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2-18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博士论文文章《基于义务教育角度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文是一篇MPA博士论文,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微观基础主要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首先应用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理论阐述政府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解决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其次,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公共产品的供求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放松分析的假设条件,引入公共产品供给的外部性问题,并阐述了有关的解决办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相应地,财政体制的发展也经历了统收统支时期、包干制时期、分税制时期、公共财政时期和现代财政时期。财政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初始阶段,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点,目的是以财政体制改革推动整体经济体制改革。随着财政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的增加,财政体制改革从突破点转变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成为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发展不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新常态要求经济发展有高质量,高质量要求资源配置有高效益。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制度选择。政府更好发挥作用,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并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意味着政府应当从大包大揽的大管家,转变为以提供制度服务和公共服务为主的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是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的关键一步。 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对于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公共服务中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民生保障中的最低层次和最低要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的一项中长期政策方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全面深入,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加大,不平等现象和不公正问题不断凸显,由此造成了人民获得感的不衡以及人民发展条件和发展机会的不均等,贫富差距扩大日益加重,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早日实现。因此,为人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当前财政支出活动的重要任务。财政支出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资金来源,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财政配置公共资源的能力,可以通过运用绩效理念得到提升,因此研究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最早对公共产品的界定,出自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分别于 1954 年和 1955 年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和《公共支出理论的图解》。萨缪尔森界定了公共产品的归属问题,即集体成员所有并享用的集体消费品;表明了公共产品的特点,即单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公共产品的使用和消费。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相对,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两种特殊的属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纯公共产品具有严格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私人产品不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有些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但不具有非排他性,有些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但不具有非竞争性。现实中,只有少部分产品可称为纯公共产品,大部分公共产品为准公共产品,即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基本公共服务严格地从意义上划分,应属于准公共产品。 我国对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最新界定可参考《“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④包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面对公共资源分配不均、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共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 综合理论属性和政策界定,本文在具体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时,选取了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等四个领域。选择该四个领域是基于研究的代表性和可行性。首,该四个领域既有物质保障,也有精神保障,较为全面地涵盖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需求。其次,限于本文的研究篇幅,选该四个领域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具备可行性。
第一章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微观基础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微观基础主要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首先应用公共产品和公共选择理论阐述政府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解决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其次,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公共产品的供求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放松分析的假设条件,引入公共产品供给的外部性问题,并阐述了有关的解决办法。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的一般前提,人类社会发展始终面临四方面约束:第一,从客体对象看,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第二,从单主体看,个人时间是有限的;第三,从多主体看,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赖的;第四,从社会群体看,组织是需要协调的。个人所掌握的有限资源与其无限欲望之间存在矛盾。社会分工的发展,一方面缓解了个体面临的矛盾,另一方面使个体之间产生相互依赖的需求,并引发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为避免冲突带来的无谓损失,有必要进行协调。因此,人类社会为化解矛盾、协调冲突并摆脱约束,演化出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及制度安排。 市场和政府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前者的运行主要靠自由竞争和价格机制,后者主要靠国家干预和统一管理,两者同作为资源供给方,配置资源的方式各有特点。从资源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角度,可划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不同性质的资源适合不同的配置方式。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供给和需求的特点,为满足效率和公平两个维度的需求,由政府供给是最佳选择。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必然性,主要途径是财政收支活动,主要目的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最大化社会满意度。 政府在经济领域中,主要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和管制方式,影响个体行为和资源配置。个人对政府作用的评价离不开经济、政治和道德伦理等多重因素的考量。政治家和哲学家将政府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总结为政府有机论和政府机械论。①政府有机论的核心要义为政府是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社会大于个人;政府机械论的核心要义为政府是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创立的,个人大于社会。西方思想更偏向于政府机械论。政府服务个人的方式,可分为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两大类。政府机械论与经济学中的个人主义主观价值论相类似,后者强调,经济分析的基础为个人行为。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理论同样遵循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约束,同样涉及政府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选择。本章从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微观基础、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导向和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理论依据等三个层次,进行理论分析。
第二节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导向:公平效率观
本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界定,并不仅限于相对公平的产出,同时强调过程阶段的效率和投入阶段的规模,是一种全过程、全方面的均等化。在促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公平和效率进行权衡与抉择。本文认为,在此过程中,公平和效率并不完全矛盾,而要同时兼顾。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对基本公共服务实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由于绩效管理本身可针对项目全过程进行评价与监督,同时绩效评价标准兼顾公平与效率,因此通过绩效评价可实现对基本公共服务全过程的测评和全方面的监管。本节通过梳理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公平效率观,全面了解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各方观点,为明确本文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公平效率导向奠定理论基础。 公平与效率在西方经济学中,历来是一对十分复杂的概念。西方经济学将经济分析分为实证和规范两种,前者研究“是什么”的问题,后者研究“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应该是什么”往往涉及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一种主观性的判断。因此,实证分析被认为更客观,规范分析被认为更主观。对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大卫·休谟认为,不能从实证推导出规范,即从“是什么”到“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逻辑上不可逾越的鸿沟。休谟的这一论断被称为“休谟定律”(Hume’s Law)或“休谟的铡刀”(Hume’s guillotine)。①与此相反的是,黑尔对价值普适性的阐述,不同于休谟的观点。黑尔认为,价值判断可以从事实前提出发,相同的事实有相同的价值判断,即价值判断具有普适性。②公平和效率二者概念之间的
复杂之处就在于,对其界定无法将“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完全分开,兼具实证与规范,两者之间更偏向于“应该是什么”范畴,这是由公平和效率本身包含伦理道德与哲学含义所决定的。
第二章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现实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财政支出管理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现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第一节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标准
第二节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体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实证分析:以义务教育为例
第一节 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实证分析概述
第二节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实证分析的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理论逻辑
第二节 典型国家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具体实践及特点
第三节 国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经验总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建议
第一节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规模水平
第二节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第三节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结果管理能力
第四节 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能力
本章小结
总结
本文以基本公共服务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在于利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目标。第一,对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分析。第二,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进行了详实的现实分析。理论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表明实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有助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并实现均等化的政策目标。第三,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绩效管理的核心是绩效评价,评价的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首先,应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其次,在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设计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在绩效评价标准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第四,根据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有关的实证分析方法,以义务教育为例,对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明确以义务教育为例,进行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实证分析具有代表性。其次,根据前文构建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针对绩效评价的全过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评财政支出的规模绩效,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评财政支出的效率绩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测评财政支出的公平绩效。最后,结合三个阶段的绩效评价结果得出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实证分析的结论。第五,通过梳理国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具体实践,总结出国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经验,对改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形成借鉴意义。第六,结合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结论和典型国家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经验总结,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情况,对改善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提出四点建议: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规模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结果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能力。 基本公共服务关乎民生保障,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基本向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低要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的一项中长期政策目标。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建立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是建立现代化的财政体制。实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建立现代化财政体制的突破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实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之间具有理论联系和现实联系。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具有理论必然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途径是财政支出,对基本公共服务实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需进一步研究,如何提升财政支出绩效水平及绩效管理能力,以实现基本公共均等化的政策目标。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义务教育角度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博士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