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开展全面普查,进行细致地识别与筛选,最终选定 1093 个客家传统村落作为数据库的研究样本。在大量样本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对每个村落进行数据录入与整理,借助 ArcGIS 平台,建立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系统分析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与规律,科学划分出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区划,深入探索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赣、闽、粤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景观的异同。
(1)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的建立
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开展全面普查,结合国家或地方认定的已评级村落数据,综合实地调研、访谈推荐、文献资料搜集、卫星影像数据等方式,对全域村落进行全面而细致地识别与筛选,首次建立了 1093 个客家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的文化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 传统村落、传统民居所包含的文化要素非常丰富,不同文化要素对文化景观造成的影响程度不一样。引入“文化因子”的概念,从影响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特征的关键文化因子入手,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 3 大类、10 小类文化因子,作为考量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特征的文化要素。3 大类分别为村落地理环境属性因子、村落物质形态属性因子、村落历史人文属性因子。村落地理环境属性因子包括村落所处地貌特征、村落与河流关系共 2 小类因子,村落物质形态属性因子包括村落布局、民居类型、村落规模、巷道形式和环境要素共 5 小类因子;村落历史人文属性包括建村年代、迁徙源地和姓氏组成共 3 小类因子。借助“类型学”的方法对文化因子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建立文化因子的类型系统,并分类阐述各项文化因子特征。 数据库较为完整的涵盖了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地理环境属性、物质形态属性、历史人文属性共四大项子系统数据。其中,村落基本属性数据包括村落地址、地理坐标、村落级别和传统属性。 借助 GPS 定位仪(HOLUX m-241)和 Google Earth 对样本进行精确地理坐标定位,系统性录入上述各项相关基础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10.2)工具,构建出系统、完整的文化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数据分析的可视化表达,为后续研究提供科学、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撑与技术支持。
(2)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各文化因子的地理分布规律与内在影响因素的揭示
在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构建的基础上,运用 ArcGIS 软件,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进行矢量化分析,以地图的方式精确、直观表达出村落、民居的空间位置,定量分析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情况,以及 3 大类,10 小类文化因子的时空分布格局与历史演化特征。 利用 SPSS 软件,对各文化因子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选取出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强的文化因子进行关联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村落布局与民居类型、村落布局与巷道形式、民居类型与巷道形式、河流等级与河流流经形式之间紧密相关,村落布局与村落规模、民居类型与村落规模、民居类型与建村年代、村落规模与巷道形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村落布局与建村年代、民居类型与坡度、民居类型与河流等级、民居类型与风水塘、民居类型与迁徙源地、村落规模与建村年代、巷道形式与建村年代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对这 15 组相关度较高的文化因子组做深入探讨与剖析。 在此基础上,从历史演变过程中村落、民居文化的规律与特征中探寻促使村落、民居文化生成的影响因子,以此为脉络主线,抓住影响村落、民居在历史长河中文化地理特征形成的关键因素,深入挖掘、揭示村落、民居文化规律特征背后的内在机制与文化内涵。总体而言,影响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地理特征的因素可归纳为:中原汉人的数次大规模迁徙和中原文化是客家村落及其民居文化的根源;赣州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当时的农耕生产条件是基本所在;文化的传播以及文化的创新因素导致区域差异性的出现;宗族文化和风水文化是村落、民居形态特征形成的内在因素。
(3)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区的划分与内在成因的剖析
依据已有研究中关于文化区、文化区划的理论,制定针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文化自身特点的文化区划分方案。先确定了相应的区划原则与方法,以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性与文化主导性、行政区、层次性等为区划原则,以主导因子法、多因子综合法、叠合法、历史地理法等为区划方法。然后,将村落布局、民居类型这两个因子作为主导因子,根据村落模式对文化区进行初步划分;结合村落规模、巷道形式等其他因子,根据文化的相似性、差异性对文化区进一步细分;再叠合地形、水系、行政区等边界对文化区的详细边界进行最终确定。文化区的名称,采取“地理区位+村落布局+民居类型”的方式,文化区划分结果为:Ⅰ 赣州中部集中式、条带式+单行排屋、堂横屋、堂厢式文化区,Ⅱ 赣州西部条层式+单行排屋、多联排文化区,Ⅲ 赣州南部散点式、条带式+围屋、堂横屋文化区,Ⅳ 赣州东部条带式、散点式+堂横屋文化区,Ⅴ 赣州东南部条带式、散点式+堂横屋、围龙屋、围屋文化区,Ⅵ 赣州西北部条带式、散点式+单行排屋、堂横屋文化区。六大文化区是并列关系,对各个文化区的基本概况以及文化景观特征进行详细介绍,并甄别出各个文化区的中心区和边缘区,文化区内中心区、边缘区呈主次关系。在此基础上,揭示各个文化区的形成原因,对其形成机制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