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法学论文 > 法制史论文 > 基于“移动优先策略”积极探索法律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基于“移动优先策略”积极探索法律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1-04-30 21:45 | 栏目:法制史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1-04-30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法制史论文文章《基于“移动优先策略”积极探索法律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 教学中的 “移动优先”是指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教学内容的移动推送模式。移动教学端也成为当下教学受众最常用的媒介。结合 《宪法学理论与实务》在线课程的建设,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与同行分享交流: 一是教学内容 “模块化”是推送的前提, “移动优先”须以有效萃取和凝练知识点为前提,完成 “模块化”教学编排,实现 “高阶、创新”目标; 二是发挥 “移动优先”的特色,随时随地推送教学信息,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随时督促和指导学生巩固、吸收、消化和拓展知识; 三是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随时利用课程平台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精准教学评估,强化引导、监督,每一个学生实现 “一对一”充分交流; 四是充分利用线上课堂的双向互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大 “挑战度”; 五是有效弥补线下教学中实践实训的不足,深化法学理论的社会实践渗透,适应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
  [关 键 词] 移动优先战略; 法学课程; 在线教学
 
  就教学而言,当 “移动优先” 作为战略提出,并成为教学对象的首要选择,高校教师只能勇敢接受技术带来的挑战,成为技术的掌握者、使用者和操盘手。“移动优先”是指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教学内容的移动推送模式。以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移动设备,给媒体格局带来了革命性变革; 移动教学端也成为当下教学受众最常用的媒介。然而,在线教学和在线学习给高校师生带来的严峻挑战,可能是亟待正视和应对的问题。高校教师如何将应知应会的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优秀的知识产品,全面融合新媒体技术,打造资源共享、内容兼容、传播互通的新型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果,建设保存度较高的学习资,供学生随时调用随时完整地学习和复习,已经成为一种使命。法学教学也不例外。比如,法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的 《宪法学》课程,如果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将宪法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同学们对宪法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宪法学基本理论并逐步培养其宪法和法治思维,对于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大有裨益。《宪法学理论与实务》课程通过开展线上移动教学端的设计、应用和推广,努力搭建常规化、常态化地运用手机移动教学平台,把“国家宪法”变成了法科生这个公民群体的 “一种生活方式”。结合本人建设在线课程的过程,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与同行分享交流。
基于“移动优先策略”积极探索法律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有效萃取和凝练知识点,实现 “模块化”教学编排

  一方面,“移动优先”必须以教学内容 “模块化”为前提。移动优先意味着以最便捷的方式将知识点推送给学生。我们不可能一次性推送所有内容,推送的内容还必须如 “抖音” 作品一样短小精悍且能抓住人的眼球,因此推送的前提是教学内容的 “模块化”。课程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往往专业晦涩,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萃取和凝练,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形成新的易于推送的 “单元模块”; 还必须保证既能反映整个课程学习的整体性,又紧扣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同时还必须努力结合当前时事新闻和网络舆论关注的热点案件,高度浓缩和突出典型实例,进行专业的剖析,并对有关信息进行萃取、凝练和转化。将课程内容模块化排序组合,融合多维度评价机制,跟踪和了解学生个体学习动态,实现个人定制式在线课程引导体系。兼顾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系统专业思维训练和培养的同时,确保突出重点难点,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推送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法学在线课程更需要对体系化的基本理论进行科学的 “模块化”,保证其整体性和系统性。法学理论是一个规则体系,其整体性和系统性是规则体系发挥指引作用和归结作用的要求。而且相对于其它部门法学,很多人感觉比较抽象、晦涩难懂的宪法学知识,更有必要进行萃取和凝练。《宪法学理论与实务》在线课程建设伊始就注意 “宪法学基本知识” 的 “模块化”。该课程将宪法学基本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拆解为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权利、基本机构四个版块 ( “纲”) ; 各个版块中,宪法基本理论进一步萃取凝练为各国为什么要制定宪法、宪法是什么、各国宪法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宪法“长”什么样 ( 形式) 、宪法的 “前世今生”、宪法的 “精神和灵魂” ( 基本原则) 、宪法有没有用、宪法的创制 ( 制定、修改和解释) 、宪法如何保护自己 ( 合宪审查) 等一连串知识点;基本制度则萃取凝练为国家是 “谁的国家” ( 国家本质) 、“谁领航国家”( 政党制度)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 国家形式,即国家政体的 ( 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 “领土怎么划分” ( 结构形式) ; 国家象征 ( 国家标志:国旗国徽国歌) 、代表怎么选 ( 选举制度) 等问题。基本权利部分则凝练为公民、国籍以及公民的八大基本权利、九大基本义务,特定人的权利、庇护和外国人的权利以及权利与自由的实现途径等。基本机构则解构为国家机器上的 “零部件” ( 国家机构) 。每一个知识点凝练和浓缩为一段微课,既便于节约学生的阅读时间,又可以为 “便捷推送”提供可能。

