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基于叙事干预视角的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

基于叙事干预视角的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

时间:2020-09-27 09:09 | 栏目:汉语言文学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27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汉语言文学文章《基于叙事干预视角的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文是一篇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本文基于“叙事干预”的分析模型对《劫余灰》这部小说文本进行了解构。基于这一理论工具,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形式分析和风格研究,从整体上描述小说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上的特征。本文的研究认为,《劫余灰》小说文本表现出明显的“叙事干预”特征,既有对叙事权力的自我限制,又有叙述者主体意识的明显张扬,这两者之间一直保持着动态张力。这一特征说明,在清末民初中国传统小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小说叙事主题的转型滞后于叙事形式的变化,这是现代小说过渡期的一个明显特征。此外,社会文化语境以及作者的伦理立场会投射到小说文本中,或隐或显地干预了叙事主题、叙事意图以及叙事策略和技巧。

绪 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随着叙事学成为国内形式文论的一门显学,学术界建构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叙事诗学的愿望就日益迫切。后经典叙事学的文化转向,让形式与文化的结合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一种趋势。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小说成为“文学之最上乘”,走到了文体地位的中心;小说理论的繁荣与地位的提升同步发展,新旧小说功能对比和中西小说叙事技法比较的理论比比皆是,但是居于话语霸权地位的是“小说工具论”观点,蕴含着这一时期作者忧国忧民的深重忧虑、创新求变的政治诉求和文学变革的强烈动机,这些因素深刻影响了小说的形式特点、功能定位和创作实践;清末民初小说的古典形态出现了转变,说书人话语风格逐步弱化,故事主题和叙事技巧在发生变化,章回体小说“分回立目”程式化特征的辨识度也在下降。这一时期的小说文本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社会文化方面都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其文本的形式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清末民初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发轫期,传统小说以新的面貌开启了与西方小说正式而全方位的对话。晚清堪称“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最繁荣的时代”①,“晚清时期可以专门划作中国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的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②。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小说“在古今中西的文化与文学碰撞中进入了一个‘变体时期’③,在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④。这一过渡时期“是中国文学整个发展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在中国文学旧与新的变革和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间铺设了一条桥梁,其作用和价值不可忽视”⑤。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为繁复的题材和复杂的社会生活所决定,不是过去的形式所能容纳下的”⑥,文学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已经非明显,“就叙事形式而言,中国传统小说到本世纪初已不得不变”⑦。传统小说处于这样一个文化碰撞、社会转型的时期,其叙事模式变化的内外部条件已经逐渐成熟。本研究主要探讨清末民初的小说转型这一现象。西方文学引进古代小说发展的进程更加复杂曲折,处于中外文化激荡下的小说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叙事模式呈现出复杂的文本特征,成为文本理论和叙事理论研究的资源富矿。传统文化的没落与文学求新求变的主张之间一直保持着一种张力,使得清末民初这一短暂时期成为近代小说形式研究的重要阶段,在中国现代叙事诗学建构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另外,小说脱离了传统小说“小道、末技”的非主流地位,从“诲淫诲盗”的“睡媒之具”到“启智、富民、强国”的改革利器,小说的“功利性”和“工具性”特点被充分放大,小说地位的突变蕴含着强烈的时代诉求和政治话语。在这种政治文化环境里,小说作者的创作动机、叙事意图和叙事主题不可能不带有浓烈的时代色彩,小说叙事转型的复杂性显而易见。
二、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 1898-1918 年间的小说文本。将 1898 年作为小说研究的起点,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 1898 年之前的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出版平台而言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因而将研究时间前置意义不大;二是 1898 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年份,例如戊戌变法失败,严复出版了《天演论》、梁启超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发行等等,这几件大事使这一时期处于文学史上的分水岭和里程碑地位。关于研究的终点,本文以五四运动发生前的1918 年作为传统逝去的尾声。这一年,鲁迅的《狂人日记》横空出世,一改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被视为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因此,基于粗略的时间划分标准,本文将 1898-1910 年作为第一阶段,期间出版发行的小说称为“晚清小说”;1911-1918 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出版发行的小说称为“民初小说”,更多时候使用了“清末民初小说”这一笼统的说法。本文在选择文本研究的时候有所侧重。清末民初小说种类较多,篇幅不一,著译共存;小说的质量更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既有四大谴责小说这些成就卓越的作品,也有政治小说那样的粗浅篇章;有动辄上百回的长篇,也有被讥嘲为“开口便见喉咙”①的丛残小语等等。基于此,本文选择艺术价值较高的、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创作小说以四大谴责小说以及梁启超、吴趼人、李伯元、徐枕亚、包天笑等人的小说代表作为主。本文所指的翻译小说是指这一时期外国小说的汉译本,文本来源以“林译小说”、周瘦鹃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集》以及胡适的《外国短篇小说集》为主,另外吴趼人、梁启超、周桂笙、包天笑等人的部分译著也是重点研究的对象。鉴于“在大部分晚清小说作品中,叙述方式的变化局限于一部分最优秀的小说”②,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都是该时期叙事艺术水准比较高的、更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小说。另外,本文是以“叙述者”的“叙事干预”为研究对象,因此文本的选择不限文白、长短、著译之分。本文聚焦新旧交替、中西文化激荡下的二十年左右时间里代表性的小说文本,以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为研究对象,对其形式特征和变化规律做出分析、阐释。在大量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改变这一时期文本分析相对不足的现状,进一步丰富文本理论研究成果。
译者评论:元叙述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小说叙事

