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是一家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网站,主要提供硕士论文指导、论文修改、论文查重、硕士论文范文参考资料、分享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
您当前所在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法学论文 > 国际法学论文 > 人工智能时代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人工智能时代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来源:硕士论文网,发布时间:2021-03-18 14:06|论文栏目:国际法学论文|浏览次数:
论文价格:150元/篇,论文编号:20210318,论文字数:30056,论文语种:中文,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网第2021-03-18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国际法学论文文章《人工智能时代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当下,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给社会经济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人工智能与法律的结合,如法律机器人的出现、司法辅助系统的运用,在传统就业领域给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带来冲击。但人工智能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法学教育应当抓住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机遇,以培养德法兼修的复合型、精英型、创新型法律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可迁移能力,增加人工智能法律知识,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就业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法学学生;大学生就业
 
  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工智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中强调:“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国务院于2017年7月8日印发并实施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法律领域,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要大力建设智慧法庭,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证据分析处理、案例分析、法律检索等方面的优势,建设智慧法庭数据平台,实现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智能化。法律领域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如北京法院研发了“睿法官”智能研判系统、上海法院推出了“206”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河北法院上线了“智慧审判支持”系统等。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积极运用,提升了办案效率、提高了办案质量,同时缩减了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在人工智能时代,法学专业学生陷入了就业更难的境地。

  一、人工智能对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带来的冲击:供需失衡

  (一)法学专业学生数量上供需失衡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拉开了高校扩招的序幕,同年即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由此,全国普通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而法学高等教育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大高校竞相开设法学专业,二十年间,我国有600余所高校开设了法学专业。法学专业的高速扩展,  导致法学专业学生快速增长,供给量充足。而供给和需求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供给,  这就是处在市场上的产品,  或者能提供给市场的产品”。“市场上出现的对商品的需要,  即需求,和实际的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别”。法学专业蓬勃兴起之后,高校能够提供给市场的法学专业学生数量,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量差。法学专业学生的传统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和企事业单位,尤以司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为主。但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对法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大幅度增加,以近十年重庆市法检招录人数为例:
2010-2020年重庆市法检招录人数统计
  在这十年中,重庆市法院系统和检察机关招录人数总体持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律师行业,仍以重庆市为例,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市律师共有11457人,律师事务所905家。而参考2015年至2019年全国法学本科专业的招生计划数和招生院校,招生人数达60000之众,招生院校也达600余所,法学专业学生的供给远大于社会需求。传统司法机关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逐步趋向饱和,需求量相应减少,且门槛愈来愈高,需求不增反减;律师事务所除了在人员吸纳的数量上有限之外,  还设定了经验、职业资格、学历等职业准入条件;企事业单位提供的职位数量有限,  并且更偏向于已具备从业经验的法律实务工作者。在法律人才劳动力市场,需求小于供给。供需结构的不平衡,导致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甚至一度亮起了红牌。 在人工智能时代,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再一次受到了冲击。2019年8月27日,在重庆举行的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AI公共法律服务的“大牛法律机器人”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大牛”可以提供专业、便捷的法律咨询服务,其曾在2018年8月16日,与全国海选的6名硕士以上学历、5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优秀律师竟赛,结果以绝对优势获胜。事实已经证明,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已经对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企事业法务工作人员的基础性、重复性工作有着显著替代作用。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导致法学专业学生的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显得特别尖锐,  正如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讨论了机器排挤工人的问题:“劳动资料一作为机器出现,就立刻成了工人本身的竞争者。资本借助机器进行的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破坏的工人的人数成正比”。人工智能的运用,造成了法学专业学生规模结构性过剩现象,  加剧了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法学专业学生质量上供需失衡
  法学教育大众化之后,各大高校纷纷开设法学专业,部分高校在办学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下设置法学专业,  或大规模增加法学专业招生人数,在法学师资、法学教学、法律实践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未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导致培养出来的法学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形成一种怪象:高层次法律人才供不应求,而低层次的法学学生供大于求。法学毕业生质量良莠不齐,成为制约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瓶颈。高校在法律人才的培养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院校特色,培养出来的法学毕业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相差无几,在就业市场里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业愈加丰富,知识更加细化,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则是多元的。因为任何法律问题都是源自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涉及各个领域,因此更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些领域的高级应用型法律人才、复合型法律人才。法律需要和外语、金融、计算机、医学等专业相结合,才能在就业市场里具备竞争力。人工智能的运用,加剧了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分化。大部分基础的、初级的法律业务比如说合同起草、文书起草、法律法规的查询、案例的检索,乃至相对复杂的法律研究报告,未来都可以被人工智能代替。因此,低端法律业务不再需要专门的人员来从事,只具备基础性法律业务处理能力的法学专业学生就业更难。

