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1-2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旅游管理文章《山区搬迁老村大型高端旅游业的空间结构及形成机理-以北京为例》,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旅游管理硕士论文范文,在村企合作型开发模式中,经济选择机制主要影响开发规模,开发主体的经济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开发运营模式均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社会选择机制主要影响开发整体形态,钉子户对开发的整体形态起到反向抑制作用,村集体和企业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空间选择机制包括地形因素、交通因素、视觉因素,对业态的区位选择有着较大的正向促进作用。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些年,中央不断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发展问题成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影响因素(郭秋萌,2018)。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又立足新时代“三农”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顶层设计,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2004 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再次回到三农领域,直至 2020 年,已经连续 17 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政策可分为三个阶段(周燕,2019)。初始阶段(2004 年至 2010 年),重视乡村旅游,并把乡村旅游发展政策融于“三农”政策。为了提高农村非农收入,2007 年和 2008 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提出重视乡村旅游发展、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等意见。2009 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山区提出生态旅游战略(周燕,2019)。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就业的重要措施。发展阶段(2011 年至 2015 年),初始阶段肯定了乡村旅游在“三农”发展中起到重要突出作用,乡村旅游在发展阶段被提出了具体要求。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积极鼓励农业合作社等参与乡村旅游业。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乡村旅游发展要注意保护历史名村、传统村落及民居。完善阶段(2016 年至今),是乡村旅游发展逐渐体系化的阶段,乡村旅游在该阶段被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2017 年则提出“旅游+”,即发展产业融合,拓展乡村旅游功能,并提出支持闲置宅基地做休闲旅游养老产业。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乡村旅游产业。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促进农民增收,保障产业用地、保障财政投入等方面提出意见。经过多年的农村发展改革实践,乡村旅游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逐渐走向三产融合发展之路,这对优化调整乡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地区经济收入、改善乡村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乡村缺少规划,整体布局和农宅建设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随意性,难以进行合理化的乡村旅游空间布局;部分地区乡村旅游过度开发,导致乡村的缺少乡土性、原生性,并且对环境造成伤害。因此,在乡村的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发展中,应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本文研究区范围是北京山区,包括房山、平谷、密云等。研究对象是北京山区中,将闲置宅基地进行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的搬迁旧村。根据旅游开发主体,搬迁旧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的开发类型可分为三种:村企合作型、自主开发型、企业开发型。村企合作型是指村集体或村合作社与企业合作开发;自主开发是指村集体自主探索发展;企业开发型则是企业出资发展。本文将针对这三类搬迁旧村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是北京山区搬迁腾空的村落在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后,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用地日益紧张,合理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以旅游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在经济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农家乐和古村落观光,而是进入品质提升阶段,发展成为投资规模大、旅游品质高的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以及购物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此外,在地理位置方面,乡村旅游逐渐从城市近郊区向远郊区发展、或者向山区发展。