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行政管理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 代,经过50-70年代的历史曲折之后,终于在80年 代获得恢复和重建气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 入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全球竞争加剧 等挑战,公共管理实践需要一大批面向政府及公共 部门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共管理人才,也需要公共管 理教育及时而有效的跟进支持。于是,与我国现代行 政管理教育几乎同时起步但已趋于成熟的美国公共 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于90年代末受到一些留 学回国的学者和教育考察官员的关注。1999年国务 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我国设立公共管理硕士 (MPA) 学位。第二年,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成立公共管理学 院,同年获得首批MPA试办院校资格。国内的研究生培养最初都是定位于培养学术人 才,定位于培养专业人才的MPA教育引入中国后必 然面临很多崭新的挑战。清华公管学院一开始就非 常重视组织教师专门关注并分析研究MPA教育在 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需求,特 别重视对MPA人才培养规律、教学模式、课程结构 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和校友服务等进行专题调研分 析,并积极主动推动一系列MPA教育改革与创新, 逐步明确以“引领国家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公共事务 领导者”为人才培养定位,不断探索国家需求导向、 公共价值引领、知识能力并重且具有国际视野、中国 特色和清华品牌的MPA教育模式。
一、研究先行,分析育人规律,找准教育定位
清华公管学院在筹建期间和建院初期,曾积极 组织教师系统深入研究了公共管理教育在国外的发 展历程和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建 立有中国特色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育体系的建议図。 还通过培养主体、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结果四 个视角对国外MPA教育模式进行过专门的比较分 析叫特别是通过MPA教育比较探讨了中美在不同 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中的学术分级观念、治学 办学态度、办学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聞,逐步明晰了中 国及清华MPA的初期培养定位。2000年在获得首批MPA试办院校资格后,根 据前期研究成果,按照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 要求,清华公管学院确定了公共管理硕士 (MPA)专 业学位“为公共部门培养复合式、应用型高级专门人 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并在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 会规定的核心课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设计了公共 政策、政府组织与管理、非营利与公共事业管理、国 际事务和战略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区域发展与城 市治理、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等方向性必修课和选 修课模块。2003年清华公管学院首批获得公共管理一级 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之后,组织教师重新分析 MPA、学术型硕士生和博士生不同的培养定位、招生方式、教学模式。沈勇老师在对MPA核心课学习成 绩与入学标准进行定量分析后,提出联考成绩、面试 成绩对学习成绩的预测是显著的,特别是面试具有 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入学选拔中应进一步重视面试 在选拔机制中的作用叫薛澜教授提出:MPA教育提 供的更多的是管理理念、知识和管理的能力与方法, 也要拓宽公共管理的视野,其关键是如何在保证MPA 教育不限专业背景的宽口径培养基础上,能办得更 有针对性和更有特色,也就是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 国家发展需求,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叫在分析研究 的基础上,清华公管学院对MPA教育模式进行改 革,提出“国际视野,中国特色,清华品牌”的办学定 位,并在招生环节加大面试成绩所占比例。自2005级开始,清华MPA教育全部调整为非 脱产班形式。除了保留晚间和周末授课形式外,还在 学校的支持下,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主动适应国 家对高级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针对各省级组织部 门推荐的地方政府中层领导干部,采用每年两段式 集中学习方式,设立MPA-E项目;并在国家发改 委、民政部、住建部、公安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设 立MPA定向项目,重点培养发展规划、城市管理、社 会管理等特定领域急需的公共管理人才。2010年国家实施MPA“双证”改革,清华公管学 院由院长书记挂帅专门成立20余位教师参与的攻 关小组,开展对MPA培养模式改革的专项研究,前 后召开10余次全院教师研讨会和学生座谈会;深入 中央部委、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调研;对在 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査。