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对于促进我国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其教育目的是为了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物流管理实用型人才,所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强调对职业的适应性和具备某种职业技能的培养。只有深入研究掌握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规格和特征,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建设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有关调查显示,加工与制造仅占商品生产销售过程约百分之十的时间,而储配、运输、装卸搬运及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却占到近90%。物流业构成了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集金融、仓储、运输、货运代理及信息产业于一体的复合型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成了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行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无穷。如何使物流管理达到最佳是我国当前经济和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挑战性的课题。 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日益发展革新的带动下,国内现代物流业也快速发展起来。物流业的地位不断彰显,是我国当前重要产业、成了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目前物流已经渗透到全国各行各业中,影响着国民的日常生活。尽管我国的物流行业处于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近10年,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下,中国物流业不断整合,呈现良好的运行态势,并得到了高速发展,成了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从表1.1可看出我国物流业运行平稳,物流需求规模保持了较高增幅,物流业增加值平稳增长。但是我国物流总体水平并不高,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较小。国内物流运行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物流业的管理方面的问题凸显。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无论是管理、服务、业绩,还是网络、功能、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物流管理人才的匮乏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产业中的各个环节到了共同发展,一个产业才能得以健康稳步发展,然而归根结底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的因素。发展现代物流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物流人才,物流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关键在于人才。物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亟需大量的物流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实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产业是一个覆盖范围广泛,集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于一体的综合性复合型服务产业。因此其发展离不开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但是也更加亟需大量高素质基层物流管理实用型人才。
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计数据公布物流,职业培训物流专线管理人员占需求量的60%左右,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和本科以上层次的培训更多的只有25%,而物流系统的规划和决策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约15%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高职高专培养的物流一线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占60%左右,由本科及以上层次培养的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仅占25%左右,而物流系统规划与决策高级人才需求量占15%左右(详见图1 .1) 。初级物流管理人才与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比例约为3:2,企业基层物流人才用人需求量巨大,且企业最需要的是基层管理人才。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正是培养物流企业的基层物流管理人才的关键力量,其毕业生前景应该说是一片光明!然而从近几年就业情况来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而更令人尴尬的是其就业难是发生在我国物流人才缺口巨大的背景下。从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提供的一份2013年度就业预警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看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已被列入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黄牌”专业。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动手实操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也很难快速融入企业的生产和运营,其毕业生并没有太多的专业优势。而毕业生对于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专业对口率、乐业率也不高。根据对几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最近几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真正从事与物流相关工作的不到50%,且许多毕业抱怨工资低,条件差,工作内容与学校学习的知识搭不上边,于是从毕业后就频繁的跳槽或者直接转行。从回校的学生汇报中得知做物流的并不是太多,很多转做了商品销售,也有做了一般的企业管理。
可见,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没办法很好地满足物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各地院校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培养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培养方法模式单一,各院校没有做到有效沟通与协调,普遍存在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现象。只有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并以此为基础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进行深化改革,才能有效解决物流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
1.2 文献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研究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一般认为始于 1921 年肖.阿奇《市场流通的若干问题》对物流的阐述。其物流高等教育研究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逐步展开。上个世纪 80 年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市场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激增,使得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在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许多大学都设立物流专业。目前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体系较为完善,主要包括高校物流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两种,能有效培养出市场所需的多样化物流人才。西方国家的物流教育理论发展始终与科技发展及社会生产相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发展主要经历了现代实验科学、教育实验到实用主义和现代产业的综合系统论三个阶段。目前,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有着更为先进完善的研究教育体系,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的理念和经验。美国是物流研究起源地,也是物流教育强国之一。其物流教育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较成熟的物流学科体系及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分为两种:物流管理专业和附属于工商管理、生产管理专业下的研究方向;并建立了广泛多样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来引导规范职业教育,即能有效监督人才培养质量也能培养出市场所需的多样化人才。日本是物流现代化水平高,且工业生产和物流管理达到最有效结合的国家之一。日本物流专业课程强调多样化,凸显“宽口径,厚基础”特点,课程间的有机组合很好地满足了物流产业多方位的需求;其次,院校一般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实训实验基地、合作企业供学生实习实训,以实现物流教学的生产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有效将理论知识进行运用与实践。德国物流的快速发展与先进的研究依托于其雄厚的制造业。在接受学校教育文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生,同时也接受了企业物流专业技能的培训,也即德国闻名的“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强大的秘密武器。“双元制”物流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强调“能力本位”,同时还十分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与综合性。此外,德国政府对物流教育的推广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定期组织物流公司推出开放日活动向公众开放、支持开发有关网站用于物流知识的普及与推广。
