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7-1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新闻播报论文文章《融媒体视角下新闻播报教学的“破”与“立”》,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2018 年 3 月,中共中央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整合组建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此次强强联合可谓是广电传媒领域的大动作。虽然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争夺受众的战役中节节败退,但国家在政策层面上赋予传统媒体突出的话语权,还是让人对其如何在新一轮媒介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充满期待。2018 年 3 月 29 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出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音员郑岚的配音,三台深度融合、优化整合资源,率先在人才交流上走出了第一步。然而对于这次声音的“跨媒介合作”尝试,观众的反响褒贬不一,支持的人认为,广播播音员的声音极具穿透力,和电视画面一起共同为传递信息服务 ;但也有反对的人说,如此具有画面感的声音抢了电视画面信息的风头,听出了违和感。
新闻性节目一直是广播电视节目的主干,提高新闻播报的质量一直是播音教学中的重点。新闻播报“字正腔圆”的传统来源于老一代播音员长期大量业务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播音理论形成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80 年代初期趋于完善,90 年代中期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①在以往的教学中,以广播电视等不同的媒体特性和传播规律为基础,进行适应媒体特征的新闻播报教学,已然形成传统。面对广播、电视、互联网优质内容共享、三台融合的传媒格局,播音教学是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媒体的传播规律对学生进行稿件播读的训练,还是探索新的播读规律,以适应边界日渐模糊的不同媒介,是摆在播音教学,尤其是新闻播读环节的问题。
媒体竞争引发的新闻播报美学嬗变
1. 多媒体互动对传统新闻播报模式的“重塑”
若说广播电视领域新闻播报的“鼻祖”,当数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0 年开办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央电视台 1978 年开办的《新闻联播》节目。两档节目自开播至今稳稳占据了收听收视的榜首,成为影响力最大、地位最高的广播电视节目。其开创的新闻播报“联播体”形式,至今仍然代表着新闻播报的主流范式,各省级卫视、地市级电视台重要时段的新闻播报大都以这种方式为蓝本。1998 年凤凰卫视《新闻早班车》“说新闻”方式的出现,使得各大媒体争相探索新闻播报方式多样化的可能性。一时间在泛娱乐化的社会环境中,“播说结合”“读报体”“侃新闻”甚至“评书体”等新闻播报方式成为各大媒体为抢占收视率所进行的新尝试。在网络新媒体的强势发展下,以《暴走大事件》为代表的网络新闻播报也披着脱口秀的外衣,或以犀利点评、或以幽默搞笑对接年轻观众对“吐槽”“宣泄”“狂欢”的“共情”,重塑着年轻一代观众对传统新闻播报的认知。这些方式虽然没有改变传统新闻播报的方式,却赋予了新闻播报区别于以往的新风格和新形式,对新闻播报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2. 自媒体对传统新闻播报模式的挑战
除了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外,传统新闻播报模式还受到自媒体传播的影响。技术壁垒的破除带来了新闻播报的个人化,也引发了新闻播报美学的嬗变。传统的新闻播风格形成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加之新闻本身客观性、真实性的要求,使得“字正腔圆、节奏明快、语言畅达、新鲜感强”,在学术范围内浓缩着播音这门有声语言艺术的特色。②然而,自媒体盛行的媒介环境下,唯有个性化风格突出才能引起围观、赚取流量,完成商业变现。当自媒体进入新闻播报,在商业利益的冲击以及新闻娱乐化倾向愈发严重的社会环境下,其反对播音员表情严肃地向观众传递事实,认为字正腔圆的新闻腔是造成播音员与受众间距离的“元凶”,于是,观众听到的是变声器、各种洋腔怪调取代字正腔圆,口语化的用语方式对抗规范化的播报语体,大事小情都能被轻松消解的大众话语。自媒体新闻播报成为一种消解权威、草根味十足的对立于传统播报的存在。
新闻播报教学的“破”与“立”
在央视、央广等主流媒体开启的三台融合实践中,新闻播报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这也给融媒体的当下释放出一个信号 :虽然不同媒体的界限区隔被打通,但新闻播报作为成熟的播报样态必将存在下去,虽然会根据时代的需要逐渐改变自身的表现形式,但这种表现形式绝不是不顾及新闻传播的原则,而随意探索的语言样式。因此,在新闻播报的专业课教学中,“立”什么、“破”什么,直接关乎新媒体时代新闻播报的专业准则和未来发展。
