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旅游管理 > 基于“花园城市”理论的城乡旅游互动研究

基于“花园城市”理论的城乡旅游互动研究

时间:2020-11-25 14:56 | 栏目:旅游管理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0-11-2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旅游管理文章《基于“花园城市”理论的城乡旅游互动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旅游管理硕士论文范文,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作为区域内两种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迎来了全国旅游热潮。但由于城乡居民在经济条件、规划水平、发展意识以及交通通达度等的各方面的影响,进而导致了城乡旅游互动水平不高,城市和乡村居民在旅游人数和人均花费上等的差距日益扩大。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当下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断对外扩张,以此获取土地资源,越来越多的城郊地区成为城市化进程的附属品,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旅游热潮迅速掀起。在旅游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诱惑下,各地政府开始肆意开发城市旅游,缺乏科学规划与正确理论指导,导致越来越多的城市风貌趋于同质化,毫无辨识度的城市建筑拔地而起,忽略提高城市旅游的质量,进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单一的城市旅游资源开采已经不能再迎合大众的诉求,因此城乡互动旅游的开展形式主要以整理重置区域内部的可利用资源为实现目的,对增强旅游特色,提升旅游品味有着促进作用。新形势下,我国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乡矛盾一直存在,主要表现在城乡发展产业不全面、发展速度不协调以及发展内容不可持续等方面,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城乡二元壁垒严重制约农村发展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带来的就业从业压力日渐加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对于发展缓慢,起步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获得经济来源,增加就业机会的新途径。城乡旅游互动开发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的产物,是推动乡村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式之一,凭借其极强的城乡关联及产业带动效应,在缓解城乡就业压力,调整城乡产业发展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优美的乡村环境、舒适的田园生活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一大吸引物,打破了原有传统的农耕模式,依托浓厚的乡土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同样吸引着大量城市居民前往体验,这不仅为乡村地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从业机遇,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城乡差别,同时也促进了城乡交融,推动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是乡村物质文明与非物质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成为城乡交流的新兴产业途径。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研究目的主要就是,建立在对城市和乡村旅游二者现存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当下在开发途径中遇到的困难,以实现城乡统筹为目标,将城乡旅游业发展作为着手点,将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纳入到一个整体系统中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互补功能,明确城乡旅游业的发展定位,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以区域综合思想为研究视角,探究优化城乡旅游互动的现实路径,对城乡旅游的资源条件、消费市场条件、旅游通道条件及旅游政策等相关条件进行透彻理清,提出当前我国城乡旅游互动发展所存在的形式,实现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以宁波市城乡旅游为选定案例区,从田园城市的理论出发,以互动发展为视角,研究如何加强宁波市城乡旅游互动开发的策略。在城乡统筹发展理论方面,学术界大多偏向对城乡政策和制度的研究,而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制约因素的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田园城市作为理论指导,以城乡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切入点,以期实现城乡兼顾发展共赢的目标,这也进一步为城乡统筹增添了新的前进方向,对研究我国的城乡旅游互动有着理论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城乡旅游互动的现状研究,提出当下我国城乡旅游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对城乡旅游互动的肌理进行探究分析,构建城乡旅游互动模型,规划城乡旅游互动的发展蓝图,构想了城乡旅游互动的内涵和逻辑。最后以宁波市为具体案例,具体探讨了城乡旅游互动的开发策略,为今后城乡旅游互动的开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也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1899年,鲍迪奥在意大利政府统计局所发表文章——《在意大利的外国人的移动及其消费的金钱》,该文被表明是当前可见到的最早从学者研究角度出发,对旅游现象进行探究的文献。对于城市旅游的界定主要有:城市所提供职能的角度、城市旅游所提供服务的类型程度、城市旅游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城市旅游主要构成要素等方面来对其加以界定的(表 2-1)。以上是对城市旅游的一些代表性定义,大多专家学者将研究的主要方向树立在对选择城市为旅游终点上来做解释的,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旅游”的定义为:城市旅游是以进行并完成一系列的游览体验活动为主要目的,将城市作为旅游的最终地点,城市中所能产生各类旅游消费品是旅游产业开展的吸引要素,招揽游客来此进行旅游活动的开展,最后对旅游活动后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影响进行对比研究。与城市旅游相比,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晚,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乡村生活、原汁原味的原野生活状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日益蓬勃起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定义各有侧重,但他们共同都认为乡村旅游的发生地点在乡村,凭借旅游资源的乡土性吸引游客,进而展开进行的一种旅游项目。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侧重不同,经过对国内外各专家学者的文献研读之后,本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以乡村地区作为活动区域范围,满足游客对原野风光、田园生活的向往,以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农家生产生活、民风村貌等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以期达到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旅游支撑。
城市旅游代表性定义
 
