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数学论文 > 数学实习论文 > 数学文化及其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数学文化及其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价值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3-28 18:14|论文栏目:数学实习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328,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3-28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数学实习论文文章《数学文化及其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忽视了数学文化,以致应试教育现象突出。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形态、课程形态、学习形态是数学文化的三种形式。数学文化直接支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在于:有利于激发数学兴趣和情感,有利于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有利于发展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核心素养和数学素养,有利于数学精神和品格的养成。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教育;素质教育
 
  自隋唐建立科举制度起,千百年来形成的考试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世风世俗,它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逢进必考”在今天依旧成为一种当然。考试文化严重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其中数学教育尤为突出。我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是缺乏数学文化的教育,追求分数仍然是中小学数学的主流。受考试文化的影响,我国数学教育一直在数学学科本位和考试中心的课程理念下组织实施,普遍存在重知识、重训练和单纯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使得学生认为数学就是做题,学习就是为了考高分和上优质校。数学教学忽视了学生数学感悟和思维过程的揭示,忽视了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信心的激发,忽视了学生数学习惯和素养的养成,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等现象仍然存在,这在数学教育里尤其突出,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多年来,对数学文化内涵存在争论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教育领域“弄清对象内涵——分析表现形式——指导教学实践”的研究范式,启示数学文化研究必须弄清数学文化的内涵、形态及素质教育中的价值,以便在实践中加强数学文化教学,纠正应试教育忽视文化的现象。

  一、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

  文化是什么?或者说如何定义文化?这一问题很难有统一的答案。1871年人类学家泰勒(E.Tylor)给出了文化的经典定义:“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此后,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据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Krober)和克拉克洪(C.Klukhon)的统计,1871年至今,文化的定义就有200多种。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数学对象并非是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因此,数学是一种文化,这是显然的、不言自明的,也是勿需论证的。但什么是数学文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难有统一的答案。怀特(L.A.White)认为数学对象应当被看成一种文化,即“数学实在即文化”,他认为文化是依赖于符号的使用而产生的,包括物体、行为、思想及态度,数学与“语言、音乐体系和民法法典一样,是一种行为”,即文化行为。怀尔德(R.L.Wilder)认为数学文化本身应被视为一个事物,并认为数学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数学是文化的观点国内也很早就有所论及,马遵廷(1933)在论述数学与文化时就认为“文化和数学是互为函数的”,孙小礼、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从自然辨证法的角度对数学文化进行了思考,齐民友所著的《数学与文化》则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是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就什么是数学文化,郑毓信、王宪昌认为,数学文化是一种由职业因素联系起来的特殊群体即数学共同体所特有的行为、观念和态度等,认为数学文化是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同时还强调数学文化并非是自生自灭的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顾沛认为数学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数学文化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数学文化指除上述内涵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代钦认为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及其在人类活动的应用以及与数学有关的民俗习惯和信仰的总和;有学者认为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张奠宙先生在论述数学文化时认为其内涵十分丰富,要揭示数学文化的内涵,走出数学孤立主义的阴影,他认为数学的内涵包括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的语言、图表、符号表示,进行数学交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数学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变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并一代代积累和传承。“20 世纪初年的数学曾经存在着脱离社会文化的孤立主义倾向,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使得我国数学教育存在脱离数学文化自身意义的现象。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是一种文化,认识到数学文化是人类文明重要的文化力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为,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数学文化是数学知识(尤其是数学史)、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意识、数学活动等数学文明的总和。

  二、数学文化的表现形态

  数学有三种不同的形态:数学家创建数学结构过程中的原始状态或形态;整理研究成果之后发表在数学杂志上、陈述于教科书上的课程形态;以及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在课堂上出现的学习形态。与之对应,我们认为数学文化也有不同形态,一是对应于数学家创建数学结构过程中原始形态的数学文化;二是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也可称之为课程状态的数学文化;三是课堂上以教育形式出现的学习形态数学文化。
