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个人的实际教学经验,简要论述了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阶段中国哲学课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与意义:通过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学习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平等对话交流的能力。此外,还介绍了教学效果与学生反馈情况,以及对本课程教学的一些反思。
[关键词]中国哲学;汉语言专业;对外汉语
近年来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立了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总体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高级国际汉语人才”,要求学生不但要系统掌握汉语言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而且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针对上述目标,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语言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还应包括一些中国文化、历史、文学等人文课程。笔者所在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自2010年起开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生主要来自中亚,还有少部分来自韩国和东南亚。除了汉语基础课和专业课,学院还开始了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概况、古代和近现代文学、书法等人文类课程,中国哲学课是本科四年级上学期的通识选修课之一。
为什么要开设一门针对留学生的中国哲学课?调查显示,促使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然而本科阶段开设的中国文化、中国概况等课程,只是让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等有了一个表层的大致的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及其他各类文化现象的根源,不了解这些哲学思想就无法深入了解各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另外,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一些对现代社会、对人生极具启发性的瑰宝,学习并体悟这些智慧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心胸,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与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各种哲学思想进行开放的讨论思考,或与自己国家思想文化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平等对话交流的能力。在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可以让学生们逐渐发展出较为理性的思维方式,学习以平等的开放的心胸对待不同的思想与文化。
针对留学生的中国哲学课与针对哲学专业的哲学课有很大不同,经过三年的汉语学习,这些学生大部分已通过HSK(汉语水平考试)五级,已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了解还有限,理解专业的哲学词汇更为困难。所以首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一本适合学生的哲学教材。目前公开出版的哲学教材基本都是针对哲学专业的学生,难易程度和内容不太适合留学生。最终,笔者选取了一本北京大学留学生哲学专业预科教材《中国哲学专业汉语教程》,这本教材将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语言较为简单,且对一些哲学专业词汇有注音和解释。根据学生反馈,教材难易程度较为合适。但是,要将哲学课开展得较为生动活泼,仅靠教材还远远不够。因此,笔者只是将这本教材作为参考,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内容,并组织学生针对不同的专题进行课堂讨论。作为一门针对来华留学生通识选修课,本课程在介绍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哲学思想时,不具任何宗教性,同时尽量做到避免中国文化本位思想,鼓励不同文化间平等对话沟通。课程的内容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现实性,教学方法力求轻松活泼,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如下:为了建立一种能够自由平等交流的氛围,建立一种“多元理解的文化态度”,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在第一堂课首先简单介绍这门课的内容及教学方法,并就授课内容、方式方法、课外作业等内容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大部分学生反映因面临撰写毕业论文及就业压力,希望可以通过较为轻松愉快的方式学习哲学课,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可以学以致用。根据学生的建议,笔者在授课的内容和形式上做了调整。首先,在内容上,参考《中国哲学专业汉语教程》,将第一课“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第二课“中国的哲学家及其理念”改为“东西方哲学思想对比”,从哲学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等方面简单介绍东西方哲学的主要差异,同时也让学生对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在授课形式上,为了让学生更直观体会中国哲学的精神,采用了较为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讲授方式。如在学习道家的“无为”思想时,学生很难理解无为的深意。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深奥的哲学理念,笔者给学生播放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视频。这样,学生就可以体悟到“无为”不是消极地旁观或等待,而是极具智慧、力量和远见的思想。一些精彩的电影也蕴含深奥的哲学精神,鉴于学生非常喜欢中国的功夫电影,在学完先秦道家哲学和法家哲学之后,带领学生观看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张三丰》,讨论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这部电影中的体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佛家思想中“无我”的概念,让学生去思考眼前的一张纸或是自己身上的一件衣服的制造过程,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学生就会直观地感受到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存在。除了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也是哲学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philosophy”一词本义即是“爱智慧”,而通过营造一种可以宽松和谐畅所欲言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就某些专题或观点展开谈论,在这种自由的开放的讨论中,通过各种观念的碰撞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可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打破一些僵化的观念,逐渐学习以一种更平等更包容的心胸对待不同的思想观念。
笔者尝试通过一些游戏营造这种开放的平等的讨论氛围,如在授课之初将一些不同文化的名人苏格拉底、耶稣、孔子等的名言放在一起请大家归类。这个游戏可以让大家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不同,又有一些共通之处,可以彼此交流学习。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中,有些学生对某些传统的哲学观点提出质疑,有人开始质疑由父母、国家甚至宗教灌输的价值观,开始依据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也正是哲学课努力达成的目标之一。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同时也为了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课外作业。在学习某种哲学思想后,在生活中观察这种哲学思想在各方面的表现或应用,2~3人一组,通过制作PPT课件向大家展示。如在学完道家哲学思想后,为了让大家体会道家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深意,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智慧,体会人类可以从自然中学习到什么,用自己拍摄的照片制作PPT向大家解说。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去仔细观察自然,体会自然的奥秘与智慧。每个小组探索观察的角度不尽相同,但是都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讲解作业的过程也变成了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的过程。
中国哲学课作为汉语言本科选修课,每周只有两课时,在这短短的十几节课中,不可能系统地学习中国哲学的各个流派和思想。但是,经过这十几周学习,从学生的作业和学期论文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变化和收获。有的学生开始反思这几年的大学生活,有的学生结合所学的哲学观点思考本国的一些社会现象,也有的学生开始想一些深奥的问题,如“自然是为谁而存在的?”对于这些问题,虽然没有得出结论,但这种不断追寻不断思考的精神,正是哲学的精神。正如罗素所说:“哲学的目的就是在不确定和怀疑中继续讨论,使人们保持思考的兴趣,总之,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思考过程本身。”哲学本是对智慧的追求和探讨,因此,在教授学生最基本的哲学思想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也是哲学课的主要目标。要培养学生以平等、理性的态度对待不同的哲学思想,教师首先要做到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文化与哲学思想,若教师以中国文化本位的指导思想教授中国哲学,很难期待学生能够以平等开放的心胸对待不同的思想及文化。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意识到,当学生的观点与教师的观点不同或者与主流观点不符时,笔者也曾试图引导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或主流观点。但是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很容易破坏课堂上学生自由探讨和思考的热情。若只是灌输一些现成的观点和知识,而不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并拥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哲学课也就丧失了自由探索与思考的精神。因此,对笔者来说,哲学课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的过程。
[1]蔡永强,侯颖.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及其课程设置的通识教育考量[J].创新,2008(04).
[2]郑朝晖.中国哲学的对外教学简论———基于一次小型调研的思考[J].广西教育,2009(27).
[3]赵延风.中国哲学专业汉语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老子指略辑佚[M].中华书局,1980.
[5]卡尔·罗杰斯.论人的成长[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