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生活经济学论文 > 经济学视角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分析

经济学视角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分析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2-02-15 08:15|论文栏目:生活经济学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20215,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2-02-1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生活经济学论文文章《经济学视角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成就,我国实现了从短缺社会走向充裕社会,由贫困社会走向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党的庄严承诺。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壮举,是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向全世界兑现的庄严承诺,为实现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写下了璀璨的中国篇章。在 2020 年以后,我国将全面进入相对贫困治理时期,贫困性质由一维性转向多维性
绪 论
一、 研究背景、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 40 余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公平现象普遍存在,地域间、阶层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各阶层利益冲突日益明显,这对我国目前的治理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贫困作为一种常态社会现象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存在,贫困问题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有效治理贫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于 2013 年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同年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我国贫困治理进入到精准扶贫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 2020 年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打好脱贫攻坚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在新时期,我国贫困问题有其自身内在的传统性特征,也存在社会经济变化所赋予的新的韧性条件,它自身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进化,有其一定的生长逻辑。因此,研究贫困、治理贫困将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小康。脱贫攻坚,久久为功,在实现全面脱贫后,中国的扶贫攻坚事业并未止步,相对贫困成为我国党和政府面临的新挑战。在 1994 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提到了相对贫困问题,他指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的任务的解决是绝对贫困的解决,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任重道远。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相对贫困问题,并将缓解相对贫困列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 关于相对贫困概念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于相对贫困概念的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童星、林闽钢在《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一文中将贫困定义为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依据贫困的不同程度又可以将其看作绝对或相对的概念,而相对贫困是指虽然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可以实现简单再生产,但低于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生产能力扩大化难以实现。①初期对于相对贫困的研究是以收入、消费或福利来衡量经济福利的方式,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更多地强调相对贫困所表现的脆弱性、无发言权、社会排斥等社会层面的“相对剥夺感”。关信平在研究城市贫困问题时认为,贫困群体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由于缺乏必要社会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及获取正常生活资料的权利被剥夺,他们的生活将持续低于当时的正常生活标准。②毛广雄在《“苏南模式”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中对于贫困问题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在概念上需要区分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尽管在理论上这两个概念本身就是含糊不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其衡量标准也不一样。相对贫困群体相较于特定阶段和地区大部人的生活水平而言,他们拥有最低的生活标准,是衣食等解决后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贫困问题。①因此,他将相对贫困问题归位于社会道德的范畴,属于社会公平问题的一部分。郭文华对相对贫困的解释来源于阿玛蒂亚·森关于“可行能力”的阐述,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达到自身所期待的状态,即个人所崇尚或选择的生活方式,那么可以说这个人处于一种相对贫困状态之中。②李石新从财富与收入分配的视角来解释相对贫困,处于相对贫困的群体实则其社会生活水平要低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③张青在《相对贫困标准及相对贫困人口比率》一文中对相对贫困的解释也是依据于收入水平,收入相当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一个较低比例的社会生活状态便是相对贫困。④程永宏等在《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中指出,收入水平难以维持正常社会联系的状况就是一种相对贫困现象
第 1 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概念是研究的重要工具和起点,界定概念需从其本身入手,把握概念最本质的内涵。对贫困、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治理及长效机制等核心概念的明晰,是研究我国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基础和条件。贫困作为多元性概念阐释,涉及政治、经济及社会等诸领域,同时它作为动态的过程随时空转变及人主观认知差异而发生改变,由此出现多理论形态。理论是研究的支撑,本研究需要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指导与借鉴,并力求有所突破创新,以指导我国相对贫困治理实践。
1.1 核心概念
研究相对贫困问题,尤其是涉及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及制度设计的时候,需要以相关概念的明确作为前提。贫困、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治理及长效机制等概念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现实下其内涵也具有了一定的发展性与特殊性,在理解基本含义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在我国的特殊内涵。
1.1.1 贫困