211份有效 问卷中①,有近40%的受访者认为清华公管学院培 养的MPA不仅要成为高水平的公共部门管理者,更 要成为高水平的公共事务领导者。自2007年启动的全英文硕士项目备受关注,也 使学院认识到全球视野对于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应对 全球治理变革与挑战的重要性。沈勇、曹峰、彭宗超 等学者根据上述调研,提出我国现阶段的MPA教育 目标定位存在同质化严重、定位较模糊、过度专业化 的问题,认为国际公共管理实践变革和全球治理的 挑战不断推动公共管理教育目标定位创新,提升变 革时代的领导力、强调全球视野、注重培养国际人才 成为教育目标调整的新趋势。对于MPA教育的再定 位思路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基于发展的视角,概括 时代变化对人才目标和理念的核心要求;二是站在 比较的视角,透过世界看中国;三是立足办学主体的 比较优势,提炼差异化的定位气在此基础上,学院 从顶层设计入手,对MPA培养体系进行系统的改 革,整体推进,于2011年推出新版MPA培养方案。 新的培养方案明确“引领国家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公 共事务领导者”的培养定位,强调“价值、知识、能力” 三位一体,在课程设计中突出领导力的提升和全球 视野的拓展。MPA教育定位的适时调整与改革,是清华公管 学院致力于分析教育需求、研究教育规律的成果,是 多方参与、持续改进的过程,是对管理实践对公共管 理教育期待的回应。
二、因材施教,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増进校 园文化融入
清华公管学院在2010年调研后推出2011版 MPA培养方案,在新的定位指引下,进行了课程体 系的整体改革,这一课程体系改革也是基于教学模 式调研的结果。之后,每年都会根据师生校友调研、 项目评估反馈、公共部门需求等进行适时修订,其基 本理念是:因材施教,针对MPA学生群体的特点, 强调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增进MPA学生对清 华大学组织文化的融入。在清华公管学院2010年的MPA调研中,MPA 学生对于“课程学习”满意度为92.42%,其中对于课 程理论的认可度同样达到92.42%,但对于课程实用 性则认可与不认可分化严重,基本是一半对一半(比 例分别为48.34%和44.08%)0对于希望学院加强的 课程领域,问卷回收到的数据如图1所示,其中排在 前5位的是:管理技能、专业知识、社会实践、方法 类、伦理价值。深入访谈分析显示:原有的MPA课程 体系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过于理论化,对培养公 共伦理与社会责任、提升技能方法的课程重视不足。在调研基础上,清华公管学院调整了原有的 MPA培养方案,强调“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 同时在课程设计中突出领导力的提升和全球视野的拓展。不仅增设了公共事务伦理课程,还进行了核心 课程改革,用公共价值、社会责任、职业精神引领课 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组;在能力提升方面,增设了 公文写作、公共演说、谈判技巧、公共危机管理等公 共事务实践技能课程;在领导力提升方面,在已有的 领导力课程外,增设了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西方公共 管理思想等课程和“对话杰出领导”专题,不仅从领 导技巧层面,更从治国理念、决策思维层面全面提升 学生的变革推动与决策判断能力;在全球视野领域, 除已有的中国外交战略与政策外,增设了国际发展 前沿课程和全球课堂(Global Classroom)——可持续 发展的综合方法,与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国际一流 院校共享课程资源,促进MPA课程与国际接轨。案例教学一直是清华MPA的特色。早在2004 年,清华公管学院就根据国际MPA和国内外MBA 办学经验,在国内率先成立专门的中国公共管理案 例中心,每年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共享若干 案例,并组织案例教学培训。2011版MPA培养方案 的整体改革对案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案例中心 每学期会向教师进行案例线索征集,为教师课程定制 中、英文案例和多媒体案例,既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 又促进了课程学习从知识吸收向能力提升的转化。2010年的MPA调研中,学生对“参与学院课 题”和“与导师之外其他教师交流”的满意度分别只 有36.02%和62.09%,远低于“课程学习”的92.42%0 深入访谈表明:MPA学生认为课程密集,在校期间 很难有时间旁听其他课程和讲座,几乎没有机会近 距离接触授课教师以外的教师,了解教师科研方向 和研究专长的渠道不多,生师互动非常有限。MPA 学生还提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需要同辈交流和 相互启发的,学术型研究生是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 实践体验,MPA学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需要理 论升华,如果增加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但上学期间接触最多的同辈除了一起集 中上课的MPA同学以外,就是课程助教和同一导师 名下的学术型研究生,生生互动也同样有限。2012年,清华公管学院进行MPA十年调研评 估,当时的MPA在校生对学生服务的满意度不到 50%,虽然学生服务与学生思想工作、集体建设、文 化融入内涵不一,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当时的MPA18学生期待学校更加重视他们这个群体。深入的访谈 分析表明,非脱产形式的学习使得MPA学生在学院 融入和对清华大学组织文化认可方面有待提升。