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30 14:07 | 栏目:硕士论文 | 浏览:次
摘要: 内生型综合大学已经成为培养教育硕士的重要力量。通过实证调查发现,我国内生型综合大学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目标获得学生认可,质量评价比较严格,但也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导师指导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内生型综合大学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遭遇的困境是: 选修课程的可选择性小,实践教学有名无实,双导师制未有效落实,学位论文形式单一。解决这些问题,内生型综合大学应扩大学生选修课程的选择权,实施个性化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能力; 严格落实双导师制,协力促进学生成长; 丰富学位论文形式,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关键词: 内生型综合大学; 全日制教育硕士; 培养模式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为了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推进基础教育发展,顺应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发展趋势,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综合大学参与培养中小学教师。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 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创新教师培养形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根据此规定,高水平综合大学培养教师应以培养教育硕士为重点。总体而言,我国培养教育硕士的综合大学可以分为合并型综合大学和内生型综合大学。前者是指由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合并而成的综合大学; 后者是指没有教师教育基础,为了扩大学科专业覆盖面、增强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而设置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以从事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是我国于 2009 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而设置的专业学位。2013 年之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招生数量逐渐超过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然而,全日制教育硕士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内生型综合大学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容易陷入困境。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了解我国内生型综合大学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现状,查找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 研究方法
在我国具有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内生型综合大学中,“211”工程大学有20所。“211”工程的内生型综合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师资队伍优秀、硬件设备先进,应该被认为是高水平内生型综合大学。因此,课题组于2016年3月从20所“211”工程的内生型综合大学中分层抽取6所大学作为研究样本学校。这6所大学分布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本科毕业高校、本科所学专业、硕士就读高校和校内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等( 见表1) 。
第二部分涉及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对其采取的培养模式问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和质量评价等。鉴于我国内生型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其参与度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招收教育硕士的专业领域狭窄,招生总量较少,课题组将内生型综合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作为抽样框,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向所选取6所大学的全体146名二年级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124份,回收率为84.9%,其中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为90.3% 。在被调查的112名全日制教育硕士中,以女生居多,占76. 8% ; 本科毕业高校以中部地区高校为主,硕士就读高校则以东部地区高校为主。通过对二者的相关分析发现,Lambda 相关系数为 0. 468,属于中等程度相关,相关系数具有显著性( sig = 0. 000) ,即调查对象本科毕业高校与硕士就读高校呈现出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在本科所学专业中,文学类专业占 37. 5% ,考取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学生普遍缺乏教育学本科学习的经历。校内导师的研究方向以教育学类专业方向为主,大部分校内导师具有丰富的教育学理论知识。本文访谈对象是 11 名全日制教育硕士,分别为 6 所大学各专业的负责人。相较于其他学生,他们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状况更加熟悉。访谈采用一对一访谈的形式,每个人的访谈时间为一小时左右。
二、内生型综合大学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 培养目标获得学生认可
调查对象对所学专业或专业领域培养目标的了解程度,以“比较了解”为主,占58.9%(见表2) ,
对所学专业或专业领域培养目标的认可程度,以“比较认可”居多,占42.0%(见表3) 。
总体而言,调查对象了解所学业或专业领域,对培养目标有较高的认可度。“对所学专业或专业领域培养目标的了解情况”与“对所学专业或专业领域培养目标认可程度”进行相关分析,spearman 相关系数为 0. 310,相关系数具有显著性。由此可见,加强全日制教育硕士对所学专业或专业领域培养目标的了解,可以提高其对培养目标的认可程度。
(二) 质量评价比较严格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质量评价包括考核制度和学位论文。调查对象的课程考核方式以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为主,表明内生型综合大学在注重课堂学习的同时,重视指向实践性的培养方向。课程考核严格程度、中期考核严格程度、实习考核严格程度均以“比较严格”为主,分别占50.0% 、48.2%和38.4% 。调查对象实际采用的学位论文形式比较集中,传统学位论文是主要形式(63.4%)。而理想的学位论文形式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包括传统学位论文(37.5%) ,还要包括调研报告(24.1%)、教学设计(20.5%),以贴合一线教育教学实践。