  2.2   国内外城乡旅游研究综述
  日前,国外主要在游客对旅游城市所提出的要求、旅游城市所能提供的服务以及旅游业的开发在对城市发展中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研究的基本框架以分散的单科独进向多学科整合的方向发展,但是外国学者对城市旅游的研究留有处于轻理论研究而重实践研究的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城市旅游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外对城市旅游的研究,由美国的学者 Stansfield(1964)的《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等》所发表的文章中所提及,但是在此后 70 年代至 80 年代的初期,旅游是作为一个新型的研究内容,因为大部分学者对基础旅游学理论研究的轻视,导致在旅游学界尚未形成可以让大众普遍认可的、关于基础旅游学理论支持和基本定义等概念,但是学术界关于基础旅游的大部分研究,几乎都止步在如何对国际旅游现象进行描述和划分上(如 Hoivik 的相关研究),此类研究仍存在不足,有上升空间。实际上,城市旅游研究正式开展起来是 80至90年代。城市作为出入国家的门面、及往返乡村间短线旅途的根据地,开始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之一,Shaw&  Williams (1994 ),以城市在旅游业中的必要性为切入视角,他认为城市在地理位置上汇集了各类服务设施与旅游吸引物,其构造最能满足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需要,而且他还认为城市与城市之间,既相互有相同之处,又各自保有特殊性,因此对城市旅游所进行的相关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Ashworth(1989,  1992a);Ashworth  and  Tunbridge(1990;Page(1989a, b);Page and Sinclair(1989)都对城市旅游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尽管暂时部分地区仍仅从统计的数据资料出发,且缺乏针对性的实例研究,但有关城市旅游的研究逐渐走入学者的视野,开始发展起来。Douglas G. Pearce(2001)概述了城市旅游的综合框架,强调在按规模(地点、地区、城市、区域、国家和国际)和主题(需求、供应、发展和影响)界定的矩阵内确定主体单元。Deborah Edwards; Tony  Griffin;  Bruce  Hayllar(2008)以澳大利亚为例,综述城市旅游的相关文献;概述确定城市旅游研究领域的过程;并提出一个概念框架,可以用来集中未来的城市旅游研究。《Urban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South Africa》(2014)一文,从需求方的角度对 2001-2012 年间南非八大都市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表现提出了质疑。分析表明,作为一个群体,大都市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正在扩大。从揭示八个不同领域的表现来看,发展的不同路径或轨迹是显而易见的。Nicholas  Wise(2016)概述了城市旅游再生、规划和发展的不同方法和背景是如何与三重底线联系起来考虑的。并试图提出观点并鼓励在城市旅游研究中进一步考虑的方向,强调可持续性和再生性。

  第三章  我国城乡旅游互动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城乡旅游互动现状
  3.2  我国城乡旅游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3.3 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田园城市”理论下的城乡旅游互动模型构建

  4.1 田园城市理论
  4.2  城乡旅游互动的相关构思
  4.3 城乡旅游互动模型构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案例:宁波市城乡旅游互动发展

  5.1宁波市总体概况
  5.2 宁波市城乡旅游发展现状
  5.3 宁波市城乡旅游互动条件分析
  5.4 宁波市城乡旅游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5.5 基于“城-乡模型”的宁波市旅游互动开发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仅城市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的稳步提升,我国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构成与生产组织结构也存在转变扩充的诉求。城乡旅游一体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更是城乡一体化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城乡旅游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互动运行机制也是复杂多元的,本文基于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中“城市—乡村”磁铁模型,通过构建城乡旅游互动模型,分析了城乡旅游互动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阅读分析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后,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首先将城市和乡村看作是一个整体,利用相互交织的区域整合思想,就一个由城市和乡村构成的区域旅游系统而言,通过探求城乡旅游互动之间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及存在的阻力因素,各个互动机制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而创建了一个新的城乡旅游互动模型,以其来推动城乡旅游之间的相互供应,形成特色互补,有效刺激城乡旅游需求,形成活跃的客源流,最终促进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第二,城乡旅游的互动发展是以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的互补性作为基础条件,以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以城乡居民求异心理、城乡旅游资源互补、城乡旅游市场互动、城乡旅游通道共享以及城乡基础设施共建为互动保障,最终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理想愿景。第三,本文通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旅游互动的三种开展方式,并结合宁波市城乡旅游开发的实际情况,并从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出发,通过对宁波市城乡旅游互动条件及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开展城乡旅游互动的开发策略,将实现宁波市城乡一体化作为最终目标。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研究是一个较为全新的领域,要想使得城乡旅游在城乡统筹中占有重要比重,就要对城乡旅游二者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深度思考,以将城乡旅游的互动共赢作为旅游产业可持续的发展期望。首先本文对宁波市城乡旅游互动的探究也只是一个尝试,虽力求突破但是仍不免肤浅,针对城乡旅游互动的发展模式分析不够透彻,主要侧重与理论上的定性分析,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尚未结合其他典型案例,对最终的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其次在城乡旅游互动的各个行为主体:企业、政府、旅游者、城乡居民,在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机制中的角色定位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最后对于城乡旅游互动开发中,城乡相关产业的互动,对区域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对城乡旅游互动开发策略的可操作性、可行性也需要开展研究,以上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总之城乡旅游互动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这也是笔者今后继续学习努力的方向。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基于“花园城市”理论的城乡旅游互动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旅游管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