  二、人工智能对法学专业学生就业提供的机遇:就业重构

  麦肯锡(MGI)于2018年9月发布了《人工智能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模拟计算》报告,报告指出到2030年,依据行业的不同将会有0—30%的工作被自动化取代,如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两个能被机器很好完成的领域,包括抵押贷款审核、辅助的法律工作、会计和办公室行政工作等,这些工作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在人工智能时代,虽然对法律行业的冲击比较大,影响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但并不意味着法学专业学生在就业中毫无机会。相反,人工智能给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新的机会,促使法学专业学生朝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尤其在新兴法律服务领域对法学专业学生需求会越来越大。在科技法律服务领域、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区块链领域,都需要法学专业学生的加入。在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算法领域,更需要法律人才的智力支持。将法律融入算法程序,能够让机器学习到法律,从而做出符合法律法规的指令,从源头上对人工智能进行法治管理。人工智能时代,部分传统的法律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也会催生出新的工作岗位,理查德·萨斯坎德在其《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法律职业的未来》一书中对法律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工作进行了预测,他认为未来会催生出比如在线纠纷解决师、法律项目管理师、法律管理咨询师、法律风险管理师等新型法律职业。人工智能在解构部分传统法律职业的同时也会建构其他新的法律职业。

  三、人工智能时代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对策:能力提升

  一个新的领域出现,带来挑战的同时往往会蕴含着新的机遇。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的法律职业,同时也会重塑法律职业,引发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未来的法学教育将是价值观、法律思维、可迁移能力培育的教育,是人工智能法律学识的培养,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律思维能力、人工智能法律学识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贯穿法学教育始终。
  (一)德法兼修,引领法学专业学生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2018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发布《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明确要求:在法治人才的培养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而德育,首先要进行的是法学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法学专业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法学专业学生培养为“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服务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卓越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加强法学专业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将法之公平正义理念融入个人品德教育,提升法学专业学生个人道德水平;加强法学专业学生法律职业伦理和道德教育,增强学生职业伦理意识,增进法律信仰;引领法学专业学生恪守职业道德,以忠诚法律和维护法律为使命与责任。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法律是尤为重要的问题,法学专业学生不仅自己要引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而且还要教会人工智能机器遵守伦理和道德规范,遵守法律秩序。
  (二)融会贯通,提升法学专业学生法律思维能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复杂劳动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若干倍,  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复杂劳动的生产效率是简单劳动的若干倍,  从事复杂劳动获得的报酬也是从事简单劳动的若干倍。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法学专业学生培养应当以处理复杂高端法律事务为目标,在人工智能时代才能避免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提升就业竞争力。首先,强化知识的融会贯通,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掌握人工智能+法律+X的横向复合型人才。X可以是经济、社会、管理、语言等。复合型法律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仍然是稀缺资源,在传统就业领域遭遇人工智能挑战的情况下,法学专业学生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成为复合型精英法律人才,拓展新的就业领域,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提高就业
率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其次,强化思维的融会贯通,重视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人工智能时代,重复的、简单的基础性法律工作最可能被取代,这些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无需运用复杂的法律思维。对于需要进行价值权衡和运用直觉、经验等法律思维进行推演的复杂疑难案件,现阶段人工智能是无法合理适用的。在人工智能时代,着力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关键。法律思维的培养,法律知识的习得是前提。没有法律知识,就没有法律思维。法学专业学生首先应当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掌握法律知识,夯实知识基础。 法律思维的培养,方法是关键,法律思维即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法学专业学生只有掌握了法律解释、法律论证等方法,才能更好的理解是适用法律;法律思维的培养,法律实践是关键。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著名法学家霍姆斯曾说过:“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法律实践对法学专业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法学专业学生要通过参加诸如专业实习、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法律实践活动,将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学会用法律方法去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通过不断的法律实践,逐渐形成法律思维习惯,自觉运用法律思维解决法律问题。
