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实践论文 > 大学生社会实践里面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大学生社会实践里面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11-02 13:31|论文栏目:社会实践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1102,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11-02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社会实践论文文章《大学生社会实践里面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与主体参与者、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内容等环节和层面有一定的关系。破解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必须依据当前社会发展、教育形势等具体状况,挖掘运用社会实践载体,创新社会实践体制,构建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接收单位、家庭等参与主体的互动沟通模式,以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破解

  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为大学生提高自立自强能力及适应社会能力提供了必要的锻炼机会,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提供了依据与理论增长点。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其育人功能的发挥。探讨其问题所在、成因及破解路径,增强其预期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里面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社会实践在许多高校轰轰烈烈地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参与的价值取向功利化。在我国社会体制转型加剧、价值观念呈多样化的当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主要来源于自身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但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比较淡薄。此外,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更加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片面强调个性、自由和权利,存在少付出、多回报的心理,缺少当代青年应该具有的责任意识和担当奉献精神。二是参与的态度不端正。在校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达到运用知识、奉献社会,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实现改造自身的目的。而当前,不少学生只是将社会实践看作为获得规定学分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并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个别学生甚至东拼西凑实践报告,应付了事;有些高校,本应积极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却在实际工作中轻视社会实践教育,没有理解实践育人的本质内涵,将其形式化、表面化,囿于参观、劳动等形式;社会上,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认同感,实践基地流于形式,实践活动没有长效,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家长方面,很多也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出于学生安危考虑,对社会实践采取消极态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三是具体的内容及形式缺乏创新。当前,很多高校社会实践多以参观红色革命胜地、厂矿,组织学生进行勤工助学、开展调研等传统的形式为主,往往启动仪式锣鼓喧天,实践过程应付走完,学生只是走马观花,甚至仅将其作为课堂学习之外旅游放松的好机会。有些高校过于追求形式,所选定的社会实践内容,严重脱离所学专业,致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学有所用,有效解决问题,产生自卑、“知识无用”等消极心理,背离社会实践初衷。四是组织管理不科学。首先,缺乏保障体制。社会实践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目前大多数高校虽有专门划拨的资金,但由于没有制定科学、规范的运转制度,加上人数众多、时间较长、涉及面广等原因,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另外,目前不少高校实践指导教师或人员数量匮乏或教师自身经验不足,制约了社会实践的广泛开展,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实践效果覆盖面窄、效果不佳的原因。其次,缺乏基地保障。目前很多高校或者实践基地少,或者尚未建立具有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实践基地。因为选择范围较窄,不 少学生不得不选择通过家庭等各方面关系自主联系实践单位,从而出现学生实践基地分散,学校管理困难的局面。再次,评价体制不科学。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应从社会、学校、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因此,在对社会实践进行评价时也应充分考虑各参与主体的长远利益。而目前很多高校对社会实践的评价标准具有单一性和短期性,未能顾及到各参与主体的不同需求,从而使社会实践缺乏长期、有效的保障。第四,激励机制不科学。目前,高校对优秀社会实践学生的评选多以书面形成的实践报告为依据,缺少更有效的方式,而一些投机取巧者或许获得奖励,从而影响了真正参加社会实践并从中得到锻炼的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学校在具体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实践安排时间不合理,分配实践基地分散,安排指导教师不合理等。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社会实践众多层面及诸多环节,其问题形成的原因与社会实践参与者、基地建设、实践内容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一是缺乏沟通交流。社会实践需要参与各方互动,进行有效交流,但实际上往往不能做到。首先,学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不尊重学生的建设性意见,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学校与接收单位缺乏深入的沟通,学校不能就学生的安全问题、各方承担的责任等方面与合作单位进行与有效沟通,难以保证实践基地的长效性。再次,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只是单方面接收相关通知,而就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如经费短缺等问题则缺乏有效的互动沟通,不少高校本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心理开展社会实践,最终往往使其流于形式。二是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大多数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缺乏,受此局限,对于学生自己及家庭联系的实践场所,学校难以管理,不少学生因为没有约束很容易敷衍了事,而不能真正进行社会实践。而一些高校建立的实践基地缺乏稳定性和长久性,学生一年换一个地方,实习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出现“参加社会实践不如在家里上网”的思想。再则,很多高校出于便于管理,学生安全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更倾向于开展以校园为载体及以课题为载体的社会实践,而对于以就业实习基地为载体的社会实践重视不够,致使学生专业技能得不到锻炼,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三是实践内容方面。当前社会分工进一步加剧,社会各岗位都倾向于要求工作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准备活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是,目前高校所设计的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没有结合各专业特点和需求,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致使接收单位积极性不高,育人效果不佳。此外,社会实践内容没有达到与课堂知识的融合,不能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导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减弱,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破解的思路 