  二、随时随地推送教学信息,及时指导学生吸收消化知识

  一方面,在线课程建设必须充分发挥 “移动优先战略” 随时推送的特色。随时随地 “推送”教学知识信息,包括基本知识和拓展知识。“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是大数据时代的典型特征。教师需要基于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性把控, “全天候” 打理和维护自己的在线课程平台,把网上发生的最新热点事例、学生关注的或者应知的、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设计成和本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程平台的讨论区、作业区和活动区 ( 如投票区) 进行推送和交流。在线教学在课堂容量上做多做深,且尽可能在空间上依托移动终端来实现,实现线上与线下立体动态互通,融合知识获得、能力培养、价值观引导等过程,打破教学与实践的隔阂,实现 1 + 1 > 2 的效果。积极贯彻 “移动优先”战略,充分利用 “移动平台” 着力提升课程教学 内 容的 广 度 和 深 度,实 现 课 程 内 容 的“高阶性、创新性”建设目标,提升教学内容的“挑战度”,千方百计提升学生兴趣,增强老师教学乐趣,把专业学习变成学生的 “一种生活方式”,从而有效强化教学效果。所以,在线课程建设必须充分展现 “移动优先战略” 随时推送的特点和特色,否则就会象以前的“精品课程”一样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随时督促和指导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和拓展知识。在线课程,积极应用 “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可以实现编排好的教学资源网上推送,在线打卡签到和学习任务通知、作业布置和定向催缴、主题讨论和引导、实训课堂现场评分、热点事件调研、在线期中考试等功能,随时督促和指导学生巩固消化基本知识; 同时在后台进行资源管理,更 新 修 改 教 学 内容; 发现并发布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宪法学问题,展开师生讨论或辩论,把学生的手机频道 “切换”到学习频道上来; 及时回复学生留言,解决学生理论知识问题的同时还可以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并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总之,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刺激性回忆,将全新信息与先前知识联系起来以促进学习过程,充分彰显法学知识的涵盖性,凸显了宪法学学科知识的张力,拓展法科学生的知识视野。雷格鲁斯 ( Reige-luth) 的细化理论表明,帮助学习者将内容集合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并将其同化到先前的知识中,将有助于学习者知识系统的丰富和完善。比如,法科生应当对国家法律体系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偏重部门法具体内容灌输而忽视部门法中的宪法精神教育,可能不利于法科生系统化的法学思维形成,而且如果缺乏宪法的指引,法科生容易在复杂社会关系中迷失方向。