(三)革新课程,提升法学专业学生人工智能法律知识
在未来已来的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法学教育应当积极回应时代发展,对传统的法学课程体系进行革新,构建人工智能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着力补充两类新的学科知识。一类是人工智能法律技术知识。课程体系除了传统的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等法学主干课程之外,还可加入数学与统计知识(如矩阵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计算机知识(如计算机系统基础、程序设计、算法分析和等)以及人工智能知识(如人工智能导论、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自然语言处理等)相互结合的核心课程,构建起法律+人工智能技术的课程体系。另一类是人工智能法律风险规制知识。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可知的风险,从法律的角度对人工智能风险进行预防和规制是法律人的应尽之责。高校法学专业可开设人工智能法律规制总论、人工智能民法规制、人工智能刑法规制等交叉复合型课程。通过人工智能法学课程体系的构建,着重培养法学专业学生人工智能法律知识,积极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法律人的要求。
  (三)强化素质,培育法学专业学生可迁移能力
  美国的职业指导师理查德·尼尔森·鲍利斯,将可迁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定义为个人具备的基本能力,但这些基本能力不包含岗位专业能力,是个人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都能运用的能力,是个人得以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包含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人际能力和事务处理能力三类。易言之,可迁移能力即是专业技术能力之外的个人能力。良好的可迁移能力能够让法学专业学生快速适应不同的职业或岗位,是具备就业竞争力的软实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更不能忽视对法学专业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可迁移能力可以从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协作、事务处理、创新能力五个方面加强培养。在自我管理方面,专业构筑力是基础。人工智能时代,法学专业学生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综合素质,才能获得就业机会。而持续学习能力则是关键,在快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中,个人持续学习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竞争力的强弱。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法学专业学生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才能不被时代抛弃,提升就业竞争力。在人际沟通方面,语境理解力是沟通的第一步。在人工智能时代,法学专业学生要强化语境理解力,提升沟通能力,这也是法学专业的应然要求。而良好的亲和力、人脉开拓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则是法学专业学生成为优秀法律工作者的加分项,比如律师。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能力,法学专业学生应当进一步重视和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增加就业成功的砝码。在团队协作方面,不是领导也要具备委托别人工作的能力,即要具备委任力。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商谈能力尤为重要,要善于提出中肯的建议但把最终决定权留给对方。要具备协调能力,促使不同的利益双方达成共识,统一目标。在团队协作里容易被忽视的是传授力,即是把知识传授转移给他人的能力,传授力能够让团队更好的达成目标。团队协作亦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能力,法学专业学生应当发挥优势,加强团队协作,提升就业能力。在事务处理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关键。麦可思公司就“法学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要求”对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  从反馈结果来看用人单位认为法学学生最应当具备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在解决基础性、重复性的问题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法学专业学生要着重培养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方能在人工智能时代获得竞争力。在创新能力方面,人工智能时代对“创新”的要求更高需求更大。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法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深耕已有的知识,  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能够进行知识创新,才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人工智能是依托已有的大数据,并依据算法设计进行问题处理,尽管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并不是创新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最不可能被取代的职业就是需要创新能力的职业。法学院校应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训赛”项目、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小挑战杯)等赛事为依托,树立法学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提升其创新能力,以期掌握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0.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95.


该论文为收费论文,请扫描二维码添加客服人员购买全文。
二维码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国际法学论文栏目。
Copyright © 2020 硕士论文网 版权所有 电话:18974909803 QQ:190433398
硕士论文网主要为广大毕业生提供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分享硕士论文写作方法,如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