而目前对宅基地进行规模化高端化开发结合山区乡村旅游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通过研究拓展大都市郊区山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的空间特点及形成机制研究,为大都市郊区山乡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指导,期望对其他山区乡村的闲置宅基地旅游开发再利用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乡村是我国的基本国土单元,美丽新农村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单元。我国山区农村有大量的土地、宅基地闲置,在资源上造成较大的浪费。同时,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城镇居民对乡村生活有着较大的向往,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李月调,2016),因此探究山区搬迁旧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黄山店旧村、挂甲峪旧村、干峪沟旧村是进行过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的搬迁旧村,这三个村庄的开发类型、人口、规模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因此文章以这三个村为案例,对他们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阐述影响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的主要内容与过程。该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旅游型乡村的空间结构研究、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的空间形成机制研究,而且还可以为乡村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构建
2.1 理论基础
休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基础理论,涉及了乡村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除食物、住宿、交通、娱乐以及游玩等内容外,还包括旅游对乡村的社会群体、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旅游业与餐饮、购物、信息以及房地产等旅游支撑产业之间的关系。休闲旅游学理论不仅对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宏观、概括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旅游产业与乡村及传统农业等协调发展。休闲旅游学理论也能够直接指导旅游型村庄的规划和设计,转变传统型旅游乡村的发展模式,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刘正恩,2016)。本文中,休闲旅游学理论能够直接指导山区搬迁旧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划和设计。空间句法由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等人提出的,是一种研究空间结构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论和方法,其方法主要表现为对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分析(Sonit Bafna,2003;尹依,2018)。空间句法是对空间本身的研究,以量化的手段剖析空间结构,进而研究空间的组织结构与人类行为、社会经济的关系(牛强,2017)。相比其他方法,空间句法更具有客观性,对空间特征进行描述和表达更准确。空间句法理论包括构形分析方法和句法测度两部分,前者运用技术手段建立空间模型,后者通过分析空间参数变量来揭示空间特性(张晓瑞等,2014;尹依,2018)。空间句法最常用的三种构形分析方法为凸空间法、轴线分析法、视域分析法,凸空间法是“不包含凹”的小尺度空间,主要运用在静态的建筑群或建筑内部等领域;轴线分析法按照空间句法规定,用最少且最长的轴线覆盖整个空间系统,可运用于各种尺度下的道路网络空间形态分析;视域分析法适用各种空间尺度,主要运用在建筑内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等领域。
2.2 案例借鉴
竹泉村位于山东沂蒙山区内,距离沂南县 12 公里。该村背倚玉皇山,前有千顷田,左有凤凰岭,右有香山河,是中国传统的风水宝地,距今已有 400 多年历史(卢风麟,2008)。2007 年,竹泉村实施易地搬迁。旧村留有一百余座闲置宅院,由政府引导协调,青岛龙腾集团投资,发展乡村旅游。在双方明确了高端化、整体化开发原则后,对乡村逐步进行旅游开发。首先,为最大化减少旧村的社会空间对其旅游空间的干扰,开发主体在旧村周边建设新村安置搬迁村民,“腾空”旧村,解决村民居住问题,保障旧村进行规模化开发;其次,结合本土民俗文化对村落的山、水、竹、泉等自然资源进行整合,最大化丰富旅游业态;最后,在保留村落肌理、民居建筑与乡土风貌的情况下,对搬迁旧村进行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竹泉村在空间上表现为多组团结构。各组团功能明确,分别取名为迎宾区、闹市区、梅竹区、娱乐区、采摘区和生态保护区,涵盖了住宿、餐饮、休闲、体验、购物等功能。空间上,以商业功能为主的长条形闹市区将整个景区进行动静分离,其中,迎宾区、娱乐区、采摘区为动态空间,梅竹区、生态保护区为静态空间。主要以地形、建筑格局和景观资源等因素划分空间格局。餐饮业、零售业、艺术文化业等公共型业态主要位于闹市区,该区属于旧村的中心地带,闹市区的交通整合度高,人流量较大,适合发展商业功能。梅竹区为居住区,位于旧村西部的边界空间,该区域人流量相对较小,易于营造安静隐私的居住区。村落东部的开敞地区,结合地形增加池塘等景观,主要发展采摘、水上运动等动态性较强的业态。分析竹泉村案例可知,搬迁旧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因素方面,企业为达到利益最大化,通常选择乡村社会空间影响较小,易于进行整体化开发的村庄进行旅游开发;另外,在政府的帮助下,企业得以开对竹泉村进行整体性的开发。在空间结构方面,各组团主要根据村落的地形、建筑格局、交通和人文景观资源等因素进行划分。在业态构成方面,企业将零售、餐饮等业态位于交通可达性最高的空间,住宿等业态在村落相对偏僻的空间,并且尽量开发较多的业态类型,以此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该案例在旅游空间影响因素方面对山区搬迁旧村的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的机制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 3 章 村企合作型搬迁旧村实证研究—以黄山店村为例.
