空间,为游客提供一个轻松自然的游览休憩氛围。(3)商业功能,景前区的商业功能,主要包括娱乐、餐饮、购物、住宿等。游客在游览开始和结束时往往会购买旅游地文化产品作为纪念,因此在景前区中设置商业空间,一般表现为商业街、酒店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游客需求和当地经济的共赢。并且特色旅游产品的销售在为旅游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潜在宣传效果。

  第 3 章  丹霞地貌旅游地环境特征及景前区现状调查

  3.1  丹霞旅游地环境特征
  3.2  丹霞旅游地景前区调查对象和内容
  3.3  丹霞旅游地景前区现状调查情况
  3.4  丹霞地貌旅游地景前区形象问题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 4 章  丹霞地貌旅游地景前区形象提取与建构原则

  4.1  丹霞地貌旅游地景前区形象元素提取来源
  4.2  丹霞旅游地景前区形象建构的目标原则
  4.3  本章小结

  第 5 章  丹霞地貌旅游地景前区形象设计内容与具体方法

  5.1  景前区空间形象设计
  5.2  景前区建筑形象设计
  5.3  景前区构筑形象设计
  5.4  景前区设施标识形象设计
  5.5  形象元素具体设计方法总结
  5.6  本章小结

  第 6 章  设计方法实践应用—陕西靖边波浪谷景前区形象设计

   6.1  波浪谷旅游地基本概况
  6.2  波浪谷旅游地环境特征分析
  6.3  波浪谷旅游地规划结构
  6.4  波浪谷旅游地景前区形象设计

  结  论

  丹霞地貌旅游地的景观和类型都较为奇特,内部氛围的建设和营造应充分体现其特色性。景前区作为旅游地的门户区域,承担着很大部分的形象展示功能。同时,景前区是游客进入景区首要视觉形象的代表,流畅的空间体验,个性化的视觉感受,特色的景前区氛围都会为游客游览过程的感受奠定基调,影响游客对整个旅游地的印象。本文以景前区的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探寻丹霞地貌旅游地景前区形象的建构原则、构思要素,设计方法等。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剖析,得出丹霞地貌旅游地景前区形象设计的相关结论:一、  景前区的形象展示需求及设计价值取向:景前区具有两个建构需求,除了基本的功能需求外,形象需求存在很大的必要性。作为带有门户属性的旅游地入口区域,在形象展示上需要强调视觉冲击力,但冲击力存在的基础建立于对旅游地内部本身资源特征的提取。对景前区“形象”的讨论应兼备直观的表现形式以及隐喻的文化内涵,因此其设计价值取向在于“网红化”的设计打造,既包括形式网红化,也包括内涵网红化,挖掘旅游地本身特色文化、地貌特色以及科学知识,吸引游客眼球,为游客创造“打卡签到”的特色形象场所。结合旅游地本身地域特色的网红化形象是一个旅游地景前区高识别性形象塑造是否成功的重要表现。二、  青、壮、老年不同类型丹霞地貌旅游地形象塑造的侧重点:针对不同类型的丹霞地貌旅游地,除了对基本提取颜色的运用以及各自内部不同文化形象的表达外,青、壮、老年在整体形象气氛的营造上有很大的区别,且对塑造环境形象的各个要素有不同的侧重点。(1)青年丹霞地貌旅游地:景前区形象塑造应充分体现青年时期丹霞地貌直立深切的整体气势,在空间形象设计方面综合考虑直立山势背景,实体形象上强化对景观“V”型流水下切等造型元素的提取运用,与山势环境要素相称。通过不同的形象表达方式有针对性的回应青年典型景观特征,避免不同形式的杂糅,达到与该类型环境的融合。(2)壮年丹霞地貌旅游地:景前区形象塑造上应体现壮年时期丹霞峰林峰丛地貌景观的整体气势,综合考量山水意境氛围的营造。要明晰该阶段丹霞受崩塌、堆积、风化等各种作用的复杂性,从而对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多样景观进行形化处理。通过各种方法建立该阶段典型景观与景前区形象的关联性。(3)老年丹霞地貌旅游地:景前区形象塑造上应体现老年时期平缓柔和的气势,建筑等大体量形象要充分考虑与背景天际线的融合,避免高体量的竖向强调,追求水平布局和展开,视觉上弱化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冲突,同时实体形象的处理着重强化该阶段地貌本身色彩和纹理的线条感,将该阶段特有的曲线特色发挥到极致。三、  景前区形象设计具体方法及其在形象层面上的对应关系:结合文章研究内容,得出针对丹霞地貌旅游地景前区形象设计的六种具体方法:原型沿用、抽象转化、借代隐喻、同质异构、地质过程模拟、标志景点抽象前移。针对不同的形象,在设计方法的运用上有一定的侧重点。具体设计方法和不同级别的形象存在如下对应关系:(1)原型沿用:主要运用在一、二、三级形象,表现在对丹霞地貌势色形线质的直接运用,对旅游地特色要素进行明确回应。(2)抽象转化:主要运用在二、三级形象,通过对丹霞肌理形态特征的简化变形构思设计内容。(3)借代隐喻:主要运用在三级形象——标识形象设计,重点针对旅游地内特色文化在景前区的表达。在导向标识设计中选取代表旅游地地域文化的图腾符号元素或者选用旅游地特色文化的主要特征,实现旅游地地域文化与导向标识设计的融合。(4)同质异构:主要运用在一、二级形象——空间形象底界面铺装设计和建筑形象设计。对于铺装可通过元素的提取运用,并以多种“异构”的处理方式避免简单重复;对于建筑,可将屋顶等构件形式、局部造型进行拆分重组。(5)地质过程模拟:主要运用在三级形象——设施标识设计、构筑小品等,表现在对丹霞地貌受力形成过程的模拟以及过程中可独立存在形象元素的提炼。(6)标志景点抽象前移:主要运用在三级形象——构筑小品,将代表旅游地本身独一无
二形象的景点抽象形化并前置景前区,打造地标性构筑物,同时埋下伏笔,加深游客印象。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陕西靖边波浪谷丹霞地貌旅游前景区形象设计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旅游管理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