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MPA论文 > MPA财政管理论文 > MPA教育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嵌入机制研究

MPA教育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嵌入机制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10-16 14:03|论文栏目:MPA财政管理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1016,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10-16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MPA财政管理论文文章《MPA教育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嵌入机制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随着我国 MPA 教育的深入发展,MPA 教育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上的优势为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提供了借鉴吸收的基础,更 为 MPA 教育嵌入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能。在以师资和学生为核心的主体嵌入模块和以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内容嵌入模块的保障下,通过嵌入制度平台的构建,MPA 教育嵌入机制将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变革的新突破口。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MPA 教育;嵌入式教学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国家治理对于专业化、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国内高校人才培养存在地位尴尬、发展缓慢等问题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本文拟深入研究探索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 MPA 教育嵌入机制,为进一步深化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一些尝试。

  一、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的 “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 “国标”)明确指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对照这一标准,目前国内高校的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在招生就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都存在不少问题与缺陷,与国家标准中规定的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距。
  1.招生就业遭遇尴尬,亟须破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行政管理专业在我国普通高校进行招生已走过近30年的历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提出更是将以行政管理为核心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无论是从招生层面还是从就业层面,公共管理类专业都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境地。首先,从招生层面看,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无法在第一志愿中招满,只能靠接收调剂维持正常的招生工作。教育部近年来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撤销本科专业的结果显示,公共管理类专业是所有撤销专业中占比较大的专业。其中,2013年全国共有2所学校分别被撤销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5 年 全 国 共 有 4 所高校被撤销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此 外,2005年教育部重新通过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将调整专业设置条件的权力下放给高校,自此国内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实施了本科生转专业政策,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提出转专业申请。其次,从就业层面看,从2015年发布的 《中国高校本科113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中可以看出:在113个本科专业中,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中排名最靠前的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位列第63位;其次是行政管理,排名第70位;公共事业管理则位于第90位。公共管理类专业总体上处于中下游。2014年10月,在教育部公布的近两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被 亮 “红 牌”的15个专业中,公共事业管理位列其中。而就业较为对口的、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的公务员招录专门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进行招聘的岗位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拥有公共管理类专业背景
的各个层级公务员队伍的严重缺失。
  2.理论教学限于传统,亟待创新。目前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理论教学总体上仍然限于传统,具体表现为:(1)课程设置规划不尽合理,以政治学、行政学、政治思想史、行政学说史等课程为代表的理论性课程较多,这主要是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原属于政治学的二级学科,政治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其教学内容设计以理论教学为主,而以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等课程为代表的核心课程存在重叠和交叉;(2)专业教材内容与形式均有不足,理论知识 “就理论谈理论”,缺乏引发思考的逻辑过程,教材形式千篇一律,缺乏适应不同需求的多样性;(3)理论教学手段和方法传统、单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自身的应用性特征对教学手段尤其是理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丰富化提出了客观要求,但现实中的理论教学手段和方法仍属传统的讲授法,以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为代表的启发式教学手段的使用极其欠缺,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实践教学缺乏应用,尚需提升。目前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面临着艰难的困境:首先,实践教学大纲的设计难落实,受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实践教学内容在多数高校都流于形式,有较大的随意性,执行难度相当大;其次,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合理,实践教学方