  一是加强参与各方之间的交流。学校要与学生交流。学院及负责教师要借助各年级、各专业 QQ群、微信群等媒介,成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社会实践调查小组,一方面引导学生清晰地评估自身特长、知识水平及性格特点,鼓励学生依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项目,另一方面将具体情况统计整理汇报学院或团委等社会实践组织单位,从而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具体情况,开展与学生专业特点及其兴趣点契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采用大众评选实践项目的办法。学校借助校园网等各种互联网工具公开征集评选,评选出学生感兴趣又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实践项目,并对有创意的社会实践项目,给予支持与奖励。学校要与社会实践单位沟通。一方面,将实践单位所提供的岗位及其职责、要求等信息公布于校园网上,为学生创造便利,自主选择,网络填报。另一方面,与实践单位建立日常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及接收单位的有关要求,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实践中的问题。学校要与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各方交流。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正确理解政府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政策,建立相应的宏观管理机制。此外,开通网上资助平台,将社会实践取得的成果等信息公之于众,从而获得社会各界的物质支持及精神鼓舞,从而增加校企合作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的机会,解决当前各高校面临的社会实践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根据学校优势挖掘运用社会实践载体。学校应着力加强以校园为载体的社会实践建设。建设一批品牌化的校园实践项目,重视其参与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工作能力、责任心的培养,形成品牌效应,鼓励分批次参加校园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点面结合的局面,从而将校园社会实践普及到全体学生。以专项研究课题为载体,广泛吸纳学生参与其中承担具体工作,扩大社会实践的覆盖面。指导老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在调研、走访等实践过程中了解国情,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团队精神,形成学校“万众创新”的潮流。以就业实习基地为载体注重学生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及专业能力的提高,加深对专业知识社会价值的认识。在此实践活动过程中应注重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实践环境,坚持以学生为本、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根据学生、实践基地的不同情况科学地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和谐环境激励人、引导人、充实人的作用。运用社会舆论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力度,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着力培养专业能力强、道德素质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三种社会实践应相互补充,形成广范围、全覆盖、有侧重的社会实践育人网络,从而有效突破社会实践所面临的困境。三是尊重教育规律,创新社会实践教学体制,有目的地制定适合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培养计划,同时将一些带有公益性、服务性的实践项目纳入该培养计划中。课堂教学实践要以人为本,采用符合教育规律的互动式、探讨式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治学的严谨性,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此外,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体系,与课堂知识有机融合,以规定学时、学分的方式呈现,并明确其内容、形式、目的及相应的奖惩机制。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大学跨度三到四年,不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各有特点,因而设定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必须因人而设、因地制宜。如一年级学生,脱离寒窗苦读的中学时期不久,对社会不甚了解,则应以培养其“亲社会行为”为主旨,参加公益活动进行社会实践;二年级学生,仅具备一定的理论层面知识,需要对社情、国情有直观的了解与深刻的理解,因此应该采取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社会实践;三、四年级学生是学生即将进入社会的准备阶段,社会实践应以就业实习为主,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对于表现优秀者,给予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奖励,形成示范作用,从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对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并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可以量化的方式将参加社会实践并表现优秀的教师纳入优秀教师档案,作为其评定职称、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要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社会实践考核目的,在评定成绩的同时,必须能够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否则适得其反,必然影响其育人效果。因此,考核机制一定要客观、科学,既要定性考核又要定量考核,既要过程考核又要效果考核,既要结构考核又要综合考核,既要分级分等的宏观考核,又要做到细节上详细清楚,只有尽可能反映出真实的水平,才有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并相互交流借鉴,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此外,评价社会实践,应将社会、学校及学生三个层面的衡量标准有机结合,尽可能达到各参与主体的预期目标,真正实现社会实践锻炼人、培育人的积极效果。

姚建军  师蔷薇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里面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社会实践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