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1-22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旅游管理文章《基于AHP-熵值法的新疆叶城县旅游扶贫效果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旅游管理硕士论文范文,叶城县地处南疆三地州中的喀什地区,面临基础设备落后、人口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等致贫因素的同时,还面临生态环境恶劣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使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生产方式落后、社会较封闭,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无论从喀什地区还是全疆乃至全国范围看,叶城县经济发展水平及当地人均收入水平严重偏低,贫困问题突出,贫困形式严峻,仍需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19 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关乎中国发展,也将会对国际减贫事业产生广泛积极影响。2019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役做出重要部署:“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也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2013-2018 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 9899 万减少到 1660 万,取得这一成就的过程中,旅游扶贫这一举措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众多研究旅游扶贫与减贫效益关系的学者中,并不是所有学者都认为发展旅游业对贫困一定具有正向影响。反之 Richard Sharpley(200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旅游业会产生严重的漏损,加大贫富差距;Candice 和 Judith(2012)提出由于旅游业就业门槛低,业内人员素质低、技能低,导致他们本身的收入远不如从事工业和高科技行业的人,因而他们只是“穷忙族”;EdiwinMuchapondwa 和 Jesper Stage(2013)指出旅游业的发展会抑制当地农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存在“资源诅咒”现象;王松茂,何昭丽(2020)年再次对旅游减贫是否具有溢出效应进行多维度视角的实证分析,提出旅游发展对医疗、教育两个维度上贫困减缓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均未通过一致性检验,存在空间集聚效应。新疆的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连片贫困地区。2014-2018 年新疆全区累计实现 58.87 万户, 231.47 万贫困人口脱贫、2131 个贫困村退出,13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由 2014 年的 22.84%降至 6.51%。喀什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30.7万户、127.3 万人。2017-2020 年脱贫任务为 18.6 万户、75.6 万人,其中深度贫困县 11 个,深度贫困乡 92 个,深度贫困村 1019 个。叶城县作为全国深度贫困县 185 个,全新疆 19 个的其中一个,贫困面之大、贫困人口之多、贫困深度之深、导致脱贫难度加大。具有“喀喇昆仑·天路之城”美誉的叶城县,地处新疆喀什地区,坐拥天然优异的旅游资源,如我国海拔最高的新藏公路、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古城遗址锡提亚谜城等,发展新藏线“特种旅游”是 2019 年 12 月“叶城·新藏线”旅游扶贫专题推介会上提出的当前叶城旅游扶贫的重要举措。叶城县作为丝绸之路南道上最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应正确推动旅游扶贫以提高当地旅游竞争力。那么,在新疆叶城县是否存在如上述学者认为的在某些维度上不具有推动效果,加大了贫富差距,或是从业人员素质技能低等情况,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新疆叶城县为研究对象,运用 AHP(层次分析法)结合熵权法对其旅游扶贫效果进行科学测度,并实地访问当地相关从业人员以及贫困居民对测度结果从多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有效衡量新疆叶城县推行旅游扶贫以来取得的成果是否推动了所
选维度的动态发展,同时诊断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新疆叶城县旅游扶贫实践取得更加显著的扶贫效果。
1.2 研究意义
旅游扶贫是脱贫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减贫的影响研究颇多,但缺乏精神文化及技术技巧层面的影响研究,且研究方法过于主观或客观。鉴于此,本文构建了更加细致的旅游扶贫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保、精神文化及技术技巧五个领域产生扶贫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AHP)以及熵权法,对指标进行主客观组合赋权,进而实现旅游扶贫测度评价。从理论上讲,这有助于根据新疆旅游业的现实情况,完善扶贫评估管理体系。同时,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三区三州”相关部门进行旅游扶贫效果评估提供模型工具和参考方法的借鉴,对于促进“三区三州”旅游扶贫及脱贫具有重要意义。旅游扶贫是“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对其扶贫效果进行测度评价研究,具有多方面实践意义。具有判断意义:即通过测度评价能够判断新疆叶城县旅游扶贫取得成果的走向是否健康;具有导向意义:即通过研究可及时摸清新疆叶城县旅游扶贫发展动向,对发展具有及时纠偏及导向功能;具有借鉴意义:即通过研究可发现践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这将对今后旅游扶贫相关部门及时调整战略、改进政策、制定更合理的旅游扶贫规划、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研究结果也可为我国其他“三区三州”旅游扶贫的实施和改进提供借鉴。综上所述,研究新疆叶城县的扶贫效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旅游扶贫起源于国外对旅游与贫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20 世纪 60 年代,国外学者在研究旅游触发的各类经济问题时,提出贫困是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虽很早发现了旅游与贫困之间的相关性,但“旅游扶贫”这一概念在 20 世纪 90 年代才被中国贵州省旅游局提出。随着国内外研究的深入,旅游扶贫这一概念在进程中不断扩展再定义,进而也逐渐发现了旅游扶贫模式的减贫作用十分显著。如带动就业和增益生态环境等。1999 年 4月,DFID(英国国际发展署)正式提出了 Pro-Poor Tourism 战略项目。至今 PPT 已然是国内外备受认知的“旅游可消除贫困”理念。中国最先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口号,所以国内普遍将 PPT 视作旅游扶贫。WTO(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世界旅游组织)南非在 2002 年 8 月召开的 WSSD(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提出 ST-EP 扶贫模式即“可持续旅游与消除贫困”。它所阐述的不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也不是一种新的旅游关联产物,而是代表着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来实现消除贫困的途径。相对于 PPT 来说,ST-EP 在重视人口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旅游的可持续性,它在 PPT 战略的基础上,强调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更深层次的丰富了 PPT 战略。国内对于脱贫实践的研究受 PPT 影响较多,直到 2008 年才出现首个以 ST-EP 为主的扶贫项目。然而现有的 ST-EP 项目并非全部是以“贫困人口”为实施对象,在非洲部分地区实施 ST-EP 的初衷视为了发展旅游业来保护野生动物群体。旅游扶贫的效果指的是旅游扶贫的功能和意义,区别于旅游扶贫效应及旅游扶贫效率。旅游扶贫效果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在旅游扶贫的作用下产生的正负影响。它是一种宏观定量评价,区别于微观定量评价,该领域学者主要利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实现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效果研究。旅游扶贫效果评价是判断旅游扶贫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它既将指标分层评价又将指标整合评价,即存在短期也存在长期。本文认为,旅游扶贫效果不止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还应包括文化和技术层面的效果。在开展旅游扶贫道路上必须科学评价旅游扶贫效果。
