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0-10-27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国际贸易文章《国际贸易缓和视角下的中国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国际贸易硕士论文,在粮食供需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学者们对其影响因素几大维度的研究结论不完全一致,对影响因素的分层观点差异较大。因此,本研究在影响因素选择方面,不仅对现有文献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还归纳了代表性强的影响因素以及补充了一些新的影响因素,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粮食安全影响因素体系。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我国加入 WTO 以来,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的关联日益密切。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民众逐渐改变了在粮食方面的需求。此外,我国在粮食进出口贸易方面的情况也出现了变动。我国在 2004 年的粮食进口总量仅为 2000 万吨,然而粮食进口总量于 2019 年竟达到了 1.085 亿吨。2019 年的大豆净进口数量达到了 8803.34 万吨,这表明国内粮食市场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度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此外,作为我国主要粮食种类之一的谷物,其进出口情况于 2009 年发生了显著变动。因为谷物这类粮食从 1998 年到 2008 年始终保持着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的趋势,而该趋势在 2009年却变成了谷物进口量大于谷物出口量,且该贸易差值在 2018 年达到了 2046 万吨。总而言之,保障我国粮食的供需安全离不开国际粮食市场。基于我国粮食贸易量大和人口基数大的现状,则必然存在诸多因素影响着粮食的产需。保障粮食安全对巩固我国经济建设和解决民生问题都十分重要,且粮食数量安全是我们首要关注的问题。我国粮食安全需要考虑国际市场因素,且国内也存在诸多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需求的相关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实证研究来提出有益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理论上拓展了与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相关的研究。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分析各个因素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的理论基础,实证检验多个因素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更加系统地把握各个因素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情况,理论上拓展了农业科研投资和实际有效汇率等因素对中国粮食安全影响的研究。(2)在一定程度上细化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在查阅前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发现将粮食安全问题细分为不同种类粮食作物的安全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细化为针对四类代表性粮食的安全问题,对于今后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基于实证研究,提出有益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1.2 研究内容
本文以粮食安全为研究对象,探讨国际贸易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首先,阐述粮食和粮食安全的概念,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其次,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成果和不足。第三章,理论基础与中国粮食安全现状。阐述了与粮食安全相关的理论,主要有需求弹性理论、均衡价格理论以及要素禀赋论等理论。此外,本文从粮食产需现状和粮食进出口现状的角度,介绍了中国目前的粮食安全状况。第四章,粮食安全影响因素体系构建。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初步提取出 13个三级因素,再通过理论分析和各个因素之间的脉络梳理来剔除可替代指标,最终构建出一套包含 2 个一级指标、3 个二级指标以及 7 个三级指标的粮食安全影响因素体系。第五章,国内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通过模型的筛选,确定了本文的实证模型。基于前文构建的影响因素体系,查询相关指标数据并处理。在实证过程中,本文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进而研究不同因素对四种代表性粮食的安全水平的影响程度。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建议措施。归纳本文的研究结论,并针对实证结果提出相关的建议措施。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粮食通常是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食用的植物种子。我国的粮食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广义范围上的粮食概念和狭义范围上的粮食概念。广义范围上的粮食是指谷物和大豆等粮食作物,是对粮食作物的一个统称。而狭义范围上的粮食指的是大米、小麦以及玉米等属于禾本科类别的粮食作物。粮食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仅关系到民众生存问题,而且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1994年起,我国的粮食定义主要包含大豆、稻谷(或称大米)、玉米以及小麦等粮食。本文基于我国粮食供需方面的实际情况,而且考虑到在粮食消费结构中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这四类粮食的消费量大约占据了我国粮食消费总量的九成。因此,本文研究的粮食是指玉米、小麦、稻谷和大豆这四种主要粮食。粮食安全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1974年,“粮食安全”这一概念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第一次提出,即“能够确保粮食需求者可以获取足够的粮食”。该定义更加注重的是粮食在供给数量方面的安全,即若要实现粮食安全,则必须保证有足够数量的粮食。