1. 破除洋腔怪调,立新闻播报权威
自媒体新闻播报对传统新闻播报的颠覆可以看作对一成不变事物的反抗,是新事物为了安身立命所找到的与众不同的突围方式。不可否认,在以新媒体为传播平台的趋势日益明朗之际,自媒体的这种新闻播报方式显然更能引起年轻受众的围观,但三台融合后新闻播报的基调一旦确定,必将在新媒体平台上树立新闻播报的权威。那些过度人际化、私语化甚至低俗化的新闻播报方式,会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净化逐渐成为小众人群的表达和欣赏方式。新闻播报的内容是与国计民生、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不允许虚构、调侃、过度渲染。新闻播报的语言平实质朴、分寸得当,不仅是历史风格的流传,也是现时代的要求,尤其是在泛娱乐化的当下,把握不住新闻播报的底线,极容易将新闻渲染成脱离现实的奇闻逸事,陷入猎奇的泥沼。如果任由网络上对于新闻播报样态的解构发展下去,那么新闻播报或许连传递信息为己任的根本都守不住,从而使网络新闻播报沦为哗众取宠的工具。为了更好地服务受众,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新闻播报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进行风格多样化的探索,每次创新,都是建立在学术规范底线的基础之上,符合大众传媒的传播规律。此次三台融合,主流媒体整合优质资源重拳出击,为其入驻新媒体,提升新媒体的文化含量开启了新的途径 :传统媒体为新媒体新闻播报提供基本的行业参考标准,同时尊重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学习新媒体与受众互动、聚集粉丝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的活力,不断适应新媒体受众的接受需求 ;新媒体新闻播报在内容制作水准和主流话语体系的建立上自觉向传统媒体看齐,净化媒介生态,提升自身口碑。
2. 破除媒体界限,立新闻播报规范
三台融合使得原本广播播音员的声音出现在电视媒体中,原本广播电视的播出内容出现在网络平台中,表面看是媒体之间界限的逐渐消弭,其深层含义确是媒体间深度的“融合”,即通过全方位的整合,整合新老媒体的传播能力,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整体实力的目的。这种融合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内容、管理、体制机制、思维和理念等方面,更体现为不同媒体文化心态上的包容。具体到新闻播报来说,不同的文化语境造就了新旧媒体不同的文化品格,相较之下,传统媒体新闻播报比新媒体的“互联网思维”更为严谨,新媒体比传统媒体的新闻播报风格更为自由开放。二者交汇碰撞,应该在不丧失各自特质的基础上互相借鉴提高,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广播媒体是声音的媒体,电视媒体的特征是声画结合,以画面为主声音为辅的媒体,互联网长于交流互动、有着较强的用户参与性。三者的新闻播报对声音的要求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声音都要具备“上话筒性”,要使播报者的声音不同于常人,实现“先声夺人”。但广播对声音质量的要求最高,此外,广播与电视的语言节奏不同,有画面配合的电视和互联网语速更加紧凑,而广播的语速稍慢。播音主持教学培养的人才应当适应不同的传播平台,以最优质的内容呈现完成传播任务,只有顺应不同媒体的规律,才能提升传播能力。网络新闻播报多样化的尝试是为了改变以往新闻播报的生硬方式,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表达,但新闻播报毕竟不同于生活语言,尤其是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世界,没有权威就很难发出主流的声音,真正为民代言。于是,平衡传统与增加互动交流成为摆在网络新闻播报面前的新课题。此次三台融合,不仅有广播电视的联手,也有央广央视的著名播音员主持人在网络平台上推出的朗诵作品,这些举动传递出了传统媒体抢滩网络、树立权威的信号。的确,观众的耳朵和审美需要“富养”,长期接触不到精品的浸染,必定不知精品为何物。新闻播报的规范一旦树立,将作为行业准则规范和约束不规范行为,而作为人才培养的源头——播音教学,不能盲目跟风,应当坚定树立字正腔圆的文化价值,提升大众传播的文化品格。
结 语
新媒体时代,观众获得新闻播报的途径多种多样,若不立权威,则无行业标准可言,随心所欲、乱象频出。若千篇一律,则不符合不同媒体的特点,且脱离受众的需求。三台融合的启示下,探索适应不同媒体传播规律的新闻播报方式,既要尊重不同媒体的传播规律,又要树立好行业标准,在“破”与“立”
的平衡中完成新闻信息的有效传递。
注释 :
①赵琳:《论新闻播报“字正腔圆”的文化传承价值》,《现代传播》2012 年第 5 期
②陈芝 姚喜双 :《新闻播音的文化传承研究》,《现代传播》,2017年第 6 期
崔倩倩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融媒体视角下新闻播报教学的“破”与“立”》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新闻播报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