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6-29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建筑材料论文文章《环渤海地区青岛市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性策略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绿色建造体系的发展是具有延续性与融合性的,它延续了传统建造体系中绿色的建造手法与形式,并融合现代绿色技术去更好的适应当地“人”与“地”。本文主要以环渤海滨海城市青岛为例,一方面通过对青岛地区人文历史背景梳理其典型建筑类型,研究不同种类建筑下形成的朴素绿色建造智慧,挖掘传承其中特有的适应地域特性的绿色建造手法,以期对当今的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意见。另一方面通过对青岛现代已建成的绿色星级建筑的建设应用情况的梳理,提取其主要使用的节能技术,研究其不同节能技术对青岛地区的适应性情况,根据研究内容对当今绿色建筑的适宜性建造提供思路
1 绪论
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及逐步枯竭的能源储备,建设能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建筑已成为共识。目前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上已经逐渐走上正轨,各种有效的政策法规相继发布引导,完善的理论体系逐渐搭建而成,但仍然存在重技术、轻文化、轻地域等现象,使得我国各地的绿色建筑日渐相似,地域适宜性特征逐渐消失,也这正是当下绿色建筑设计体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着眼于传统建筑,传承其所蕴涵的朴素生态的地域适宜性营建智慧并对其进行科学化的转译,指导现代绿色建筑地域化建设,使二者协同发展已成为当下所需探究的方向。
1.1 研究起源
本研究选题来源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课题编号:2017YFC0702606)中的子项课题六《环渤海城市基于文脉传承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中任务一:环渤海城市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本文以环渤海滨海城市青岛为例,以绿色建造体系的发展为切入点,重点研究该城市基于地方文脉的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性发展。
1.2 研究背景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重新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生存环境的再次审视,已然成为当下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然而,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说经历诸多波折,就在当下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忽视地域文脉、过度依赖节能技术的关键问题。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人文地理风貌差异较大,绿色建筑的发展势必要与地域文脉相融合,合理化、科学化的传承其传统营建智慧,为我国绿色建筑的良性发展提供适宜的土壤和坚实的基础。因此,深入研究传承地域文脉的绿色建造体系不仅对地域文脉的传承与保护,也是现代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当前,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正在稳步上升,生态环境也明显改善,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也正处于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时期,其中也创造出更多新的市场需求。建筑业作为高能源和高资源消耗的行业,绿色建筑势必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传统的建筑模式也必然无法满足宏观要求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刻反思人类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矛盾,清晰认知建筑能源消耗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2],通过绿色建筑的经济性缓解对资源的消耗,通过绿色节能技术的科学性传承本土文脉,使绿色建筑的在广泛建设的同时重视不同地域的差异性,也增强绿色建筑的本土适应性,从而更加完善。
2 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性发展理论研究
当前,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建设可谓如火如荼,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各地区纷纷响应与建设,但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使得绿色建筑的实际建造面临着种种不同问题,其中对地区地域文脉的忽视却是绿色建筑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也成为其可持续、地域化发展的阻碍。现代绿色建筑虽然利用多种节能技术营建出舒适宜居的人工环境,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但也使得各地区的建筑出现趋同化现象,地域特征日渐消逝。多种节能技术的应用虽然在节能环保上远远优于传统建造技术,但我国不同地区传统建筑所体现出的地域特征,其传统建造模式所体现出对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适应性智慧,是值得现代绿色建筑所传承和借鉴的。所以对绿色建造体系的研究不仅要不断向前探索新型节能技术,也需要总结传承地区传统建造体系中所体现出地域性、适应性的营建智慧,使得绿色建造体系良性发展,营建舒适的物质空间。
2.1 现代绿色建造体系的认知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已成为关乎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现代绿色建造体系理论的解读与分析,分析现代绿色建筑的发展困境及构成要素与设计原则,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明确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
