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医学论文 > 动物医学论文 >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治措施——以天津地区为例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治措施——以天津地区为例

时间:2022-06-01 08:51 | 栏目:动物医学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2-06-0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动物医学论文文章《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治措施——以天津地区为例》,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随着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副猪嗜血杆菌病逐渐成为猪场的重要的疾病之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多为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是在猪机体抵抗力较弱的情况下而发生。因此,此病的发生说明猪的体质下降,或者猪场有其他疾病的发生,意味着猪场的基本饲养、管理及防控已出现了漏洞,急需完善。副猪嗜血杆菌病若长时间得不到控制,将会给各个年龄阶段的猪带来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幼龄猪,即使病猪康复后,该病对其后期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副猪嗜血杆菌病给猪场养殖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受到养殖业的重视。
引 言
副猪嗜血杆菌病(Haempohlius parasuis, HPs),又称猪革拉斯氏病(Glӓsser'sDisease),是副猪嗜血杆菌在猪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侵染猪上呼吸道而引发的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临床上以纤维素性浆膜炎、关节炎及脑膜炎等为主要病理特征。副猪嗜血杆菌属于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严格依赖 NAD 或 V 因子的革兰氏阴性菌,球杆状或短杆状,单个或短链排列,可见荚膜;在添加 NAD的 TSA 培养基中长出成湿润、凸起、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葡萄球菌与副猪嗜血杆菌水平垂直划线会出现典型的“卫星现象”。副猪嗜血杆菌常继发于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疾病,或与支原体等病原混合感染。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和康复后猪,排毒、空气飞沫、猪舍栏杆、用具等或直接接触是细菌的传播形式[1,2]。该病主要发生于 5~8 周龄猪,发病率在 15%左右,死亡率不等,严重时死亡率可达 50%以上[3],病情严重的猪康复后可能会生长障碍。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受到猪场的环境、饲养管理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变和影响,副猪嗜血杆菌病也逐渐成为猪场养殖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各个阶段猪的生长与生产,尤其是 5~8 周龄幼龄猪,给猪场养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通过对采自天津地区 6 个不同地区规模养猪场的血清样品进行血清学调查,初步明确了副猪嗜血杆菌病在天津地区的流行情况。采集病死猪病料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细菌的分离鉴定,成功从天津地区分离获得 1 株副猪嗜血杆菌流行菌株。利用药敏试验对天津地区副猪嗜血杆菌流行菌株的敏感药物进行筛选,并应用其对病猪进行药物治疗,完善猪场的预防及管理制度,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该研究结果不仅为了解天津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规律提供资料,而且为临床上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控以及在猪群中的清除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 1 章 副猪嗜血杆菌研究进展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pohlius parasuis, HPs)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病原为巴斯德菌科嗜血杆菌属成员。德国学者Glӓsser 在 1910 年首次报道该病,因此该病又有革拉斯氏病(Glӓsser's Disease)之称。早期研究发现副猪嗜血杆菌与猪嗜血杆菌极其相似,被称为猪嗜血杆菌,但后来发现猪嗜血杆菌在生长过程中需要 V 因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 X 因子(血红素和其它卟啉类物质),而该菌生长仅需要 V 因子,所以又改名为副猪嗜血杆菌[4]。
1.1 副猪嗜血杆菌的病原学
1.1.1 形态学特征
副猪嗜血杆菌形态多样,通常呈短杆状或球杆状,也有细条状,甚至呈丝状;多数单个散在,偶尔呈短链排列。HPs 为革兰氏阴性菌;无鞭毛,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大多数情况下,病料中刚分离的细菌带有荚膜;但在体外培养时,很容易失去细菌荚膜[5-7]。将副猪嗜血杆菌依次经热过抽提、电泳分离和十六烷三甲基溴化氨沉淀,结果发现该菌荚膜中含有多种糖类物质[8]。该菌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时,其形态呈丝状,并有菌毛样结构产生。
1.1.2 培养特性
副猪嗜血杆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低含氧量更有利于其生长;HPs 的酶系统发育不够完全,生长时依赖 V 因子(NAD)[6];此外,碱性条件也有利于副猪嗜血杆菌生长。将细菌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37 ℃恒温下培养 24至 48h,细菌生长情况较差,菌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灰白色,透明或半透明。分别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副猪嗜血杆菌在鲜血培养基上水平面垂直划线,在 37℃恒温下培养 36h 左右,表现 “卫星生长”现象,细菌生长良好,菌落直径平均为 1.5mm,且无溶血现象[7]
1.2 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分型和毒力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学分型[10]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琼脂扩散沉淀试验(AGID)、补体结合试验(C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凝集试验(IHA)、协同凝集试验(CA)以及新产生的基因分型法等。按传统的 KRG 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法[11],副猪嗜血杆菌至少有 15 个血清型[12-15],但可以分辨血清型的菌株仅为 63%,而血清型不可分辨的分离株占 20%以上,可能这些分离菌株仅能产生少量的特异性抗原,或者还存在一些没有被发现的血清型;另外,不同血清型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反应。IHA 和 CA 的特异性高,可以将 90%的 HPs分型,交叉反应菌株相对较少。不同血清型的菌株之间毒力也有着极大的差异;另外,菌株所在的地域不同,血清型的分布差异也较大(表 1-1)。强毒血清型菌株感染机体 96 小时内可导致患病猪只死亡;猪感染中等毒力血清型菌株可引发关节炎、浆膜炎等,但很少死亡;猪感染弱毒力血清型菌株后临床表现温和,组织器官的整体损伤很小;无毒血清型菌株感染猪后未见任何临床表现与症状[16]
不同 HPs 血清型菌株毒力和部分地域的分布情况
第 2 章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起始于猪上呼吸道,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全身性症状。临床上以呼吸困难、跛行、共济失调等为典型症状,剖检可见心包炎、纤维素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以及脑膜炎等[46]。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发生在断奶仔猪和保育猪。临床上副猪嗜血杆菌病常继发于其他疾病,或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引起猪只发病。所以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发生与发展、临床诊断与治疗要综合各个方面进行判断。通过实验室镜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等方法,可以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可根据副猪嗜血杆菌的当地流行情况进行接种疫苗或制备自家苗预防,根据实验室药敏试验对发病猪只进行治疗,同时根据猪场自身的情况进行综合防治,可取得很大的成效。