这一定义尽管缺乏对粮食安全的全面性解释,但是对于完善粮食安全的定义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此后,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粮食市场行情的逐渐变化,联合国粮农组织先后多次补充和完善这一概念。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83年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的定义,即粮食安全应该是“所有粮食需求者在任何时间点都能够买得到且付得起生存所需的粮食”,该新定义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其增添了“付得起”这一关键词。这综合考虑了粮食供给端的产能和消费需求端的购买能力,认为要想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同时满足粮食供给和需求这两端的要求。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又进一步丰富了粮食安全的定义,即“所有民众在任何时间点能买得到且买得起富含营养物质的且数量充足的粮食”。这一定义在原先基础上还考虑了粮食质量和粮食消费偏好等问题。20世纪末期,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冲突更加明显,这表明未来粮食安全的问题会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本文研究的粮食安全主要指的是粮食数量方面的安全。因此,本文中的粮食安全是指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粮食市场保障粮食自给率并实现国内粮食产业的平稳、全面及协调发展。
2.2 关于粮食供给与粮食需求的文献综述
李光泗(2010)、冯颖(2012)以及 Ehirim(2017)都认为有效灌溉率的提高对粮食生产有促进作用。冯颖(2012)提出化肥对粮食产量的边际效用有递减的趋势。杨艳涛和吴敬学(2014)、朱满德(2015)、王琛和吴敬学(2015)认为农业生产科技投入的加大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王琛和吴敬学(2015)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超越对数面板模型测量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大对生物化学型技术的投入较机械型技术的投入对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影响更显著。钟甫宁(2016)提出对于适合机械化种植且种植结构调整空间小的地区,如果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那么可以通过加大机械要素投入以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供给。在对现代化因素和传统因素的研究中,王国敏和周庆元(2016)使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现代化影响因素对农业生产74.82%的贡献率远高于传统生产影响因素10.96%的贡献率,并且提出对现代化因素的改良仍是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Wang(2017)基于中国5个省份86个村的住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村庄灌溉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保障干旱时期的农业灌溉能力,从而提高粮食的平均产量。从间接生产投入来看,杨艳涛和吴敬学(2014)、朱满德(2015)都提出粮食生产补贴对玉米产出具有正向影响。朱满德(2015)还认为粮食综合性收入补贴不会造成玉米市场的扭曲和效率损失。黄玛兰(2018)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对粮食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Rahmanta(2018)利用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研究玉米产量变动的影响因素,发现种植面积对玉米生产有显著影响,而农村经济机构的资金投入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却并不显著。(2)从国内粮食价格角度研究粮食生产,张鹏(2008)在廖永松(2004)设计的 CAPSi M 模型基础上构建农产品价格动态波动的理论模型,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从价格因素对粮食、食用油、棉花、食糖和猪肉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农产品价格对供给的影响微弱,而食糖、食用油及粮食的供给量与农产品价格表现出负相关性。杨艳涛和吴敬学(2014)运用 Nerlove 模型进行分析,认为玉米种植面积对价格反应比较迟钝。Rahji(2013)、马文杰(2009)、Traore(2013)分别研究水稻、小麦和棉花的价格弹性,认为长期价格弹性要大于短期价格弹性。李光泗(2010)运用局部调整模型,分析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粮食价格对粮食生产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而生产资料价格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具有抑制作用。王莉和苏祯(2010)研究也发现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价格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关联度有区域性差异。李光泗(2017)基于 DID 模型和 Nerlove 模型,研究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作用,结果表明小麦的价格支持政策对小麦种植面积有促进作用,从而起到促进小麦增产的效果,但此效果并不显著。李丽和朱璐璐(2018)基于实施过粮食收购政策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农业供给反应模型,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粮食的生产在收购政策下的反应存在差异,但总体上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粮食生产。Maiadua(2017)运用 Nerlove 模型分析,认为高粱的种植面积对价格缺乏弹性。此外,不同学者对价格影响的大小做了进一步研究。Khan(2018)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水稻供给反应进行研究,发现水稻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大,并且水稻供给的短期价格弹性要小于其长期价格弹性。周洲和石奇(2018)基于玉米、小麦和稻谷主产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扩展型 Nerlove供给反应模型发现小麦和稻谷这两种粮食的种植面积对短期价格变动并不敏感,长期来看,其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会增加但仍然缺乏弹性,而玉米的种植面积虽然对短期价格变动缺乏弹性,但对长期价格变动却富有弹性。吕东辉(2019)研究发现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与价格波动关系密切。Svetlana(2018)对小麦供需均衡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小麦采购价格对小麦供给的影响十分显著。在农业短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中,钱文荣和王大哲(2015)运用 Nerlove 模型研究玉米生产供给反应,结果表明短期内玉米单产与种植面积相比更具价格弹性。