(三)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理论课程的各个指标可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来分析( 见表4)。量的方面,体现在“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状况”上,调查对象选择“专业选修课程数量比较多”与“专业选修课程数量一般”的分别占到41.1%与35.7%,表明内生型综合大学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比较丰富。质的方面,调查对象对理论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比较高,选择“非常满意”的比例为57.1%; 选择“专业选修课程的自主权”的则相对较少,只有少部分专业选修课程由全日制教育硕士选择,大部分专业选修课程由学校确定,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大。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前沿性,调查对象的整体认可度处于“一般”与“较强”两个维度,存在提升空间; 课程内容与一线教学实践的相关性比较强,选择“比较大”的达到62.5% 。实践教学方面,调查对象的见习和实习时间普遍比较短,以“1~ 3个月”居多,占到 58. 0% 。此外,实习方式以“学校统一安排为主,部分学生自己找实习”,虽然学校统一安排实习是主体,但还有一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采取分散实习方式。学校所能提供的实践基地数量较少,认为学校的实践基地“比较少”和非常少”的调查对象达到82.2% 。全日制教育硕士实习对实践基地的高需求与实践基地的欠缺之间存在严重冲突。
(四) 导师指导水平参差不齐
实践指向的培养目标使双导师制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尤为重要。调查对象选择实施双导师制的比例为 46. 4% ,双导师制政策的落实状况并不理想。校外导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帮助也有待提高,认为“校外导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帮助非常大”的调查对象仅占 8. 0%,“比较大”的占26.7%,“一般”的占37.3%,“比较小”和“非常小”的占 28. 0% 。校内导师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与学术硕士存在明显区别。调查对象的校内导师同时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占 65. 2% ; 调查对象认为校内导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与学术硕士的指导“完全相同”与“基本相同”的占 22. 7%,“基本不同”的占 41. 2%,“完全不相同”的占 15. 5% 。校内导师指导方式的区别符合全日制教育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目标的差异。
三、内生型综合大学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现实困境
( 一) 选修课程的可选择性小
专业选修课程是满足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全日制教育硕士增强知识基础和拓宽学术视野的重要手段。问卷调查显示,选择专业选修课程的自主权“非常大”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仅占8. 9%,“比较小”和“非常小”的占 38. 5% 。在访谈中,有学生反映专业选修课程基本上是院系规定好的,没有让学生选择,学生只需要上课就可以了。这表明,内生型综合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选修课程的可选择性比较小。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教育硕士包括全日制教育硕士与非全日制教育硕士,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又包括普通教师在职攻读的教育硕士、农村教育硕士和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形式比较多,但内生型综合大学的教师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从开设课程和教师授课便利的角度出发统一安排所有形式教育硕士的专业选修课程是较为务实的做法。二是开设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专业选修课程涉及不同学科和院系,部分大学的研究生院未能切实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导致相关院系开设的部分专业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无法供学生选择。
( 二) 实践教学有名无实
实践性是“教育硕士区别于教育学硕士的主要依据,全日制教育硕士由于缺少从事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经历,更需要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基本手段,需要受到高度重视。以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见习和实习为例,14. 3% 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未经过见习和实习,58. 0% 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见习和实习时间为 1 ~ 3 个月,19. 6% 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见习和实习时间为 4 ~ 6 个月。根据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规定,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1 年……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绝大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见习和实习时间并未达到该规定的要求。82. 2% 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学校的实践基地“比较少”和“非常少”,现有实践基地数量无法满足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需求。由访谈得知,有些大学虽然要求全日制教育硕士实习,但是并没有强制执行,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只是开了一个实习证明,没有真正去实习,部分全日制硕士到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之外的单位实习。这表明,内生型综合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实际上已经沦为形式。究其原因,与师范大学和合并型大学相比,内生型综合大学缺少培养本科师范生的经验,加之设置教育学院的时间不长,在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时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也没有建立起数量充足的实践基地。
( 三) 双导师制未能有效落实