2.1.1 现代绿色建筑产生的背景与面临问题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稳步跨入发展的新时期,国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与此同时,对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消耗也是远大于以往的任何时期,其中建筑行业高耗能、高污染等特征使得对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也将成为我国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必行之路。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在 1970 年代爆发的能源危机成为正式开始发展的起点,到 1990 年代,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研究才上升到国家级重点研究专项,而且我国早先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多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相关经验、技术、手段等为主,也因此带来诸多水土不服的难题。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走向自主研究阶段,以我国多年实践经验为基础,大量研究其节能性与绿色性,不断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更是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充足的支持。就在短短 20 年时间,我国先后发布三版标准,其中 2019 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中重新定义绿色建筑的涵义: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这也标示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33]。可见绿色建筑在我国未来时间内是大有前景,虽然绿色建筑技术研究起源于国外,技术与产品均较为成熟。但如何将国外先进节能技术与成熟的产品为我国所用,并转化为适宜我国不同地域条件的本土的技术,甚至结合当地被动式技术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2 传统建造体系的解读
传统建筑的建造受其所在地区自然因素、历史文脉因素、特有的地域性文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共同引导,也因此形成适应于地域、独特的建筑类型,其地域性建造技术也是需要我们保护与传承。通过对传统建造体系理论的解读与分析,明确传统建造体系现阶段面临问题,对其发展的影响要素与地区基本形态进行发掘梳理,提取传统建造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并进行朴素的绿色辨析,提出结合地域文脉的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应性发展方向。
2.2.1 传统建造体系的基本构成
就我国传统建造来说,并没有明确定义传统建造体系,更多的是对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不断碰撞相互融合适应,形成共识性、经验性的建造模式,这也可以说是在当时最科学的建造模式。在图 2.8 可以看出,此种建造模式主要体现在形制、结构与材料三方面,如果其中某一方面发生改变,此模式必然会随之改变。但当一种模式长期稳定存在,这也表明影响建造模式的各方因素也趋于稳定,正是这种稳定性的不断磨合调整构成了相对完善的建造体系,引导规范当地人们的各种建造活动,也使传统民居可以不断保持活力,始终与社会发展保持共生的关系。
3. 环渤海地区滨海城市——青岛传统建造体系的特征与要素研究
3.1 青岛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3.2 青岛传统建筑类型
3.3 青岛传统建筑建造体系要素构成
3.4 本章小结
4. 青岛传统绿色建造体系的调查与定量化分析
4.1 青岛代表性传统建筑调查
4.2 青岛传统建筑绿色建造特征的实测验证
4.3 青岛传统建筑绿色建造体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青岛现代绿色建造体系的提取与适宜性分析
5.1 青岛绿色建筑实践情况
5.2 青岛现代绿色建筑节能建造技术分析
5.3 青岛现代绿色建筑适宜性建造技术探讨
5.4 本章小结
6. 青岛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性策略研究
6.1 青岛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观
6.2 青岛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性策略
6.3 传统绿色建造与现代绿色技术协同发展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绿色建造体系的发展是具有延续性与融合性的,它延续了传统建造体系中绿色的建造手法与形式,并融合现代绿色技术去更好的适应当地“人”与“地”。本文主要以环渤海滨海城市青岛为例,一方面通过对青岛地区人文历史背景梳理其典型建筑类型,研究不同种类建筑下形成的朴素绿色建造智慧,挖掘传承其中特有的适应地域特性的绿色建造手法,以期对当今的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意见。另一方面通过对青岛现代已建成的绿色星级建筑的建设应用情况的梳理,提取其主要使用的节能技术,研究其不同节能技术对青岛地区的适应性情况,根据研究内容对当今绿色建筑的适宜性建造提供思路。主要结论如下:
1. 明晰绿色建造体系的内涵。上文研究明确,绿色建造体系并不是独立于传统建筑而形成的,是以“绿色”的眼光看传统建筑,可以说绿色建造体系的建成基础就就是传统建造体系的发展,二者之间存在明确的先后关系。所以从“传统建造体系的挖掘”及“现代绿色建造体系的提取”这两方面共同研究,共同探究绿色建造体系的内涵以及对地区营建的适宜性。
2. 由于青岛的历史沿革与城市建设背景复杂,青岛城市在海洋、海防、殖民等文化的多重影响下,主要形成传统乡建、西式殖民和海防建筑三种传统建筑类型,分别探究了这三种建筑类型的建成逻辑与空间形制特点,并且分析其建造结构与构造的适应性与局限性,得出青岛地区冬季主要以防寒保温效能为主建造,夏季则主要以防潮通风效能为主设计。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环渤海地区青岛市绿色建造体系的适宜性策略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建筑材料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