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学硕士论文:教育者蔡元培成长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硕士论文:教育者蔡元培成长的社会学分析

时间:2020-09-21 17:14 | 栏目:社会学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0-09-2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社会学论文文章《社会学硕士论文:教育者蔡元培成长的社会学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吉登斯认为本体性安全是自我认同开始的起点,是个体从环境中直接或间接获得的感受,是身处周围突变环境下可以克服风险的信心。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会对人们的信仰、文化、行为带来影响,使原来形成的秩序遭到冲击。面对无常的变化,信念是人们行动的内在动力,可以在最困惑焦虑的时候,帮助他们走过时期。现代性的来临所导致的个体外在社会环境的重要变迁,影响了婚姻、环境和其他制度;但他们会一如既往的过他们的个人生活,尽其所能应付其周遭的社会转型。
蔡元培

   第一章  绪论

  当代社会与教育的转型,对教师成长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目前关于蔡元培的研究成果数量繁多,对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研究已经形成规模,但是很少有学者对蔡元培成长为教育家的过程有过系统研究。在社会与教育转型时期,教师成长为教育家面临诸多挑战,风险之中教师如何成长为教育家成为一个亟需正视的议题。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国家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进入 21 世纪之后,社会再次进入转型阶段,终身学习成为当前个人发展趋势。而国家也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为地位。 笔者以“教育家成长的社会学分析”为研究课题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国家政策对教师成长的导向,说明当前教育发展更然需要教育家引领改革;其次是出于个人经历,在导师的带领下对教育家蔡元培的研究由浅入深,为本研究奠定基础。具体缘由如下:教育家首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是 2006 年,政府提出要造就一批教育家。随后于 2007 年政府再次提倡教育家办学。2010 年,“教育家办学”首次进入国家重要教育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为教师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大胆创新,“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国家对教师发展的关注不曾停歇,2018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 2035 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 国家事业的良好发展需要以教育为依托,当前教育发展需要紧跟时代需求,教育者在传授旧知的同时也要探索新知。由此可见,时代需要一批教育事业的杰出人士引领教育发展,而成为教育家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最终取向。民国时期教育家呈井喷式涌现,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前所未有的教育实践都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研究民国时期教育家的成长和办学实践,意在以史为鉴,当代教育家通过对比和反思,必将会对其成长和办学格局的形成产生重要启示。也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成长为教育家提供理论参考。 2018 年适逢蔡元培诞辰 150 周年,笔者在导师的带领下撰写“跟蔡元培学做教育家”系列文章。此前只是对这位教育家有所耳闻,对他的教育思想和人生经历不曾有过系统了解。以此为契机,开始对蔡元培的教育人生开展系统研究。适逢上海蔡元培故居陈列馆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讲解员,笔者有幸加入其中,对蔡元培人生中的关键教育活动有了系统了解,对这位教育家产生深深的敬意。 在经过一年的研究后,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导师的帮助下与蔡元培孙女蔡磊砢老师取得联系,有幸去北京探寻蔡元培留下的历史足迹。当年的北大红楼如今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蔡元培在京时的故居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状态,斯人已去,这些建筑却向人们展示着当年的历史。通过这次调研,笔者对北大时期的蔡元培有了深刻的了解。2019 年秋,在导师的带领下来到蔡元培的家乡绍兴。蔡元培在 18 岁以前一直生活在绍兴的老宅,在人文荟萃的绍兴,笔者也由此感受到地域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在对蔡元培教育人生进行系统研究后,影响蔡元培成长为“学界泰斗”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教育家的成长是否存在共性?这些问题引起笔者的思考。于是在导师的支持和个人兴趣的驱动下,将教育家成长选定为研究课题。 
  第二节  概念界定 
  本研究的关键词包括教育家、成长、蔡元培以及自我认同理论,其中教育家成长为本研究的关键点。关于教育家的概念,学界有着不同的声音。本小节将对教育家、教育家成长做出概念界定,以明确研究范畴。目前,学界对“教育家”没有统一的评价准则,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单方面有独特的教育理念或是创造性的实践突破都可以称之为教育家,如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将“教育家”定义为:在教育理论或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家不仅要有教育实践,还要产生一定的影响范围。如有专家认为,“教育家”是指通过亲力亲为的教育实践创造出重大教育业绩,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用于描述高层次杰出教育人才的概念。还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家代表的是一种勇于开创的精神,即陶行知认为教育家的关键要素就是拥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笔者认为,对于教育家的概念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对教育家提出新的要求,由此教育家的概念也随之更新。关于教育家,笔者更倾向于选用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都有所突破的概念。如果教育家只注重理论研究则与教育学家无异;如果教育家只注重教育实践,则显得相对偏向于应用。所以教育家应该有一种根植于心的理想信念,带着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不仅教育理念可以运用于实际,同时也带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对自己身边的人留下深刻的影响,为后代留下不朽的精神财富。“真正的教育家不会死去,教育家就是那些成为学校灵魂并赋予学校以灵魂的人。”所以,本研究所指的“教育家”是指历史上那些具有高涨的教育热情、系统的教育思想、富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最终被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教育工作者。