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网络下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

国际贸易网络下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

时间:2020-11-25 10:10 | 栏目:国际贸易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0-11-25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国际贸易文章《国际贸易网络下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本篇论文是一篇国际贸易硕士论文,金融危机期间,危机爆发国最突出的表现是物价贬值,该国的商品国际竞争力提高,此时首先影响的是受传染国家和地区的资本输出,表现为该国的货币贬值。为了保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被传染国家和地区迫不得已选择跟随危机爆发国进行货币贬值,造成股市波动、经济衰退,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传递。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交通、通信趋于发达,市场经济涵盖范围越来越广,国际贸易活动越发自由,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非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贸易增长率快于全球经济增长率。各国和地区间的贸易交流越发紧密,逐渐形成了覆盖全球的国际贸易网络。国际贸易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 200 多个国家或地区组成,把全球的商品流、服务流和资金流连接起来,推动全球各国各地区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国流动频繁,各国关系日益紧密。网络中任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策等变动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对贸易网络中其它的国家产生影响,并且加速了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鉴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增强,通常这种影响并不会局限于局部在一个区域内的国家,而是由于贸易网络的存在,可以沿着贸易网络广泛传播。 在此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金融危机都很容易跨国传递,形成国际金融危机。其中,影响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金融危机有三次: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 年美国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和 2010 年欧洲债务危机。雷曼公司倒闭是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标志。在此之前,金融危机已经在酝酿发展期。源于美国 2007 年初次级贷款及金融衍生品的失信,金融市场上发行者和投资者都开始亏损,由此引发部分中小型金融机构相继停业。随后,美国金融市场情势越发危急,大型金融机构由于信贷紧缩也纷纷停业,金融市场布满恐慌情绪,最终演变成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美国股市上道琼斯指数在 2007 年 10 月至 2009 年 3 月期间,由 14198 点跌至 6470 点。相应地,美国 GDP 也在危机后下降 2.8%,是 1947 年来最大跌幅。美国的金融危机逐渐影响了与之联系紧密的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中,欧洲金融机构与美国金融市场资金往来众多,在美国资产价格大幅下降的波及下,欧洲股市大盘下跌,引发欧洲部分大型金融机构停业。欧洲 STOXX50 指数也在 2009 年 3 月跌至低谷 1810 点,跌幅近 60%,欧元兑美元汇率出现高达 21%的大幅度贬值。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自保措施,开始从新兴金融市场撤资,大量减少进口,至此危机向新兴国家传递,引致国际性经济大衰退。 全球贸易规模是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贸易冲击的最集中体现。见图 1.1,危机前,2000-2008 年全球贸易额增速平均值为 12.46%,2001-2008 年,全球贸易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期,但是危机后,2009 年增速大幅下跌至-22.26%,全球经济陷入困难局面。 
 2000-2010 年世界贸易额同比增速
  分季度看 2006 年-2010 年各季度商品进出口量增长率,见图 1.2,从 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由增长转为下跌,2008 年第四季度到 2009 年第一季度增长率急速下降,2009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遭受重创,季度跌幅将近 15%。2009 年初,欧洲债务危机初现端倪,后继续发酵,希腊、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遭到最严重的冲击。希腊政府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隐含的经济结构性失衡是此次危机的根源。危机随后迅速传递到欧盟的其他国家。第一个受到影响的是爱尔兰,其出现严重的房地产泡沫。随后,危机传递到葡萄牙,不久后便引发欧元区的大型经济体相继遭受冲击,2010年意大利政府债务率高达 120%,西班牙也出现房地产泡沫,经济衰退,国家信用评级不断下降。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展,在 2012 年、2013 年达到巅峰。2013 年后,欧洲各国纷纷实行财政救助并加强机制建设,欧债危机才渐渐缓解。 历经长时间的发展,欧洲各国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深,欧盟成员国间联系十分紧密,这种联系依靠的就是贸易往来。2010 年危机爆发前期,成员国对欧盟内国家的出口额超过对其他地区出口额的一半多,不仅是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金融危机跨国传递的推动器。危机爆发后,欧盟区国家对内出口额大幅下降,风险进一步在成员国间蔓延。
2006-2010 年世界贸易额季度同比增速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本文旨在研究国际贸易网络特征和结构的变化,和国际贸易网络在金融危机跨国传递中所起的作用,文章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框架、文章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引出国际贸易网络下金融危机的传递机制这一主题。其次是文献综述,对贸易网络分析的主要文献进行综述,并重点介绍金融危机在国际贸易网络中传递的相关文献。 第二部分:国际贸易网络的特征和结构。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网络的建立、国际贸易网络的特征以及国际贸易网络的结构分析。分别从无权和加权贸易网络两个方面测算了一级中心性、二级中心性和相关性。另外,选取重点年份的贸易网络进行可视化操作,展示贸易网络的网络结构图。国际贸易网络的结构分析方面重点研究贸易网络的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结构,并联系全球国际贸易的发展实际来作出合理解释。 第三部分:金融危机在国际贸易网络中的传递:理论分析。主要从金融危机通过国际贸易传递的一般机理与路径、贸易网络中的级联放大效应、基于 SI 模型国际金融危机贸易网络传递模型、国际贸易网络结构与金融危机传递的关系几个方面阐述国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网络渠道传递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金融危机在国际贸易网络中的传递:实证分析。基于外汇压力指数、金融危机传递系数等指标建立静态回归模型分析传递源、传递媒介、国家自身属性对金融危机跨国传递的影响,并针对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和 2010 年欧债危机建立 ERGM 模型,实证定量研究金融危机在国际贸易网络下的传递效应。第五部分:结论与对策建议。回顾和总结前面几部分的研究,提出论文的研究结果,并根据研究结论,为应对金融危机的跨国传递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及研究展望。 

