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小论文 > 林黛玉与道家

林黛玉与道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9-02 15:56|论文栏目:汉语言文学小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902,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9-02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汉语言文学小论文文章《林黛玉与道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国四大名著中研究学者最多的一部小说,而小说中的重点人物林黛玉则是大多数人的研究方向。林黛玉之所以成为我国的古典文员重要的人物形象和其性格不无关系,其中一曲《葬花吟》令多少红楼梦迷痴狂如醉。联系林黛玉的人生经历、曲词歌赋、个性品质,我们可以发现黛玉一生与道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红楼梦》这部书中写了“道”、“道书”、“玄教”、“无中生有”、“天然”、“阴阳”、“天道好还”、“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文是庄子的好”等等。这些都是与老子思想直接相关的。所以本文以林黛玉为研究为对象分析林黛玉和道教的关系。
 
关键字:红楼梦  林黛玉   诗词  道教
我国大多数学者从来不缺少对《红楼梦》的研究,其中我们所了解《红楼梦》中的道教大多数也是从林黛玉开始。自然界有天有地,人类社会有男有女,这都是阴阳之道的不同体现,那么,古往以来阴阳之中的阴性作为女性的代表,同样也是道的理念的表现,所以具有重要的地位。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女性在人类繁衍中所所扮演的延续后代的的角色,为人类的生命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我国的道家对于女性尊崇和赞美是非常多的,也是由于此道家在天地阴阳中的阴性变现的方式也非常之多。我国的古典文学中对于女性角色刻画也是非常多姿多彩的,而且在我国的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的主流思想是有冲突的,因为在道教中女性被奉为阴性,是和男性所代表的阳性是相生相克的,所以女性的重要性也也可想而知,女性的赞美之词也是非常的多,通常是被表现为仙凡之间的重要特征,也常被理解为连接世界彼岸的角色,这些特征就是体现出道教对于女性女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在此道德文化基础上诞生的《红楼梦》就是一部沿袭道教思想和抵抗封建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伟大著作,而林黛玉则不折不扣地成为了人们冲破世俗伦理过程中一个完美的形象。
 

一、林黛玉与道教的关系的背景

《红楼梦》一书中关于林黛玉的开始就是从其名开始,“黛者,黑也”,可能就是曹雪芹为林黛玉取名的意图。“质本洁来还洁去”,正是林黛玉一生的真实写照。此一命名,亦是“正言若反”。“黛”是青黑色,“玉”就是珠,因此,黛玉即玄珠,也就是“道”,由此可知,林黛玉原来还有这样一个更宝贵也更重要的特质,而她本身就是是“道”的象征物,“道”的化身。纵观我国的古代小说,道教与其有着不少的联系,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由于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在我国的明末清初的时候,道教的慢慢变的不受到人们重视。从我国的教义组织中可以看出,从明朝开始我国的道教的发展开始进入低谷期,而且与当时的政治中心的皇帝之间的联系也变的疏远,联系不在那么密切。所以道教在当时的政治上的地位变的薄弱,道教的思想和理念也没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在加上一部分修道者的思想堕落和不文明的行为导致世人对道教的好感度降低。当时由于道教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了,人们对道教和对道教的思想已经进入潜意识里,在加上道教是以宗教的方式和人们的生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所以道教的思想和观念已经有意识潜移默化的进入了人们的心中。甚至可以理解为在这个阶段的道教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已经悄无声息的进入的人们的思想,他们固定的思维方式中对于道教的理解就是一个道教的思想,从历史的的古典文学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方式。而且在清朝明朝的小说中虽然没有明显的与道教或者道教知识相关的表现的文章,但是在很多明确小说中却又不缺乏道教的身影。道教的思维方式、道家的思想理念或者道教的活动都慢慢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了,道教的惩恶扬善的斯维尔,提倡公平,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当时的人们的正常生活和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或则道教的求睛止雨的方式慢慢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当时的小说中,道教的出现方式几乎都是化合在世风民情之中,成为文化隐而不显的底蕴。