有关教育家成长,有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家依靠能动性完成自主成长。教育家具有独立创新的品格,是自主成长起来的,任何有组织的培养都不可能造就教育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育家是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既强调个体自主发展,又强调培养的作用。笔者认为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教育家的成长也不例外。个体自主发展是内在动力,对教育家成长起决定作用;而国家或社会的培养则是外在条件,这些条件最终要通过个体内因而起作用。所以,教育家是自主发展(内因)与国家、社会培养(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今著名社会学家,因其结构化理论而闻名。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也发生于现代性社会背景下,讲述了个体在面临冲击时的自我成长。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个体生存于社会的转型阶段,原有的生活发生剧烈变化,当原有习惯遭到破坏,个体难免会不知所措,从而陷入焦虑、迷茫的状态,对个体的成长造成冲击。
  第一节 自我认同提出的背景
  吉登斯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阐述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风险和危机。在吉登斯的视野中,现代性在欧洲建立的行为制度与模式随着不断发展日益形象化,进而蔓延至全球,形成与传统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吉登斯说的现代性是指一种萌发于  17  世纪的欧洲,在 20 世纪后日益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行为制度,是一种与之前迥然不同的生活、组织方式,可以简略的理解为“工业化的世界”。吉登斯描述的现代性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有着明显的特征,传统社会在时空分离、离化化机制和制度反思性三个关键因素的推动下加速进入转型时期。首先就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时空分离。传统社会里人们对时间没有概念,生活秩序与自然和谐统一,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的经验传承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活范式,在有限的交往范围中维持着稳定的社会关系。但在现代性社会中,机械钟表的出现让大家有了时间意识,打破了自然对生活作息的限制。时空分离机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趋于多样化,从而出现抽离化机制。随着媒体、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扩大了自己的活动范围,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来了解自己活动范围外的事情,现代社会生活与传统相断裂,社会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不断被抽离又被放置于无限的时空中再重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开始超脱于个人经验形成抽象系统,成为人们日常决策的基础支撑。制度反思性强调的是将新的信息或知识运用于实际情境后的及时修正,并将反思的结果作为社会转型的构建要素。传统社会中人们注重传承和延续,而现代社会则意味着人们通过对传统的挑战,对权威的质疑最终走向个体化。现代性实质上是一种后传统秩序。时空转型伴随着抽离化机制,驱使社会生活脱离固有的规则或实践的控制。
  第二节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吉登斯自我认同的理论背景是现代性社会。自我认同就是个体在连续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传统社会背景下的身份认同相比,现代性社会中的自我成长因为社会的不确定性变得复杂多变,不像传统社会那样按部就班。这就意味着在现代性社会环境下,个体虽然遭受了更多的冲击,但同时也会迎来更多的机遇。而自我认同就是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中感受到成长危机,从而利用个人经历进行反思,最后重新构建自我。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源于他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和反身性(reflexivity)概念,强调个体具有能动性和反思性。自我认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属于个体的自我塑造,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伴随人的一生。吉登斯将个人成长的起点叫做“本体性安全”。吉登斯认为本体安全存在于个体的无意识之中,是个体对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及对他们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的恒常性所具有的信心,是一种情感性的只可意会的体会而非认知性的现象。个体的自我认同之所以具有连续性,能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建立起信心,就得益于本体安全。本体性安全是个体连续的感受,可以直接从环境中感知,也可以从非直接的环境中感受到。良好的秩序可以给人以安全感,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不必慌乱。但是当个体经历混乱无序的生活状态时就会有一种压迫感,不知道如何处理突发情况。从而在迷茫的环境中不知所措,不知道下一秒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变化,从而使个体逐渐麻木。而本体安全的存在就可以有效地抵抗因为突变造成的焦虑。它好像一座坚固的城堡,将个体保护在安全地带,将焦虑抵挡在门外,使得城堡中的人可以继续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平和发展。本体安全感就是对生活的信念,即使在高风险的环境中也能够有信心继续前行。本体性安全与基本信任相互联系,信任可以帮助个体抵抗焦虑。吉登斯将信任定义为“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在一系列给定的后果或事件中”。这种信心是对他人的信任,对抽象系统的认可。在信任的保护之下,个体可以在遵循习惯与传统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可以拥有对抗危机的勇气。基本信任同样存在连续性,当个体顺延的基本信任发生断裂,本体安全就会受到挑战。此时个体会陷入两难困境,进而产生认同危机。认同危机是自我意义感和价值感的缺失,人们常用不知他们是谁来表达它,也可被看作是对他们站在何处的极端不确定性。基本信任以一种命定的方式把自我认同与他人的评价接连在一起。吉登斯认为对个体建立信任就要与他人建立一种纯粹关系。这种纯粹关系的建立不再依附于外在的附加条件,主要是因为双方的品质而建构的相互信任与认同。个体的基本信任最早在婴儿时期,主要是与看护者建立信任关系,在看护者缺场的情况下,相信看护者一定会回来。在后期基本信任则延续到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而纯粹关系则主要存在于配偶和朋友。基本信任与自我认同一样贯穿于人的一生。吉登斯认为,它就像是一剂预防存在性焦虑的情感疫苗,可以帮助个体抵抗风险。基本信任是个体情感支撑的保护伞,即使个体处于风险之中也还存有希望,作为个体的情感支撑协助个体正常生活。