双导师制意在通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紧密配合、优势互补促进教育硕士掌握理论知识,具备科研能力,拥有实践能力。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在此基础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行双导师制”。问卷调查显示,53. 6% 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所在学校没有实行双导师制。全日制教育硕士无法获得双导师指导会导致其实践能力严重缺失。由于教育硕士应该具备的科研能力属于“应用性”的学术研究能力,缺乏实践指导也影响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在实行双导师制的内生型综合大学中,认为校外导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帮助“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仅占 34. 7% 。通过访谈得知,有些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校外导师是教育行政人员、中小学校长、大学辅导员,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效果一般,甚至有全日制教育硕士未被安排到校外导师的工作单位,只在查找学位论文资料方面获得了校外导师指导。可见,校外导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在于,部分内生型综合大学没有高度重视双导师制,认为校内导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教育教学经验,没必要聘任校外导师; 部分实行双导师制的内生型综合大学对校外导师的管理不科学,重视聘任形式,不重视过程管理。
( 四) 学位论文形式单一
全日制教育硕士开展的科学研究属于应用研究,其学位论文应该反映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形式是“划分论文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成果类型的一种维度”,“不同论文形式体现了不同的论文类型和不同学位的基本要求”。由于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复杂性,作为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果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其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既可以采取传统学位论文形式,也可以采取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教材分析和教学案例设计等形式。其中,传统学位论文形式指用于表述探究出的理论或者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获得的新知识的学术论文,在表现形式上区别于专利、模型,在内容结构上不同于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适用于教育硕士和学术硕士。问卷调查显示,在全日制教育硕士选择的学位论文形式中,传统学位论文形式占63.4% ,调研报告占11.6%,案例分析占11.6%,教学设计占8.9%,校本课程开发占1.8%,其他形式占2.7% 。传统学位论文形式占据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一半以上。这表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形式比较单一。原因在于,一是校内导师长期培养学术硕士,擅长传统学位论文形式,不熟悉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等学位论文形式。二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不能够熟练运用问卷、访谈、实验等实证研究方法。三是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由于未系统参加实习,无法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四、内生型综合大学破解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困境的策略
( 一) 扩大学生选修课程的选择权,实施个性化培养
一方面,应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赋予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选择权。全日制教育硕士可以划分为本科学习师范专业学生和本科学习非师范专业学生,也可分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工作之后全脱产学习的学生。不同类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知识基础差别很大。此外,不同全日制教育硕士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内生型综合大学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和能力基础方面的差别,真正赋予其选择专业选修课程的权利,实现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个性化培养。从全球视野来看,赋予教育硕士充分的课程选择权、实施个性化培养是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以美国为例,美国十分强调给予教育硕士课程选择权,“根据个性发展的原则,教育硕士可以根据各自基础和知识结构灵活地选择课程”。我国内生型综合大学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扩大全日制教育硕士选择专业选修课程的权利。另一方面,应完善教育硕士内部管理体制,提供课程选择的制度保障。内生型综合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专业选修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领域的学科,这些学科一般分布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院系。实现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选修课程的自主选择需要以跨学科和跨院系选课为条件,这要求内生型综合大学完善教育硕士内部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内生型综合大学可以成立教师教育学院,作为统筹全校教育硕士培养的专门学院,统一管理相关院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选修课程。无法成立教师教育学院的内生型综合大学应该构建大学、研究生院、相关培养院系“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尤其注重发挥研究生院的领导与统筹作用,构建相关院系的沟通协商机制,保证各相关院系开设充足的专业选修课程,供全日制教育硕士选择。从长远看,内生型综合大学应该逐步建立校内各个院系之间的自由选课和学分互认制度,扫除全日制教育硕士选择专业选修课程的制度障碍,“为教师教育提供一个多学科的文化环境,最大限度地为未来教师的个性和心理发展提供支持”。
( 二)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能力
首先,借鉴学习师范大学和合并型大学的实践教学经验。师范大学和合并型大学拥有开展本科师范生实践教学的丰富经验,而且培养教育硕士的历史相对较长,实践教学效果较好,内生型综合大学开展全日制教硕士的实践教学需要向优秀的师范大学和合并型大学学习。首先,内生型综合大学应采用实地考察、电话交流、阅读书面材料等方式,学习高水平师范大学和合并型大学在实践基地开拓、实践教学实施和实践教学制度制定等方面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转化利用。其次,建立充裕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全日制教育硕士进行见习和实习的物质载体。内生型综合大学可以通过两种模式建立实践基地。一种是大学-中小学模式,即内生型综合大学和优秀的中小学遵循互利共赢原则签订协议,优秀的中小学成为内生型综合大学的实践基地,接收全日制教育硕士,负责其见习和实习。该模式属于传统的实践基地创建模式,仅涉及两个主体,而且主体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易于操作,可以运用于内生型综合大学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初期。另一种是大学-政府-中小学模式,即内生型综合大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三方合作协议,确认生型综合大学为地方政府培养中小学师资,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助内生型综合大学培养学生,中小学通过三方协议成为内生型综合大学的实践基地,承担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见习和实习工作。