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6-07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西方经济学论文文章《新型经济全球化构建路径视角探讨通往全面发展之路》,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南北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国际和国别层面上带来了不同群体之间相对收益的变化。全球化会影响一国财富分配状况,那些在要素供给和产品生产上有着比较优势的行业,会因出口机会的增加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而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则会面临外资和进口产品的挤压。全球化同样也会带来国家之间相对收益的变化,南北国家在交换不断细分且相互依存的比较优势时也同时经历着经济活动增加值的跨境差异,而开放标准和领域的不同同样会产生差异化的影响。各国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相对收益而不仅仅是绝对收益的关注,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合作的复杂性。因而,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径的政治和经济风险意味着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无法解释全球化的起伏和演变规律,需要将全球化置于特定的秩序基础和制度环境中加以考察
第 1 章 引言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正面效应,然而当前反对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队伍中新加入了来自发达国家中下层的社会居民。1经济全球化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其未来应该通往何处?管理经济全球化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该如何变革?中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方案?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确立了构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研究主题。
1.1 选题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的徘徊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历史机遇期,本轮历经 30 余年的经济全球化来到了十字路口,面临停滞甚至是倒退的风险。22008 年金融危机后,面临南北国家政策分化的困境,经济全球化表现出起伏不定的态势:一方面,出于协调各国刺激政策、加快复苏进程的必要性,以 G20 的召开和国际经济组织的投票权改革为契机,新兴经济体开始实质性地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的决策体系中,激发了其通过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来更深层次的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另一方面,2016 年特朗普的上台、英国脱欧公投以及欧洲本土极右翼政党的普遍崛起,无不彰显近年来民粹主义的回潮是由发达国家引领的事实,而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意味着其全球化政策的再调整必然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本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反映出世界市场的双重困境,没有全球性社会体系支撑的世界市场缺乏足够的稳定性,但一个全球性社会的运作无疑会冲击各国国内社会制度,限制政府的政策自主性,于是世界市场只能在迎合各国国内需求的制度体系中生存。3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迎合国内市场需求的力量逐渐演化为普遍的政治意愿,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经济全球化明显放慢了前进的步伐。 在金融危机发生前的二十年里,全球货物贸易平均增速约为 7%,是全球总产出增速的两倍。4危机后贸易增速和产出增速均出现下滑,2010 至 2018 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平均增速为 3%,产出增速则为 2.7%,增速比基本持平。5图 1.1更为清晰地反映了这种变化,全球商品贸易出口量增长率在 2008 年之前的绝大部分年份里都超过了实际 GDP 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后商品贸易出现了更为明显的下滑趋势。跨境贸易和投资活动在许多层面上都放慢了步伐,中间品贸易额占 GDP 比重在 2009 至 2018 年间中从 19%下降至 17%,跨境资本流动占 GDP比重从 7%下降到 1.5%,全球上市公司中跨国公司的利润占比也从 33%下降到31%。6为避免全球贸易政策的不稳定性,企业纷纷建立起靠近需求的生产,区域贸易份额逐渐逆转了之前的下滑趋势,全球商品贸易中来自区域内部的比重从2013 年起上升了 2.7%,其中欧盟和亚太地区成为主要增长点。
1.2 选题意义
持续的全球性危机弱化了既得利益集团和现有国际机制的合法性,而中国的崛起为自身承担更多的全球领导责任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四十余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拓宽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为那些试图兼顾经济发展和民族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在经济全球化面临危机和中国崛起的双重背景下,研究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构建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2.1 现实意义