  在中国小说漫长的发展史里,小说叙事模式的演变一直是渐进的、细微的,因此并不为人特别关注。20 世纪以降,小说叙事模式突然进入了剧烈变化期,内容和形式均有明显嬗变。王国维先生说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①;傅修延则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叙事”②。这些论述昭示了小说文体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特征。清末民初,腐败落后的社会现实和求新求变的时代诉求形成的强大张力成为小说发展变化的重要推手。“小说的发展是有自己的规律的,它们的变化状况、前进方向、移动速度都受到内外力量的制约”③。本章重点对这一变化的背景、特点、路径进行分析,对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进一步明确该时期小说的存在状态以及在中国叙事学现代化发展中的地位。
第一节 清末民初小说的叙事转型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明显肇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这一时期导致传统小说叙事转型的动力和原因一直都被学术界关注:学术界关于文学是“娱心”还是“载道”的“工具论”之辩始终存在,文言文与白话文的“雅俗”与“死活”之争并未终结,中外文化相互激荡带来的利弊之说亦是见仁见智等等。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 20 世纪初期复杂多变的文学生态。“晚清新小说虽然用的还是章回体,但与传统小说已经有了一些重要改变已不再仅仅以市井大众‘娱心’为目的,而是追求‘专在接小说家言,以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④的思想教育效应,功利性特点更加突出。可以看出,促使小说转型的主客观条件在这一时期已经逐渐成熟。何为“型”?《辞海》里谓之为“模型”⑤,《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铸器之法也”⑥;英文意为“mode”,《牛津词典》给出的释义是,“a way in which something occurs or is done.”⑦简言之,“型”即“模式,方式”。小说作为一种符号的艺术,其叙事之“型”具有高度抽象性,但亦存在叙事之范式。叙事学视域下的小说叙事之“型”是指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人物话语交流模式、程式化特征等形式要素,具有明显的文体辨识度。小说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文艺既为建筑于经济基础上之一种上部构造的形态,故因其经济基础之转变,亦自有其相当的转变”⑧。傅修延认为,中国的叙事传统起源于先秦,史官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叙事传统;古代小说则成熟于唐朝,因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唐传奇已经有了叙事之雏形,虚构叙事已经开始萌芽;到了宋元话本和拟话本小说创作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结构逐步成熟并固定下来,在其后的几百年里成为古典小说叙事的主流范式;直到清末民初,传统章回体小说迎来了形式和内容的嬗变契机,小说叙事之“型”的明显转变肇始于这个特殊时期。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
  “文学乃时代精神之最高表现”②。清末民初小说的异常繁荣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一些近代学者像阿英、胡适、梁启超、鲁迅、郑振铎等人就将目光投向晚清小说这一领域,不断钩沉经典、洞烛幽微,以文学的发展史为脉络,对社会思潮、现代化进程、影响小说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的、续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基于社会学、文艺学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诸多研究成果。然而,作为清末民初最主要的文体形式,传统小说自身固有的自足性和运行规律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小说变化的特点、规律和影响的研究亟待深入,新的研究成果值得期待。这一时期关于小说转型的研究方法主要归结为两大类:一是基于社会学、文艺学的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清末民初小说的研究领域主要涵盖作者意图、社会思潮、文学史地位、意识形态等方面,是基于社会学、历史学和文艺学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结论和描述,因而研究结论的呈现方式大多是印象式、描述性的,里面缺少大量的文本实证研究做支撑。整体而言,当前对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以定性研究为主,辅以少量实证研究。在这一方面,阿英、鲁迅、胡适、郑振铎、陈子展、袁进、王德威、杨联芬、郭延礼以及章培恒等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二是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走出政治话语批评的中国文学批评界对于形式审美研究表现出不可遏制的热情和倾向,致力于追求文本分析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事学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和发展契机。叙事学勃兴使小说理论进入了形式研究的新时期,研究者致力于寻找故事背后隐藏的规律,探究叙述者对文本的操控,对清末民初小说的形式特征给予了高度关注,开展了对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交流、叙事时空以及叙事视角等内容的研究,成果斐然可观。比较而言,米列娜、韩南、普实克、维林吉诺娃、陈平原、王平、杨义、浦安迪、傅修延、胡全章、赵毅衡、董乃斌以及胡亚敏等人在形式文论方面做出了比较突出的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方汉学家这一群体,他们对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的过渡时段给予了高度关注,对四大谴责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某些方面甚至走到了国内学者的前面。
林纾部分翻译小说题目
 