在这两次调研之后,学院专门在学生工作体系 设立MPA工作助理,跟进MPA的班级建设,邀请更 多教师参加MPA学生活动;在入学时安排关于清华 历史与传统的讲座;在读期间组织MPA学生和学术 型研究生共同参与的读书会、师生新年晚会、师生体 育联赛、校庆院庆等活动,通过一系列集体建设与文 化融入活动,增加生师互动和生生互动,让MPA学 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可围绕活动产生的标志和 纪念、语言与文字、事务与活动等可见物像与行为所 传达的清华组织文化内涵叫 学院还对MPA学生开 放社会实践、就业引导等活动,让MPA学生进一步 体会到清华对学生的期望——具有领导力的未来社 会引领者、开创者、建设者。经过几年的努力,在 2015年的MPA-E十年项目评估调研中,MPA学生 对学生服务满意度上升幅度最大,对清华组织文化 的认同感也进一步加强。无论是“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育人模 式,还是加强生师互动、生生互动和清华组织文化的 融入,均是清华公管学院在对MPA学生群体进行深 入调研分析基础上的有效应对,是对清华坚持质量 第一、德才兼备育人传统的有效传承,强调的是公共 管理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完善的知识体系,更要强 化价值引导与能力提升,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 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国际认证,引入领导力与胜任力评估,检验 培养效果
清华MPA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因材施教的教 学模式等,获得了国内同行的认可。2006年在全国 首批MPA试点院校评估中获得全优评价,2012年 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为了在立足 中国国情基础上更好地借鉴国际MPA教育经验,清 华公管学院于2011年5月加入全球公共管理院校 联盟,也是国际公共管理教育领域最权威的认证组 织——公共管理院校联合会(NASPAA,原名为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Affairs,因清华公管学院等美国以外公共管理院 校的加入和申请认证,2012年更名为Network of Schools of Public Policy, Affairs,and Administration), 成为这一组织的首家中国会员单位,并在2012年 初,向NASPAA正式提出MPA项目的认证申请。经 过自我评估、实地考察等环节,2013年7月,清华 MPA项目成为美国之外全球首例通过NASPAA认 证的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项目。NASPAA认证强调使命导向,要求申请认证机 构证明其MPA教育与项目管理是围绕使命展开的。 如何证明清华公管学院的MPA教育是培养“引领国 家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公共事务领导者”呢?除了培养 目标明确对应的公共领导力(Public Leadership)之 外,沈群红等教师通过对教师、在校生、校友发放问 卷,在调研分析基础上凝练出9项胜任力①:第一部分,NASPAA对MPA要求的5项通用胜 任力(Universal Competencies):(1) 在公共治理中发挥领导和管理作用(To lead and manage in public governance);(2) 参与并贡献于公共政策过程(To participate in and contribute to the public policy process);(3) 分析、综合、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决策(To analyze,synthesize,think critically,solve problems and make decisions);(4) 清晰表达及应用公共服务视角(To articulate and apply a public service perspective);(5) 与多元的和变化的工作团队和公众之间进 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To communicate and interact productively with a diverse and changing workforce and citizenry) o第二部分,清华MPA与使命相关的2项特定胜 任力(Mission-specific Competencies):(6) 致力于实现公共价值,保持对具体状况的敏 感(To be committed to the public value and sensitive to the situation);(7) 管理复杂公共事务(To manage complicated public affairs) o第三部分,清华MPA教育中基于专业方向的2 项选择性胜任力(Mission-specific Elective Competencies ):(8) 管理和应对公共事务中的危机和紧急事件 (To manage and cope with crises and emergencies in public affairs);(9)管理公共组织创新(To manage the innovation of public organizations )0公共领导力与9项胜任力概念的引入,不仅要 在NASPAA认证过程中证明清华MPA项目的课程 与各个培养环节对学生的公共领导力与9项胜任力 提升有所贡献,更要在认证后持续进行MPA学生的 公共领导力与9项胜任力评估。在2013年7月通过NASPAA认证之后,清华 公管学院从当年开始实施新生进校时公共领导力与 9项胜任力自我评估,及时向学生反馈其个人的评 估情况及班级总体情况;同时向学院有关任课教师 反馈班级的总体情况,鼓励教师把课程相关的胜任 力及公共领导力提升适当纳入课程期末成绩评价 中;在学生毕业前夕完成在学期间公共领导力及胜 任力提升的评估问卷。第一批接受入学自我评估的 2013级MPA学生最早于2016年1月毕业,目前已 完成毕业生评估问卷,统计分析正在进行中。公共领导力与9项胜任力评估机制的建立,不 仅把清华MPA项目的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与各个 培养环节中,更有利于学院及时准确评估MPA项目 在招生录取、教学培养及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成效和 不足,为MPA项目改革提供参考。