在实践层面上,探索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性首先源于本轮全球化经过了近40 年的发展后陷入了困境,支撑全球化的制度安排在利益分配和发展权利等多个层面上都遭受质疑。经济全球化受制于规则的固有属性以及新自由主义理念的影响,在国际层面上客观地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路径受限的事实,同时在国别层面上助推了普通民众收入的长期停滞以及经济不平等的持续恶化,并最终带来了全球化的政治反应。这也成为当前威胁全球化最突出的因素,如果不能给予发展中国家足够的发展权利,并将发达经济体内部不平等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来自政治层面的阻力就会愈演愈烈,甚至最终可能会导致全球化的停滞。探寻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实现路径,推动发展的收益能更为均衡的惠及所有国家和阶层,为应对当前全球化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另外从中国自身角度而言,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正在探索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之路。然而现阶段,那些支撑起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改变,其中不乏对中国未来发展成为另一个霸权的担忧。对于一个期望实现和平崛起并试图在国际合作中承担更多领导责任的国家来说,需要向世界宣扬自身的发展理念,阐述本国将如何影响全球化的未来走向,以及这种影响会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其他国家的发展。本文提出的推行以全面发展为理念的经济全球化即是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一种探索,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动塑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 2 章 权力导向的第一轮经济全球化
19 世纪的最后二十余年见证了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欧洲列强将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军事霸权转化为系统性的征伐和统治,这些有计划的侵略行为最终催生出了一个新的帝国年代。自 1871 年普法战争结束后的四十年间,不曾有任何战争直接发生在两个欧洲本土帝国之间,即使是在殖民地前线的冲突也往往以一些双边安排来化解。54正是新帝国主义的诞生以及和平时期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贸易投资活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第一轮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由此拉开帷幕。欧洲帝国主义作为第一轮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政治结构,完全主导了后者的发展方向和利益分配结果。
2.1 欧洲新帝国主义主导下的均势秩序
新帝国主义主导下的国际秩序有两位维度:在决策机制层面,欧洲大国依赖于以协约或同盟形式存在的均势体系;在治理路径上,则表现为在丛林法则理念影响下的殖民扩张。前者局限于帝国之间的双向互动,后者则是列强对殖民地区的单向征伐。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制约,殖民地区的冲突或领土的分割往往通过均势体系下的多边外交来解决,而均势的维系又深受势力范围的此消彼长所影响。这是一种建立在会晤和协约之上的弱国际秩序,为欧洲本土带来了长达四十年的和平时期,但也酝酿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
2.1.1 欧洲的主导地位
19 世纪 80 年代前后,欧洲作为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导着第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列强创建的主权原则、协约关系、同盟体制以及国际法等制度约束着国家间的交往,而彼时大西洋西岸的美国对全球事务的影响还相当有限。55以当时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工业生产力为例,1870 年欧洲工业总产值占全球比重达到 64.7%,美国紧随其后占 23.3%。尽管美国经济总量在 1913年已跃居世界第一,工业总产值份额也达到了 35.8%,但此时欧洲仍然占据着全球工业产值的 47.7%。
2.1 反映出第一次全球化过程中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伴随着全球贸易总体上保持着增长态势,欧洲地区长期占据全球出口中一半以上的份额,美洲地区则长期维持在 20%-30%区间。此外,自 16 世纪开始的殖民扩张使全球大部分地区沦为欧洲的势力范围,1800年欧洲占领或控制了世界土地面积的35%,1878 年增加至 67%,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甚至达到了 84%。58这种建立在军事实力基础上的经济和殖民优势,进一步巩固了欧洲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2.2 新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全球化
新一轮殖民扩张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跨区域的经济交往与融合,并最终催生了霍布斯鲍姆笔下首个“单一的全球经济”。霍布斯鲍姆(2017b,第 70页)指出 19 世纪最重要的事实便是单一全球经济的创建,尽管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新现象,但就规模和影响范围而言,1875-1914 年间的全球化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一时期的世界经济不再是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简单加总,跨境铁路、船运技术和电报系统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加深了各经济单元在横向层面上的互动和融合。 在人员和货物加速流动的背景下,欧洲的资本和技术与“未开化”地区的原料和劳动力相结合,首次确立了工业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农业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贸易分工格局。76新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建立在殖民扩张基础上的、单向和被动的全球化,金本位制充当着核心保障机制,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全球市场逐渐形成了中心-外围式的分工体系。
2.2.1 首个完整的全球性世界
19 世纪 80 年代的世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世界,首先表现在帝国时代的经济所涵盖的地理范围远超以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普及至俄国以及瑞典和荷兰等国,欧洲以外北美和日本的工业化进一步扩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辐射区域,被迫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未开化”地区也逐渐加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这期间世界商品贸易的价值从 1851 年的 6.41 亿英镑上升到 1880 年的 30.24 亿英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达到了 78.4 亿英镑,77世界工业总产值也在1870-1913 年间增长了 4 倍。78以欧洲地区为例,1870 年至 1913 年,欧洲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为 4.1%,进出口贸易占欧洲 GDP 比重从 28.9%上升至 36.9%。英国和美国农产品及工业品价差下降迅速、欧洲与亚洲产品价格出现趋同也同样表明这段时间内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显著加快。7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国对国际金融交易的管控力度有限,国际资本流动的时间轨迹呈现 U 型特征。801870 年海外资产占世界 GDP 的比重为 7%,1900-1914 年这一比例上升至 2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外资产占比又经历了大幅下滑。
