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2-20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英语论文文章《盐城市中等职业学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英语硕士论文范文,为了研究盐城市一所中职院校 ESP 的教学现状,从中探析中职院校是否有必要开展 ESP 教学以及当前中职院校 ESP 教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 ESP 教学的措施,实现优质高效教学,本研究提出了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中职生 ESP 学习的情况如何?(2)中职院校 ESP 教学的现状如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多个领域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仅仅只掌握英语技能的人才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在中国加入 WTO 之后,社会对既懂专业又掌握英语的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1996 年,《职业教育法》在中国正式颁布,标志着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在中国得到确立。教育部长周济在 2006 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部长圆桌会议上透露,今后几年中国教育发展规划的三大任务之一是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政府的重视和法律的完善大大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国加入 WTO 后,社会对同时具备多种技能,即:专业技能、英语技能、现代化技能、创新能力等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促使职业院校中的英语教学再次被重视起来。国家教育部在 2009 年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的职业模块就是指为了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而需要选修的内容。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通知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根据社会、市场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专业的设置应当与职业岗位相挂钩、教材内容要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大力推进校企联合,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2016 年 5-6 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涉及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对象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教师以及用人单位。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中职教育基本满意;中职教师对本职工作基本满意;然而单位雇主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不太满意”。其中,雇主对中职生的英语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认可度较低。这份调查说明了当前我国中职教育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即中职学校的英语教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个社会现实问题:一是企业招工难,招不到符合他们要求的人才;另一个却是中职生就业难,毕业即失业成为中职生走不出的困境。滕道明(2017)指出目前的中职教育与本来的顶层理论设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无论是从顶层设计还是从理论研究来看,都认为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是不一样的教育类型,它并不是位于普通高中教育之下的 “劣等”教育。但是真实情况却是绝大所数中职院校都是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最后一个批次录取,录取分数线最低,中考没能进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的学生大部分进入了中职院校,还有一小部分选择不继续学习的人出去打工了,这已经变成了现实版的“分层”。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前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达不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技术性型人才,这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与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另一方面人才的培养还要根据社会需求,与用人单位的岗位相衔接。在这样的国际化大背景下,中职院校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对专门用途英语人才的需求。专门用途英语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注重培养学生语言交际和应用能力,将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英语语言知识,同时也能逐步具备用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或满足将来的工作环境中可能的涉外业务需求。由此可见,专门用途英语符合中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中职院校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既体现了职业院校的教育特色,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专门用途英语兴起于20 世纪 60 年代,ESP 的教学是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教学的扩展,是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基础而展开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目的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我国许多大学相继开设了 ESP 课程,紧随其后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专院校和成人学校也开设了 ESP 作为一名在中职院校工作十几年的一线英语教师,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现有的中职院校的 ESP 教学存在很多问题。ESP 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侧重语言方面,教学的课程设计直接照搬 EGP 教学的课程设计形式。也没有对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广泛而深入地调查研究。并且存在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完善,教学方法落后,缺乏专门的 ESP 教师以及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等问题,导致 ESP 教学不尽如人意。大多数中职院校录取的都是中考最后批次的学生,入学分数低,学生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时间少,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组织教学困难,导致中职生的英语教学陷入困境。由于 ESP 教学融合了学生的英语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就学生目前的英语水平来说,教师完成 ESP 的教学任务有困难。再者,目前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普遍保留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使用英语的机会很少,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新能力。最后,中职院校 ESP 师资贫乏,ESP 教学主要由英语教师或者专业课教师担任。英语教师主要还是以讲授英语基础知识为主,在 ESP的教学中缺乏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专业课教师理论知识较强,英语水平又有所欠缺。中职学校由于多方面原因,对 ESP 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工作也不太重视,教师出去培训的机会较少,也造成了目前尴尬的教学境地。因此,本研究在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展开,该校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全日制公办职业院校,笔者以该校的中职生为研究对象,对中职生 ESP 学习的总体情况以及该校 ESP 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当前中职院校 ESP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 ESP 教学的策略。