式方法的规律性尚未引起高校的重视;最后,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不完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普遍较为落后和紧缺,多数挂牌的基地仅仅是名义上的,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此外,围绕实践教学进行的评价制度等制度保障不健全,与理论教学相比较,教师实践教学考核所占比重太小,工作量太大,导致教师在精力上与心理上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最终效果。
  4.毕业实习流于形式,有待规范。由于毕业实习的弹性较大,在缺乏实习基地的条件下,实习单位更多是由大学生自行确定,一旦缺乏相关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毕业实习势必会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从实习单位的角度看,实习单位很少会把毕业实习看作一项实际的工作,实习过程中几乎不会把具体的实际任务交给大学生,大学生无法接触到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也就直接影响了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实习的质量和效果还取决于学校制度的保障、指导教师的指导、实习单位的配合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二、MPA教育嵌入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无论是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是公共管理硕士的专业学位教育,都应转变培养思路和理念,探索一条公共管理教育体系的 “合作共治”之路。作为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专业学位教育,MPA 有着得天独厚的潜力和优势。同时,拥有 MPA 学位授权点的国内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公共管理类的本科专业,这更是为两者的合作共治提供了先天的基础条件。 
  1.培养目标嵌入的可行性。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提出,要 “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与 “国标”中关于培养目标的内容表述对比后可以发现,两者拥有:相同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力要求,无论是公共管理类专业还是公共管理硕士,均要求培养对象掌握公共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方法技术与技能能力;相同的素质素养要求,两者均要求培养对象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基本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略有不同的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对象是尚未工作的本科生,而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对象多为拥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公务人员,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相对更高。由于 “国标”关于专业人才的目标表述较为笼统,只规定了公共管理大类的 “类目标”,并未规定具体的专业目标,因此 “国标”又指出,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在对区域和行业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为导向,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准确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这就给予了各高校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培养目标的较大自主空间。也正是这一空间,为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关于 “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的目标嵌入至各高校具体专业目标提供了可能。尽管两者的培养对象不同,但拥有 MPA 硕士授权点的高校完全可以在 “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出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具体目标,尤其是可以在 MPA 教育的 “应用型”导向上下功夫,将 MPA 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突破口。
  2.课程体系嵌入的可行性。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涵盖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多个本科专业,所以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由不同的模块和课程构成的,但从核心课程的角度看,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指导性方案中建议的核心课程与国内大多数知名高校的核心课程 (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3.教学方式嵌入 的 可 行 性。目 前 拥 有 MPA 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国内高校绝大多数都建立起了“双师型”导师队伍,不仅选聘具有丰富公共管理经验的公共部门资深管理者加入 MPA 师资团队参与教学、指导等工作,还积极为校内 MPA 专职教师创造机会,与公共管理实践部门展开合作,丰富教师团队的实践知识,改善 MPA 传统师资队伍 “重理论研究、轻管理实践”的局面。[2]在具体教学方式的选择与使用方面,MPA 教育强调适应专业学位特点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更是定期召开 MPA 核心课程或方向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并组建成立案例中心,加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学生欢迎、效果明显的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如此,部分国内知名高校还在积极探索调研式教学、交流式教学等全新教学方式,实现面向应用的多元教学方式。MPA 教育多元化新兴教学方式是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必然结果,更为积极探索并构建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无论是本科生培养还是 MPA 研究生培养,教学方式的使用却是相通的,通过 MPA 多元化教学方式来引领甚至嵌入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完全可行。
  4.实践能力嵌入的可行性。由于 MPA 研究生生源主体主要是公共部门在职人员,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部门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国内各 MPA 培养单位大多数都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建立了特色实践基地,这些实践基地成为高校与政府合作模式的有益探索。实践基地建设则为在 MPA 教育与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良性互嵌机制提供了基础,搭建了平台。拥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校可以依托 MPA 教育实践基地的平台,在 MPA 研究生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之间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实现深度融合互动。