第三章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交流模式的转型

第一节 章回体小说程式化特征的式微
第二节 人物话语交流模式的转型

第四章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结构的转型

第一节 清末民初小说结构的时间性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结构的空间性

第五章 清末民初小说的叙述者评论与叙事干预

第一节 叙述者评论:对故事的干预
第二节 叙述者评论:对话语的干预

第六章 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转型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与译者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与“译者干预”

第七章 个案分析:“叙事干预”视角下的小说文本特征

第一节 创作小说:以《劫余灰》为例
第二节 翻译小说:以《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为例

结 语

  叙事是人类记录文明的一种方式。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文体,蕴含着历朝历代、千千万万创作者的人生理想和情感寄托,有宇宙人生的智慧、治世经国的理念、建功立业的抱负、可歌可泣的爱情以及复杂莫测的人性秘密等等,研究小说的演变特点、发展轨迹以及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传播特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清末民初的小说转型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形式问题,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和发生学问题,偏离了正常演变轨迹的中国小说叙事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成为十分复杂的文学现象,具有了“烛照社会”的镜子功能。影响清末民初小说的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众声喧哗”的时代风景,小说创作主体面临复杂的政治文化语境,在创作过程中无法回避“崇高义理”的道德绑架,其伦理价值和主观倾向受到了深刻影响。因此,小说形式特征不仅有工具意义,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形式之变昭示着文化文学之变。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在“叙事干预”视角下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内部,研究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交流模式、叙述者评论以及译者干预这五个方面的文本特征,分析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转型的背景、路径和特点,弥补在社会学、文艺学以及发生学等基础上研究的不足之处,重视读者反应在文本意义建构中的作用,突出社会环境和政治话语等文本外因素对叙述者叙述权力带来的影响,分析叙述者主体意识变化的规律,研究这一时期小说文本的形式特征和运行机制。本文在“叙事干预”视角下研究聚焦叙述者的主体意识,重视叙述者与故事人物、文本的关系,研究发现突出了叙述者叙述权力的“限制”和“张扬”这两个关键词所蕴含的叙事特征,更凸显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国叙事文学源远流长,小说这种叙事文类更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中国小说有自己的叙事传统和叙事密码,但是迄今为止叙事理论研究还没有像西方叙事学那样学派林立、体系庞大缜密、概念术语车载斗量。与“根深叶茂”的西方叙事理论相比,中国叙事学的学科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但是中国是一个叙事大国,叙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在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等方面都在积极与西方叙事理论进行对话,并且在逐渐建构自己的叙事诗学。当前,叙事学研究的跨界性越来越明显,叙事学的跨学科、跨文类、跨国界的特点更加突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学的转向表明了从“叙事诗学”到“叙事语用”的转型,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对科学、理性的叙事学理论的一种“物理学钦羡”,转而将形式研究与文化因素相结合。叙事学不应该只是西方的“叙事学”,中国的叙事学研究也不应该只是套用西方的理论工具、以今人的眼光和视角来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如果这样做,势必会出现“食古不化”或者“水土不服”的弊端。在中国传统文学背景下构建自己的叙事诗学才是当代中国叙事学研究者的学术使命和责任担当。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叙事干预视角的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汉语言文学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