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1-29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幼师论文文章《河北省学前教育幼师资源配置与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相关性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幼师硕士论文范文,本研究假设在教学活动正常实施的情况下,教师资源配置的优劣与学生学习性投入呈正相关。为验证这一假设,主要使用 Python 3.7 对问卷回收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对河北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性投入进行图表展示,并对河北省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资源配置现状进行梳理,进而探寻两者间的关系。
第一章 绪 论
1.1 选题缘起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愈加重视,“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2017 年 12 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把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把专业建设作为立校之本。2018 年 1 月,教育部发布中国首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各专业的建设质量提出了要求。为建设一流本科专业,2019 年 4 月,教育部开始启动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在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在高等教育重内涵、重质量、重特色的新形势下,由于河北省内高校在上一轮“双一流”建设中表现并不理想,因此只有积极采取措施,针对高校专业建设发力,才有可能在下一轮“双一流”高校遴选中取得较好效果。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各层次、各领域教育事业的一线实践者和改良者,学生最直观的教育质量感受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教师资源的能力水平、丰富程度是我国专业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018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2018 年 3 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计划强调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对高校教育学专业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现代大学在我国整体教育事业中扮演着发挥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重要职能的角色,而这三个职能的履行离不开教师这一关键践行者,也伴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大学更好发展提供动力,为国家科研事业调整转变提供方向,为社会提供人民更为满意的教育服务。但是如何有效地缓解高等教育对优质教师资源的需求与办学资源有限的矛盾,成为了高校办学过程中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专业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
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应从教与学双重层面进行考察,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与教师资源建设作为一对互为表里的因素影响着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估结果。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其质量的提升之间即存在着战略规划层面的引领作用,也存在着资源的规模结构角度对其质量的制约作用,二者之间蕴含着密切的双向导向关系。目前众多学者仅围绕高等教育资源的维度层次展开了对高等教育的资源与质量之间的高效适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效率、效益二元质性和定量研究,而缺乏对高校教师这一微观角度和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多角度的进一步深化探究。本文将根据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具体评判角度的特点差异性出发选择相应定量定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其中的教师资源如何多层面、多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从高等学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这一独特具有原生动力的角度找寻完善高等教育资源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新路径,从高等教师资源在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实然”和“应然”入手,结合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层次、规模和结构,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结果出发创新对我国高等学校建设新型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教师队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进而提出对强化高校的注重质量建设与实质性内涵式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度以促使各级各类大学办学质量提升是一个关键点。众多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往往从资源依赖理论进行分析,从该理论看组织外部资源的供给能力以及供给结构支撑着组织生存与进步,着重优化组织的外部资源促使衍生为组织关键的竞争力,推动组织的高效蜕变,只有持续不断地通过获取资源并将这种外部资源供给转化为自身的存活能力,组织才能获得实效发展。通过梳理现有对于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优化高校外部资源研究发现,对目前外部资源研究的层次角度方面的研究相对充足,深度上缺乏教师队伍质量评价中学生的学习性投入对于高等教师资源配置的导向理论研究。本文将从这一方面入手运用案例、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究教师主体与高校客体之间的内在机理对于实践“人才强校”战略,优化学校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分析教师作为“第一资源”促进学生内化学习性投入,进而对于高校实现充分转化外部资源为内部原生动力以实现学校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以目前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和教师资源相互关系的实际访谈、问卷调查和真实案例作为切入点,按照时间顺序和影响广度探究高校在资源利用中所体现出来的对最终质量的影响问题,并在兼顾主体维度和客体维度的前提下,利用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研究方法,借助资源依赖理论,对教师和高校教学质量加以进一步研究。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投入作为组织行为学中的概念,主要指个体投入群体活动时的一种状态,承诺或投资,是理解投入概念的核心。目前管理学领域经常使用“工作投入”的概念来描述工作人员通过自我管理进入工作角色状态,并控制自己将自我与工作角色相结合。学习性投入(Student engagement)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维度,这个概念由英国教育家纽曼(Newmann F M)最先提出,我国学者将“student engagement”译为“学习性投入”。学习性投入是学生投入在教育性目标活动上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为实现有效教育实践活动所做出的努力。这个概念是“学习投入”的延伸,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无论从理论源头还是主要观点而言,“学习性投入”与“学习投入”二者之间都存在一系列联系。但是,“学习性投入”的外延要比“学习投入”宽泛,因为“学习性投入”还包含学校诸多因素对学生学习成长的作用。一般认为,资源是在人类社会和客观世界中可以创造物质财富的、原始状态的、达到一定数量的客观存在形态,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其中人力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力资源的定义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具有现实或潜在能力的人的总称;狭义的人力资源指的是在企业或组织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资源配置”一词多用于经济学领域,《大辞海•经济卷》一书将其定义为:“资源配置又称资源分配,是指资源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的分配状况,是为了达到最优化组合,资源在各个部门和个人之间的一种最优或最适度分配。”教师资源是教育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资源的稀缺性,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成为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资配置中应遵循相关法则,采取合理手段,从而达到师资最优配置。本研究认为,教师资源配置指高校根据外部政策与内部自身发展的要求,科学地预测和分析教师供需状况,提高教师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良性的教师结构,达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的最佳配置效果。