  第二章  国际贸易网络的特征和结构分析

  2.1  国际贸易网络的构建
  目前,大多经济学家考察国际贸易现象时,通常选取贸易的广度、强度、二元边际等指标重点分析,但是这些指标只能反映两国间直接贸易的一部分,既无法识别“第三国效应”,也不能反映国际贸易的整体系统性结构特点。本文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法,一方面考量以国家为基点的贸易主体的分布情况,另一方面探究各贸易主体间盘根错节的贸易关系,从整体上把握国际贸易的拓扑结构,抽象其典型特征。网络是抽象的系统,一般只关注节点间有无边的连接,不关心每个节点所处的具体位置和每条边的具体形态。把这种可以在不依赖于节点的具体位置和边的特定形态的情况下表达的网络的性质被称为网络的拓扑属性,并且相应的结构被称为网络的拓扑结构。在网络中,如果用节点代表国家,用边表示国家间的贸易往来,边的指向由各国间商品和服务的流向决定,出口意味着流出,进口意味着流入,如此就构成了国际贸易网络。 国际贸易拓扑网络用 N 阶邻接矩阵 At表示,矩阵中ija 表示节点 i 与 j 之间的关系,如果两国间存在贸易往来,i 国对 j 国有进口或者 i 国对 j 国有出口,则1ija ;若 i 国对 j 国的进出口都为 0,则 0ija  。样本的选取方面,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公布的 43 个国家和地区,选取 2000-2014 年除瑞士和台湾以外的 41 个国家双边进出口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数据源自世界银行下 WITS数据库。 国际贸易网络结构不单由拓扑结构决定,网络中贸易流动量的动态性质也是重要一环。国际贸易拓扑网络只能给出节点之间是否存在交互的定性描述。这种定性描述无法检验贸易流量大小的差异,但实际的国际贸易网络中贸易流量的规模有很大的不同,规模很大的流量占少数,而规模较小的流量占大多数,因此需构建权重网络,加入权重后将对国际贸易网络系统提供更加准确的刻画。
  2.2  国际贸易网络的特征分析
  美国的核心度从 2000-2009 年一直下降,2009 年后稍有上升但无法恢复到 2000 年的最高水平。美国核心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有:2001 年中国入世、2002 年欧元流通、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等国际事件。同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加拿大核心度变化与美国相反,2009 年前呈现上升趋势,2009 年后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墨西哥在2000-2014 年的核心度一直上升但是上涨幅度不大。日本的核心度低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三个国家的水平,前 10 年稳中有升,2010 年后略微下滑。三个欧盟国家变化趋势相近。德国拥有最高的核心度,其次是英国,再其次是法国。2002 年 1 月 1 日欧元正式流通,欧盟在世界的地位明显进步,使得德国、英国、法国的核心度提升。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使得美元地位下降,欧盟国家的核心度再次提升。比较德英两国,2000 年德国核心度只高于英国0.004565,但是由于英国没有加入欧元区,到了 2011 年英国与德国核心度的差距扩大到 0.070265,是 2000 年的 15 倍。中国在 2000-2009 年核心度大幅上升,在 11 个国家中上升幅度最大并且增长速率最快。2009 年后中国核心度赶超加拿大跃居第二。此外,巴西、印度、俄罗斯的核心度也逐渐上升,巴西、印度核心度最低,俄罗斯处于中等水平。综上,三大经济体国家在次贷危机后核心度或多或少下降,新兴经济体稳中有升,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已经超越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三大经济体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核心度差距正在缩小。 