  (一)原始形态数学文化
  原始形态数学文化是数学家创建数学结构过程中的原始状态,主要研究对象是数学家群体,具有真实特性。数学发展的动力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实践,对自然的探索是数学发展的源泉;二是数学内部发展遇到的问题,对数学自身问题的研究促进着数学的发展。原始形态数学文化表现为数学家群体对生产实践和数学自身发展中提出的问题的具体解决,以及反映在数学家建构数学结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探索精神。从根本上讲,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变化密切相关,但数学的发展对于现实世界而言又相对独立。一种数学理论一旦建立,一门数学分支学科一旦产生,数学家和广大的数学爱好者在不受外部影响的情况下,仅仅依靠逻辑思维将其向前推进,并由此产生新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数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集合,更是数学家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作为原始形态的数学文化,必须客观、真实、公正地反映某一数学问题的提出、发现、发展的过程等,体现问题解决和数学建构过程。原始形态数学文化真实特性通过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是真实的研究,二是求真的品格。真实的研究是指对某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作假,不抄袭他人的结果,数学史就真实地反映了一定时期数学的研究状况。求真的品格是数学家数学探索活动中反映出的人格魅力。罗巴切夫斯基明知公布非欧几何的发现会被不为理解的人们攻击和嘲讽,但他坚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并坚定地宣传和捍卫自己新思想。康托尔也一样,他创立的集合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当时包括一些数学家在内的人们对其理论不理解,使得人们把其理论作为一个有趣的“病理学的情形”来看待,尖锐的对立使得康托尔精神上屡遭打击,甚至精神分裂,不过每当他恢复常态时,他总是变得超乎寻常的清晰,然后继续他的集合论工作。非欧几何的发现和康拓集合论的创立,都源于数学自身的问题,在不为世人理解的情况下,他们宣传自己的发现,追求真理。真实特性把数学家的数学探索活动和活动对人生的意义结合起来,数学和人文在此获得统一。原始形态的数学文化具有严谨性和客观性。数学具有很强的积累性,数学的这一特点使得数学文化与其他形式的文化不一样。比如建筑文化,一旦撤毁就不复存在,即便是恢复也是后续的创造替代原有的创造。数学不仅不会推翻原有的理论基础,而总是在原有基础上相容地、不断向前发展。在就某一领域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时,总是遵循一定的范式,然后此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推理。在描述某一问题的思维框架里,推理必须逻辑自洽,或者说逻辑自洽是其思考的唯一标准。逻辑自洽使得数学客观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它不会因人而异,无论是谁,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符号系统,只要遵循了这样的范式都会演绎出相同的结论,数学的确定性也是由此而来。例如非欧几何,它是从欧氏几何第五公设的相反出发,即通过直线外一点可以引不只一条而是至少两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用它作为替代公设进行逻辑推导。后续的理论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发展也是逻辑自洽的,从而保证数学了数学在一定理论范围内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二)课程形态数学文化
  与原始形态数学文化不同,课程形态数学文化主要陈述于教科书,其研究群体是主要是课程专家。课程形态数学文化首要考虑的是其教育特性。数学课程建设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作为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必须审视课程目标价值取向,选择教学内容,思考呈现形式。传统的数学课程片面强调知识的学习,对数学核心素养关注不够,忽视了数学文化对学生素质的作用,对学生人文精神关注不都。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程,渗入日常课堂,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感受数学文化,产生数学文化共鸣,体验数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从而解决传统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弊端,并逐步建设起新型的课程文化。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具有理解性和可接受性。数学内容常常是形式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作为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采用适合于对象的语言和表现形式,把数学的内容、思想、精神、方法、观点直观地呈现给学习者。例如,国内各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几乎都介绍哥德巴赫猜想,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是以连环画形式进行介绍(如图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是通过具体实际例子说明,这样的处理虽然不够严密,但它把复杂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课程强调数学素养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强调要加强数学文化的教学。因此,教材大多设置有“你知道吗”“数学广角”“数学文化”“数学百花园”等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这丰富了数学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也是数学文化教育性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数学兴趣的需要。
西师版《小学数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三)学习形态数学文化
  学习形态数学文化主要发生在教室这个特定空间和课堂特定的时间里,具有动态特性。学习形态数学文化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对课程形态数学文化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将陈述于教材上的课程形态的数学文化转变为适合与课堂教学的学习形态的数学文化,开放性和情境性是学习形态数学文化主要特点。课堂学习是数学文化传承的基本形式。在学习活动中,师生间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通过课程、教材这些物化了的文化因素联系起来。学习形态数学文化的动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传统观点认为教材是教师从教的依据,教学内容必须源自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选择。数学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观点,认为教材只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可供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教学内容,这使得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使用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具有课程内容选择的自主性。