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0-09-22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MPA论文文章《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宿迁市农村为例》,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文是一篇MPA论文,宿迁贫困地区对于要力求争取实现让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挡立卡农户至少有 1 人掌握 1 门就业技能,激发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与信心和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落后面貌,拥有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的斗志。
1 绪论
1 Introduction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Subject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脱贫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同时也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贫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制约社会文明的进步,甚至会导致地区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秩序紊乱。因此,各国首脑都对扶贫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发展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国家或是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发展的具体状况[1]。2015 年,联合国就全球千年发展目标发布了《关于全球各国千年发展目标 2015 年报告》。从该报告所提供的数据看,近三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生活极端贫困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在 1990 年时,全球处于极度贫困的人口总数量为 19 亿人次,而在 2015 年时,该群体的规模锐减至8.36 亿人次。这其中仅中国在全球扶贫工作中的贡献率就高达 70%[2]。毫无疑问,中国在全球扶贫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是众所周知的,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与自身长期的坚持、努力是密不可分的。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中国政府就成立扶贫机构,并设立专项扶贫资金,针对扶贫工作制定出了诸多的扶持性政策,对自身传统型的扶贫模式进行了优化,促使我国的扶贫工作所覆盖的范围得到了有效的拓宽[3]。在我国扶贫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扶贫的边际递减效应越来越显著,且在此过程中我国的扶贫制度也逐渐暴露出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扶贫政策制定缺乏针对性、扶贫政策未能严格执行、扶贫力度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等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针对我国的扶贫问题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策略,并明确要督促相关政策的落实。五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有效地帮助 6000 万贫困对象成功脱贫,贫困率从 10.2%逐渐下降至 4%,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上升。我国的扶贫工作是面向全国的,扶贫的目标是实现全国人民脱贫,东部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城市的农村扶贫问题也应该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通常情况下,我们一谈及贫困,社会大众往往会立即想到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我国的西部地区在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例如,地理环境、贫困程度、居民的生活水平等多个方面都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然而,经济发达的地区也会存在贫困的现象,一直以来,我国政府的扶贫主战场都是集中在西部地区,东部欠发达城市的贫困群体被社会所忽视,导致我国政府在东部区域的扶贫资金投入规模相对较少[6]。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这一政府文件中,提出了我国扶贫工作发展的新目标,即随着扶贫工作不断的深入,我国的扶贫目标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最初的解决贫困人员的温饱问题,至推动居民的全面发展,再到现阶段的缩小贫富差距[7]。江苏省宿迁市(以下简称“宿迁市”)是江苏省内的欠发达城市,其在东部地区的扶贫工作中较具代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宿迁市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省的下辖行政地区,能够突显出显著的相对贫困特征。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看,2018 年,江苏省全省 GDP 总值高达 92548.6亿元,位列全国第二名,GDP 总量仅次于广东省。宿迁市位于江苏省的北部,2018 年 GDP 只有 2750.72 亿元,不到全省的三十分之一,人均 GDP 为 55970 元,位居全省的最后一名。二是宿迁市是农业大市,其贫困人口是省内地级市中发生率最高,且贫困人员的贫困程度比较高、脱贫的难度比较大。全市最新一轮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共 66.29 万人,占全市乡村人口的 15.1%,占全省低收入人口的23.9%;全市的省定经济薄弱村共 188 个,占全市涉农村居的 12.9%,占全省总数的 22.9%。全省的扶贫重点区域包括宿迁市的西南岗、成子湖等区域的 17 个乡镇、68 万人。这些地区的低收入人口高达 11 万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联合国于 1998 对贫困作了如下定义:丧失基本的生活能力、无法获得充足的生活必备品、无法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按照贫困对象的贫困成因进行划分,联合国将贫困细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能力贫困;二是心理贫困;三是收入贫困;四是权利贫困。大部分学者在对贫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时,都会将自身的研究重心集中在收入贫困方面,诸多的国家都将收入贫困作为衡量个体是否贫困的考核指标[9]。贫困是牵制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扶贫工作是全人类所应该共同承担起来的重任。上世纪五十年代,联合国就已经将扶贫工作列入了《联合国宪法》中,并针对扶贫工作制定出了清晰的管理规定。国外学者对反贫困的研究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资本方面多加探讨。纳克斯(1953)认为,一些经济处于落后水平的国家之所以困于贫困的泥潭,主要是因为贫困地区在资本供需上出现了失衡的状态,被称为“贫困循环陷阱理论”。纳尔逊(1956)的研究发现,贫困地区居民数量的增速与人均资本的增长呈现出反比状态,在其他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越多,人民就会越贫穷,而贫穷的人民又无法拉动本国的经济增长,所以他提出了贫困国家和地区需要加大对资本的投入,让其高过人口增长率,这样才可以使国家富裕,人民富裕,摆脱贫困。基于这种现象提出了著名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来宾斯坦(1957)提出与“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很相似的“临界最小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的是要进行高强的投资效率,才能让经济增长超过人口增长,并可以打破贫困和低收入之间的恶性循环。针对经济发展与扶贫工作关联性的研究。国内研究学者王宁表示:“现阶段,我国的农村扶贫工作主要是采用开发扶贫模式”,这种扶贫模式是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核心,巧妙地指导农村居民合理开发农村资源,并对农村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达到优化农村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这种扶贫模式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富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强化农村的自建能力,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探索出一套适合其发展的途径[12]。张伟、李丽荣以邢台市作为研究对象,对邢台市的扶贫工作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在详细了解地区扶贫工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 “针对扶贫活动总的资金问题,我们可以巧妙地借助市场机制来进行调节,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出潜在可利用性资源,进而满足解决扶贫工作中的资金匮乏问题”[13]。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在《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一文中指出,应该先制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贫困参照标准,确定出具体的帮扶对象,保证扶贫工作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推动扶贫工作队伍倾向于多元化主体模式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积极地与国际组织进行合作,重视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basis
