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国内大环境背景下,我国推出了《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计划,希望能培养出一群有创造力高、探究能力强的新一代,为实现2049年建国100周年时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做重要的准备。该研究拟使用SPSS 17.0,测查福建省A市中3所公立园的幼师生物科学素养水平,以反映该城区幼师生物科学素养现状,为地方政府提升教师生物科学素养提供参考建议。
该研究选取对象为A市3所不同级别公办园全体幼师,以求样本的代表性。正式施测共发问卷84份,收回84份,回收率为100%,最终获8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5.2%。问卷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及详尽分析。
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结合自编访谈提纲对19位幼师进行访谈。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及自编问卷《幼师生物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经过近1个月的调查和访谈,最后收集到相应的数据并进行统计。研究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生物科学知识整体掌握较好,但教龄、园级别与其相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幼师生物科学知识平均7.31分,得分较高。不同教龄幼师在生物科学知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龄1年内及教龄16~20年的幼师得分显著高于2~4年的幼师不同级别的园在生物科学知识得分方面差异显著,市级示范园得分显著高于县级示范园。
2.2 生物科学能力差,各影响因素均与其显著相关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幼师生物科学能力素养的平均得分29.54分,所得分数低于平均分,不同年龄幼师与其存在显著差异,41~45岁的幼师得分显著高于31~35岁和36~40岁的幼师;不同学历的幼师在生物科学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学历的幼师得分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不同学科背景的幼师在生物科学能力素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文科背景的幼师显著高于其他学科背景的幼师;不同教龄幼师在生物科学能力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教龄超过20年的幼师显著高于教龄16~20年的幼师;不同级别的园在生物科学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县示范园显著高于市级示范园。
2.3 生物科学方法得分一般,学历、学科背景及园级别与其显著相关
统计数据显示,幼师生物科学方法平均分18.092,生物科学方法掌握情况一般,不同学历的幼师在生物科学方法上差异显著,学历为本科的幼师得分显著高于学历为大专背景的。文科背景的幼师显著高于其他学科背景的幼师;不同级别园在生物科学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省示范园和县示范园显著高于市示范园。
2.4 生物科学意识情况复杂,各影响因素对其影响不显著
统计数据显示,幼师生物科学意识态度平均分16.111,得分情况一般,结合开放性试题,情况有所转变。开放性试题答题统计结果为8人弃答,2人认为生物科学素养不怎么重要,56人认为幼师生物科学素养重要,7人认为很重要,7人认为十分重要,80%的幼师表示会说通过书籍、上网、听讲座等这几种途径来提升自身生物科学素养。大多幼师对其重要性理解仅停留于知识层面。各影响因素在生物科学意识上都无显著差异。
3 原因分析
3.1 学校因素
3.1.1 招收学生缺少理科背景
该研究针对幼师进行调查。通过咨询4所大专、11所普通本科院校得知招收学前专业时大多为文科背景的考生,理科背景占比很少,约为30%,近年来,学前专业在招收学生时有倾向多招收理科生的趋势但比例仍较低。今后文理不分科这一情况将有所减少,但目前学前专业的情况还是理科思维薄弱,生物科学素养较差。
3.1.2 理实结合不足
现阶段各层次的学前专业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三学”“六法”及各类技能课程。通过访谈得知每位幼师在学期间都有学习科学教育知识但理论联系实践相对较少,结合主要是在片段教学中,较少进行科学实验之类的实践。因而尽管科学素养的提升迫切需要动手操作实践,如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到大自然去观察、到一线制造厂去参观等但实际幼师操作、实践的经历和机会都特别少。
3.2 用人单位因素
3.2.1 选拔时看重技能
在选拔人才时,用人单位主要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在面试中容易侧重技能的展示,而在科学素养方面特别是生物科学素养上则很少考察。该研究中的生物科学素养涵盖了知识、能力、方法的运用及意识态度。除知识能通过考试来考量,其他维度均难以在短短的面试过程中考察到。该研究调查对象非文科背景的幼师5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1.25%,这些教师最大的优势就体现在技能方面,科学方面的素养则较弱。
3.2.2 缺乏对生物科学素养的关注
园本教研十分影响一名幼师的专业成长,园内教师之间实际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集全园教师的智慧和力量针对实践中所面对的问题进行分析、分享,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途径。实际园教育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园本教研还是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都缺乏对生物科学素养的关注,一方面是引导园本教研的教研组组长、副园长等本身科学素养薄弱。另一方面则是园部不够重视。
3.2.3 缺乏针对性的培训
调查结果得知80位幼师都参加过各类培训,然而仅有2名参加过STEM教育的培训,其他教师则未涉及,更不用说针对生物科学方面的培训。庞丽娟学者说过“无论你知道多少科学知识,总是不够的。”当下知识更新的速度十分惊人,在科学领域中,不仅新信息不断地充实到已有的科学知识中,而且已有的科学知识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缺少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显然无法满足幼儿学习成长的需求。
3.3 幼师因素