第二,课程内容设计的再创造。教学活动既有规范性,它表现在相对稳定的时间、空间、对象、内容和目标等方面;教学活动又是一种再创造,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重新加工组织,在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教学智慧,备课和上课都是教师创造性的活动。学习形态数学文化是一种情境文化,具有开放性。数学学习总是包含特定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纯粹的数学问题是形式化的,它抽象掉了问题的原有背景,学生难以理解。数学情境是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及环境,创设情境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问题,主动学习,因为知识与学习总是与环境相联、具有情境性的。在数学情境里,学生本身是作为情境的一个部分存在,学习生产的条件是作为主体的学生真正进入问题,并认清并发现问题的障碍。课堂情境制约着学生的课堂行为,对学生学习产生决定性的、持久性的制约,但同时又具有开发性。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不同的,同样的问题和情境,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常常不同,建构知识的方式各异,学生的发展具有开发性。
  (四)不同形态数学文化之间的关系
  原始形态数学文化是课程形态数学文化与学习形态数学文化的基础,课程形态数学文化是原始形态数学文化与学习形态数学文化的桥梁。虽然课程形态数学文化首要考虑的是教育特性,关注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程度和可接受程度,但课程形态数学文化和学习形态数学文化都必须以原始形态数学文化为基础,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学习形态数学文化具有开放性和情境性,这种开放性和情境性不是随意的,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对原始形态、课程形态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的再创造。

  三、数学文化的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数学文化的要义在于它对人生的意义,在于它对学生学习发展、公民素养养成的作用。数学文化直接支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数学教学是数学文化的教学,数学学习是数学文化的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则明确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为此,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荣格说,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数学文化对小学生的价值在于激发数学兴趣和情感,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求真的品格以及求实创新的精神。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情感
  兴趣是个体对所处环境认识对象的带情感的认识倾向,它代表着对特定人、事、物的喜欢程度,是一种支持学习的情感经历。数学兴趣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倾向。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情感是数学活动和数学学习的关键。英国数学家怀尔斯10岁时,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偶然在路边的书店翻阅一本叫《大问题》的趣味册子时被费马大定理的故事所吸引,从而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走上数学之路。他说:“它(指费马大定理:方程xn + yn = zn 对任意大于2的自然数 n 无正整数解,即对于正整数,不可能将一个高于2次的幂写成两个同次幂的和)看上去如此的简单,但是历史上所有的大数学家都未能解决它。这里摆着一个我——一个 10 岁的孩子——能理解的问题,从那时起,我知道我永远不会放弃它,我必须解决它。”普遍观点认为:我国中小学生解题能力强,但学生数学课业负担重,数学兴趣不浓厚,创新思维不足,有的学生甚至在小学就开始讨厌数学。数学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和情感。根据康世刚、张辉蓉的研究结果,数学文化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域学生学习兴趣都有影响,特别是对农村学生的影响更大,高达90.77%的农村学生在调查中认为数学文化的学习使其更喜欢数学。
(二)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学习数学
数学强调逻辑,具有形式化的特点。国内外数学课程都遵循数学内在的逻辑关系,只是我国数学课程形式化现象突出。以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为例,国内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通常是120个页面左右,而美国加州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有800多个页面,其题材选择更加广泛,内容呈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又因为数学课堂强调讲授,练习倾向严重,课程评价强调结果,分数化现象严重,这遮掩了数学多姿多彩的特点。就现实而言,数学在各行业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数学运用于医学,使医学科学从传统的定性描述发展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数学与信息技术结合促使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享受着网购、在线学习、远程交流等社会福利。享受着数学所带来的便利,学生却不了解其背后的原理,不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编写了大量的数学文化的图文并茂的连环画,而且几乎都是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和中学连续编写。国内李大潜院士、张景中院士等高度重视数学文化在中小学的发展,他们主持编写了各种各样的数学文化读物,李大潜主编了《数学文化小丛书》,包括了《奇妙的无穷》《走进高斯》等10 分册,张景中主编了《少年数学实验》《数学家的眼光》《帮你学数学》等数学文化科普读物,这正是运用数学文化去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
  (三)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能力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发展数学学习能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不懈,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实践创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数学中的实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把数学运用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二是数学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通过数学文化课程拓宽数学课程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理解数学广泛应用性的特点,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学习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大胆实践,不断尝试,实践创新。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选择合理的解决