林黛玉与道家

二、林黛玉的性格形象映射着道教的清净脱俗

1、林黛玉的上善若水性格

上善若水,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思想,而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如水一般的性格。在道家思想中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那么上善若水到底是一种什么境界,在曹雪芹《红楼梦》的林黛玉身上就能看出。林黛玉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无舒”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心若水,便浩茫,穿越春秋,思接千载,感悟不同的人生境界。曹翁在《红楼梦》中讲次诠释到了极致,黛玉温柔聪颖、冰清玉洁、纤尘不染。水之柔,在于无形,可方可圆,可曲可直。水,从不挑剔自己的拥有,只要给她空间,她就可以存在,无论多么荆棘、多么险恶、多么狭小。对于道教的天人合一和对于山和水的崇拜的形象表现。在《红楼梦》中有着这样的一个意思,贾宝玉拿着玉来为母祝寿,却又“归彼大荒”,也就是说始终与女娲补天用的那块石头相联系。当时林黛玉的“甘露滋养”,却又是一种隐喻的思想,事实上说林黛玉悲剧的一生,她“哭”就是水的表现,再加上贾宝玉对人的评价是女人是水做的,可以说水是林黛玉就一辈子的体现,她的一生都和水有关。在林黛玉的诗词汇总也有很多与水有关的东西,比如在《潇湘馆》和《沁芳亭》都是与水有关,她与水有着休戚相关的联系。如果说贾宝玉是山的话,那么林黛玉就是代表着水,他们是“山水一对”,对于小说有着重要的深意,这更是与道家之间的山水相连的联系,正式由于这层深意在里面我们就可以运用《庄子·天地》一篇“象罔”神话来理解。在“黄帝失玄珠”小说中,是一篇神话小说,庄子把它重写成一个关于“道”的思想的故事也就是黄帝存在赤水中,登顶与昆仑山之间,丢失了他的宝珠,找了很久没有找到最后只得寄托于山水之中。

2、林黛玉的信言不美形象品德

林黛玉是在《红楼梦》中的外貌描述要从其第一次进贾府开始,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俨然一个水做的女子。黛玉是“信言不美”,宝钗则是“美言不信”。第七回,当周瑞家的受薛姨妈之托给荣府姑娘奶奶送宫花是,迎春、探春正在下围棋,但二人忙住了棋,都欠身道谢”;惜春正在水月庵,只是说了“明儿也要剃了头跟作姑子去”的笑话;但林黛玉却与她们大有不同。她先是问:“还是单送我一个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得知“各位都有了”时,却冷笑道:“去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由此可见,黛玉是一个天真的人,心里有啥,口里说啥,率真直言,是老子所说的“信言不美”。
另外,林黛玉的的品德也是道家的思想的重要标志,书中所介绍的黛玉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宝钗则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里只说一件事。贾元春省亲,命宝玉和众姐妹作诗。宝钗转眼瞥见宝玉稿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便推他道:“贵人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才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又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分驰了?况且蕉叶之典故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说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听后高兴地说:“姐姐真是‘一字师’了!”与此同时,且看黛玉。“宝玉续成了此首,共有三首。此时黛玉未得展才,心上不快。因见宝玉构思太苦,走至案旁,知宝玉只少‘杏帘在望’一首,因叫他抄录前三首,却自己吟成一律,写在纸上,搓成个团子,掷向宝玉跟前。宝玉打开一看,觉得比自己做的三首高得十倍,遂忙恭楷誊完呈上。”元春看毕,称赞“杏帘”一首为四首之冠。这件事本来已经过去了,但在一次玩笑时,宝钗又重新提起:“就只是可惜一件,该用典故的时候儿他就偏忘了。有今儿记得的,前儿夜里的芭蕉诗就该记得呀!眼面前儿的倒想不起来。”虽然是在开玩笑,但从这个细节中可以读出宝钗对“一字师”看得很重,念念不忘帮助宝玉改了一个字,这不正是“不失德”吗?与宝钗的“一字”不忘比起来,黛玉却是“一首”不记,她事后再也没有向任何人提及帮助宝玉写了被元妃赞为四首之冠的“杏帘在望”一首诗。这不正是“上德不德”吗。