2.1 贫困相关概念(The meaning and criteria of poverty)
目前学术界对于贫困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由于各人的出发点与所研究的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他们对于贫困的认知也存在差异。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体而言,贫困就是个体对于生活必备品的一种缺失。这种缺失主要是体现在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而通常情况下,个体对于物质方面需求可能会更为强烈。但实际上,贫困人口一般都是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陷入贫困状态。国外研究学者汤普森认为,致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抗压能力较为薄弱,一旦遇到的问题超过了其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个体就可能会陷入贫困的境地;二是缺少发展机遇。相对而言,贫困群体获得发展机遇的可能性比较小,他们无法通过外部机会来摆脱自身的贫困状态,即使是贫困者作出诸多努力也很难改变自身所处的境地。此外,还有一部分群体生来不幸,身患残疾,促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在本人所查阅的研究文献中,对致贫的原因,较具代表性的一种表述是:当个体失去了正常的生活保障品与基本的社会服务后,促使其自然而然的陷入贫穷的境地。我国政府对贫困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因此也制定了相应的贫困标准线。当低于这个标准线以后,就会被界定为贫困。当个体被确认为贫困人员,就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水平偏低,无法保证自身能够获得正常的生活。我国学者林闽、童星针对我国贫困人员的界定标准开展研究,他们明确地界定了贫困的概念。他们认为,贫困是对个体精神匮乏与物质匮乏的一个统称,且他们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来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英国学者认为,在界定一个人是否贫困时,应该对其自身的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例如,自身的温饱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满足、日常的社交活动状况、相关资源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等等,假若以上问题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那么我们就可以直接断定这个人属于贫困。也有学者认为,应该设置出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当低于该标准时也说明个体处于贫困状态。当一个人处于贫困的境地时,他们连自身的温饱都无法解决,促使他们在日后的生活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更大的生存困境。
2.2 精准扶贫的概念和特点(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扶贫的基本含义是指保护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或者减轻贫困负担。在实践中,就是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完善农民工市场,保障临时工基本待遇,建立发展工农业企业,促进生产,争取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我国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7 年底,我国范围内的贫困人口数量高达 3046 万人次,分布于我国境内的 932 个县级单位内[39]。“精准扶贫”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该省的贫困重点区域主要是集中在省内北部地区。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省内的贫困问题,促进全省共同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在 2007 年时,就针对 “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内容。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视察工作时多次强调,务必要保证贫困人员的生活能够得到妥善的安置。应该突显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针对不同地区实施差异性的扶贫计划,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保证我国的扶贫工作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精准扶贫问题强调指出:“确保扶贫工作过程中的精准扶贫方向,突显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巧妙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共同扶贫的局面”。现阶段,我国政府所实行的是精准扶贫政策,这与传统型的扶贫模式有巨大的差异,精准扶贫政策能够精确到具体的家庭中,针对于不同的群体实行不同的扶贫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扶贫的效率[40]。精准扶贫是以扶贫为基础所形成的一种新政策。这个政策具备非常显著的指向性,相对于传统型的扶贫政策更具针对性。在这种扶贫模式下,精准扶贫能够针对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贫困对象实行多元化、有针对性的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扶贫的效率与质量。精准扶贫主要强调四方面的内容:一是贫困对象识别的精准性;二是扶贫项目实施的精准性;三是扶贫措施的精准性;四是扶贫成效的预期精准性[41]。
3 宿迁市农村贫困情况及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3.1 宿迁市农村贫困总体情况
3.2 宿迁市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举措及成效
4 宿迁市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4.1 存在问题
4.2 原因分析
5 宿迁市精准扶贫工作对策
5.1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5.2 加大扶贫投入力度
5.3 完善扶贫管理机制和制度
5.4 激发扶贫内生动力
6 结论
6 Conclusion
在我国制定的到建党 100 周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时代背景下,是否能够顺利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对于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这对于国内各级地方政府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党和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要求,这对于我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其直接关乎到我国数以千百万计贫困对象的脱贫问题。而就我国近年来的精准扶贫发展现状来看,各项扶贫政策能否切实执行至关重要。对于宿迁市来说也是如此,其对扶贫工作的进展、成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扶贫措施的精准制定和落实、扶贫工作的精准考核等至关重要,其会直接影响到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和质量。近年来,宿迁市准确识别扶贫对象,突出重点,探索多元化扶贫的路径和措施,扶贫效果愈加显著,对于加快该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宿迁市的精准扶贫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目前依旧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是贫困户识别问题不够精准、扶贫方式设计不够完善,扶贫推进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本课题提出了创新精准识别方法、加强项目扶持力度、完善扶贫管理机制、制定科学考核方式等建议,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够有利于解决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更多的贫困对象能够实现脱贫理想,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本课题研究仍有待继续加深进行,原因是:一方面,虽然在研究过程中用了较多的精力去基层开展调查,但是由于调查数据样本的数量还不足够大,所以对相关情况、问题分析可能不够全面。另一方面,精准扶贫这一概念也是新近才提出来的,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实践做法经验和理论,本选题虽然做了相对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但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和发展,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总结和探索研究,以不断完善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办法。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宿迁市农村为例》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MPA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