该模式是目前我国教育政策提倡的培养教师采用的实践基地创建模式,涉及三个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复杂。由于缺乏开展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的经验,加上大部分内生型综合大学属于部属大学而不面向当地中小学培养师资,内生型综合大学可以在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历史比较长时采用该模式创建实践基地。再次,制定系统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是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完整的制度应规定以下四项内容: (1) 实践教学目标,包括了解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的实际,掌握教育教学技巧,形成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2) 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低于1学年,实践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见习、实习、研习和微格教学等。(3) 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包括成立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安排实践教学流程和整理实践教学资料等。(4)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定等级和评定人员的组成等。
( 三) 严格落实双导师制,协力促进学生成长
一是必须为全日制教育硕士配备双导师。全日制教育硕士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养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校内导师的优势是理论知识深厚和科研能力突出,校外导师的优势是实践经验丰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协力合作,双重指导,能够优势互补,契合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成长需求,有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正因如此,双导师制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培养教育硕士普遍采用的制度。内生型综合大学必须从实践基地中遴选一批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校外导师,保证为每一名全日制教育硕士配备校外导师,落实双导师指导。二是加强对校外导师的过程管理。内生型综合大学可以尝试直接与校外导师签订兼职协议,在协议中明确约定校外导师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权利和责任。校外导师享有从内生型综合大学获取培养费用的权利。校外导师承担如下职责: 主要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协助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开设专题讲座或者课程。内生型综合大学按照协议约定对校外导师每学期或者每学年进行定期考核,建立校外导师管理的常态化机制,强化过程管理,敦促校外导师尽职尽责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
( 四) 丰富学位论文形式,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首先,校内导师增强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选择学位论文形式的能力。“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独特的内在优势是其高学术性”,进一步而言,内生型综合大学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具有科研能力强的优势,此种优势主要体现在校内导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指导上。校内导师应该认识到全日制教育硕士开展的科学研究属于应用研究,学位论文需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此基础上,校内导师应认识到不同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形式体现出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的不同方式,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学位论文形式的适用条件、基本结构和评价标准。校内导师要能够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实践状况指导其选择适当的学位论文形式,实现学位论文形式的多化,扎实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科学研究能力。其次,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能力。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工具,由于开展的研究属于应用研究,全日制教育硕士尤其需要掌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能力。为培养实证研究能力,一种选择是增加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学分,譬如从2学分增加到3学分或者4学分,增加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的时间。另一种选择是充分利用内生型综合大学的科研优势,开设实证研究方法方面的选修课程,譬如开设问卷调查方法、实验设计与实施、SPSS统计分析等选修课程,让全日制教育硕士根据撰写毕业论文的实际需要深入学习某一种实证研究方法。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台湾师范大学等均注重研究方法课程建设,开设了两门以上与实证研究方法相关的课程,以培养教育硕士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能力,此做法值得我国内生型综合大学在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时借鉴。再次,确保全日制教育硕士参加实践教学。
如上所述,内生型综合大学应开拓充足的实践基地,并加强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参加见习和实习的管理,保证每位全日制教育硕士系统地进行见习和实习,为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多样化结合奠定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险峰,钟毅平. 关于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几点思考[J]. 现代大学教育,2003( 4) :93 - 95.
[2] 赵英.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特征研究: 基于 G 省与 S 省调研结果的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 4) : 3 - 18.
[3]李子江.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改革对策[J]. 高等教育研究,2010( 5) : 62 - 66.
[4] 邵光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2) :87 - 91.
作者:刘俊仁 甘 莹 郝艳丽 单位:郑州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