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1-04-07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时政新闻论文文章《Vlog创新时政新闻视频化传播的“热”与“冷”》,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继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爆发式增长后,Vlog 短视频应运而生,发挥纪实性和故事性的叙事特点,与时政新闻报道相融合,在新技术、新用户、新平台、新场景赋能下,让时政新闻焕发出新生态。不过,“Vlog+ 时政新闻”同时存在整体性不足、指向性不明、真实性及专业性欠缺等问题和局限有待解决。
关键词:Vlog 时政新闻 短视频 热传播 冷思考
CNNIC 第 44 次《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9 年 6 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 6.48 亿,占网民整体的 75.8% ①。不同于以往的短视频平台,Vlog 首先在时间上突破了传统短视频以 10 秒为单位的局限,可以拍摄甚至 20 分钟的长视频,在对拍摄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增强了短视频叙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其次在叙事性上,Vlog 与短视频最大的区别在于故事性和真实性。YouTube 网红 Vlogger Casey Neistat 认为,故事对 Vlog 来说是最重要的②。Vlog 以记录日常琐事和趣闻等内容为主,兼具写实性和记录性,如在 Vlog 上分享生活日常等,使 Vlog 扮演了“视频日志”的角色。
一、Vlog+ 时政新闻更显年轻新生态
Vlog 凭借亲民性、故事性和生活化的表达特性受到传统新闻媒体的青睐,继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之后,政务短视频将我国政务新媒体推至转型升级“下半场”③。在融媒体日新月异发展、5G 技术迅速迭代以及政务 3.0 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如何推动政务媒体“新蓝海”、保障新闻内容传播核心竞争力值得探索。近年来,“Vlog+ 广告”“Vlog+ 公益”等不断涌现,“Vlog+ 时政新闻”的短视频传播形式得到广泛使用,也创新出不同的新闻报道体验。2019 年全国两会报道开启了 Vlog 试水重大时政新闻的探索;2019 年11 月 9 日,央视新闻发布了康辉的第一支 Vlog,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随后接连更新,6 支 Vlog 立体呈现了“大国外交最前线”;在 201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祖国 20 周年之际,央视新闻发布了特别报道《时政Vlog:和习主席同上一堂课是怎样的体验》。当严肃的时政新闻遇上 Vlog,新闻视频化传播焕发出时尚的年轻态。
二、Vlog 创新时政新闻“热”传播
“Vlog+ 时政新闻”的创新传播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用户、新场景以及新平台等方面,5G 传播新技术、Vlog 年轻群体新用户、社交化新平台以及“后台前置”新场景都赋能传统时政新闻传播形式向融合转型。
1.5G 新技术赋能时政新闻传播
麦克卢汉认为,新的媒体形态改变着我们自身对社会的体验。5G 新技术带来的 1 ~ 100 倍的网络能耗效率,使数据传输速率提升了 100 倍,网络连接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万物互联的概念成为现实④,技术赋能 加 速 构 建 5G+4K/8K+AI 的 全 新 战 略 新 格 局⑤。 首先,“Vlog+5G”为短视频提供无限流量支撑,在时政新闻利用 Vlog 进行新闻播报时,能容纳更多设备连接、维持低能耗的续航能力;同时也可摆脱传统新闻传播地域、流量、能耗等限制,24 小时全息即时短视频采、编、发一体化连续作业,“Vlog+ 新闻短视频”的实时记录性功能在 5G 时代得以最大化凸显,将引领主流媒体视频化传播走向新的转型。
2. 聚焦年轻用户群体
《2019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主力聚集 80 后、90 后,Vlog 短视频主要使用群体为青年群体, 相较于传统短视频网民结构更显年轻态⑥。Vlog 的趣味化、第一人称叙事的人格化以及对话性等传播特点与当下青年群体寻求个性化、自我表达以及渴望互动等性格特点相契合,为青年人提供了自我表达和记录生活的新渠道。在内容需求上,青年群体对影视、生活、美食、游戏、萌宠等细分领域的软性需求强烈,虽也有对新闻资讯、实用技能等硬性资讯和轻知识的需求,但总体上年轻用户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普遍不高。传统媒体长篇叙事结构和自上而下的权威话语表达形式,削弱了年轻人对时政关注的热情,而“Vlog+ 时政新闻”的纪实性短视频能够充分填充到青年群体的碎片化学习休闲时间中,以第一人称视角启发青年透过短视频新闻,自下而上主动探索新闻价值,满足自身获取知识和资讯的需求。
3. 融通社交化互动新平台
根据互动仪式理论,互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个体形象的呈现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得以实现⑦。Vlog 具 备 一 定 的 社 交 基 础, 微 信、QQ 等 熟 人 社 交账号是用户登录短视频平台的主要方式。同时,所拍摄的视频通过这些社交平台可实现短视频账号推荐和二次转发,增强用户与内容的关联性。以央视新闻的Vlog 视频新闻为例。康辉先后发布 6 支 Vlog 短视频,除客户端外,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上同时更新,用户在社交平台的点赞、评论和转发等实时互动与反馈,借由这些数据后台分析,媒体可更好地洞察用户需求和喜好偏向,促进流量提升和舆情掌握。
4. 转变前后台,呈现新场景
根据戈夫曼拟剧理论,人的日常交往都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并按照其职业角色进行前台表演⑧。传统新闻媒体人按照公众对其行为的期待,进行规定化前台表演,但其后台状况无人知晓,因此在大众心目中,他们是神秘的。与传统媒体平台不同,“Vlog+ 时政新闻”的短视频形式将媒体人的后台呈现给受众,比如康辉 Vlog 拍摄中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对观众展示了采访前收拾行李箱、电视台内景,以及拍摄用的补光灯等细节,使前台与后台的界限变得模糊。后台前置使新的社交场景发生改变,拉近了严肃新闻播报与受众间的“社会距离”,并且迎合基于关系传播下社交平台的互动性和日常亲近性特征,赋予传统时政新闻更多人格化特征,传受双方的平等交流打破了固有的神秘视角,更显亲民性。
