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行政管理 > 中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中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时间:2020-12-14 22:01 | 栏目:行政管理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0-12-14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行政管理文章《中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行政管理硕士论文范文,政府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名称,也有不同的职责范围。本文选择农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和与我国人口、土地状况接近的日本作为研究的对象,意图从对其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中找到有利于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 
当代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阶段。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也等农业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视频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围绕着农业生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使农业对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要求提高了,这就要求现代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必须与建设现代农业体制相适应。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我国不仅用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了占 20%的人口,而且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人们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迈进。2004--2012 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逐年上升,告别了自 1998 年以来的逐步下滑局面。全国粮食播种面积 111267 千公顷,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到 5299 公斤/公顷。在粮食总产量方面,2004 年以后我国粮食逐年增加,一举扭转了 2004 年以前数年下滑的局面,至 2012 年达到 58957 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 427 公斤,有效地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基础市场条件获得一定改善。近年来,政府在政策上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 2003-2008 年间,中央财政在粮食主产区投入资金 386.2 亿元,占中央财政在投入的60.6%,改造中低产田近 1 亿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139.45 亿斤,仅 2010 年,中央财政投入“三农”经费比上年大幅增加 930 亿元,达到 8183 亿元。在这其中,安排支农资金 1150 亿元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如期完成六千多座大中型水库和小型水库的危险排查和加固任务,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大中型灌区的节水设施改造。农产品供给面临较大的数量压力。尽管农产品产量增加,但是供给压力不断加大。随着城镇化的进行,我国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如从 1996 年到 2002 年,全国因建设用地所占的耕地面积为 3100 万亩。而总人口还处于上升通道中,预计 2030 年我国人口将达到 16 亿峰值,按人均需求量 400 千克计算,总需求量达到 6.4 亿吨左右,而我国目前粮食增产幅度将放缓,保证届时的吃饭问题是一个重大任务。随着农村多余劳动力的转移,影响农业总产出。根据路易斯模型,二元社会向一元社会的转化必须转移农村中多余的劳动力,多余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零,也就是说,这部分劳动力从农村当中转移出来不会影响农产品总产出。而另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不变的制度性工资,这部分劳动力在转移中不仅要带足“自己的口粮”,而且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将导致农产品总产量的减少。在总体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个别农产品缺口较大,并且需求和生产之间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如大豆,棉花。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12 年我国进口大豆 5838 万吨,我国市场上超过七成的大豆来自进口。农产品生产不足的一个重要后果是造成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在 2010 年底这个现象特别明显。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基础依然在吃过去的老本,现有的农业基础设施有很大比例还是几十年前形成的,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无法抵御现代频发的自然灾害。并且用于农业投资方面的比重过低,导致农业基础设施持续恶化,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农产品的质量与人们要求差距很大。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质量相比,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有很大差距。国外具有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质量与价格的双重优势。在质量上,国外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与面筋强度、棉花的纤维强度、大豆的含油率、油菜籽的芥酸等都占明显优势。而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水产和畜牧等产品质量差距也很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首先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农产品当中的有害添加剂或添加剂超标问题频繁地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侵害,如 2008 年的乳制品违规添加三聚氰胺事件,大量儿童因食用此类奶粉而出现肾结石等病症。其次,农产品质量问题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产品的加工出口本是我国赚取外汇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近年来,由于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超标,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屡次被外方拒收、退货或终止合同,部分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已被迫退出国际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对安全环保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国人的理解。仅到 2010 年,日本对进口大米检测项目已从原来的 42 项增加到 114 项,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公布了禁止进口的动物源性食品中使用氯霉素等 11 种药物名单。许多国家借产品质量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质量问题,成为贸易保护最好的借口,不仅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受阻,而且本国的市场也逐渐为外国产品所占据,对国内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主要立足于封闭的竞争环境,解决粮食供给是政策的出发点,实施政府直接管理是主要的调控手段。在国际竞争压力加大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好政府与市场、企业、农户的关系,形成较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农业行政管理的绩效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焦点问题。本研究的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关键。本研究力图从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出发,尽可能全面阐述国内外相关改革理论,并将其与我国现实相结合,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对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史、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正确判断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的现实状况,有助于正确判断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有助于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标尺全面认识制约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效率的主要原因,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的两大投入要素为资金和劳动力,之后人们发现技术进步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大要素。而现代经济理论表明,管理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但同时也需要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目前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在客观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或者说,理顺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农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基础性行业,在拥有众多人口、仍然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我国尤其如此。除过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外,农业为一些轻工业品提供原料,是其生产的基础;农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本积累和外汇储备;为第三产业和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这就需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这些目的的达到与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一股政府改革的潮流从西方国家开始在世界的范围内涌动。西方国家普遍对传统的官僚政府进行改造,以促使其尽力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变化,以解决当时西方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在我国,人们也日益认识到行政体制改革越来越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在相当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成为改革的必然要求。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属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构成内容,行政体制改革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合部。近几年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2008 年 2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指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指出要转变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和加快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等方面迈出重要步伐。同时,会议提出,按照到 2020 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坚定不移地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向前进,推动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制度保障。行政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延续和拓展,同时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既是继续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作用力。