第 3 章 规则导向的第二轮经济全球化
3.1 美式霸权主导下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
3.2 20 世纪 80 年代前的世界经济
3.3 规则导向下的经济全球化
3.4 本章小结
第 4 章 推行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4.1 两轮经济全球化的比较分析
4.2 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困境
4.3 经济全球化的国内困境
4.4 推行以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全球化
4.5 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建设路径
4.6 本章小结
第 5 章 制度质量与贸易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
5.1 贸易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
5.2 实证研究分析
5.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 6 章 制度视角下的国别参与路径研究
6.1 制度建设的复杂性和规则的先导地位
6.2 南北国家制度需求的差异性
6.3 促进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
6.4 推动发达国家内部改革
6.5 本章小结
第 7 章 基于区域公共产品视角下的全球经济治理
7.1 超越国界的公共产品理论
7.2 伴随着地区主义兴起的区域公共产品理论
7.3 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的全球经济治理
7.4 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
7.5 本章小结
第 8 章 国际秩序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8.1 新帝国主义均势秩序和第一轮经济全球化
8.2“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及其导向下的经济全球化
8.3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秩序的互动
8.4“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困境
8.5 塑造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秩序基础
8.6 本章小结与中国的国际秩序观
第 9 章 结论与启示
9.1 本文主要结论
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南北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国际和国别层面上带来了不同群体之间相对收益的变化。全球化会影响一国财富分配状况,那些在要素供给和产品生产上有着比较优势的行业,会因出口机会的增加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而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则会面临外资和进口产品的挤压。全球化同样也会带来国家之间相对收益的变化,南北国家在交换不断细分且相互依存的比较优势时也同时经历着经济活动增加值的跨境差异,而开放标准和领域的不同同样会产生差异化的影响。各国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相对收益而不仅仅是绝对收益的关注,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合作的复杂性。因而,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径的政治和经济风险意味着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无法解释全球化的起伏和演变规律,需要将全球化置于特定的秩序基础和制度环境中加以考察。 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发展具有双重属性:在生产力层面上,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由技术进步和国际分工推动的生产要素、商品及服务的跨境流动;在生产关系层面,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影响和规范这种跨境流动的规则、秩序和各国社会结构,这是由主权国家之间的竞合状态以及国家内部政治博弈结果所决定的。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经济要素的跨境流动水平决定了规则及秩序供给状态,因而规则和秩序的供给通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意味着当国际规则、世界秩序以及社会结构与全球经济的发展水平相脱节时,便会阻碍经济要素的跨境流动,因而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 双重属性构成了本文分析前两轮全球化发展历程的理论基础。第一轮全球化是在欧洲均势秩序主导下的单向和被动的全球化,南北国家经济互动的收益不成比例的为帝国所有,拉大了原本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之间的财富差距。第二轮基于规则导向的全球化为发展中经济体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一条规范化的路径,南北国家的发展差距在一定程度得到了控制。对两轮全球化的对比确证了国际经济规则和制度安排在促进跨境经济活动中发挥的核心作用。 然而第二轮经济全球化受制于规则的非中性特征以及新自由主义理念的影响,在国际层面上客观地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路径受限的事实,同时在国别层面上助推了普通民众收入的长期停滞以及经济不平等的持续恶化,并最终带来了全球化的政治反应,民粹主义步入部分发达国家政治权力中心成为当前威胁全球化发展的最突出因素。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新型经济全球化构建路径视角探讨通往全面发展之路》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西方经济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