三、林黛玉的诗作透露着道家哲学

1、林黛玉诗词与道家的契合

纵观小说中林黛玉的一身,她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想法的地方不少,她用诗宣泄痛苦和悲愤,用诗抒发欢乐与爱情,更用诗表示抗议和叛逆。她迫于不幸身世遭遇及恶劣环境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她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格以及天真笃实、待人宽厚、处事谨慎的性格特点。诗词是林黛玉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黛玉的诗作一如其人,显得风流别致,清奇哀怨。元春省亲时,只命作“一题一咏”,不能施展,就代宝玉作一首《杏帘》,被元春评为“四首之冠”;她作的白海棠诗“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她的三首菊花诗“题目好,诗也好,立意更新”,独揽前三名。在《芦雪亭争联即景诗》和《凹碧馆联诗悲寂寞》两回中,更是才思敏捷,好句联台,与湘云不相伯仲。显然,作者在极力描写她的诗才,塑造出一个诗人的形象,一个具有纯净而贞洁灵魂的诗人。从林诗可以了解黛玉性格特点,从其性格特点便可以发现道家处事原则的影子。
《葬花吟》要数书中林黛玉的诗词代表做,我们在研读《红楼梦》时,也不止一次地品位着她那被愁与泪浸润着的诗篇。《葬花吟》中有“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咏白海棠》中有“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代离别秋窗风雨夕中有“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和“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西施》中的“吴公空自忆儿家”,虞姬中的“虞兮幽恨对重瞳”,明妃中的“红颜薄命古今同”,桃花行中的“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而题帕三绝句中更是纯粹对流泪的铺陈,就连其作的酒令也流露出这样的意境:“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而且我们 也不止一次地在其诗词的字里行间体会着她那颗热烈地渴慕爱情的心。她任情任性,率真自然,执著地追求着爱情和艺术,憧憬着那诗与美的天地。题帕中的“眼空蓄类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咏菊中的“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问菊中的“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蛰病可相思”、菊梦中的“醒时幽怨同谁诉,哀草寒烟无限情”,向我们展示了一颗蠢蠢欲动的少女之心。在行牙牌令中,她更是将“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等作了潜意识的流露,我们知道,西厢记是被视为闺中“邪书”,而林黛玉却拿其中的唱词来行令,这可以充分看出新的爱情观对其影响之深。但同时应该看到,这种思想又是那样的软弱,由于黛玉十分珍视封建贵族小姐的地位,没有从思想上突破封建礼法,故而对宝钗的劝导反而会产生某种共鸣,欣然接受,并引为知己。这里,我们真实地看到了一个“春困发幽情”而又不敢触犯封建礼法,并想维护贵族小姐身份的具有复杂和矛盾性格的黛玉。

2、林黛玉诗词与道家的碰撞

林黛玉的诗词和道家思想的碰撞,主要要从其诗词的表达意见开始,我们都知道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反对人为雕琢,林黛玉率真可人的本性就是其集中体现。道家文化中存在着强烈的批判思想。庄子就敢于说出“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种惊世骇俗的话。而黛玉其实在其短短的一生中也在用其微薄的力量抵抗者封建礼教的束缚。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表现在:貌美第一、才高无二和寓意深广三个大的方面。形象寓意是她的“形象美”的重点,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知恩,报恩;钟情,尚情,唯情;情愁,乡愁,生命意识;求真,显真,归真,颂真;山水崇拜,天道归合。《红楼梦》是林黛玉一个人的故事,《红楼梦》的全部或最高意蕴可以从林黛玉身上得到最高也是最终的解释。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吟》。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用你掉落的花瓣比作自己,用留下的泪水作为墨,又像诉说又像哭泣写下了关于贾宝玉的不厚道,写下了自己心中的愤怒和哀愁。在其诗中柳絮到桃花的寥落来比喻世间人情冷暖,和对其不满。其中“风刀霜剑严相逼”,就是自己对长期受到迫害和对无情的人世间的控诉。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词都是体现花落之美,比如《葬花吟》就是对自己的形象表现。从《葬花吟》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春天的花开并不是显得那么开心,却体现了花落的忧伤,于是与她开始一副感花凋落的哀伤,给春天的花开花落营造了一种葬花的凄美之情。但是在这首诗中与其他少女爱春不尽相同,这首诗全诗体现的是一种悲凉的感觉,且这种悲凉感沁透到人的心里,比如诗中所描述的花落花开飞满天,却无人怜悯的感觉,明年的这个时候又有人来知道,这些对于花的描述显得无比凄凉。在这首诗中对于人生的隐喻也比较透彻,比如感叹红颜易老,对于即将逝去的青春充满了害怕和对世态炎凉的悲愤忧伤。林黛玉在春天繁华的时候却看到了秋天的落寞和冬天严寒,她能在春天感受到秋天的那种死亡的感觉,所以这是对人生的一种悲观表现,也是自己精神家园的丢失。