  第二章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从改革的历史过程看,我国农业体制改革的进程是较为曲折的渐进式改革。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对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梳理,可以为系统地总结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成就、经验和问题提供实践基础。 
  2.1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历程 
  新中国建立的初期,政府面临的最大的任务就是保证人民民主政权的加强和巩固。首先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军队的指挥统一,其次就是全国政令的统一,确保在偏远的村落也能够贯彻中央政府的决策。在经济方面,当时新中国的经济极为困难,由于长期战乱留下一副破烂的家底,加上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经济封锁,使得我们必须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这就要求我们具有高度集中的权力体制以保证权力的集中统一。按照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中央政府组织法》的规定,政务院是国家行政事务的最高执行机关,在其下设置四个委员会,分别为政治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及人民监察委员会。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3个委员会有权指导其他有关部门工作,有权对所属部门和下级机关颁发命令。人民监察委员会监察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履行职责,并有权检举纠正违反失职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在农业管理方面,农业部成立于 1949 年 10 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最早的组成部门之一,主要负责全国的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管理等工作。与农业部职能相近的还有林垦部和水利部,林垦部负责林业和农垦工作的管理,水利部具有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职能。在 1956 年的行政改革中,林垦部分为了农垦和林业两个部门。当时农业部下设置 13 个司局,依然延续以往的管理职能。其后,经过多次变动,到 1966 年文革前,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包括农业部(15 个司局)、农垦部(14个司局)、水产部(10 个司局)和林业部。1955 年至 1956 年间,农业的社会主义完成,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当时基本以村为单位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耕地归农业生产合作社所有,农民都成为社员,合作社成为农民的基本生产组织单位,统一制定生产计划、统一调度集体劳动、统一核算并统一分配。当时各级政府的农业部门主要作为领导抓农业的办公室存在。在 1958 至 1962 年发展成为政社合一的体制,形成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三级核算制度。这种管理体制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党政企合一。公社和乡是一个整体,集经济组织和行政机构于一身。把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结合起来,要执行国家的命令和计划,计划都是指令性的,生产队没有什么自主权,公社和大队可以无条件调拨生产队的劳力和财务,于是集体财产通过这种方式变成国家财产,每个公社都有党委、每个大队都有党支部,公社管委会受党委领导,党委书记在决策时具有很大权力。其次,一切归公,统一管理。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由集体支配。全部劳动力归集体管,听从集体指挥,集体劳动,非经队长批准,不得离队。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收益均归政府安排和指挥,统一分配生产所得。社员不能弃农经商、不能长途贩运,只能种植自留地和搞点家庭副业。第三,绝大部分产品交给国家,农民没有自由处置的权力。当时农民生产的主要产品为粮食,粮食收割后生产队必须缴够国家的公粮和订购粮。其他一些产品,必须要完成国家的订购任务。有些产品即使在完成国家的订购任务后依然要卖给国家的收购部门,农民可以拿到集市上自由交换的产品很少。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集市的管理很严格,集市最初由三天一集变为五天一集,最后演变为七天一集。当时由党来统一管理农业,农业的计划、政策、重大工程、劳动力安排和基层组织建设均属于党中央决定的范畴。而许多具体农业生产则由基层党委来决定。例如,农田播种规格、每日的劳作进度等均需要县委或公社党委来决定。农业生产严格按照计划经济来进行。在农业生产中,严格奉行“以粮为纲”的政策,以粮食生产为最主要的任务,不许在粮食生产以外发展其他生产。当时全国的农产品生产被分为 3 类,第一类是统购统销产品,包括粮食、油料、棉花等产品。第二类是派购产品,如生猪、家禽、糖料、主要蔬菜、主要水果等。第三类是其他零星产品,如杂果和其他一些不列入一二类的产品。按照需求,国家每年制定出粮食生产计划,然后逐级下划到生产队。生产队按照规划价格在规定的时间上缴规定数量和质量的粮食,上缴数量、上缴价格等均由国家决定,下级和农民必须服从。当时市场上流通的主要为第三类产品,且数量极少。所有的农业科技和服务工作均由国家操纵,人员调配权归国家所有,由国家规定科技推广和服务工作。国家统一管制对外贸易,农产品的出口由国家专业机构来完成。
