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0-09-06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硕士论文文章《科学社会学背景下的马太效应及其社会控制方法》,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马太效应自古有之,也“放之四海皆准”,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也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科学界的马太效应,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理论的累积而相伴相生。在科学发展中,它更像一把双刃剑,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体制的均衡发展,又深刻促进了科研整体的向前推进。那么如何利用好马太效应产生的积极影响,最大程度上规避马太效应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成为了我们现在研究的重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就是要放眼科学的发展,研究马太效应在科研系统中的相关影响。
引 言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马太效应”这个名词来源于马太福音,在广泛意义上表现了一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社会现象。一些学者将它描述为“优势累积”现象,实际上并不准确,这类说法只表现了马太效应的正效应,即优秀导致更加优秀,却没有说明它的另一个方面,即落后导致更加落后,这也是“马太效应”所带来的不可忽视的问题。由此“马太效应”也会逐渐加剧所处环境内的“贫富差异”,导致两极分化愈演愈烈。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首次将“马太效应”的名词引入科学社会学中,描述在科学共同体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这种不公平现象体现在不知名的研究者和声名显赫科学家身上,在同一个项目上,即便是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后者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声誉,而前者则是默默无闻者。随着默顿对于科学社会学中“马太效应”的探索,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在科学奖励中分配不公的现象,默顿所带的研究生科尔兄弟也进一步研究了科学共同体中的分层现象。六十年以后,关注于科学的社会学家发现,科学中存在的不平等要比更大的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多的多。马太效应成了科学社会学问题中的显学,当然侧面也反映出了随着科学的发展,马太效应所产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现代科技发展晚于西方国家,但发展势头在近几十年越来越快,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科学资源的大量涌入,却没有做到供需平衡。科研项目的评审活动中也存在“走关系”“打招呼”的现象,一些科学大拿也出现了挪用公共资金中饱私囊的问题。《意见》中明确指出应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来加强科学共同体内的广泛共识,摒弃科研圈子内的垄断现象。文件在宣扬新时代下科学家精神的同时也在敦促着政府加快转变职能,构建和谐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同时,科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建制,只有在深入理解科学共同体内部社会不平等的过程,对共同体内部存在的马太效应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合理的规避途径,才能够促进科学体制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自从默顿在 1968 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科学领域存在“马太效应”的现象之后,掀起了国内外学者对科学工作者在科学奖励中分配不公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是从默顿的视角出发,在科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丰富了它的外延,赋予了它在当今时代下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张宣平、王炎坤对我国科学奖励系统是否具有普遍性展开了研究。两位学者认为,科学奖励系统只有具备了普遍性,才能对科学工作者起到有效的激励和调动作用。科学奖励应该根据科学家的产出质量和数量作为奖励标准,而不应该考虑科学家的个人背景和社会属性。美国的科尔兄弟用统计分析的方式深入的探讨了科学奖励系统运行方面的相关问题,他们认为,英美等国的科学奖励系统运行原则基本上体现了普遍性原则。但我国科学奖励是否具有普遍性,当下不能妄作论断。只有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学社会建制是否具有自主性方面,才能判断科学奖励系统运行过程中是否遵循了普遍性原则。“只有当科学的社会建制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性权利时,科学共同体才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承认,在承认成就的基础上进行荣誉的分配,而更少受到其他社会建制的影响。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各国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在我们国家,人们的价值取向受到功利和官本位价值观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此外,还因为多年来我国高度集中发展经济的运行模式,我国的科学社会建制发育也不完善,因此我国该系统的运行前提条件和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差异。顾昕谈到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分层现象,“科学界的承认可以划分为两类:通过职位的承认(recognition through position)和通过名望的承认(recognition through reputation)”按照科学发展的原则,科研人员应该接受经验与逻辑的评判,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不应取决于做出该成就的科研人员的社会属性。但科学中的不平等现象可能比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还要严重,只有理解作为科学共同体内部不平等的过程,才能更全面的理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方式。石英认为马太效应造成了我国科技人才的流动失衡,“科技人才较为密集的发达地区,盲目而大量的人才拥入又会造成积压浪费和结构失调。”祁延慧谈到了马太效应在科技工作者团队中的消极影响,认为“马太效应是科技工作者的地位明显分化,影响团队精神。”现代科学的发展的确已经不再是单兵作战,当下社会生产条件下的科学研究要求科研工作者团结协作。而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得少数科研精英掌握着大部分的科研资源,他们在课题申请,论文发表方面硕果累累,一些中下层的科学工作者却难有雪中送炭的机会。这些消极因素使得科学共同体内部矛盾激化,部分科研人员心理失衡,从而影响了团队的攻关能力。吴晓莉、王运红两位作者通过对材料领域获得国家级奖励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马太效应对于科技成果能见度的影响,得出结论“马太效应对于科学成果的能见度具有普遍性 ;第二,马太效应对于科学成果能见度的影响存在一个由高峰逐渐衰减的周期过程;第三,马太效应存在两面性。”科技工作者在进行文献阅读选择时的确会优先选择知名度较高的作者的文章或著名的期刊所刊载的文章,另一方面核心期刊为保证所刊载文章质量,在选择文章时也会考虑知名学者的文章,因为他们往往具有丰富的知识累积。这些选择无疑会加快作者的文章能见度,也具有普遍性。同样随着作者获得国家奖项后,他们的文章会越来越受到期刊认可,他们也会迎来知识产出的高峰期,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产出逐渐衰减。