四、校友服务,有效延伸学术资源,助力校友职 业发展
从第一届MPA开始,清华公管学院都会在MPA 学生毕业时召开座谈会征求大家对学院教学和服务 的意见,以便反馈到培养方案的改进中。之后,逐渐 完善成毕业调査问卷。学院还专门在2012年和 2015年组织了 MPA十周年调研评估和面向各地中 高级公共管理人才的MPA-E项目十周年调研评 估,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査、实地座谈和个别访谈 等方式对项目进行总结和反思,在招生、培养、管理 和服务等方面形成改进建议,并逐步落实到人才培养 的各个环节中。在通过毕业生调研反馈并改进培养 环节的同时,清华公管学院还投入力量,根据毕业生 需求,延伸公共管理教育资源,做好MPA校友服务。从毕业座谈到后期的项目评估,MPA毕业生对 学院期望最多的是能够延伸学习平台,实现更广泛的学院内外资源共享,为校友职业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 其中“举办讲座报告”和“设立科研分支机构/合作开 展课题研究”是MPA毕业生需求最多的2个选项。为回应毕业生“举办讲座报告”和“合作开展课 题研究”的需求,更好地服务校友,自2006年开始, 清华公管学院与各地MPA校友合作组织“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高层论坛”,根据举办地政府提出的公共治 理问题邀请学者和校友进行前期调研,形成论坛主 题报告和讨论议题,迄今已举办十届,历届主题报告 包括:社会公平与公共管理创新、新昆明建设与新公 共管理、区域发展与公共管理创新、和谐发展与社会 管理创新、城市成长与政府创新、灾后重建与转型发 展、城市治理与区域发展、新常态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等。经过10年的积累,以公共管理领域学者、政府实 践者、MPA校友为参与主体的高层论坛已成为清华 大学公共管理教育联系地方政府、促进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进一步服务地方的品牌活动。在2015年的MPA- E项目十周年调研评估中, 校友对高层论坛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一“沟通平 台迫切需要”,“高层论坛相当于召回制度,定期与老 师、同学们见面,发布内部的新观点”,希望“高层论 坛的次数可以更多一些”,还“可以小型化、异地化, 多些学术交流”。此外,毕业生还对学术资源延伸提 岀了更多期望,希望“毕业后的学习资源一直能跟踪 共享学院)推荐一些公共管理的书,,、“发学术成 果给大家看”、“利用高科技(讲座视频、在线课程、教 材、PPT等)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不仅要了解讲 座信息,更希望看到讲座内容,可以把讲座PPT、音 频、视频挂在网上”。为此,清华公管学院在完善校友 信息库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将信息与学术资源整合 列为下一步的校友服务重点,拟通过网页建设和校 友APP在查询学院动态、讲座信息、校友信息的基 础功能之外,提供査询教师最新学术成果、浏览讲座 视频剪辑的功能。毕业并不是公共管理教育的结束,清华公管学 院期望通过线上线下的沟通平台建设,有效延伸学 术资源、加强校友交流与合作、助力校友职业发展, 实现学院与MPA校友的共同进步。
五、结语
现任清华公管学院院长的薛澜教授曾经撰文指20出新兴的中国公共管理教育应勇于面对现实,“用一 种积极的态度接受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对公共 管理领域的冲击,在有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正视 这些新发展,认真研究如何驾驭这些新的全球性的 发展动态,中国就有可能在公共管理教育的领域实 现跨越发展,建立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知识结构和 课程体系,迎接新世纪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叫清华 公管学院正是积极应对挑战,从培养目标定位,到培 养目标导向的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配套,再到毕业 时的培养效果检验——公共领导力与胜任力评估, 在MPA教育的全流程适时组织教师进行专项调研, 从学科使命和育人责任出发,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规 律、教学模式与效果检验,希望我们的MPA教育更 符合育人规律和中国管理实践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的需求。学院还将清华校友服务的优秀传统引入 MPA教育,延伸MPA教育的学术资源,助力校友职 业发展,在国际视野、中国特色之外,打出清华品牌。目前我们的探索和实践还需要不断完善,期待 通过我们的努力,进一步推动中国公共管理教育的 发展,迎接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现代化、全球竞争加剧等管理实践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 薛澜,彭宗超.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行政管理教育发展 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0(12): 46-52.
[2] 薛澜,赵纯均,赵劲松.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发展公共管理 专业硕士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3):61-63.
[3] 薛澜,彭宗超.国外MPA教育模式比较分析[J].学位与研 究生教育,2001(2-3):46-51.
[4]薛澜.从MPA看屮美高等教育的差异[J].民主与科学, 2001(6):3-6.
谢矜;彭 宗超 清 华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