进行本研究具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既强调中职生的通用语言能力,又强调学生们的职业语言应用能力。本研究对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ESP 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有助于较全面地了解《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在盐城地区的具体实施情况。研究发现盐城地区的中职英语教育达不到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需要加以改进。第二,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分支,也是我国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让那些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继续接受学校教育,它是中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英语教学又是整个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职英语教学所受教育界的关注实在是太少,中职 ESP 教学所受的关注和研究就更少了。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专门用途英语(ESP)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 ESP)又称特殊用途英语或特殊目的英语,是英语学科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形成于 20 世纪 60 年代。Hutchinson & Waters(1987)总结了 ESP 产生的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二战后,国与国之间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二是语言学研究发展的推动;三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复兴,全球科研与贸易往来迫切需要一种语言作为世界语以利于各国间的沟通。由于英语国家在国际社会方方面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各行各业都要使用英语:商人要向世界推销商品,机械师和工程师要读懂说明书,护士要读懂药品说明书等等。因此不仅要掌握普通英语,还要掌握某一行业的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他们又把它称之为“为特殊需求而设定的英语(English tailored to specific needs)”,最终为英语作为世界语提供了客观条件。其次,ESP 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语言学经历的一场革命(revolution in linguistics)。utchinson & Waters(1987)指出,二战后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开始研究语言如何在真实场景下的应用而不是像传统语言学那样注重对语言特征的描述。具有“专业性”和“实用性”特点的“专门用途”的理念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第三个原因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这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学习者个人的需求和学习者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当时的教育心理学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语言的方式、学习方式之间的差异以及学习者个人的需求、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因此,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人们更注重开设与学习者兴趣和学习者需求相关联的课程,这就大大推动了 ESP 的发展。现在,所有 ESP 课程的精髓就在于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随着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需求分析在理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对外语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以下四种需求分析模型:第一、Munby(1978)的目标情景分析模型。此模型主要是用来分析学习者在将来的工作中或学习上对语言的要求如何。它帮助课程设置者在充分了解学习者的需求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第二、Allwright(1982)的目前情景分析模型。此模型主要是用来分析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和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然后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性的调整。第三、Hutchinson & aters(1987)以学习为中心的分析模型。它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是指学习者为了今后顺利工作而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可分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欠缺知识(lacks)和想学知识(wants)。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的知识、技能、策略、动机和学习条件等。第四、Dudley Evans 和 St John(1998)的模型。这种需求分析模式比较全面,既对学习者作为自然人、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分析,也对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进行分析。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对 ESP 教学提出了一些相关理论。ESP 教材方面,Ellis & Johnson(1994)详细讨论了 ESP 教材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1)教材的语言必须涵盖与学习者所学专业相关的常用词汇、句法和语篇;(2)教材的内容必须与学习者所学的专业有关联,主题的选择和任务的设计要以训练学习者提高所学专业需要的英语语言能力为目的。Dudley-Evans & St. John(1998)提出在 ESP 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使用专门的 ESP 教材的四个原因:(1)ESP 教材是语言的来源;(2)它可以作为学习的支持;(3)它能激发学习的兴趣以及调动学习的积极性;(4)它可以作为一种参考资源。Hyland(2006)论述了 ESP 教材的四个作用:(1)教材要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会如何运用专门领域里的语言;(2)教材内容要包括专门领域里的语言特点、结构和功能;(3)教材所提供的课文主题以及设计的练习能够促进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和写作;(4)教材要为学生提供语言参考,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专门领域里的语言知识。ESP 教学法方面,Mackay & Mountford(1978)一起编著的《专门用途英语——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专著。在书中,他们解释了什么是“特殊语言”和“特定目的”,并认为 ESP 中“特殊 (Specific)”一词指的不是他们要学习的专业词汇或特定语域,而主要指的是学习者学习的目的。ESP 教师方面,Jarvis(1983)归纳出了 ESP 教师需要具备的十项一般能力:分析专门用途英语和情景、评估教材和相关的资料、评估学生的成绩、确定学习能力目标、设计和解释工作计划、规划教学和学习策略、归划个人辅导内容、编写教材、组织教学以及评估教学目的。Hutchinson & Waters(1987)指出了 ESP教师所面临的三大挑战与问题:(1)缺乏一个质量评价标准来衡量 ESP 教师并指导他们的教学;(2)ESP 教师需要补充新领域的知识;(3)随着教师角色的变化,ESP 教师要与专业学科领域人士合作交流。Dudley Evans & St. John(1998)专门论述了作为一名合格的 ESP 教师所应当拥有的五重身份:教学者、课程设计者和教材提供者、合作者、研究者及评估者,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时的分析与总结。ESP 测试评估方面,Messick(1989)认为专门用途英语的测试,从它的价值意义和所产生的社会后果两个角度来看,效度要高于通用英语测试,因为它超越了单纯的语言测试,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从而能够帮助用人单位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合适人才。Douglas(2000)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论述了 ESP 与 EGP的本质区别,分别是专业知识、策略能力、心理语言和外部语境关系等方面。Hamp-Lyons & Tom(2001)也认为,专门用途英语的测试不仅要有表面效度,还应该要有专门用途英语评判标准的执行效度。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关于 ESP 研究多数是与 ESP 教学理论有关的,比如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法、教师和评估测试等方面,国内的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以及中职学校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自己的 ESP 教学进行改革。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数据收集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4.1 学生基本情况