贫困作为存在于各国和地区的普遍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不同领域的学者基于研究目的的差异性,对贫困的解释具有不同的理论视域。因此,有关贫困概念的阐释涉及多个领域,比如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政治学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贫困概念的认知逐渐宽泛化,由单纯的经济型贫困转向如权利贫困等,对贫困的解释需要从不同时期诸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去分析。在我国古代社会中,“贫困”并不作为一个词语出现使用,“贫”在古语中有缺少钱物、使贫穷及缺少或不足之义,“困”则有围住、贫穷及使贫乏的含义,虽然“贫”与“困”并没有组合为“贫困”一词来使用,但如“贫窭”、“困穷”等均有现代“贫困”所表达的内涵,“贫”和“困”均在表达人自身缺乏的一种状况。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对贫困的系统研究来自于英国布斯、朗特里等人有关伦敦东部地区贫困现象的分析,他们的研究解释了什么是贫困以及贫困线的划定和依据,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和贫困概念的界定由此不断扩展。因为这一时期有关贫困问题的研究是以收入作为界定标准,被定义为收入贫困或者是物质贫困。后来的一些学者如迪克特、雷诺兹等人均认为贫困就是一种收入低下导致弱生活水平的生存状态。随着研究的深入,定义贫困从更多的层次逐渐展开,如彼得·汤森对朗特里关于贫困的定义进行了质疑,他认为由于人类活动的差异性,单纯以营养指标作为贫困线划定标准并不具有普遍性
1.2 相关理论
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支撑。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贫困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国外相对贫困理论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反贫困思想的归纳,以期为本文研究提供相应的借鉴与指导,进而实现本论文在理论上的创新。同时,理论是对现象本质的抽象性总结,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相关理论为本研究相对贫困治理机制构建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指导我国相对贫困的治理的实践工作。
第 2 章 我国相对贫困的形成机理及其治理机制....................................................45
2.1 我国相对贫困形成的生理与病理...................................................................45
2.2 我国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结构与功能...........................................................56
2.3 我国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实施与成效...........................................................62
第 3 章 我国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问题、构建运行压力及成因............................69
3.1 我国相对贫困治理机制自身存在的问题.......................................................69
3.2 我国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构建运行压力.......................................................73
3.3 我国相对贫困治理机制构建运行压力的因素分析.......................................77
第 4 章 我国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构建逻辑....................................................82
4.1 创新相对贫困治理的政策扶持机制................................................................82
4.2 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协同参与机制................................................................86
4.3 激发相对贫困治理的内生动力机制................................................................89
4.4 优化相对贫困治理的经济资源支撑机制........................................................93
第 4 章 我国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构建逻辑
2020 年后的扶贫工作将由脱贫攻坚转向对大规模相对贫困群体的日常性帮扶,相应的扶贫政策体系也面临着转型。本研究在前文论述中已经明确了我国相对贫困及其治理机制的本质与内涵,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构建不是各种相关政策与措施的强行堆积,而是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建设或完善相关制度,进而实现各制度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组合,形成对我国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因此,可从党与政府、社会、个体及外部经济资源四个层面提出对我国相对贫困治理机制构建的逻辑想象。
4.1 创新相对贫困治理的政策扶持机制
我国 70 余年的反贫困经验告诉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最根本的保证。党在我国大规模的扶贫减贫过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的领导作用,以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转化为扶贫工作的内在动力。以政府主导与各方参与相结合的扶贫模式成为我国解决绝对贫困的根本路径。在相对贫困治理时期,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构建依然要发挥党的领导与政府决策能力,强化顶层设计、
绝对贫困群体、相对贫困群体及相对的“绝对贫困”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结 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成就,我国实现了从短缺社会走向充裕社会,由贫困社会走向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党的庄严承诺。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壮举,是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向全世界兑现的庄严承诺,为实现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写下了璀璨的中国篇章。在 2020 年以后,我国将全面进入相对贫困治理时期,贫困性质由一维性转向多维性,由原生性转向次生性,由生存性转向发展性。有效缓解相对贫困,建立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是现实所需。媒体报道中与自身经历中出现的大量社会群体性事件,让我从内心深处产生惊异——这是一个理性而沸腾的时代,使我试图从相对贫困问题中去寻找答案,并对如何构建我国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提出自己的思考。本研究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对这一问题在我国的内涵、表现与本质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并进一步分析其生成的原因。本文研究重点不在于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机制。因此,在文章第三部分对我国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问题、压力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认为这一机制在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就已经逐渐形成。在文章最后,从政府、社会、个人及经济发展四个层面提出构建我国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未来展望,以期有效缓解并解决我国的相对贫困问题。当然,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相对贫困“患者”,在这个时代,感觉贫困往往与真的贫困一样伤人,作为精神分析学派代表的弗洛伊德早就指出,即一个人的欲望的满足,可以使另一个人深感不快,除非这两个人完全是同心一意的。但我们又是自身的拯救者,只有我们人类自己积极面对,才能克服一切困难。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经济学视角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生活经济学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