  三、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 MPA教育嵌入机制

  嵌入性是美国经济社会学家波兰尼等人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 “社会化不足”等问题而提出的概念。目前,“嵌入性”理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学、组织管理乃至教育学等学科中。嵌入性理论研究的是主体行为与主体所处环境的关系,对于处于同一个组织环境下的主体而言,嵌入性理论从本质上讲揭示的是这些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由于 MPA 教育培养单位尤其是高校在 MPA 研究生培养和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 “两张皮” “各自为战”的低效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反映的都是主体间的 “割裂”问题,因此嵌入性理论可以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依据。本文尝试提出拥有 MPA 硕士授权点的高校应积极探求在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将 MPA 教育有针对性地嵌入到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之中,从而实现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双向培养目标,构建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 MPA 教育嵌入机制,具体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 MPA 教育嵌入机制的目标是构建一个 MPA 教育嵌入制度平台,平台由主体嵌入模块和内容嵌入模块两大模块构成。
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 MPA 教育嵌入机制
  1.主体嵌入模块:人才培养过程的主体嵌入。主体嵌入是指将 MPA 教育中的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通过制度平台嵌入至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打通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和 MPA教育。MPA 教师主体根据实际需要在本科专业教育和 MPA 教育中选择性地使用相同的教育教学模式,MPA 学生主体则根据现实条件参与本科专业教育过程,最终实现 MPA 学生和本科专业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和 MPA 教育过程中,国内多数高校基本上靠的都是同一个师资队伍,也就是很多情况下同一位教师同时承担本科生和 MPA 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但在本科生和MPA 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却又分别使用着不同的教学模式。这不但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还降低了教学过程的效率,因此,师资队伍应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教育和 MPA 教育之间实现整合。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和 MPA 的教学对象存在身份、经验、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有所区分。有鉴于此,主体嵌入模块在师资与学生两大主体上应构建三大机制:(1)师资整合机制。拥有 MPA 硕士授权点的高校应以教研室或系科为单位组织相关师资队伍从制度上论证设计本科专业教育和 MPA 教育共享的教育教学模式。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可行性,整合后的教师主体可以尝试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和 MPA 教学中实现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共享。只承担本科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在制度保障下借助 MPA 教育的优势提升自身能力,而同时承担两类学生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在制度运行中分享经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的发展。(2)学生共享机制。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在理论素养基础、专业知识积累以及学习方法使用等方面拥有优势,但缺乏相当的实践经验;而 MPA 研究生则在公共部门的工作实践方面拥有直观的感受和丰富的经验,但在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这为两类教育对象群体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拥有 MPA 硕士授权点的高校应通过制度手段为两类教育对象群体之间搭建中介和桥梁,完成常态化制度层面的衔接,构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资源共享机制,将各自的优势资源通过制度平台进行共享,尤其是可以在部分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中通过专业见习、社会实践、专题报告、经验分享等方式灵活地将 MPA 学生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引入本科生教育,甚至吸收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 MPA 学生主体直接进入课堂教学。(3)师生互动机制。受制于大班教学、学生基础不牢、主动性较差等因素,本科生的学生主体性教育是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的,很大程度上需要在师生互动机制的保障下渐进性地实现。MPA 教育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的 “合作式参与”,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决策模拟等新兴教学方式方法在互动中完成教育过程。尽管国内已有部分知名高校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尝试,但总体上更多的国内高校在本科教学中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拥有 MPA 硕士授权点的高校应首先将教育部倡导的案例教学模式真正地贯彻落实,按照严格的案例教学要求探索和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一模式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嵌入至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学过程之中,尤其是构建以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决策模拟等新兴教学方式方法为代表的师生互动机制,通过该机制最终实现学生主体性教育。
2.内容嵌入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质嵌入。内容嵌入是指将 MPA 教育中优势的、适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能力等内容通过制度平台嵌入至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打通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教育和 MPA 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标、课程、方法等重要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应系统地呈现在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以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要素,内容嵌入模块拟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设计完成 MPA 教育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嵌入。(1)培养目标嵌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向。首先,运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与 MPA 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起来,从而构建 “基础能力塑造-实 践 应 用 训 练-领 导 视 野 提升”的目标层次体系,延伸应用型人才的地位和内涵,尤其是对领导人才和领导能力的重视理应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其次,除了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进行延伸之外,还应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进行拓展,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具有国际视野及战略眼光是对公共管理者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的必然要求[3],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也应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作为新的突破口,用国际化的视野和战略指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招生来源、输送学生等方面的建设。(2)课程体系嵌入:公共管理案例库的资源共享。除了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积累之外,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还应最大限度地吸收和运用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同时将公共意识和公共伦理融入课程体系。为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截至目前,教育部已成功建设并运行了16个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中国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案例中心是其中运行效果最好的案例中心之一。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教学尚未有国家层面统一的案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国内不少知名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已经开始展开了公共管理学科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与 MPA 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之间合作互动的实践探索。这一实践探索同样适用于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与 MPA 教育之间,而打通这两者的最为恰当的中介和纽带,无疑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案例库资源及其教学体系。由于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学内容较多、学习周期较长,因此必须组织教研室或系科的师资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方式研究论证课程体系的修订与调整,将确实适合进行案例教学的内容通过制度予以确认,进而以此推动课程体系改革。(3)教学方法嵌入:案例教学的全面渗透。随着案例教学法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案例教学对包括各个类型和层次在内的教育理念、内容、过程和效果产生了革命性的深远影响。由于案例教学无论从理念思路还是方法操作方面都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较高的难度,因此国内将案例教学真正融入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甚至 MPA 教学的高校并不多,掌握这一方法体系的教师也少之又少。拥有MPA 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本校师资队伍在案例教学学习、培训和应用方面的支持力度,在案例教学全面渗透战略的引导下根据自身优势特色循序渐进地将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技术融入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由于 MPA 研究生的规模较之本科生更小,小班教学为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条件,因此将案例教学方法嵌入本科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可行性有选择性地进行。(4)实践能力嵌入:见习实习基地建设中的政校合作。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尚未就实践教学环节在 MPA 教育与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之间建立联系,多数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各自为战的“两张皮”现象,即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与 MPA 实践教学分别各自独立运行,这不但造成了实践教学资源的浪费,也没有将这一宝贵的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和开发。拥有 MPA 学位授权点的高校应在大力发展和建设 MPA 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并积极探索通过 MPA 实践教学基地带动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基地的可行性与运行机制,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本科生与研究生不同的差异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进而将两者加以整合,尤其是与 MPA 学员所在单位之间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构建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新型政校关系。
 

参考文献:

[1]乔运鸿,张华荣.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价值、困境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9):47-49.
[2]董克用,许光建,王春.立足实践 坚 持 创 新 构筑有中国特色的 MPA 人 才 培 养 模 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4-9.
[3]张再生,张廷君.基于中国公务员能力素质结构模型的课程体系再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8):42-47.

徐 自 强,王 维 先        曲阜师范大学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MPA教育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嵌入机制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MPA财政管理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