  三、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强化引导和监督

  一方面,应当随时充分利用课程平台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精准教学评估。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超星学习通、大学 MOOC 等在线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了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支撑。教师通过平台 “管理” 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精准的了解、分析和评估,即时精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哪些学生比较积极主动、哪些学生比较消极懈怠,一项具体学习任务哪些学生已经完成、哪些学生需要督促,哪种形式的推送比较受到学生欢迎; 鼓励比较积极的同学,督促比较消极懒散的同学 ( 这一点,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同学尤其重要) ,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管理,并及时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的优化和调整,这些都是线下教学无法即时掌握和周全的。另一方面,还应当随时随地与学生展开充分交流,强化引导和监督。疫情期间被迫进行的在线教学,充分展现了 “移动优先战略”的睿智和前瞻性,也让在线教学为自己做了一次全球性的广而告之和推广。通过移动端 APP 学习通,教师和学生可以真正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网络,都可以开始学习讨论或者答疑 ( 实质上还是讨论) ,真正意义上实现大数据条件下的移动教学。通过在线课程平台,教师通过及时辅导个别学生的个性问题,或者统一讲授共性问题,让每一个学生感觉自己在和教师 “一对一”充分交流,既感觉亲切,又可以避免被其他人 “干扰”,真正实现了及时高效。这是线下教学、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学生可以向教师单独提问,也可以通过发布主题讨论,教师点评的方式解决问题。在线教学可以根据数据反馈及时地进行教学方案的分析、整理和优化,还可以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基础上,为学生定制更加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学习情况、测验情况和掌握程度等数据,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进行兼顾。

  四、通过双向互动模式的线上课堂,充分调动学生,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针对学科知识体系宏观性的特点,线上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学科专业知识、培育学科思维。一方面在线课程建设必须通过双向互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定学科知识体系都有自己的特点。法学学科的特点在于其“灵活”性和 “可代入行”。线上教学充分贯彻“移动优先” 战略,有助于实现 “让教学活起来”的目标,随时利用在线平台等采取 “问卷调查”和 “主题讨论”等方式提高活跃度和学习效率,将传统的知识点单向输入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丰富的资源高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主动分析和自主将知识内化的能力。加涅的九项教学活动理论表明,展示新知识将新知识融入他们的生活时,他们会学到更多知识。线上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设置 “及格线” 和“重做次数”的方式实现自动评阅和督促,未达“及格线”的学生自觉地 “反复探索和研究”知识难点 ( “为什么错”) ,提高审核效率,降低教师工作量,提高教学效果。真实的线上场景设计还能引导和启发学生适应法学职业特征。 《宪法学理论与实务》 在线课程还设计了辩论、模拟诉讼等实践活动,以现实案件的处理为目标,在学生之间进行 “法官”、 “评论员”、 “当事人”等的角色分工,真实还原现实案件的处理过程。在实训结束后,对有关疑问可以与老师展开线上交流,实现疑点和盲点充分扫除。另一方面,在线课程建设必须通过平台的“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首先,线上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传统的线下教学中,学生对老师提问的积极性一般不高,愿意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往往寥寥无几。而线上课程能够营造一种更加宽松、平等参与的教学氛围,学生不会因为不自信而不敢回答问题,从而能够提升全员参与度。其次,线上教学能够增强师生互动的效率。线上教学支持 “在线问答”,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外,还可以就线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在网络平台上向相关老师提问,通过网上 “实时互动”,提高 “参与度”。另外,线上教学方便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线上教 学 模 式 主 要 通 过 教 师 团 队 录 制 的“微小视频”在网上向学生进行授课。由于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支持回放,学生对于没有理解的知识点或感兴趣的重点内容可以反复观看,满足其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复习和巩固。线上教学打破了学生和教师授课的时空限制,促使学生自主调节学习进度,合理分配时间。特别是那些非全日制的学生或者培训学员,即便不能参见面授或者错过正式授课的,都不再成为问题。