  2.2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现状
  农业部是我国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根据 2012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个业务司局,分别是办公厅、经管司、计划司、人事司、市场司、政法司、财务司、科教司、国际司、种子局、种植业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机化司、乡企局、农垦局、渔业局、监管局,机关服务局。并且设立有农科院、热科院、水科院、农学会、人力中心、科教基金会、农研中心、农技中心、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药检所优农中心、黄渤海渔政局、东海渔政局、南海渔政局、绿色食品、水产学会、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等多个直属机构。根据农业部的公开信息,农业部具有下列主要职责:农业宏观管理职能。负责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制定总体战略目标;制定农业和农村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批准后的农业产业规划;监督农业开发规划的实施情况。政策制定职能。负责制定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品品质的改善。负责提出涉及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农业信贷、农业进出口关税、农业生产补贴的政策建议。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职能。研究并提出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指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指导监督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推进市场体系建设职能。负责农业产业化方针政策的制定;负责规划与建设大宗农产品市场交易体系;促进农业生产体系的一体化发展;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菜篮子工程和农业生产资料体系建设;研究农业生产资料和大宗农产品的进出口情况,并提出具体进出口建议;根据调查情况,发布农业生产资料及主要农产品的供需情况等信息。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职能。组织农业资源区划、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指导农用地、渔业水域、宜农湿地和农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代表国家行使渔业权力、维护渔业利益,行使渔港监督管理权。农业科教研究职能。负责农业科学教育工作,制定农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的发展规划,负责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建设;负责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项目的进行;指导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农产品质量监测管理职能。负责农业产品技术标准的制定,并推广实施技术标准;负责农业各产业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协调各类农业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药、农用
机械等的质量管理和执法监督工作;组织进口种子、农药、化肥等的登记管理工作。动植物疫病防治职能。负责动植物检疫防疫相关法律草案的起草;签署政府间有关农业各产业的协定;组织兽药药监、药政和医政工作;负责国内动植物疫病防治的实施;发布国内动植物疫病现状并组织扑灭。对外合作职能。组织有关农业方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事项;承办政府农业涉外工作。业务指导职能。指导直属事业单位和部属企业的各项工作;管理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人事和劳动工资制度;监督部属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指导有关社会组织的工作,使其为农业发展服务。 