  第三章  信念的树立

  第一节  失控的世界:蔡元培所处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现实的焦虑:蔡元培揭露的教育弊病
  第三节  理想的自我:蔡元培孕育的救国理想

  第四章  信心的增强

  第一节  积极的信任:蔡元培推行的师资建设
  第二节  实践的突破:蔡元培创新的办学模式
  第三节  他人的肯定:蔡元培赢得的社会声誉

  第五章  反思的强化

  第一节  习惯的传承:蔡元培承袭的教育传统
  第二节  环境的影响:蔡元培面对的西学东渐
  第三节  主观的能动:蔡元培肩负的历史使命

  第六章  自我的实现

  第一节  形成自我风格:蔡元培积淀的办学特色
  第二节  重建亲密关系:蔡元培凝聚的信仰力量
  第三节  完成心理挑战:蔡元培塑造的完人形象

  第七章  教育家成长规律分析

  第一节  教育家成长的前提:基于社会变革的自适性
  第二节  教育家成长的过程:基于反思活动的自塑性
  第三节  教育家成长的结果:基于自我实现的自蜕性

  第八章  结论

.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以教育家蔡元培为例,通过实地走访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原北京大学)、上海蔡元培故居陈列馆、绍兴蔡元培纪念馆等地搜集研究素材,获得了大量的图片材料和文本信息。而后以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本体安全、基本信任、反思活动、自我实现建构研究框架。通过研究框架分析蔡元培蜕变为教育家的成长过程,对于教育家成长问题,笔者认为:从社会学角度看来,个体成长为教育家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会受到内因与外因的交互影响,教育家的成长具有自适性、自塑性和自蜕性。首先,教育家的成长具有自适性。社会需求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成长方向,成长环境会影响个体的发展模式。在教师教育情怀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理想的自我”就是成长为教育家的生长点。其次,教育家成长具有自塑性。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必要过程,在坚守理想信念的前提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周围资源建立联系。教师成长为教育家需要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塑造。最后,教育家成长具有自蜕性。在教育理想的指引和自我反思的成长过程中,教师不断自我重构,掌握成长的主动权,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家的成长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内因与外因也相辅相成。外部环境会影响个体内在素质的成长与发挥,个体内在的积累也需要不断吸取外界的知识与能量。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多种因素动态的交互影响下,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获得新知,在长时间的积累中抓住机会完成质的飞跃。总而言之,教育家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在外界环境与个体能动的双重作用下完成蜕变。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社会学硕士论文:教育者蔡元培成长的社会学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社会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