4.2 ESP 学习情况
4.3 ESP 课程设置
4.4 ESP 教材
4.5 ESP 课堂教学
4.6 ESP 教师
4.7 ESP 教学评价
4.8 ESP 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启示
本论文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前期对 ESP 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大量的搜集,在此基础上对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职四个专业(学前教育、商务英语、旅游服务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三年级的学生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问卷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学生学习 ESP 的总体情况、课程设置、教材、课堂的教学现状、教师以及教学评价等,并对六名 ESP 任课教师进行访谈。研究主要调查中职生 ESP学习的情况如何以及中职院校 ESP 教学的现状如何,最后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根据第四章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中职生普遍认为学习 ESP 课程很有必要,他们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会用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大部分中职生对 ESP 课程比较有兴趣,课上注意力集中。学生们也意识到了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的既掌握专业技能又精通英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必须同时学好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同时中职生 ESP 的学习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学生因为英语基础薄弱,口语能力较差,对自己的英语不自信,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虽然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会思考问题,但只有少部分人会主动回答问题。同时中职生课后学习 ESP 的自主性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后只是偶尔学习或者从不主动学习。第二、当前中职院校的 ESP 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首先,中职院校 ESP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时相对不足。尽管许多中职院校都开展了 ESP 教学,但是 ESP 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开设 ESP 课程的时间上,有的专业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有的专业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开设课程的学期随意性比较大。另外,ESP 课程设置最大的问题是学时问题,不同专业开设时长不一样,周课时数也不同,导致总学时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授课教师普遍认为学时偏少,而教学内容偏多,从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其次,中职院校 ESP 教材偏难,内容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实用性不强。目前中职院校的 ESP 教材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的指导,过于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对于中职生而言,教材内容偏难,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活动性和趣味性。而且教材不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相关专业联系不紧密,实用性不强,学生对其满意度不高,继而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再者,中职院校 ESP 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因为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目前很多 ESP 教师在课堂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为主。教师对专业词汇和语法进行逐句讲解翻译,或者采用阅读与翻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缺乏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引发学生思考的训练,导致课堂师生互动性不够,课堂气氛不太活跃,且实用性不强,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挫伤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是导致中职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次,虽然 ESP 课堂多媒体使用率较高,但是由于教室没有覆盖 WIFI,所以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主要还是集中在播放课前准备好的 PPT 上,无法在课堂中随时从网上调取相关专业知识、实例、视频等进行更加直观、详细、生动的讲解和教学。并且对于目前比较流行的“超星学习通”、“云班课”、“We learn”等学习软件,很少教师会采用,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知道这些学习软件。另外,中职院校没有专门的 ESP 教师,师资力量薄弱。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1)ESP 教师要同时具备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二者缺一不可。而该校的 ESP 教师来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英语师范毕业的进行通用英语教学的英语老师,这类教师具备扎实的英语知识,但是对相应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另一种是专业课教师,他们英语水平较高,有一定的英语能力,但是他们英语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充分,听说能力又比较欠缺,无法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2)中职院校对 ESP 不够重视,针对 ESP 教师的培训很少。而 ESP 教师如果无法同时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将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最后,中职院校 ESP 评价主体单一,方法简单,内容狭隘。目前中职院校的 ESP 英语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师,而作为 ESP 的需求主体—企业,则完全没有参与其中。而学生作为被评价的对象,却忽视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完全处于被动局面。其次,评价的方法简单,内容狭隘。ESP 评价的方式的主要还是用考试的形式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如何,题型也大多集中于单词短语互译、单选、填空、阅读等,缺乏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核,大部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就能考到不错的分数,不能反映学生英语真实的能力和水平。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导致学生对语言能力的应用不够重视,只注重学习结果,而不重视学习过程。违背了 ESP“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本质,背离了中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盐城市中等职业学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英语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