2.2 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是由缪尔达尔于 1957 年提出的,该理论强调应系统研究经济的动态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一因素是单独作用的,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产生初始变化之后再产生次级变化,最后无论上升或下降、强化或减弱都将反过来影响初始变化,这种过程称为“循环积累”。贫困也并非一种因素导致,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习俗、地域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消除贫困也必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绝对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Adam Smith(1776)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David Ricardo(1817)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理论》中正式提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应大力发展相对比较之下具有优势的产业,提高资源配置;比较优势理论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研究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在扶贫开发领域,借助比较优势理论思想,重点开发优势扶贫模式;在旅游扶贫中引用比较优势理论,发掘旅游扶贫发展中的优势,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旅游扶贫质量,进而提升旅游扶贫效率。多维贫困理论是基于传统贫困理论的重要进展,其核心观点是人的贫困不仅仅是收入的贫困,也包括教育、健康、能源资源等社会公共服务方面权利的剥夺以及主观幸福感的丧失。在阿马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启发下,诸多用于测量多维贫困的模型相继产生:人类发展指数 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基于寿命、受教育年限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变量,运用数学模型计算而来;FGT指数,由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指数和贫困强度指数构成,能够反映出研究对象的贫困和不平等状况。
第 3 章 新疆叶城县旅游扶贫现状分析
3.1 叶城县概况
3.2 叶城县贫困现状
3.3 叶城县旅游扶贫资源优势
3.4 叶城县旅游扶贫现有状况
第 4 章 新疆叶城县旅游扶贫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4.1 叶城县旅游扶贫效果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旅游扶贫效果测度值计算
第 5 章 新疆叶城县旅游扶贫效果实证分
5.1 数据获取与标准化处理
5.2 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5.3 组合权重的计算
5.4 指标权重的分析
5.5 叶城县旅游扶贫效果测度
第 6 章 结论与建议
叶城县在 2011-2018 年期间旅游扶贫综合测度得分较高,呈现逐年稳步上升趋势,且速度较快。五个要素层子效果的测度模型也体现出了上升的趋势,具体来看,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得分最高且上升趋势最为显著;生态环保于精神文化保持在第二梯度,发展较为迅速;技术技巧方面,在 2017 年有所停顿后 2018 年稳步回升。2011-2018 年叶城县旅游扶贫经济发展效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测度值在2018 年达到了 9.16,这大大推动了叶城县的经济发展,使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叶城县的旅游综合收入从 2011 年的 132.33 万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27000 万元。农牧民纯收入也从 4150 元增长到 9277.53 元。旅游也不是独立发展的行业,它与其他行业的关联度极高,在自身旅游综合收入提高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增长。旅游扶贫与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拥有天然的融合度,在发展旅游扶贫的同时联动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社会进步在主、客观分别赋权过程中并不像经济发展那样顺利,主观赋权中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而在客观赋权中它排在倒数第二位。这说明我们主观的经验认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而根据数据分析,叶城县社会进步的重要程度远不如经济发展。但根据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在这方面确实不如主观经验,当地的城镇化率对贫困程度具有明显的影响,而数据分析却并没有得出此结论。再次应证得出组合赋权的科学性,经过组合赋权社会进步的重要程度仅次于经济发展,相对合理。这里有必要说的一个指标是深度贫困村通大电率,由于我们的指标追溯到 2011 年,调研显示当时叶城县很多村落使用太阳能发电,与许多其他贫困地区不一样,用电用水等困难应当考虑在内。根据熵权法显示生态环保权重占比十分低,这本并不符合我们的主观逻辑,然而根据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叶城县从开始推行旅游扶贫至今,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第一理论基础,多年来良好的维护当地生态平衡,所以我们获取的数据是真实有效的。从总体上来看,2011-2018 年叶城县旅游扶贫生态环保效果虽然测度得分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最终呈现缓慢增长的上升趋势。因旅游扶贫虽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不了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但只要足够重视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就可以从发展初期进行对应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生态环保负发展现象在叶城县并未有明显的体现,相反,叶城县生态环保指标处于上升趋势。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流动人口增多,造成了一定的噪音污染和大气污染,然而叶城县多年来坚持植树造林和城区绿化,不仅将县城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提高了,叶城县整体的森林覆盖率也在逐年升高。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AHP-熵值法的新疆叶城县旅游扶贫效果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旅游管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