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2-01-1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教育汉语言文学论文文章《简要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对汉语言文 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了初步探析;对该专业未来的就业趋势进行预测;并针对如何提升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提出 了具体对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重点强化文学审美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职业 技术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就业;人才培养;改革
当今大多数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细化,包括 秘书学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编辑出版方向、语文教育 方向等,另外还包括一些新兴的方向,比如广东外语外贸 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将其细化的“创意写作”方向。 高校在课程教学和专业设置等方面比较灵活,能够及时地 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的专长,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被 喻为所有专业中的“万金油”,但这也同样表明毕业于汉 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这在日益 多元化的社会中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1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1 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蕴含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专 业,也是一个老牌的强势就业专业,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 不减反增。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市场经济的冲 击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与 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社会对理工技术 型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大,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汉语言文学 专业的就业压力。
1.2 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语言文学类科目是传统的汉语 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课程设置相对単一,而现 在市场需要的是具有综合汉语言文学基础及其他学科知识 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在实践方面,一些学校不重视学生的 实践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往往停留在理论 层面,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强。因此,汉 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进课程设置,重视学科建设,增强该 专业的市场适应性;突出学生技能训练,强化实践环节,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1.3 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高 效的就业指导,很多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未来 发展没有比较准确的定位,更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做好具体的就业准备,自己深陷迷茫之中。这也在一定程 度上制约和影响毕业生的满意就业。
2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趋势预测
通过调査分析,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未来的就业趋势作 如下预测。
2.1 城市就业压力日益増大,毕业生到县级以下地区就业成为趋势
未来的几年,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毕业生的就业难和用人单位的招人难“两难”并存,就 业格局的不平衡性特征更加明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 业生中,受发展机会、工资收入、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 响,一些毕业生宁愿选择在大城市以待业来等待就业机 会,也不愿意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就 业。随着国家建设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县级 以下的基层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将越来越成为接收大 学毕业生的重要地区。
2.2 机关事业单位吸纳作用日渐弱化,企业和“新农 村”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传统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和党政 机关的比较多,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公 务员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实施,机关事业单位总体规模 不可能出现大的变化,未来几年毕业生考取机关事业单位 如“万人同挤独木桥”的现象将愈演愈烈,这对于汉语 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相反,随着新 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活跃,这一块空 间为毕业生提供了比较旺盛的就业需求,面向企业、面向 农村、面向基层、面向民族地区将成为毕业生的理性 选择。
2.3 写作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 供不应求
现代社会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具有综合素 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不仅要求具有宽厚扎实 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必须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 容量的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知识水平高、知识内容新、 实用性强。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写作能力强,综合 素质高的毕业生仍供不应求。
总体来看,与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 方向比较广,社会市场对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 大。虽然目前看来就业情况良好,但此类专业可替代性比 较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不仅面临着扩招所带来的巨 大就业竞争压力,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其他专业的横向竞 争。不同于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未 来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根据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能力需求,为了进一步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 应以能力型人才培养为主,强化文学审美能力、文字表达 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育。
3.1 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 的文学知识,更需要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及文学审美经 验。传统的培养模式大都强调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 性,教学内容注重文学史知识及文学理论的传授,文学审 美实践成为文学知识的演绎和附庸,忽略了学生文学阅读 兴趣的培养。事实上,这种培养模式脱离了市场,脱离了 职业活动的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 教育》第二十章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 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 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因此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 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笔者认为如果将文 学知识的传授与当今流行的网络、影视、游戏、动漫等相 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从《功夫熊猫》 出发,挖掘中国的民族元素,从流行音乐的歌词探讨宋词 的流行及主题,从网络游戏《三国》探讨《三国演义》 的诸多内容和价值观等。
3.2 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传统的培养模式写作课较少,即使有也多为基础写 作,讲授写作的基础知识;或专业写作,或以体裁为主进 行分类讲授,但课时远远少于文学类其他课程。应根据社 会需求,大大增加写作课的课时,开设各种可供选择的职 业写作课程,如策划书写作、文案创作、公文写作、故事 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创作、脚本写作、影视评论、文学 评论等,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就业需要。课程教学模式不 是以讲授为主,而是讲授、讨论与训练并行;考核方式不 是概念的死记硬背,而是以创作出的作品为成绩评定标 准;鼓励学生投稿及参加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及创作自信。不断夯实文字功底。
3.3 训练职业技术能力
传统观点认为,职业技术能力可以参加工作后再进 行学习。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招聘单位往往要求员工 能马上适应工作,因此必须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熟练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因为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 正在被以影像和网络为主的多媒体文化所分割,影像文 化和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培 养的文学人才具有整合不同媒介的才能。可以想象,那 种在文学、影视和网络媒体多栖的创新人才一定会备受 推崇。在现代技术语境和传播语境下更为如鱼得水。我 们培养的学生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 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 贯通,肯定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的人才培养 计划必须增加办公软件及设备运用、网络技术与多媒体 技术等课程的比重,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去考驾照以增 强职业竞争力。
3.4 培训良好职野养
当今的工作往往分工细致,一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几个 人甚至是多个部门的合作,这就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 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多书生气足,往往以自我为 中心,不懂待人接物的技巧,沟通及协调能力较差,缺乏 团队意识。此外,现在学生多为九零后学生,独生子女 多,眼高手低者多,责任心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吃苦耐 劳和抗压能力等职业精神。因此,学校应采取措施鼓励汉 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以见习、实习或兼职等方式尽早走进 社会,亲身感受职场与学校的差别,进而掌握与人沟通协 调的处事态度及负责敬业的职业精神。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要从 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不仅要注重文学基本知识、基 本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独立 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社 会要求,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苏兆龙.在就业市场中寻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出 路[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 ( 4): 88-91.
[2] 刘聪颖,孙鹏.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 分析[J]-邯郸学院学报,2009 ( 4): 122-125.
曲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 (2): 1-4.
廉串德,石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简要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教育汉语言文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