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之一,汉语言文学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明方面意义重大。在社会大变革背景下,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对汉语言文学造成了巨大冲击,其发展遭遇困境。本文从新媒体环境概念入手,探究此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特点,分析其发展困境,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汉语言文学 发展困境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而新媒体环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影响愈发深远,已经发展成为了所有高校甚至整个社会都在讨论的话题。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加强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推动和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发挥汉语言文学对于学生人文情怀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汉语言教学的现代化健康发展。
(一)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环境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是在多媒体技术、网络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科技等支持下形成的,数字报纸和杂志、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桌面视窗、智能终端等都是其具体体现。新媒体明显区别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新媒体环境自然也是在新兴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大众传播环境。在此环境下,区域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界限被打破,极大拓展了信息传播途径,将视频、音频与文字合为一体,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大学生信息获取途径以及学习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了极大改变,这一改变对汉语言文学来说既是难得的新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利用信息网络搜集所需信息,利用视频课程进行新知的学习和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利用多媒体平台实现与专业人员的直接沟通,开拓了学习新途径。新媒体环境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有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为受众视野的拓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故此,高等院校必须注意与时俱进,完善自我教育新模式,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特点
1. 可塑性
汉语言文学创作方式和学习方法在新媒体背景下均发生了较大改变。举例说明,高校学生进行汉语言学习时可以利用各种新式媒体实现学习资源的自我搜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时间地点限制,学生可自行进行汉语文学框架的构建和梳理,实现学习自主性的提升。
2. 快捷多样
互联网开放性和及时性的特点要求处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自身传播力度和共享力度的提升,谋得自身稳定、持续发展,扩大影响范围。新媒体的出现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学习者在新媒体环境下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实现有关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的查找,便捷高效,对于汉语言知识的丰富和汉语言文学素质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3. 互动性
汉语言文学并不是仅存于高校课堂的,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应用范围极广。但是在旧媒体环境下,人们的交流互动受到空间、时间等的极大限制。新媒体环境下这一问题得到了极大程度解决,学习者及其他人员均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文学的实时交流,互动性良好,对于汉语言文学交流氛围的形成有积极意义,进而推动汉语言文学持续长远发展。
(一)网络流行语的冲击
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有极大影响,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其中语言流行文化的兴起就是其中极为明显的一个体现。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对于丰富人们的交流形式有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汉语言文学的使用词汇,间接推动了文学语言的发展。但是,网络流行语对于汉语言文学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这主要是因为网络流行语并不属于规范化的语言文学形态,且强烈冲击
社会观念,其中主要包括文化观念、道德观念、群体观念以及历史观念等。网络流行语传播速度快、流传范围广,对于汉语言用语规范和应用习惯的冲击自然是巨大的,使用不当极有可能影响汉语言文学健康发展。
(二)受众作用发生改变
受众作用和地位在新媒体时代被极大改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传媒方式的多样和便捷,但是也使得人们开始对电子传媒载体出现过度依赖,这一问题产生的后果就是人们开始不求本意地使用汉语词汇和语言,且逐渐忽略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提笔忘字现象极为普遍,不利于汉语言文学健康发展。此外,汉语言思维方式在此环境下难以形成,对汉语言人才的培养也造成了冲击。
(三)传统教学与实际脱节
语言最重要的目标是实现人与人间的沟通,汉语言文学本质上来说也是实现我国文明传承、互相交流以及作品创作的最主要工具。但是许多高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授时仅将其作为一项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忽略了语言的本质其实只是工具,语言从生活而来,自然也应服务于生活。汉语言文学是时代的缩影,是历史情感的表达,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时代接轨,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特有的魅力,进而将其应用于生活。
(一)积极面对网络流行语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意识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社会文化形态的改变决定了人们思维模式和用语习惯的改变。汉语言文学在这一环境下不可将网络流行语进行完全排斥和抵制,应该选择吸收其中衍生出的有利于汉语言发展的新式语义和词汇,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性发展。当然,对于并不符合自身发展趋势的语言要加强排斥,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即加强对于流行语的规范。
(二)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是推动汉语言发展的主要力量,若想实现汉语言文学持续、全面发展就必须加强对于学生主观能动的提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准确认识新媒体环境对于汉语言发展的影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实现汉语言文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持续发展。
(三)优化汉语言教育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新知,单向性较强,这对汉语言发展造成阻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体,将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推进,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打造氛围轻松、趣味性强的高效课堂,实现更具备针对性的优质汉语言教育。汉语言文学具有历史性发展的特点,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时代因素是必经阶段,如何正确处理新媒体给汉语言带来的冲击是每个人都应深刻思考的问题,主要应从积极面对网络流行语、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优化汉语言教育模式等方面实现汉语言的持续发展,让新媒体成为推动汉语言发展的重要力量。
[1]王文丽 2016《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转型的思考——以铜陵学院为例》,《铜陵学院学报》第 4 期。
[2]杨晓玉 2017《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评 <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 >》,《新闻战线》第 24 期。
[3]金戈、胡路漫 2018《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路径探究——评 < 汉语言文学知识 >》( 修订版 ),《新闻爱好者》第 11 期。
[4]李颖超 2018《汉语言的变迁及其改变的成因探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以新媒体网络热词的形成为例》,《汉字文化》第 20 期。
[5]李颖超 2018《汉语言的变迁及其原因探讨——以新媒体网络热词的形成为例》,《文化产业》第 4 期。
[6]才娟 2019《汉语言文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研究——评 < 媒介与文学 : 媒介文艺学引论 >》,《新闻爱好者》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