  第三章 金融危机在国际贸易网络中的传递:理论分析

  3.1 金融危机跨国传递的一般机理与路径
  3.2 金融危机跨国传递的网络效应分析
  3.3 国际贸易网络下金融危机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金融危机在国际贸易网络中的传递:实证分析

  4.1 金融危机跨国传递效应的静态分析:网络传递回归模型
  4.2 金融危机跨国传递效应的 ERGM 模型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首先根据 2000-2014 年 41 个国家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复杂网络分析法分别从无权和加权贸易网络两方面进行世界贸易网络的基本拓扑结构及整体网络分析。其次,通过对国际贸易网络下危机传递的一般I 模型的金融危机跨国传递网络模型的深入分析,结合影响金融危机跨国传递的整体效应因素和个体效应因素分析,从理论方面探究金融危机在国际贸易网络下传递的理论机制。最后,建立静态网络传递模型和 ERGM 模型,从危机传递国、危机接收国两个角度,综合考虑国际贸易网络特征、宏观经济指标、金融性指标及国际收支指标的作用,实证考察国际贸易网络对金融危机传递的影响。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关于国际贸易网络的基本特征。基于国家间贸易流建立网络连接,2000-2014 年国际贸易网络的密度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反映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贸易网络的节点度呈现幂律分布,显示出国际贸易网络的无标度属性。
节点的特征、功能定位和协作关系显示少数节点与其他许多节点具有重要贸易联系,大多节点仅与少数其他节点具有重要贸易联系。世界贸易网络是负向匹配网络和非同类混合网络,且存在“轮轴-辐条”和富人俱乐部现象。大多数国家有大量的贸易伙伴,但很少有贸易密集度较高的国家。 (2)关于国际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当今世界贸易关系(凝聚子群划分)仍然无法摆脱地缘政治因素的干扰,国际贸易网络中存在比较稳固的子群,同时FTA 对“子群”划分的结果也具有一定解释力。核心-边缘结构表明全球各主要经济区域间存在较明显的不平衡,反映了经济一体化程度各国间仍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在逐渐缩小。 (3)关于国际贸易网络下金融危机的传递机制。传统理论认为金融危机传递的重要渠道是与金融危机爆发国的贸易往来,只重点考察双边贸易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即使直接与危机国发生的贸易规模不大,也会因为国际贸易网络的存在使金融危机传递到整个网络中去。定量研究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0 年欧债危机传递网络能够清楚地验证这一论断。通过对国际贸易下金融危机传递的网络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一方面国际贸易网络在危机传递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国际贸易网络的存在不仅扩大了危机传递的范围,而且加深了危机传递的影响,各国在国际贸易网络中受到了更为严重的危机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贸易网络在危机传递中充当传递媒介的角色,危机传递还受传递源及国家自身因素的影响,国际贸易网络的影响力不如接受国自身因素影响作用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金融危机的传递。通过对国际贸易网络下金融危机传递的个体效应进行 ERGM 实证分析发现:在国际贸易网络中,网络结构属性如互惠性、是否属于同一个凝聚子群等,对危机传递的概率有很强的正面影响,两国间互惠程度越高,同处一个凝聚子群,越容易被传递金融危机;网络中各节点的个体属性也是决定是否传递和被传递金融危机的很重要的因素;两个国家间贸易联系越紧密,存在重要出口市场,则危机越有可能在这两个国家间传递。防范金融危机的跨国传递,需高度重视国际贸易网络的作用。 本文研究国际贸易网络在金融危机传递中的影响机制,目的不仅是提高对国际贸易网络的重视,更是为了从国际贸易网络视角加强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的传递。 在金融危机期间,对单个重要性机构进行“隔离”和控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在现实国际贸易网络中,由于节点是各个国家或者地区,各国家和地区间联系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打破贸易网络,对单个个体进行切断隔离的操作不现实也不可能,另外寻求国际社会资源的救助也不充足和不及时。因此,综合经济理论与现实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维持经济合理适度增长。