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利用 382份调查数据,结合线性层次回归分析方法,以专业学位研究生MBA 为研究主体,探究了创业学习、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创业学习分为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以及学校创业学习三个因子,创业行为分为创业实施行为和创业准备行为两个因子,创业意愿分为一个因子。第二,创业学习中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以及学校创业学习三个因子共同作用于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时,家庭创业学习和个人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创业行为正向影响显著,学校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创业行为的都无显著影响。第三,创业学习中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以及学校创业学习三个因子单独作用于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时,创业学习与创业意愿、创业行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四,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呈正相关,创业意愿对创业准备行为和创业实施行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五,通过差异性分析发现传记特征的影响中只有出生地无明显影响。其他因素中,性别、参加工作年限对家庭创业学习、创业意愿以及创业行为都有显著影响;年龄、有无创业经验对创业意愿、创业行为有显著影响;父母是否创业对家庭创业学习影响显著;亲友是否创业对家庭创业学习,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中的准备行为影响显著;说明传记特征的影响在 MBA 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作用机制中不可忽视。第六,创业意愿在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影响机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有创业意愿的个人开展创业行为的过程受到创业学习的影响,创业学习不仅可以直接正向作用创业行为,也能够经由创业意愿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作用创业行为。以上研究结论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如果将家庭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三个因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自学校的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创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都是参加工作后的有工作经验或者有创业经验的 MBA 学员,在他们工作或者创业以前,他们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学校的创业学习,而是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或者个人对创业学习的一种渴望而产生的创业意愿。而学校创业学习,是由于他们产生创业意愿或者创业行为以后,觉得自己已有的创业相关知识不能满足其自身发展需要,而选择再次到学校或者创业相关培训机构进行继续学习。另一个原因是目前很多有关创业的研究对象都是针对大学生,而创业学习也大多数是研究学校的创业教育学习,如果单独研究学校的创业学习,它对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都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将个人创业学习、家庭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三者看做创业学习的一个整体来研究,学校创业学习对 MBA 专业学位研究生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说明与个人创业学习、家庭创业学习相比较而言学校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影响更弱,因此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更要结合家庭,学校的创业教育支持,帮助学生提高创业意愿,刺激创业行为的产生。
6.2 研究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探究如何激励具有工作经验的MBA 创业行为以及如何提高 MBA 创业意愿具有重要启示。实证结果表明,如果仅仅是靠学校的创业学习来提高 MBA 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家庭创业学习,以及个人的自主创业学习,才能将创业教育的效用发挥到最大。MBA 的创业教育应该结合家庭创业教育,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机制,思考如何将家庭创业学习、学校创业学习、个人创业学习进行融合。家庭的创业教育中应注意与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或学校提供的相关创业资源相结合,学校的 MBA 创业课程相关的教育应该与个人创业学习和创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合理设置学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优化学校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了解学生个体对创业学习的具体需求,增强其自发寻求创业学习的动力,提升学生对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家庭创业教育也可以结合学校创业教育给与一定的支持,实证证结果表明家人及亲友等榜样力量对创业意愿及创业行为的产生起着比较强的作用。MBA 都是至少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群,很多人也是有了自己的家庭,如果一个家庭中子女或者家人有自主创业的想法,家长或伴侣应该鼓励,帮助他们拓展人脉、收集信息、发现更多的创业机会,必要时也可以给予一定建议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更好的激发个人创业学习的意愿,提高他们创业的可能性。学校创业教育思考如何通过学校创业教育更好的激发个人自主创业学习。加强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课程相结合,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调整学校课程的内容增加创业教育的实用性,从而使创业学习的整体效率得到提高。通过链接高校、社会、家庭的创业资源,使之形成合力,才能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创业价值的感知,解除 MBA 研究生创业的后顾之忧。MBA 学生都是有工作经验的,学校在对 MBA 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MBA 学生的创业意愿,如果创业教育的课程只是一味的被动灌输给学生,不能引起学生自发主动的学习创业相关知识,那么学校的相关创业教育能达到的效果甚微,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因为这样不但加强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出现厌学、逃课缺席等现象,最终学无所获,也浪费了教学资源。