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人力资源 > 人力资源学位论文 >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创新培养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创新培养

时间:2021-09-23 13:07 | 栏目:人力资源学位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9-23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人力资源学位论文文章《“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创新培养》,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要]信息化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人才培养要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文章讨论了“互联网+”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趋势,分析了企业在信息化与互联网背景下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对如何构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提出了实施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人才培养
 
  互联网+”即“互联网+某一传统行业”,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在新的领域创造新的生态。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互联网+”变革的大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创新。

  一、“互联网+”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新趋势

  互联网实现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无边界”管理。互联网“去中心化”特征,提升了单个个体与其周边个体的沟通效率,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简单有效。企业的话语权掌握在每个员工手中,绩效反馈更加及时,呈现出“无边界”管理的特质。2.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扩大。社会化思维的焦点是网,企业面临的客户以网的形式存在,这将改变企业生产、销售、营销等整个形态。传统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目标可能仅限于企业内部员工,而随着“互联网+”对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管理目标通过社会化媒体扩展到企业外部人群。企业通过和用户的交互产生数据,再用数据盈利,这使得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3.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跨界”思维。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运用“跨界”思维。现代产品设计需要众多领域的专家相互协作;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与配置管理工作中,需要跨专业、跨领域进行人才选拔、培训与岗位配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这些都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能够“跨界”。但跨界也带来一些问题,如文化冲突、人对组织的黏性和依赖程度降低等。4.基于大数据的共享服务平台。在企业战略指引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既服务于员工,又服务于业务部门。大数据服务平台,可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预测离职率,记录员工工作绩效、培训情况,核算人工成本等。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员工工作情况,分析员工之间的互通互联数据内容,分析劳动关系冲突的临界点,等等。通过大数据思维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视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保障。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的新需求

  1.互联网思维下的管理能力。在移动互联网大力发展的今天,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必备技能。QQ 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微信更是成为企业营销宣传,招贤纳士,实现商业价值的重要平台。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职业
人才应该加强互联网思维,学会应用现代化网络工具提升管理工作效率。2.数据分析能力。企业培训、薪酬调研、工作计划、员工未来发展等都需要数据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工作中将接触到大量的数据,如何获取、整合数据从而进行决策,已经成为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必修课。3.较强的公共关系处理能力。“招聘即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通过有效的企业品牌建设活动在人才市场环境中建立起外部人才对企业雇主品牌的认同。在互联网模式下,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速度极快,通过微信群聊、微信朋友圈、QQ 群等社交平台进行个性化招聘、个人推荐等现象不断涌现;员工也可通过微信朋友圈、QQ 群等社交平台潜移默化地表达自己对企业的评价。每个人都是企业形象的树立者和维护者,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更加关注如何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并具备一定的危机处理能力。4.跨界思维的能力。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过去的知识体系主要涵盖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和统计学等内容,而互联网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提出更高要求,他们需要具备企业战略管理、跨文化管理、公共关系处理、企业价值链、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认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人才在具备职业道德素养的前提下,还应具有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能力。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的需求分析,结合以前其他学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观点,笔者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如图所示。1.能力管理云。社会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的要求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用能力。通用能力是指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无直接联系的、可迁移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通用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二是职业发展核心能力,即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和技能,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的听读写能力等。具体来讲,如招聘专员应该具备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演讲力、获得市场数据并进行分析的能力等;薪酬专员应该具备薪酬福利的设计能力、激励员工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市场薪酬水平调查能力等;绩效专员应该具备信息分析能力、绩效考核能力、谈判能力等;劳动关系专员应该具备劳动纠纷的处理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公关能力等。三是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在新常态下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这三种能力通过能力管理云的方式进行构建。2.素质管理云。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职业素质、创新素质等。(1)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科学素质。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并遵守纪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等。(2)职业素质。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能够独立完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以人为本,尊重管理的客观规律;洞察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熟练掌握并应用国家对于人事引进、激励、管理、离职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3)创新素质。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性、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具有战略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素质。为了培养具备上述素质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上。(1)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法律基础、文学鉴赏、体育健身等方面的知识;(2)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招聘技术、培训开发、绩效标准设计、绩效反馈和面谈方法、薪酬设计、劳动关系管理、人事法规、职业沟通技巧、经济应用文写作、办公软件操作、市场调研与预测、数据搜集和分析等方面的知识;(3)相关学科知识主要包括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心理学、经济法、公共关系、秘书实务等方面知识。这三种素质通过素质管理云的方式进行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图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教学内容中融入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在传统的统计课程或是信息检索课程中融入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招聘信息搜集和利用、劳动关系处理、数据分析等内容;在市场营销课程中融入新媒体营销的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运营等,更好地推广企业形象。2.校企合作。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学生能力打造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通过大数据开发以及云计算,学校与企业建立多种合作模式,共同培养学生。如建立企业扶持下的实训课程:依靠互联网建立校中厂模式,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内通过企业短期培训即可开展线上招聘与电话面试等工作。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需要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达到校企“共赢”的目的。3.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双融合”。不仅鼓励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在校创业,更鼓励他们为其他正在创业或已经创业成功的学生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支持。大学生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与智能终端技术进行人才招聘、人才引荐、创业伙伴的联盟等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林子江.“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5(9).
[2]和云,安星,薛竞.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4(63).
[3]孙静.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0).
[4]郝丽,暴丽艳.德国“双元制”对我国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

作者:李倩 杨柳    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创新培养》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人力资源学位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