一国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经济过热或衰退都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第四章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动对金融危机的传递有一定的影响,如 GDP 年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税收/GDP 等。预防金融危机国际传递,各国需灵活运用经济政策,维持经济增速平稳,遏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2)大力推进去杠杆。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形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信贷占 GDP 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金融危机传递的概率。杠杆指用较少的资本获取较高的收益,人们往往在资本市场形式乐观时追逐高杠杆模式带来的高收益,而忽略了潜在的高风险。杠杆效应的负面效应会在资本市场转坏时慢慢显现,过度使用杠杆的企业和机构此时对突如其来的高风险措手不及,不仅没有获得预期的高额收益,反而由于资产价格突然下跌,产生巨额损失,最终诱发金融机构和部门的停业破产。因此,去杠杆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需通过推进债务重组、发展股权融资等多种形式,切实降低杠杆率,避免金融风险在国内外形成共振。 (3)注重政府负债和控制财政赤字。2008 年金融危机和 2010 年欧债危机的实证结果显示财政赤字率和政府债务率对金融危机传递的影响显著,财政状况是影响金融危机传递的重要因素,目前,各国面对内需等压力,期望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在复杂的金融形势下,各国务必把握好扩大财政支出的力度,以防出现外部金融危机冲击、内部财政动荡的双重困境。(4)搭建多元化贸易市场。谨防由于贸易市场过分单一和集中造成的风险,预防贸易渠道的金融危机跨国传递,需要大力开拓出口市场,促进贸易伙伴多元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间不仅要与贸易强国保持联系,也加强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联系,增强外贸均衡性,以实现风险的分散化。(5)加强贸易融资体系建设。金融危机期间,各国各企业通常面临信贷违约、资金无法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严重打击出口企业的流动性资产。针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贸易融资的作用,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至关重要。完善的贸易融资体系不仅能稳定企业信心、提升企业出口接单能力,而且能提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贸易融资体系建设,拓宽和纵深融资渠道,多方面、多维度减轻融资负担、保证资金安全。如鼓励和支持的新兴企业和优势企业,政府可提供资金专门担保,银行也可为其应退税款开设资金托管等。本文重点刻画国际贸易网络下金融危机的传递机制,通过理论分析、指标测算、实证检验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但是,由于缺乏时间和精力以及对国际贸易网络、金融危机传递等理论研究不够透彻,本文研究仍是存在不足的,后续可以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点:(1)扩充数据,加入更多年份、更多国家的数据,构建更加全面广泛地国际贸易网络,更加深入探究国际贸易网络随时间变化特征及规律;(2)结合经济学和复杂网络理论,深入细致研究金融危机在贸易网络中传递的规范模型,夯实实证计量分析的理论基础;(3)在网络传递回归模型和 ERGM 模型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社会网络分析手段,多角度、全方面比较国际贸易网络下金融危机的传递机制;(4)本文仅研究了金融危机在国际贸易网络下传递,后续研究可加入金融危机通过其它传播渠道的传递的分析:如国际金融市场网络下金融危机传播的机制效应研究;(5)加强对金融危机动态传递的周期性和波动性研究,比如传递周期、分几波传递、每一次传递的特点等。实证分析金融危机动态传递过程,有利于在不同时间节点上选择不同的防范金融危机的最佳策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国际贸易网络下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国际贸易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