3、林黛玉诗词体现了道家的精神

对于每个在读完了《红楼梦》的人来说,林黛玉的才华,美貌和各方面的精神都会让人感到怜悯和向往,在林黛玉的诗词中,慢慢理解就可以发现我们所看到的表面现象都是他的娇弱,不自信的一面,但是从的诗词的深层次理解上,就会法相林黛玉其实希望去改变的,希望去变得让人理解,让人懂的自己的想法,她想去改变,确实无能为力。对于生命的惋惜却生命的短暂是其作品《葬花吟》的重要主题表现;对生活的孤独寂寞,苦味不休和什么的短暂的是其作品《秋窗风雨夕》重要主题思想;而压抑紧张对世俗的不敢接近对性格的约束确实其《桃花行》的重要体现,也是林黛玉在经历了各种生活的烦恼之后的诗词。有很多学者对林黛玉的研究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基本性格,首先认为林黛玉是自卑的而且是那种谦卑的自卑,她知道人类生命的局限,所以在有限的生命力她不会忘记自己所经历,她不会狂妄自大,她小心谨慎的或者。比如她知道春天的花开是为了秋天的花落,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事情,也就是体现的人的生命的短暂性。林黛玉的性格和林黛玉的出生有着休戚相关的联系,林黛玉是从小父母离世,亲人把他寄托在贾府的大观园里是一种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的生活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又加之贾府的各种人情世故让林黛玉懂得了学会了很多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其实在林黛玉的内心中是深深体会到了人的生命的短暂,但是她这种的短暂是一种敬畏,是一种谦卑。人的一生中最难以承受的并不是痛苦本身,也不是失去,其实真正的痛苦是对价值的判断能力的失去后的那种空虚无助,我们所说的生命的短暂其实就是什么的那种无助表现。无助让林黛玉的性格变得孤僻变得难以理解,林黛玉的人生是无奈的,也是虚无缥缈的,林黛玉的对于生命的最终归宿就是死亡,这就是终点。对于没有寄托的,残缺不全的人生是无奈的,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局限。林黛玉知道这些,也感受到了。
国外哲学家说过,死亡并不是现实的存在而是一种可能存在的东西,很多学者也认为可能的存在并不是意味着将来一定存在,人生可以持续面对将来即将发生的事情,但是不能逃避,必须一一接受那么人生才是完整的,而如果人生的失去当做一种落寞那这既是人生的悲剧,也是人生的命运,更加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林黛玉的人生认识的基础,也是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表现。林黛玉对于事物的理解让世间人类无法理解,也是道家所描述的超脱的一面。林黛玉对于人生的理解真是居于这一点,林黛玉对事物的敏感,对于生活的高傲和细腻都是这种意识的真实表现。人生的伟大就是在这,一个人可以包含容纳很多比自己什么中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超脱的表现。也就像哲学家所说的那样时间万物都是存在的道理,人的生命没有那么高贵,这有和我国道家的思想想吻合想匹配。多以林黛玉的诗词中的道家思想随处可以见,也让人理解道家的真实感和缥缈感。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宇宙,思想就是他的内核。思想的兼容性使人变得独立和宽容,同时也让人用一种比较高的姿态来体察世界。这也正是林黛玉傲世独立的人格形成的源泉。从这一意义上说,林黛玉这个娇袭一身之病的弱女子又是伟大的。林黛玉所体认的自卑与孤独,让她超越了薛宝钗式的对现实利益的关注,也超越了史湘云、香菱们对诗歌的津津乐道,也超越了探、迎、惜春、熙风等对荣华逝去的惶恐。这是林黛玉对世俗功利的超越,当然她的死亡体验和由此产生的孤独情怀,又让她形成了对个体存在的自我超越。所以,在内心深处,林黛玉才是一个真正的强者,她的勇敢和坚韧不屈,更甚于宝钗和其他人。

四、林黛玉的爱情折射出道教的思想

1、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经历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不是是小说的主线,也是全书的重点。从二人的初次见面感觉便非同一般。一个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一个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到的。”二人这“远别重逢”似的感觉注定了他们之间要有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即将发生。更何况黛玉那孤独无依的生存状态为她的爱情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和心境。她没有父母的指教监护,黛玉可以与宝玉忘形的亲呢,相对自由地发展他们心中的爱情,这微妙细腻的感情一直缠绕着他们。在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场景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宝黛之间的亲呢无忌。两小无猜的一双小儿女,脸对脸地躺在床上说那小耗子的故事。宝玉巧妙的借小耗子的嘴称赞他爱慕的小表妹是“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却又是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听的黛玉翻身爬起来,又笑又拧,好不热闹,二人的爱充满了无邪的天真。秋窗风雨夕宝玉挑灯而至,临别时,刚刚披裳戴笠的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吃什么呢?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他经常刚下台阶,又复翻身回来,几个重复地问着:“你夜咳嗽几次?醒几遍?”这种繁琐重复的语言不仅黛玉听懂里面所包含的不寻常的爱,连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那不同的份量。
作者在描述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的时候,经常插入其他人的描述,比如在第三十四回,晴雯把宝玉的旧手帕放下后,冰雪聪明的黛玉马上就体会出宝玉赠绢的意思。有人认为作者在写宝玉赠帕情节与明代冯梦龙所编《山歌》中的一首歌词有关。歌曰:“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巾寄心知,知心拿了颠倒看,横也丝(谐音“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 我个人认同这种解释,黛玉领会其意,便提笔在帕上写了三首诗,第一首有泪,第二首有泪,第三首仍有泪,她要用眼泪去浇灌爱的花朵。遗憾的是,眼泪并没有挽回她与宝玉的婚姻,像其它作品一样,如此美丽,圣洁的爱情之爱被无情的蹂孽,最终枯萎调谢。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我想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他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这与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相矛盾。“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把薜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处,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第二十五回,凤姐借吃茶说笑话,赤裸裸地将黛玉和宝玉放在一起比较出来:“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还亏你么?” “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儿配不上?根基儿家私儿配不上?哪一点玷辱你?”这分明是从各方面拉开两个人的差距门第、根基家私这些个法砝顿时使宝黛的爱情天平失去了平衡。黛玉的才华学识,在以贾母为首的封建家长眼里,又值得了多少,他们需要的是门当户对,这一条黛玉就通不过。