  五、实现法学教育的实践实训渗透,适应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

  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总目标和治国方略,需要法学人才的支撑和广大国家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一是在线课程建设应当有效弥补线下教学中法学教育实践渗透的不足。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法律知识的属性决定了其在面对现实社会关系时才能凸显生命力,但是我国的法学教育与社会实践往往不能密切联系,原因来自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惯性制约; 二是课堂讲授教学无法照顾到接受能力差异性巨大的全体受众。正所谓 “教师用 5G 的速度讲,学霸用WIFI 的速度听,学神用 的速度记,有的学生用 2G 的速度瞅,有的学生听着听着就掉线了,还有个别学生压根就没有开数据连接,还有几个一直是飞行模式,也有几个干脆自动关机”。还有,社会实践受制于场所、环境、资金投入、观念以及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等各种客观条件,往往流于形式或者应付了事。在线课程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和法律运行实验,满足学生的观摩、代入或者参与,有效弥补线下教学中法学教育实践渗透的不足,实现法学教育的实践实训渗透。二是在线课程建设应当注重法学理论向社会实践渗透的深入和深化。法学类的在线课程,与理工科类在线课程不同的是,它需要最大程度地利用高技术平台提供权威的专业知识,方便学生对学习资源进行搜索和收集的同时,通过时事新闻和网络舆论热点案件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实现法学教育的社会实践渗透。在线课程有助于实现法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努力启发学生思维,学会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探寻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实质,从而达成 “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实现理论法学与部门法教学上的衔接。法学类课程,特别是宪法学和法理学等课程,往往因为其抽象性和概括性,需要借助具体部门法律规则的细化来实现法学理论的实践解析,所以尽管宪法和法律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线下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法学,特别是宪法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生命力,对法学实践教学很难兼顾。在线课程可以充当法律与实践、宪法与其他部门法的有效衔接,从而构建长效学习机制。受思维规律和知识储备的客观制约,法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需要在 “实践” 中获得和提升。然而,无论是部门法学还是理论法学与实践的联系并非直接,特别是宪法学,比如我国合宪性审查权限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手中,学生对宪法性案件的处理很难有观摩和实训的机会;另一方面,隐藏在我国法律运行过程中的宪法事实容易被忽视。本课程通过模拟设计、组织模拟法庭、模拟议会和模拟发布会等实训项目,将宪法学教育对象带入宪法实践的真实角色和场景中来。通过专业人士评估和指导,最大程度地增强模拟真实性与教学效能,为宪法学实训教育摸索全新路径; 并且在形式上设计了课堂辩论对抗、模拟民主投票、模拟宪法诉讼、模拟弹劾总统和“宪法日”知识竞赛等活动,对当下的时事新闻和网络舆论热点案件进行高度浓缩,概括提取事件核心内容,联系宪法学理论,然后通过多样化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活动,让思想的火花在模拟实践中迸发,加强师生间的观点交换,促进及时沟通,将宪法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宪法思维。

  结语

  按照国家教育部实施的一流学科建设工程,遵循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 “两性一度”金课建设标准,通过对传统教学的改造与提升,大幅提升教学质量,最终达成 “培养社会需要人民满意” 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线课程最大程度地利用高技术平台方便学生对学习资源进行搜索和收集,通过时事新闻和网络舆论热点案件的展示,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同时,提供权威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有效萃取和凝练知识点,优化教学模式,实现“模块化”推送,及时巧妙推送教学信息,高效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努力适应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实现宪法学教育的实践渗透。但是不得不说明的是,再先进的技术,再努力的教学引导,最终还取决于学生本人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如果学生不能积极参与,不能坚持探究,都难以达成目标。因此,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参 考 文 献]

[1] 王冬青,裴文君等 . 高校 MOOC 在线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研究———基于全日制研究生在线学习现状和需求的分析 [J] .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 ( 5) : 46 - 52.
[2] 倪栋 . 基于职业规划引导下的 “模块化与闯关式”在线教学策略研究 [J] . 数字印刷,2020 ( 3) : 106 -112.
[3]肖思为 . 移动优先导向下播音主持专业全景浸入式在线教学实践 [J] . 传媒,2020 ( 8) : 83 - 86.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移动优先策略”积极探索法律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法制史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