问题的方案。[21] 问题解决过程中,一个新颖的思路,一种不同常规的解法,对学生而言都是创新。德国数学家 高 斯 在 小 学 三 年 级 时 就 很 快 计 算 出 了“1 + 2 + 3 + ... + 88 + 99 + 100 ”的结果,让其他埋头苦算的同学、甚至老师都大吃一惊。高斯通过观察发现:1 + 100 = 101,2 + 99 = 101,3 + 98 = 101,这样下去就有50 个101 ,因为 50 × 101 = 5050 ,所以很快通过观测心算出了结果。高斯巧妙地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连续相加的问题变成了简单乘法,这种不同寻常的思路和方法,对其而言就是一种创新。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体会和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数学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实践和社会生活提出了新挑战,全球化、信息化、数据化和知识爆炸成为时代的特点。教育必须反映时代要求,面对时代发展所提出的挑战,从学生实际和社会期望出发,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2]P29由此可知,核心素养具有教育性,它的发展可以通过教育去实现;核心素养具有养成性,它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养成的;核心素养具有阶段性,不同学段核心素养内容不一样;核心素养具有必备性,它是未来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核心素养不会自动生成,它蕴含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是各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有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知识素养是基础,学习习惯是保障,数学思想品质是目标。例如,小学阶段教师讲述,2 + 3 = 3 + 2 ,6 + 8 = 8 + 6 ,12 + 15 = 15 + 12 ,由此,用不完全归纳说明了加法交换律 a + b = b + a ,掌握加法交换律是基础,但让学生体会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素养才是数学的本质。数学文化内容包括数学史、数学知识物化内容,也包括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同时也包括了数学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应用,它本身是数学教育的内容,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就是数学文化的教育。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和评价过于注重知识和分数,忽略了数学文化的其它方面,这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把数学文化融于课程、贯穿于课堂,其目的正是在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及数学核
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和品格
  把数学家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的故事编入中小学教材其目的不是要进行学术形态文化的介绍,不是要理解研究者如何进行猜想的发现、推理的证明,而是要让学生了解数学探索的艰辛、理解数学家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和品格。在我们的调研中,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在阅读了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写到:我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我也要像他那样投身于数学研究,这正如10 岁时的怀尔斯对于费马大定理的憧憬一样。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都是数学文化的内容。数学除了提供给人们所熟悉的认识世界的数学定理和理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还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强有力的数学思维方式。数学的思维和精神,正是数学文化价值的精髓。M.克莱因说:数学决定了大部分哲学思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为理性精神的化身,数学已经渗透到以前由权威、习惯、风俗所统治的领域,而且取代它们成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Pvi把数学文化渗透于中小学数学课程当中,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和品格。在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倡导下,2014 年重庆部分小学校开展了小学数学文化实践活动,2015 年首次全国“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的实践探索研讨会”在重庆举办,吸引了全国近 20个省(直辖市)的教研员、小学校长、教研组长和数学教师500余人参议,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了4次,有力地推动了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目前,全国 300余所小学在进行数学文化实践探索,重庆、贵州、甘肃、辽宁、海南等省市相继成立了数学文化小学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研究基地,一些地方教育研究会正在酝酿成立数学文化教育研究会,“数学文化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获2018年全国基础教育二等奖(公示中),“数学文化主题活动区域教研的实践与探索”获2018年贵州省第四届中小学(幼儿园)二等奖。当前,在小学数学文化实践中,应当抓住课程形态和课堂形态数学文化的特点,自觉进行数学文化课程开发,要特别关注数学文化的价值,“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纵观数学文化发展的过程,没有先进的数学文化,很难形成独特的数学流派,没有先进的数学文化,也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建设先进的数学文化,这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数学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郭华.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0(1).
[3]李化侠,宋乃庆,辛涛.从智商、情商到动商——刍议动商的内涵、价值及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7).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数学文化及其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价值》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数学实习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