第 2 章 相关概述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述
物流的概念源于美国,起初是被称为实体分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被美国陆军称为物流(logistics)。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流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人们对物流概念的理解和定义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要对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并不容易。尽管定义各不同,但物流可以概括为:合理组织物资的运输、仓储、销售等流通环节,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的活动。我国在 2001 年出版的《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经历了从 “仓储运输管理”到“物流管理”的命名更迭,并于1993年首次出现在我国高校专业目录中。在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能为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物流服务企业等输送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与配送、物流信息操作管理员,生产现场管理员,调度,物流市场营销,物流客户服务等岗位群工作。目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正规教育的院校包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及中职院校。这三类院校应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本科院校旨在培养中、高级物流管理,规划人才;高职院校则肩负着培养兼一线基本操作技能与初步管理能力于一体的基层物流管理人员的任务;中职院校主要培养一线物流操作员。因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应定位于社会物流企业一线(基层)管理人才。职业教育在我国主要有社会非学历培训、技校、职高、中专和高职类别,“高等职业教育”(本文简称“高职教育”)在我国是指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高等教育”教育层次,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性和职业技术教育性双重特征决定了其既有别于普通高教也与中等职教有着明显的区别;此外,高职教育自身的区域性、就业导向性特征使得它无法直接引用已有的普通教育及中职教育的经验。 “高等职业教育”是80年代初国内各地短期职业大学兴起的产物,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的那部分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重大热点问题之一。
2.2 市场均衡理论概述
经济学关于市场均衡的经典定义是在市场中,在相关经济变量相互影响制约下,一种商品或者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也即供需均衡时的状态。在均衡状态下,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得到所需的产品或服务,供者则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得到了预期的效益,供需双方都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市场上无产品过剩或短缺,社会资源得到了最优的配置。市场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暂时的均衡,且从不均衡到均衡是一个持续调整的过程。当影响供给或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化时,需求或供给发生相应的变动,需求和供给的不断变化,随时都会打破这种均衡,并引起市场上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变动。而在市场价格机制下,又会把供需关系导向另一个新的平衡。 教育供给是指特定的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有能力并愿意提供给社会和个人的教育机会、教育产品。教育机会指的是学校教育机构能够容纳的学生数量,招生数等同于教育机会。教育提供的教育产品一般表现为提高人的智力素质、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无形劳动成果,学生通过消费使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性能的教育产品来改变,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进而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教育提供的产品本质上为服务。 职业教育由于其独特的区域性及就业导向性特征,决定了其提供的产品包括为社会及个人提供职业教育机会和为社会用人单位提供优秀毕业生(教育产品)。职业教育需求表现为职业教育机会需求、职业教育产品需求。职业教育机会需求是社会及个人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职业教育机会,其需求主体为个人和社会。职业教育产品需求是社会各类各级用人单位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教育产品, 是职业教育毕业生通过职业教育形成或增加的人力资本,也即教育人才。劳动力市场是职业教育需求的需求主体。 职业教育供需均衡是指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产品(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数量和规格相等,社会上不存在人才过剩或短缺,职业教育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在均衡状态下,用人单位和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期望都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反之,如果用人单位不具备购买职业教育产品的能力或者缺乏购买愿望,职业教育产品需求便无法形成;同时,作为职业教育产品供给方的职业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产品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职业教育产品无法正常供给,也就无法达到均衡状态,职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最优配置。
本文从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素质的需求现状入手,通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供需现状进行深入的调研,找出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与市场需求间的差距。以调研结果为依据,综合分析了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脱节、双师型教师缺乏等问题,提出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本位“分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并实施基于幕课和微课的物流管理专业专项技能模块课程在企业完成的“2+3+1”企业分散办学模式的人才培养对策,由企业师傅与院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职院校物流双师型师资严重缺乏的困境,并能实现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规格的无缝对接。 该对策对于解决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受本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的限制,对于提出的“2+3+1”企业分散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施尚未更深入,细致地研究,且对于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某些问题,还欠缺考虑。
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物流管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