三、Vlog+ 时政新闻“冷”思考
Vlog 这种新的媒体形式与传统新闻内容在融合过程中也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如内容的严肃性和形式的娱乐化、事件的整体性和聚焦的局部性、新闻的真实性和 Vlog 的表演性,以及新媒体专业新闻团队的匮乏等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和探析。
1. 泛娱乐化 VS 焦点弱化
Vlog 侧重于日常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与时政新闻的强指向性和严肃性特征不一致。Vlog 与时政新闻融合,是对传统新闻报道形式的再创新,即将“硬新闻”嵌入 Vlog 的“软形式”中,但Vlog 自身泛娱乐化的报道形式及其所呈现给受众个性化、人格化的视觉效果,容易造成报道主题和内容的虚焦甚至失焦。Vlog 人格化的传播形式,将 Vlog 视频博主的个人魅力无限放大,时政新闻聚焦新闻内容的特性发生了过分关注新闻记录者的偏移,受众的注意力从报道主题转移到拍摄过程的趣味瞬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时政新闻的思想指向性。
2. 表演性 VS 真实性
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都是预先设计并按照特定的符号呈现于人们面前,即具有很强的表演性。而表演本身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生活的无意识表演,另一种是知晓自己表演过程的自觉性表演。新闻主播的 Vlog 报道属于播报者有意识的表演过程。“Vlog+ 时政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创新形式,既要保障时政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充分发挥Vlog 载体的亲民性和娱乐性,将趣味化叙事融入严肃性新闻中⑨,以吸引更多用户。因此,Vlog 新闻主播在镜头前主动迎合受众,预先设计好吸睛点,是一种有“剧本”的场景化展演。
3. 局部性 VS 整体性
Vlog 短视频新闻报道根据时长和内容呈现特点,具有时限较短和内容边缘化的传播局限性。一方面,虽然 Vlog 在时间上有所延长,但仍旧处于短视频行列,短视频主打时长以短取胜,抢占碎片化时间,与传统时政新闻结合,起到微言大义的传播效果,但过于片段化难以保障新闻事件全貌的完整呈现。如康辉的 6 支 Vlog 短视频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报道,受众透过2 ~ 3 分钟的 Vlog 视频所获取的信息量毕竟有限,无法从全局解读新闻事件。同时,新闻短视频片段的碎片化报道割裂了新闻逻辑的完整性,会削弱受众对新闻指向的整体感知力。另一方面,“Vlog+ 时政新闻”涵盖大量花絮和边缘议题报道,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新闻报道的核心议题。所以,在追求时政新闻趣味化的同时,要注意明确报道主题,不可让太多关联性低的非相关话题掩盖新闻报道的真正意涵。
4. 粗放式 VS 专业化
“Vlog+ 时政新闻”的专业化生产是时政新闻创新播报形式的必然趋势,因此需要培养一批专业性强的短视频新闻生产队伍。当下 Vlog 短视频在我国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主流媒体与 Vlog 新型媒体的融合带给传统媒体人诸多不适。首先,Vlog 碎片化的非线性报道逻辑对线性思维模式下的传统媒体记者是不小的挑战;其次,许多无须出镜的记者由幕后转战幕前,需具备现场应急反应、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出镜心态;最后,Vlog 便捷化的移动报道形式,需要新闻采、编、播、发零时差,并在第一时间发送给受众,抢占新闻报道头条,新闻记者需具备利用移动媒体快速编制、播发的能力。Vlog 时代,新闻从业者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素养,主动适应 Vlog 短视频的传播特点,不断提升专业水准,创作出符合短视频传播规律和受众喜爱的优秀 Vlog 新闻作品。
四、结语
探索时政新闻的创新模式,一方面要立足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加快传统新闻报道的转型升级,抓住新闻信息传播的最佳通路,让旧有传播模式焕发年轻新生态。另一方面,要警惕新的传播形式带来的新问题,处理好“Vlog+ 时政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与焦点化、表演性与真实性、局部性与整体性,以及粗放式与专业化的平衡关系,防止时政新闻报道的虚焦、片面以及内容粗制滥造。如上所述,“Vlog+ 时政新闻”既要有技术、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增值”,更要有内容的“保值”,在利用新技术创新传播形式的同时,要确保所传递新闻内容的指向性、真实性、整体性与专业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时政新闻报道传播效果的优化“升值”。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见 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② 卓娜:《Vlog 视域下受众的自我呈现与他者认同》,载《传媒》,2019 年第 7 期。
③ 彭兰:《短视频:视频生产力的“转基因”与再培育》,载《新闻界》,2019 年第 1 期。
④ 喻国明:《5G 时代传媒发展的机遇和要义》,载《新闻与写作》,2019 年第 3 期。
⑤ 钱蔚:《从国庆阅兵报道看智媒时代主流媒体的融合创新》,载《新闻战线》,2019 年第 12 期。
⑥ 《2019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19 年 5 月发布。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Vlog创新时政新闻视频化传播的“热”与“冷”》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时政新闻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