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6-26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MBA学位论文文章《如何写一篇好的MBA论文(满满的干货)》,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首先,什么是MBA。MBA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但是与一般的硕士学位又是有所区别的,前者更加注重实战性,后者偏向学术性。所以MBA的教育目标也很明确:MBA是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大多数大型企业的高管至少有5层以上是要进修类似学位的,因此这也是个人未来跳槽晋升的一个很好的凭借。
MBA学位固然令人垂涎,但完成学业的最后一part---论文撰写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许多人不知道要怎么写好一篇颇具专业性的工商管理学硕士论文,这关乎两个方面,良好的自身素质为其一,而对的好的导师则为其二。
一般情况下,论文的大致结构可大致如下:论文选题——论文的意义和作用——论文结构——研究过程——研究结果。首先说选题部分,论文选题论文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研究过程,如果能够以自己的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可以得到更大的收获。因此,在着手写作之前,应该明确:我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进行研究?有了回答之后,后面论文的进展至少可以保证有了骨相。围绕MBA的特点,可以选择的方向大致有:战略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企业文化、营销管理、产业集群发展、民营企业管理、产业发展管理、循环经济、城乡经济发展、银行管理、商业模式发展、自主创新、供应链研究、电子商务、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发展等,根据专业选择适合和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此处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要!千万别!为了让自己的文档看起来高大上而设计一些自己不熟悉的主题。
其次是论文的意义和作用,这其实是论文结构中的一部分,但是此处偏执将其单拎出来,所为何。论文的意义和作用是整篇论文的中心思想,当你明确了这一要点之后,你会顺着这个目标去做补充和完善,让论文的内容更为充实和具体,如要说这一部分在论文中的地位的话,可以说是根,明确这一部分之后,基本上就可以实现根正苗红了。
再次,论文结构。合理明确的选题让论文有了骨相,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有具体的骨架,即论文框架支撑起整篇文章。任其成形。论文的结构一般是按照分——总的结构展开,摘要——引言——理论分析——现状——案例分析——结论,这些只是大概和保险结构,根据主题来定,其中的大小标题都是相互支撑的,一般情况下是小标题论证和支撑大标题,一定要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研究过程一般而言,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七个步骤:选定主题—划定研究的基本范围;锁定焦点—理出要研究的关键问题;设计研究方案—用什么方法、指标;收集资料—进行实际调查;分析资料—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处理资料;解释结果—从资料分析中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最后,结论。结论是对MBA论文主要研究结果、论点的提炼与概括,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使人看后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
撰写MBA论文说难不难,说简单那一定是假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在课业期间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论文是一定必须要写好的,不然多浪费MBA和RMB。
在选题时,一般都是让同学介绍他们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然后看可以从哪些理论视角切入。但有些同学公司运行得四平八稳,员工、客户、政府、家庭方方面面都没问题,没问题还怎么写?后来突然意识到,这样的同学其实很难得,他们的工作经验实为宝贵的人生财富,可以用来:(1)完善理论;(2)丰富理论。
诸如XYZ模型(Xi -> Yj -> Zk),理论上的完善包括:补充遗漏的前因变量Xi;发现X的前因变量A;发现X、Y之间的中介变量M。比如,有C同学发现“嫉妒”在职场中广泛存在并会影响印象管理策略的使用。而印象管理方面的理论文献在这一块几乎没有涉及。因为发现了“嫉妒”,连带想起天主教的“七宗罪”,佛教《大乘百法明门论》里面的根本烦恼、随烦恼,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的道德情感,马丁·塞利格曼在“Character Strength and Virtues”(品质强度与美德)一书中提到的多种积极情感、心理学里面的基本情感,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论语》中提到的情感,等等,这就发现了一个广阔的理论拓展空间,不仅适用于印象管理、影响策略,还可以用到领导力、沟通等一般管理、组织行为的多个领域。针对这些不同的情感,如何尽量避免某些情感的出现,如果出现了又该怎么办?如何培养、塑造某些情感?作为个人可以做些什么?部门、组织又可以做些什么?皆可深入探讨。