2、贾宝玉形象衬托林黛玉的道家思想

贾宝玉是贾府的富贵闲人,他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他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琏、薜蟠之流相比,确实别是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任做官,立身扬志,光宗耀祖的所谓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薜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以。”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侯们之家?绫锦纱罗池不过衰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只不过填了我这类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和封建正统观念是相对而立的,而黛玉和宝玉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是混帐话,也从来不说宝玉所讨厌听到的混帐话,她认宝玉为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基础上的。因此贾母是不会成全他们的,她还希望宝玉身边有一个能将他引入正途的人,很显然,林黛玉不是。多少年来,黛玉那无力表达自己要求时,拿着绢子,指着箱子,喘成一处也说不出话来,只得闭了眼的形象。还有黛玉那接到诗帕,瞧也不瞧,挣扎着伸出另一只手来,狠命地撕那绢子,却只有打颤的分儿,那令人心酸的样子是如此强烈震憾,弥留的黛玉决意不给负心的宝玉和冷酷的世界留下任何一点儿属于自己的东西。最终,她完成了最后的反抗,痴情的黛玉在莫大的遗恨中熄灭了自己的爱情之火,凄然离去。
在那么一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荣国府里,每天都发生着“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推倒油瓶儿不扶”的事情。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森严等级制及家长制的控制下,能保持一片纯真之情、玉洁之心的恐怕要数黛玉最能代表了。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说过:“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贾宝玉就是这种物欲膨胀所导致的严重恶果,老子认为对物质的追求会带来祸害, 心为物役, 身为物累, 为追求无止境的物质享受而陷入无尽的烦恼。在金钱和物质冲击下, 引起心理失衡和诸多心理问题, 难以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所以人应当做到“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认识到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是身心不和谐的根源。庄子发展了老子这种观点, 认为“ 少私而寡欲, 其生可乐” ,少私寡欲能让人快乐地生活, 一个人倘能听任外物、 不为是非、 名利等世俗之物所诱惑, 便能“虚己以游世, 其孰能害之! ”处世无心而自由自在地遨游于世, 这样就能够胜物而不被外物所伤, 也就是 “ 物物而不物于物”, 让物成为物的样子, 而不受物左右牵制, 在世俗物欲前应保持精神独立自行的品格。
 

结束语

道家是我国的文明的重要财富,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本文所研究的《红楼梦》林黛玉与道家的关系是属于封建社会里被斥为异端那一类的,其主调是个人适情理论;并配合以佛教的破执论、道教的清净说和左派王学的率性之学。道教崇尚的道法自然、齐同慈爱等理念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积极的意义。在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联系日益紧密,不同的文明相互交融激荡,人类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调战,只有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道的追求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过程,走过了一条从确立道的追求并把至高无上的道现实地实施为整顿政治秩序、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修炼个体生命乃至了无痕迹地化为民风理俗,这个过程也是道教在追求宗教信仰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林.林黛玉与植物意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2]王晓洁.潇湘馆与林黛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3]宋运娜.由脂评解读林黛玉小性儿、多心的实质[J].甘肃高师学报,2012,01:24-28.
[4]杨矗.论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64-81.
[5]张利玲.林黛玉形象补论[J].红楼梦学刊,2009,01:11-33.
[6]王怀义.林黛玉阅读现象研究[J].红楼梦学刊,2010,03:196-209.
[7]杨矗.林黛玉新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58-65.
[8]韩婧.《红楼梦》中的道家美学精神研究[D].辽宁大学,2014.
[9]李莹.论“道家思想”对《红楼梦》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87-88.
[10]王双梅.《红楼梦》道家自然精神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60-62.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林黛玉与道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汉语言文学小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