3.1 概述
3.2 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3.3 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形成机制分析
3.4 作用机理分析
3.5 总结与发展策略
第 4 章 自主开发型搬迁旧村实证研究—以挂甲峪村为例
4.1 概述
4.2 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4.3 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形成机制分析
4.4 作用机理分析
4.5 总结与发展策略
第 5 章 企业开发型搬迁旧村实证研究—以干峪沟村为例
5.1 概述
5.2 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5.3 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形成机制分析
5.4 作用机理分析
5.5 总结与发展策略
6 结 论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山区搬迁旧村旅游的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改变了乡村原有的功能空间。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开发后,乡村空间被赋予新的旅游功能,构成了高端民宿区、休闲娱乐区及风景观光区等新的功能空间单元。山区搬迁旧村新的功能空间单元又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分别是区块交替的轴线延伸式、单中心圈层式、组团分布式。(2)山区搬迁旧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布局的影响要素是多元的,包括经济、社会、自然、空间等影响因素,经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开发主体的经济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运营能力等要素;社会影响因素包括“钉子户”、村集体和外来企业等;自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村落的地形地势,如山体、水体等要素;空间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建筑格局、道路、视觉景观等要素。另外,山区搬迁旧村的宅基地数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也影响着开发规模和开发整体形态。各空间影响要素的作用力不同,在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开发主体的经济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运营模式和地租差异等要素形成了经济选择机制;“钉子户”、村集体、外来企业等乡村社会空间因素形成了社会选择机制;山区的地形、建筑格局、道路、建筑、景观等空间要素形成了空间选择机制。其中,经济选择机制影响力最大,直接决定乡村旅游的开发规模。(3)山区旧村规模化高端化旅游空间形成机制的分析流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经济选择机制,其作为主要开发动力影响着乡村旅游开发的规模化、高端化水平。在村企合作型、自主开发型和企业开发型三种模式中,开发主体的经济能力、开发主体的市场开发能力、开发运营模式及地租因素等均对开发规模起到正向促进作用。通常情况下,开发主体的经济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越强,则开发规模越大,且易形成多元化、多功能、多层次的开发形式;地租差异主要影响外来企业的开发意愿及开发规模。第二步是社会选择机制,主要影响乡村旅游开发整体形态。钉子户表现为反向抑制作用,企业和村集体起到正向促进作用。钉子户往往通过抑制村集体或企业的规模化开发,进而影响旅游开发的整体形态第三步是空间选择机制,包括地形、建筑格局、交通及景观因素,共同影响业态区位选址。其中,交通、景观对空间布局始终有着客观的影响效果,交通的整合度、便捷程度、被穿行度以及视线关系的好坏都会对人流量起到引导或阻碍作用,影响空间的公共或私密属性,进而影响业态的空间布局。(4)村企合作开发模式,往往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村庄,采用渐进式开发,业态呈高端化、多元化,空间结构表现为区块交替轴线延伸式,以社会、自然、经济、空间影响因素为主。村集体自主开发模式,适用于中等规模的村庄,进行局部集聚开发,业态较为高端、多元,空间结构为单中心圈层式,以经济、自然、空间影响因素为主。企业开发模式,为了尽快进行整体开发,往往选择规模相对较小的村庄,业态高端,但比较单一,空间上表现为多组团结构,以经济、空间影响因素为主。(5)通过三种开发模式的分析,可知山区搬迁旧村的规模化高端化旅游发展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业态的层次性及创新性不足,空间特性不足等。业态的层次性及创新性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与村庄自身特性进行改善,通过改变村落中的绿植绿地、河流及道路等物,引导或阻碍人流活动,进而增强空间特性。论文主要存在以下的不足:(1)目前,山区搬迁旧村的规模化高端化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搬迁旧村的旅游发展还不成规模。因此作者选取的案例在覆盖的广度上存在不足,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收集更多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2)空间句法研究的局限性,空间句法假定人的空间行为和空间形态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杨晓春,2013)。对道路网络及外部空间的建立的模型,是一种近似的模拟,仅用二维的平面特征来表征三维世界,它不能反映出山区的地形情况,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山区搬迁老村大型高端旅游业的空间结构及形成机理-以北京为例》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旅游管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