针对XYZ模型,理论上的丰富在于让模型变得有血有肉,可以被观察、体验和操作。一个人拿到理论模型,究竟该如何应用?如何根据情境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好比舞剑,同样的一把剑,善于舞剑的和不善于舞剑的,舞出来的效果当然差异极大。赵扬《唐太宗》里写到某次活动大家伙儿请突厥可汗舞剑,舞毕,刺史冯智戴作诗一首:
千年后的今天,透过这首诗,似乎也能感受到舞者剑法的超绝灵动和逼人气势。同样的,面对一个管理学或者组织行为学模型,顶尖高手的操作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不亲自演绎,他人无论如何难以设想。
诸如XYZ模型,如果前因变量Xi(i=1,2,...n) 只是概念,尚无完整问卷,那么,同学可以搜集自己观察体验的各种成功案例Ci(i=1,2,...),每个案例整理出相应的有效对策Tj (j=1,2,...),看每个对策对应哪一个或哪一些Xk (k=1,2,...),最后把这些对策汇总起来。也即,某一对策Tj可能对应好几个Xk,也可能一个Xk包含了好几个对策Tj。【问题: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异?】
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要选择某个案例?它的特殊贡献在哪里?是否需要按照某个框架、逻辑来对案例进行分类?比如Mayer & Davis (1995) 组织信任综合模型里面提到“能力”,而能力各式各样,如果每个案例至少展示一个独特的能力,汇总起来读者对“能力”就有了全面了解。案例在展示“能力”的使用时,可以细致描写操作过程,便于他人模仿——培养MBA的目的在于打造第一流的管理者,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应该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才是理论解释。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和培养普研、博士生的目的相当不同。当然,论文还是得解释,为什么这是“最佳”实践?怎么证明取得的成果主要是由前面的操作带来的?要解释,最好使用专业术语和理论(但这样的理论是否存在是个问题),引用理论文献(论文、专著、教科书)、古代经典、名人名言予以佐证;但MBA论文应该允许作者使用没那么科学严谨的语言来解释。
这次有一位Z同学,行事风格很有道家风范,于是总结出五条:积极主动;充分利用非正式场合;注重细节;发展共享关系;关心间接利益相关者。这些也许还不够全面,但处于实践第一线的人会立即意识到这五条的重要性,侧面迂回,柔中带刚,可以配合正面强攻,甚至起到正面强攻起不到的效果。第一条,积极主动(Be Proactive),对应的是时间。走在时间前面,未雨绸缪,万一遭遇意外,也有足够的时间充容应对。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第二条,充分利用非正式场合(Informal Places),对应的是空间。非正式场合,没那么多心理戒备,容易掏心窝子。稻盛和夫:“能在酒桌上解决的职场问题,就不要放进会议室。”第三条,注重细节(Detail),既对应任务,也对应关系。任务会影响关系,关系也会影响任务。周总理:外交无小事。显然,这里的细节指的是会产生重要影响但很可能不被充分重视的细节。一个人精力不济时常常无法顾及一些重要细节,结果影响了任务的开展和彼此的关系。第四条,发展共享关系(Communal Relationship),对应的是我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类型。生意场上,跟客户、供应商之间是交换关系(Exchange Relationship),必须得到尊重;如果配上没那么功利的共享关系,会使彼此的关系升华到特殊高度。第五条,关心间接利益相关者(Indirect Stakeholder),关心利益相关者的生态,关心他们的家人、朋友、客户等等。从工作嵌入(Job Embeddedness)的角度,这样做的结果会在我和某利益相关者之间发展出更高强度的链接,也有助于从多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施加影响。——跟这位Z同学讨论多次,终于总结出这五条。心想,太不容易了,就凭这五条,答辩的时候评委们也应该给这位同学一个像样的分数了。
这次指导的几位同学,有些同学愿意中规中矩,应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比如S同学写了员工投入(Employee Engagement),K同学写了团队有效性(Team Effectiveness);还有些同学愿意在选题方面更加灵活些,比如:
L同学运用攻击行为模型解读他们公司的“挑战型文化”。该文化本来是想帮助其他同事提出更高的目标、达到更高的绩效,结果一不小心成了人身攻击,导致了相互怨怼、报复和大规模离职。这里要感谢评委提出的一个疑问:如何看待尽可能性说服模型的中心路径与周边路经在其中的作用体现。结果在跟同学讨论时感觉发表在顶刊AMR上的模型(Douglas et al, 2008)不够简洁。如果说态度(Attitude)包括认知(Cognition)、情感(Affect)、行为(Behavior),彼此相互影响,如果把行为当作最终结果变量,可以有两条路径:(1)认知 --> 情感 --> 行为;(2)情感 --> 认知 --> 行为。前者通过表达的内容来影响对方的情感最后影响行为,是所谓中心路径;后者通过表达的形式来影响对方的认知最后影响行为,是所谓周边路经。但Douglas等偏要把“态度”拉进来,逻辑上不通;而且就算逻辑上OK,弄出三条路径,却忽略了另外三条。就好比小王一家有小王、他太太、他女儿(暂不考虑其他人),想要影响女儿,可以是小王影响他太太,然后太太影响女儿;也可以是太太影响小王,小王影响女儿(暂不考虑小王和他太太同时对女儿施加影响)。作者非要这样:小王影响太太,太太影响“全家”,“全家”再影响女儿。这个“全家”已经包含了女儿,再去影响女儿,这个逻辑上就有问题了。所以,顶刊上的文章也不必太过迷信。
Y同学写的是影响策略,如何通过影响策略驱动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同事共同解决突发事件。这个题目上一届有同学写过,评委挺喜欢;Y同学在此基础上做了拓展。本来只要拷贝上一届同学的做法即可,但Y同学写完之后将论文给了一位在社科院工作的亲友看,亲友提醒到:影响策略是个人层面的事,为什么在对策那一章提到了部门或组织层面的对策?逻辑上不够自洽。后来想到了悖论理论(Paradox Theory)和领导替代,几个因素共同促进了绩效的达成,虽然某个因素可以在其他因素不到位时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但不能充分替代,仍然需要其他因素做好自己。因此有必要在个人因素之外完善部门和组织因素。答辩时有评委指出,可以弄一个模型出来。本来,影响策略这一块就没有一个像样的模型。去年还是突发奇想应用了MARS模型(M,动机;A,能力;R,角色感知;S,情境因素,这四者决定了绩效)来帮助分析。这次因为评委做了这个提醒,赶紧的讨论了一下,基于MARS模型整出了一个模型,感觉不错。
H同学写的是领导替代(Leadership Substitute),配合总经理做到她做不到的。利用Gary Yukl的有效行为量表发现总经理领导行为的不足,看可以从哪些地方配合,可以配合的地方是不是有了替代,有了可以怎样做得更好,如果没有又可以如何。
有一位Q同学因为不断出差、加上新添了娃,实在来不及写,只好延期了。
其一,有评委严厉批评某同学的文章有损国企形象并让该同学延期答辩。因为该同学写的内容揭示了国企里面某些人浮于事见怪不怪的怪现象。我想说的是,这位同学能把切身经历写出来本身就是一个贡献,更何况还有理论上的贡献。其实,人浮于事不只发生在国企,也发生在其他企业;不仅发生在工商业领域,也发生在诸如大学、医院、政府等各种组织机构;不仅发生在中国,也发生在国外;不仅发生在当代,也发生在过去和未来。该评委为何扣上这么一个大帽子让人匪夷所思。照此逻辑,是不是可以说这位评委对我党我国政府有智慧有决心面对解决人浮于事等现象缺乏起码的信心呢?况且毛主席说过,要“批评与自我批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都不知道事实是什么,又如何批评与自我批评呢?无视事实掩盖事实难道就好么?如此,已进入瘆人恐怖的文革对话模式。
其二,创新难。写好一篇论文,就如同做好任何其他事情一样,需要创新,也需要执行力。绝大部分人是这样:有创意的执行力不够,有执行力的创意往往不够。既有创意又有执行力的人少之又少。有的组织善于创新,有的组织善于执行。在善于创新的组织搞执行,会被认为没有创意;在善于执行的组织搞创意,会被认为不严谨。文化的维护与传承实际上是通过每个具体的人来维护的。呆在一个组织里,人家搞创意你非要搞执行,人家强调执行你非要弄什么创意,跟人家格格不入,就做好被怼的心理准备吧。
另外,评委不一定熟悉所有的主题,未必能发现某些论文的闪光点。某教授对她的学生说,这篇论文写得很好,但只有熟悉该领域的教授才能欣赏。某教授:博士论文答辩评委们很少歧见,MBA论文答辩众说纷纭。毕竟,教授们都受过专业的研究训练,是科研方面的专业人士,专业人士看博士论文,当然一看一个准,而且能够达成共识;MBA论文旨在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但评委们在解决现实问题这一块受到的训练足够吗?最近有一位研究幸福学的国外教授年纪轻轻就不幸自杀,此前哈佛商学院闻名全球的波特教授开的公司倒了,为什么?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区别何在?
想到四点:一是知行的分合,搞理论强调的是知,实践强调的是行;二是专才与通才,搞理论专才即可,从事实践却需要通才;第三,实践需要观察和体验,研究只需要观察甚至只需要间接观察,即通过他人或仪器来观察;第四,科学研究,其理论必须符合科学范式;实践如果需要依据理论,这个理论可以是科学范式以外的表达形式。比如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毛主席研究《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就能打仗,顶级中医师根据《黄帝内经》可以看病,这些经典的表达形式足够科学么?通往真理的道路只有科学一条么?况且还有直觉呢?科学的建立始于对物质的研究,面对复杂的生命现象、心理现象乃至心灵现象,常常捉襟见肘。而管理的实践却偏偏不止于任务——任务是科学的强项,管理的实践还牵扯上了人,牵扯上了生命、心理与心灵,对此科学是不是应该谦卑一点点呢?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如何写一篇好的MBA论文(满满的干货)》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MBA学位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