1 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HPs 常驻存于猪的上呼吸道,可在鼻腔、气管中上部及扁桃体等部位分离得到细菌[46]。副猪嗜血杆菌主要通过空气、猪只的接触及污染排泄物进行传播,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菌猪和病猪。2 周龄到 4 月龄的猪均可感染该病,通常 5 周龄到 8 周龄的断奶仔猪或保育段的猪更易发病[47-49],其他阶段的猪只很少发病;母猪通常被视为 HPs 的储藏宿主,但是母猪很少排毒,所以初生仔猪的感染机率并不高,仅有极少数的仔猪被感染,成为亚临床感染[50];而其它仔猪由于体内有母源抗体的存在不易被感染。当猪断奶和转到保育舍时,由于各种应激和母源抗体下降,仔猪的体质和抵抗力下降,所以此时仔猪开始发病,早期没有被感染的猪只也开始被传染。发病率与机体的免疫状况和感染剂量有关,一般在 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 50%[51-54]。研究还发现,在健康或无特定病原体的猪群中引入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将会引起猪群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另外,天气骤变、长途运输环境较差等应激都将可能引起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急性爆发。临床常见因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引发该病。此外,猪只出现繁殖障碍与呼吸障碍综合症与副猪嗜血杆菌并发的情况也很常见;副猪嗜血杆菌也常继发于其他呼吸道疾病。所以,了解当地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对预防及治疗该病极其重要。
2 临床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病临床表现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两种类型,猪场一般慢性感染为主;隐性感染猪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容易传染健康猪。急性型表现为猪群中膘情较好的猪突然同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运动失调,关节肿胀[55],跛行,步态僵硬,喜侧卧,耳稍发紫,全身皮肤发红或苍白,眼结膜发绀,上下眼睑皮下水肿,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短促咳嗽,疼痛尖叫,鼻孔有黏液性及浆液性分泌物[56]。病情严重的猪只会死亡,死前侧卧,抽搐或四肢划水样。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时,可能会转化为亚急性型或慢急性型。急性感染后可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仔猪和育肥猪可能会留下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母猪流产,公猪跛行[57];感染母猪即使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分娩时也可能会引起一些严重的疾病,慢性跛行的哺乳母猪的母性行为可能极端弱化。因此,副猪嗜血杆菌病给养殖业带来极大的损失[58]
副猪嗜血杆菌 16SrRNA 的 PCR 扩增结果
第二篇 研究内容................................................................................... 13
第 1 章 天津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13
1 材料与方法 .................................................................................. 13
2 结果 ............................................................................................... 14
3 讨论 ............................................................................................... 16
4 小结 ............................................................................................... 17
第 2 章 副猪嗜血杆菌天津株的分离与鉴定 ................................... 18
1 材料与方法 .................................................................................. 19
2 结果 ............................................................................................... 24
3 讨论 ............................................................................................... 31
4 小结 ............................................................................................... 33
第 3 章 天津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措施研究 ....................... 34
1 材料与方法 .................................................................................. 34
2 结果 ............................................................................................... 36
3 讨论 ............................................................................................... 37
4 小结 ............................................................................................... 38
3 讨论
随着养殖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副猪嗜血杆菌病逐渐成为猪场的重要的疾病之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多为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是在猪机体抵抗力较弱的情况下而发生。因此,此病的发生说明猪的体质下降,或者猪场有其他疾病的发生,意味着猪场的基本饲养、管理及防控已出现了漏洞,急需完善。副猪嗜血杆菌病若长时间得不到控制,将会给各个年龄阶段的猪带来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幼龄猪,即使病猪康复后,该病对其后期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副猪嗜血杆菌病给猪场养殖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受到养殖业的重视。
结 论
1. 天津地区 6 个规模化猪场的猪群中副猪嗜血杆菌血清抗体总体阳性率为19.81%。其中,断奶仔猪和保育阶段的猪阳性率偏高,表现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猪血清阳性率平均为 8.63%,说明天津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已较为广泛。
2. 成功从天津地区分离获得 1 株副猪嗜血杆菌流行菌株。
3. 药敏试验证明分离的地区性流行菌株对头孢噻呋钠、阿米卡星等药物高度敏感,并以此制定了对天津市 6 个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策略,取得理想的效果。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治措施——以天津地区为例》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动物医学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