3.3.1 学科背景限制
调查结果统计,80位幼师中仅有2名为理科背景。访谈得知,五大领域教学法中,教师们最怕上的就是数学、科学课,比较容易接受语言、社会等领域的学科。尽管提倡主题背景下的领域教学,教师们仍是想要“巧妙避开”数学、科学课。实际生活中幼儿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非常浓厚,但因为幼师们学科背景的限制,加之兴趣不足,科学素养也只能较为粗浅的引导而不能深入,如此也就无法很好地启发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
3.3.2 生物科学意识薄弱
幼师普遍存在生物科学意识薄弱的现象。具体体现在对概念内涵认识不清,将生物科学素养等同于生物科学知识,以为容易记诵的科学知识的积累就代表素养的获得。生物科学素养未随着教龄的增加而所有提升,在园从事教学10年以上的教师同新手教师在这方面并无明显的变化。实际教育教学中捕捉幼儿对大自然等生物科学探究、探索的情况少甚至出现影响幼儿探究的情况,如在调查范围内的1所园大一班的好多名幼儿对菌菇十分感兴趣,他们每天都会去植物角观察各类菌菇的成长。结果不是获得班主任的表扬,而是获得批评。尤其某幼儿摘了菌菇被严厉批评并罚其不能再去观察菌菇的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幼儿的“好奇、好问、好探究”之心很容易被教师们的举动扼杀在摇篮里。
3.3.3 生物科学能力欠佳
调查结果发现,幼师生物科学能力水平得分很低,结合访谈和观察结果发现幼师在组织生物科学方面的教育时,显得十分“不自信”。一次中班的科学活动名为“叶子里面有什么”,教师搜集了不同种类的叶子并将叶子放进苏打水中进行煮沸处理,教师提前让幼儿每人从家中自带的牙刷。目的是用于活动过程中将叶肉清理干净,结果30名的幼儿仅有1名幼儿成功地将叶肉清理干净,其余幼儿都以失败告终,也就无法将观察实验进行到底。这一活动背后的原因显示出幼师科学实验能力弱,科学性、严谨性差,教师在让幼儿铺开实验前应自己多次尝试,以清楚知道不同叶子的材质、苏打水的浓度、水煮时间的长短及刷子的软硬情况等因素对叶肉清理情况的影响。
4 提升建议
4.1 学校调整人培方案,采用渗透教学
人培方案中对于科学素养的提升主要是放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这门课程,周课时不多,建议采用“渗透式教学”——将学科教育内容在其他学科中渗透,如可在教育史的学习中渗透生物史学家,特别的强调重视生物科学技术对于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2016年3月教育部颁布施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在第五章第二十五条第四点提到:综合组织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并渗透在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教育的作用。结合现况,如今高考不分文理,也就不存在招收模式的调整,可行之处在于调整学校的人培方案。建议利用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具体做法可以是领域之间的渗透融合,如在语言领域学习《小树叶》这首儿歌时就将生物科学渗透融入其中,知识看似简单却能呈现出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不失为一种能力的体现。
4.2 变革幼师培养模式,启动“N+2”模式
目前学前专业学生主要有中专、大专、本科等几种培养方式。而今幼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大多要求大专、本科学历。结合国际情况,世界发达国家对学前师资培养十分重视,尤其是在法国,学历要求必须要有“3+2”——经3年本科学习,后经过严格的专业考试才能取得幼师资格证。这样的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高学历,更保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根据现实状况,建议我国在培养幼师也采用“N+2”模式,N为3或4—— 大专或本科学历加2年专业学习,中专加2年专业学习。其中前面的“N”年主要是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上的充实和丰富、综合素养的提升,后面的2年则主要是理论结合实践。
4.3 用人单位增设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核
我国幼师在入职面试时往往强调“吹、拉、弹唱”,而忽略了专业知识、能力的考核,因此建议增加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核尤其是与一线教育教学息息相关的生物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此外,针对幼师普遍科学素养偏低的情况,建议教育有关部门制订科学、缜密的培训计划,严格的培训流程,对幼师进行长期或短期针对性的培训,培训不是流于形式,期间可以对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效果等提出意见或建议,培训专家对受训教师所提问题及时尽心解答,根据教师们的反馈调整改进培训的各方面。
4.4 构建“双赢性”学习共同体
在园内部构建“双赢性”共同体,即园领导、全园教师一起为提升生物科学素养而组建一个学习小组,为提升生物科学素养这一共同的目标一起互相帮助、彼此鼓励、资源共享,如积极主动地将参加进修、培训的收获与共团体其他成员及时分享。对身边资源充分地进行利用,如网络、博物馆、水族馆、标本馆等;对实践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所得及时分享,争取实现完成有质量的学习效果,最终提升全体幼师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娟.幼师生物科学素养现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3] 张俊.园科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园工作规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9-20.
[5] 王卫 东,石慧.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职 业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3):89-93.
[6] 何英姿,王霄,李易金,等.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36):28-30.
[7] 杨鑫鑫.哈尔滨市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8] 杜文娇.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生物学教学,2017,42(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