  第三章   发达国家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3.1 日本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
  3.2 美国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 
  3.3 美日两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总结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行政管理的成本及绩效分析

  4.1 农业行政管理成本的含义及定量分析 
  4.2 行政绩效评估的内涵及性质 
  4.3 我国行政管理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及完善 
  4.4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绩效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环境因素分析

  5.1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政治环境 
  5.2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经济环境 
  5.3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面临的社会组织发展状况
  5.4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国际环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动力阻力分析

  6.1 利益分析
  6.2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动因 
  6.3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阻力分析 
  6.4 农业行政体制改革实施的可能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安排

  7.1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总体思路 
  7.2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制度安排 
  7.3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技术创新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探讨

  本文在写作时,国内和国外环境都产生了不利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因素。在国内,我国某些农产品的自给率已经大大下降,如我国七成大豆来自进口,如果将其纳入到粮食统计口径,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了 90%左右。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我国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改革的阻力在加大,触动利益集团比触动灵魂还困难。在外部环境方面,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面临着既得国际秩序的挑战,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要分掉美国的午餐,因此从经济、军事等多个角度对中国进行遏制,农产品就是其战略工具之一。(1)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必须要对农业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不仅和资本投入、生产技术有关,与管理制度也有密切的关系。适应农业生产方式的管理体制能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反之,则会阻碍农业发展。(2)创新农业管理体制必须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基本目标。我们所进行的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围绕这个基本目标构建,这不仅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而且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离开了这一基本目标,我们所进行的任何改革都没有意义。   在确立了改革的目标后,怎样实现建设农业现代化和“三增”的改革目标就是我们下一步所要面临的问题。迄今为止,市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可以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我国从 1978 年改革开发后所取的的成就,可以被视为我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逐步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我国收益颇多,是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赢家。但是市场有其固有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即使在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其经济的发展也不能离开政府调控。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需要有强制力的公共组织来尽量克服市场缺陷。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从统治型向服务型转变。其次注意行政职能的透明化、合法化。第三,在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与农业现代化生产一致的大部制管理体系。(3)注重公平和效率的协调。公平和效率一直是行政管理中难以兼顾的一对矛盾,在行政学研究历史上,一直是不同的行政派别珍视的不同行政原则。在我国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历史中,以公平为核心。全国发展较为均衡,但却造成了普遍性的贫穷。改革开放后,客观上以效率为核心,在经济大幅增长的同时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没有效率的公平是无本之源,会造成公平的贫穷;没有公平的效率是则忽视了增长的本质。在我国构建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注重公平和效率的结合。既要注重效率,对效率的强调才是保证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保证,才能发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要注重公平,社会公平强调公共行政人员在公共行政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观。(4)提高政府行为的绩效。绩效管理产生于西方社会,是在针对以往行政组织只注重投入而不注重产出的过程中产生的,实际上是政府效率和效能的统一。在我们这一发展中国家,政府的投入和产出都是需要衡量的。政府进行绩效管理可以用相同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或者在相同的产出下,使用较少的投入。进行农业管理体系绩效评估,必须引入合适的评估主体,改变当前的完全由上级评估下级的做法,在评估时要引进包括群众、专家在内的多元的评估体系。(5)提高涉农危机管理能力。目前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导致国际市场上某类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有些国家需要出动军队维持购粮秩序。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农业生产依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对自然灾害引发的农业危机,缺乏足够的处理手段。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利用其先进的技术水平、建立起了先进的放在体系。鉴于此,我国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的力量,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我国的农业危机处理能力。在对我国的农业管理体制现状进行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和改革路径进行了探讨,但因本人知识结构限制,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依然不够成熟。怎样对我国传统的官僚组织和现代组织形式进行结合。目前行政组织存在着“官僚病”。官僚病有许多表现,例如政府机构脱离公民,不了解公民需求、对经济和效率缺乏足够的回应,造成浪费严重等。不可否认,现代新公共管理对于促进政府机构回应公民需求,提高办事效率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对经济性不敏感,在某种程度上是官僚组织的优势。正是因为官僚组织对经济性不敏感,才能提供投资远大于经济效益的公共物品,私人市场对收益很小却社会需要的产品是没有供给动力的。而且,正是因为官僚组织对经济的不敏感,官僚组织提供的产品不会嫌贫爱富,在供给上比私人市场公平许多。因此,怎样对官僚组织进行改造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如何对绩效评估进行完善。市场主张的价值核心是经济与效率,政府虽然也应该注意经济和效率但其价值核心是民主和公平,经济、效率和公平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来自私人市场的绩效评估在融入到政府组织的过程中,怎样设计绩效管理才能既保证官僚组织本身的公平性又促进官僚组织经济性的提高,这是我们在设计绩效管理时必须注意的问题。绩效管理目前在管理学和经济学当中是一个热门词汇,在现实中许多政府机
构也在采用绩效管理对员工的表现进行评估。绩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政府机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组织生产效率和经济性的提高,但是目前的绩效评估仍然是初步的、简单的。如何涉及出更好的评估标准,将政府产出更好的量化对绩效评估进行完善是未来的重要工作。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中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行政管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