一、 科学共同体中马太效应的形成与表现形式
(一) 科学共同体的由来
“科学共同体”最初由英国的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提出。单个的科学家自身的能力有限,无法完成全部研究,因此只能成为制度框架之内的某一个角色,完成某一项任务,比如化学家只能成为化学专家群体中的一员,承担着特定角色,多个化学家共同构成了化学专家团体,不同团体组合在一起构成科学共同体。波兰尼认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他们在统一规范之下形成一个社会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与组织有着本质区别。多个科学群体共同组成了科学共同体,其内部客观存在着社会分层。而后默顿也非常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他认为我们发展科学的目的是要收获可靠的知识,而科学共同体则建立了科学家之间为收获知识的最佳关系。1973 年,美国科尔兄弟深入的分析了科学共同体的特征,他们认为,该共同体具有高度分层的特点,受科学家产出率、知名度和声望等因素影响,不同科学家在共同体中所处的层次不同。而正是上述的这些差异,才形成了科学共同体内的马太效应。
(二) 科学共同体中马太效应的形成
谈起马太效应可能鲜有人知道,但是很多人对于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那便是“富的更富,穷的更穷”,这句话透漏出的现象众人皆知,但是话语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却要复杂得多,它更是一语道破了社会在运转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越是在先机取得优势时越会带来更多的好处,而先机就处于略势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得到的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往后推移,二者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矛盾也越来越深。关于“马太效应”的词语本身,它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发明的,典故出自于《马太福音》的第十三章十二节:“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太效应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我们越是去剖析它,就越像是雾里看花,它就显得越神秘,越复杂,因为他并非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尽管并不多见,但我们有时也会发现一开始的优势不一定总能带来益处,同样,一开始的劣势不一定会招致更大的不利。与之同样,并非所有的马太效应对社会都具有破坏性,或者是产生不公正的后果。放到道德层面去看,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马太效应导致的结果也并非单一,它有可能促进发展,也有可能成为绊脚石,又或者两者兼备。打个比方,我们财富的积累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为关于我们财富的来源,财富的去向,以及它们会带给其他人怎样的后果都会影响到结果。当我们把钱用来投资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时就会创造出更优秀的成果,对社会有益的产品,也会带来扩散性的经济繁荣。可是我们单看财富本身,它自身并不会直接产生有益或有害于社会的结果,要看我们的运用方式。而我们去努力挣钱,或者拿钱去消费享乐,并不全是为了赢得自身道德。如果真像上述这样,圣人便个个是财主,毒枭便全都是穷人。结合上述表述,我将研究分析的是在默顿的科学社会学语境下的马太效应,它在科学共同体中的诸多表现形式与形成方式。由此看来,科学领域的马太效应并非“百害无一利”,也并非是科学界的洪水猛兽,会导致科学共同体的衰落,相反,作为科学家在对科学探索和揭露科学发现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马太效应本身的存在原因既十分复杂,又具备极其重要的探索意义和研究价值。那么,马太效应在科学界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在我国的科学工作中它又出现过怎样的问题呢?
二、马太效应是科学发展中的双刃剑
(一) 马太效应带来科研体制的失衡发展
(二) 马太效应也促进了科研的整体向前推进
(三) 引发思考
三、我国科学体制下马太效应的社会控制途径
(一) 政府要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科研生态的公平公正
(二) 科学共同体应构建合理的社会科学评价机制
结 语
马太效应现象本身存在于我们社会中的各个领域,自默顿将其命名并引入科学社会学的范畴之后便引发了国内外相关学者长时间的关注与探究,大家将目光着重放在了马太效应本身所具有的优势累积现象上面,认为马太效应是成功导致成功,却不经意间忽视了此类结果导致的负面效应,即失败也会产生积累,对于马太效应的应对策略上也是简单罗列,缺乏足够的针对性与思考深度。本文通过分析马太效应在科学共同体中的表现与产生的系列问题,制定了更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策略。我认为在控制途径上应从两方面入手解决,一是站在科学体制的管理者——政府的角度出发,首先在舆论宣传上应大力弘扬新时代下的科学家精神,进而促进科学界的学风作风建设,营造风正气清的科研环境;其次应加快转变政府的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同时要深化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为科研机构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最后要正确发挥对科学评价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更为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二是从科学共同体自身出发,共同体内部要构建更为合理的社会科学评价机制,既要进一步完善同行评议制度,还应建立科学共同体主导下第三方评审机构,最后在遵循科学的评价程序上还要考量人文学科产出的周期性。这两方面为控制马太效应负面影响提供了更为切合我国科研发展的应对策略。相信,当我们能够更为全面的理解科学体制的运行特点,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加以干预纠正,科学方能更为健康有序的开展起来,人民也更能充分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福利。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科学社会学背景下的马太效应及其社会控制方法》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硕士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