2.2 理论基础
本文的核心数据主要来源于 2019 年度河北省教学基本运行状态数据库的最新填报数据以及河北省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的 2020 年度调查结果,对河北省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资源配置与本科生学习性投入作相关性分析,从学生视角出发,以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为主要突破口,向上探寻教师资源配置结构对学生学习发展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理论框架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和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帕累托最优原则与人力资源配置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提出是基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观念,而后卡尔·罗杰斯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而言的,强调教学中“学”的第一性,进一步明确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高校内发生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和重点。区别于传统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要受益者的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与传统课堂教学区别显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灵活地运用问题式教学、发现式教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推动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应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协调的促进,使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刘献君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并有三个着力点:一是着力于学生的发展;二是着力于学生的学习,三是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赵炬明通过回顾“以学生为中心”改革的三个阶段(学术进步、社会变推动、高校进步)将“以学生为中心”具体定义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自我决定理论是一种关于人格、发展和社会过程的动机理论,它考察了社会环境和个体差异如何促进不同类型的动机,尤其是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进而预测学习、表现、经验和心理健康。自 1985 年由 Deci 等提出后,发展至今共形成了五个子理论,即认知评价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因果定向理论、基本心理需求理论和目标内容理论,完整阐述了环境因素对个体动机产生影响的路径模型。其中,认知评价理论是通过影响感知自主性和能力来塑造内在动机的因素;有机整合理论涉及外部动机和内化方式;因果取向理论描述的是人格倾向——个人通常是自主的、受控的还是非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理论,讨论了基本心理需求在健康和幸福中的作用,重要的是,概述了社会环境忽视、阻碍或满足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的方式。此外,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个体拥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即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关系需求,认为个体的动机状态取决于其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状况。这些基本需求的满足促进了最佳动机特征和自主动机和内在愿望的状态,这有助于心理健康和与世界的有效接触。
第三章 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设计
3.1 问卷设计
3.2 问卷结构
3.3 问卷信效度检验
3.4 调查实施
第四章 数据整理与分析
4.1 河北省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资源配置现状
4.2 河北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现状
4.3 专业教师资源配置与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河北省专业建设优化策略
5.1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5.2 建设统一高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5.3 推进学生学习范式转型
结语
在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的视阈下,规范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啻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作为衡量和反映高校专业建设情况的重要维度,对学生学习效果作用也是不言而喻。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效果可谓润物无声。河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师数量、教师素质、教师结构三个维度与学生学习性投入五个维度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与相关系数,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以大数据理念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师资配置与学习性投入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河北省优化专业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在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配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它们的相关性等三个层面分别做了研究与对照,提取其中所有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观测点,进行访谈调查,分析其中成因。经过以上研究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河北省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在教师数量、教师素质、教师结构三个维度,以及这三个维度所包含的生师比、专兼职教师比例、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比例、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博士学位教师比例、青年教师比例这六个层面,与本科生的学习性投入以及其中的五个维度之间分别存在相关关系。通过这一系列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师资源投入与产出中存在的问题,为河北省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质量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希望可以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专业排名和专业评估提供依据,进而更好地进行河北省专业内涵式建设,促进河北省高等教育良性、健康发展。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河北省学前教育幼师资源配置与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相关性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幼师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