所以对于 MBA 的创业教育应该有针对性,对于一些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不仅只在于创业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还应该结合实践相关的创业能力的提高,不然空有一番理论还不能将创业付诸实践也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在对 MBA 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既要面临全体学生,也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学校可以实行创业课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政策,对需要全体授课的课程进行必修,对个人需要不同的课程进行分类实行选修,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创业课程的学习,这样的创业课程选择方式可以使学校的创业学习效率比学生被动的接受学校安排好的创业学习课程效率更高。创业学习来源方式的不同,对创业者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产生的强弱程度有重要影响,很多高校将 MBA 的教育重点放在专业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上面,对 MBA的创业教育重视性不够,没有将创业学习相关课程纳入到 MBA 培养体系中。现有很多高校在对 MBA 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培养工作上比较欠缺,学生能得到的创业实战机会很少,学习过程中很少取得创业成果。学校创业教育应增加更多的创业实践教育,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创业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调整学校课程的内容增加创业教育的实用性,从而使创业学习的整体效率得到提高。比如孵化园、校外创业实践机会、引入校外创业导师等,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 MBA 创业教育的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学分设置融入到 MBA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这些方面来提高 MBA 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帮助创业者通过创业学习来识别有价值的创业资源,增强其创业的意愿和创业行为。MBA 的课程多集中于企业管理相关课程,而对其他学科的跨专业学习的内容基本没有,而创业很多时候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碰撞和融合而产生的创新,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观念,跨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 MBA 学生融合不同技术和方法,促进学科的交叉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不仅能够提高 MBA 学生的综合技能素质,也能提高其他非 MBA 专业学科学生的管理学知识,让其他专业学科的学生的学习不仅仅限于本专业的相关技能和知识,提高各类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人群的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
6.3 研究局限性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了MBA 学员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所得的结论对现实和理论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在整个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有待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改善。不足和局限之处具体包括:首先,在样本选择方面本研究将调查对象定位于有工作经验的 MBA,没有考虑高校在校学生、中小学生、农民工等社会其他群体,而且研究对象的地域分布主要在四川。不同的群体和地域分布的人群在创业学习上可能有差异,在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上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后期研究可以扩大研究对象群体,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划分,将不同的研究群体作为新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次,本研究主要是对研究对象在当前某一个阶段的静态数据,没有对调查对象进行一个动态的追踪研究。而创业学习和创业活动是比较复杂的动态过程,单单依靠某个时间的静态数据可能会影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不能完整的反应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作用机制。第三,本研究构建了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中介效应模型,对创业学习做了具体分类,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影响因素也没有做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但是在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这一影响机制中,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是否存在其他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本研究没有做进一步探索。
6.4 研究展望
针对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探讨了在后续的相关研究中要注意探索更完善的方法来弥补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为创业学习和创业行为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具体展望如下:第一,后续研究要扩大样本选取量,扩大研究群体范围和区域范围以完善样本的选取,对不同的群体和不同区域范围的研究对象进行区分,了解不同群体和不同区域范围研究对象中潜在创业者的不同特征,并注意比对这些不同群体和不同区域范围人群的创业活动情况存在的不同特征以及相同特征,有利于研究区域差异、群体差异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指导相关国家政策的落实以及后续研究的进行。第二,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实施动态追踪调查或者采取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群体对其进行跟踪研究,理清创业学习对创业行为的各种可能的影响机理关系,对创业意愿比较突出的调查对象进行追踪,实施动态样本的调查选取,以得出更加科学的研究结论。第三,未来研究中可以继续探究创业学习和创业行为之间除了创业意愿,是否存在其他中介变量,比如创业能力、创业环境等。探究创业学习和创业意愿之间是否存在中介变量,比如创业机会识别、自我效能等;是否存在调节变量,比如社会网络、创业环境等。探究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是否存在中介变量,比如创业机会识别等,是否存在调节变量,比如环境不确定性等。后续研究可以将创业学习与创业行为关系进一步细化,研究各个可能存在的变量对其关系的影响,丰富相关理论研究。
6.5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分析,然后提出了所做研究对现实的启示,接着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最后针对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提出了本研究的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