第 3 章 理论基础与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3.1 理论基础
第 4 章 粮食安全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4.1 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的初步提取
4.2 粮食安全影响因素的筛选与确定
第 5 章 国内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1 模型介绍及选取
5.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3 单位根检验
5.4 国内大豆安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5 国内稻谷安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6 国内小麦安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7 国内玉米安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措施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提取和理论分析筛选,归纳出由2个一级因素、3个二级因素以及7个三级因素组成的粮食安全影响因素体系。一级因素分别为传统因素和制度因素;二级因素分别为供给因素、需求因素、汇率因素;三级因素分别为居民收入因素、人口因素、国内外粮食价格因素、农业科研投资因素、实际有效汇率因素、化肥使用量因素、农业综合机械化因素。通过分析各因素对国内四种主要粮食安全水平的影响,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论。(1)实际有效汇率对四种粮食自给率的冲击作用在短期内都比较明显,即人民币贬值在短期内会提高四种主要粮食的自给率水平。由于汇率是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值,汇率变动取决于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人民币贬值,其对国际粮食的购买力会下降,国际粮食价格相对上涨,这会导致国际市场减少对粮食的需求,供给相对增加,最终供需不平衡矛盾加剧了国际粮价波动。另外,国内厂商可能选择国内粮食产品,促进国内粮食生产,最终提高四种粮食的自给率水平。(2)国内外粮食价格比值的变动对四种主要粮食自给率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大豆自给率水平对国内外大豆价格比值的反应较为明显,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升时,国内大豆自给率水平也会明显提升,这体现出我国大豆需求对外依赖程度较大。相反,稻谷的国内外价格比值变动与稻谷自给率存在负向关系,但影响程度不大,这或许与我国稻谷基本自给的国情相关。此外,国内外价格比值的变动对小麦和玉米自给率水平的影响程度低,这表明我国小麦和玉米消费需求对贸易依赖程度不明显。(3)收入变动对我国四种主要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大豆和小麦自给率水平的影响程度低,对稻谷自给率水平在短期内存在正向影响,而在长期范围内收入对稻谷自给率的影响会逐渐减弱。此外,收入在短期内对玉米自给率有明显的负向效应,这或许与当前我国粮食市场现状存在关联。根据凯恩斯消费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居民收入的提高会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消费支出的增加则很可能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增加肉类食品的消费,进而间接增加玉米饲料的消耗量,在短期内玉米消耗量的增速可能超过国内玉米产量的增速,最终导致玉米自给率水平的下降。因此,收入因素对不同粮食自给率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在短期内对稻谷和玉米的影响程度更为明显。(4)人口变动因素在短期内对稻谷和玉米的自给率存在负向影响,而长期来看,人口变动因素对稻谷和玉米的自给率水平的影响较小。短期内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很难快速提高产量,进而导致稻谷自给率和玉米自给率的降低。从长期来看,人口的缓慢增长对稻谷和玉米消费需求的增长或许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得到缓解。此外,人口变动因素在短期内对大豆自给率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这或许与大豆市场对人口这一因素变化的需求弹性较大有关,即使人口增长带来消费需求的增加,但大豆供给反应也十分迅速,而人口变动因素对小麦自给率的影响程度较低。(5)化肥使用量变动对大豆、小麦以及玉米自给率的影响程度较低,这表明我国一些粮食产地的化肥使用可能存在偏向饱和或者利用率低的情况,导致化肥使用量的变化并未对大豆、小麦以及玉米这三种粮食的自给率造成显著影响。然而,稻谷自给率水平对化肥生产投入要素变动的反应较为明显,表明我国稻谷生产在化肥使用方面可能存在提升空间。(6)研发投资的增加对粮食自给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大小和时间跨度存在粮食种类之间的差异。具体而言,农业研发投资对大豆自给率的影响程度较小,对稻谷和小麦的自给率水平影响程度较大且作用期限较长,在短期内对玉米的自给率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但长期影响程度较小。总之,将四种粮食综合来看,农业研发投资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不同种类粮食之间存在差异。(7)农业综合机械化在整体上对粮食自给率有着正向促进作用,但不同种类粮食之间存在差异。农业综合机械化对稻谷、小麦及玉米的自给率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大豆自给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国际贸易缓和视角下的中国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国际贸易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