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问题争议

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问题争议

时间:2020-07-31 02:25 | 栏目:硕士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0-07-31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硕士论文文章《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问题争议》,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要:认为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问题是教育硕士培养中的重要问题。从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问题的再认识,讨论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的特殊性,并提出关于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教育硕士;学术能力;研究生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如何确保并进一步提升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已成为不得不重视且审慎对待的现实问题。虽然影响和制约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教育硕士的学术能力,却是直接关涉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笔者通过揭示目前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教育硕士培养中实践性、应用性、理论性和学术性等方面的认识问题展开论述,解析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教育硕士学术能力的对策性建议。 

 

教育硕士学位授予

 

  一、对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问题的再认识 

 

 目前,关于教育硕士学术能力的培养问题,出现了令人必须思考且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有研究者撰文指出: 现在一些教育硕士培养单位重理论、重学术,轻实践、轻经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做出来的论文往往是纸上谈兵的“纯论文”,学术和实践相脱离,违背了教育硕士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还有研究者也指明,目前教育硕士培养中出现“偏学术性培养倾向”,并提出“应落实教育硕士培养的应用性,纠正学术性培养倾向”。由此看来,目前教育硕士培养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主要集中于“重理论、重学术和轻实践、轻应用”这种“偏学术性培养倾向”上。作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确实应该全面反思和检视目前教育硕士培养中偏离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和方向的做法,及时纠偏,强调教育硕士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此,我们不反对纠偏,也不是商榷性地对相关研究者的观点提出异议或质疑,而是要思考和追问如下的问题:教育硕士的培养是否只讲求实践性和应用性却与学术无关?或者说,教育硕士的培养是去理论性、学术性的?对教育硕士的培养没有学术能力上的要求?

 从教育硕士教育的性质及培养目标来看,教育硕士的培养强调满足教育职业需求,重实践、重应用,不能像学术型研究生教育那样,重理论、重学术。这也是教育硕士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在性质上的区分。但也不应以此为据,不加分析地主观认定教育硕士的培养排斥理论和学术。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主观判断所导致的认知性障碍。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一是人们对教育硕士教育仍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二是人们对“学术”这一概念的认识仍局限于“高深学问的探究”,三是为凸显与“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区分。所以,一旦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中也重视理论和学术,就会被认为偏离了教育硕士培养目标。

 其实,教育硕士的培养,理论和学术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和内容。虽然教育硕士的培养是以课程学习为主,但从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层面上讲,既包括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课程,也包括学科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性课程,所以,即便是以课程学习为主,也离不开理论学习和基本的学术训练。但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要求不同的是,在教育硕士培养中,注重理论不是单纯地为了“高深学问”的探究,而是为了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重视学术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为了提升教育硕士对今后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应用性研究,进而提升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是直接影响和制约基础教育改革顺利展开和整体质量提升的关键,“教师即研究者”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从这一层面上讲,丰富教育硕士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加强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是教育硕士教育理应承担的培养任务。如果在教育硕士培养中,把理论和学术抽离,那么,教育硕士的课程学习究竟还能学习什么呢?

综上所述,“纠偏”或“纠教育硕士培养中学术性培养倾向之偏”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毕竟教育硕士是以教师职业为背景的专业学位,不应偏离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但我们也认为,影响和制约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偏重教育硕士学术性培养”,而在于如何理性地认知教育硕士培养中的理论和学术以及如何提升教育硕士的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等问题。如果因为强调了重实践、重应用而排斥或弱化理论和学术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或淡化和弱化教育硕士的理论学习和学术能力培养,这才是值得人们深思、检视和质疑的现实问题。

 

 

  二、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的特殊性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是高深学问的探究,那么,随着历史的发展,学术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学术活动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时代性的改变。特别是大学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发展的中心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术的社会性属性、实践应用的生产力属性以及人的持续发展属性等,已现实地构建出学术的现代品质。 如果在认识论的层面上仍抱守“高深学问”来限定学术和判断学术活动,不能说不具合理性,但在实践应用的层面上确实局限了学术的属性以及学术活动的范围。从现代意义上讲,学术的内涵不仅包含高深学问的探究、人类未知的探索和知识创新等研究探索活动,也包括知识和技术的转化、开发和应用。换言之,知识的转化、开发和应用,也是学术的范畴。

 基于对学术这一概念的认识,便不难回答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学术以及学术能力培养的特殊性这一问题。首先,应在认识上清晰,既然教育硕士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是处于同一层次的研究生教育,那么,两者的同质性在哪里?

 其实,强调重理论和重学术以及强调实践和应用,主要是两种类型研究生教育在性质、目的和功能指向等方面的差异性标识,而两者的同质性则在于“学术”,所不同的是“学术”的性质、类型及活动方式不同。如果说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强调的是研究性的、创新性的“学术”,是以系统的、专门化的学问为基础,那么,教育硕士教育,虽强调实践和应用,但却是以系统理论、专业化知识和技术的开发应用为基础,是“应用性”的学术。这种“应用性”的学术,其特殊性在于:①不是以创新知识或探索未知为目的,而是研究分析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 是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开发转化,满足教师职业的现实需求;②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研究分析教师实践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寻求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手段或途径;③升华实践经验,并以系统理论和知识解释实践经验,进而形成指导、解析实践的实用性知识和方法论体系;④通过课程讲授和解读,把系统理论和专业知识回归实践的属性,把高深学问推向实践应用和广泛的社会领域等。 当然,这种“应用性”的学术,其实也蕴含着创新,与“高深学问的探究”的学术所不同的是, 不以理论和知识的原创为目的,而是属于理论和知识的“二度”或“三度”创新。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教育硕士教育,不是不需要理论和学术,也不是不需要对教育硕士生进行学术能力培养,关键是如何定位理论和学术以及学术能力培养在教育硕士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教育硕士培养中体现出“应用性”学术。

 

  三、提升教育硕士学术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学术能力,简要地讲是指从事学术活动应具备的相关素质和能力。基于教育硕士培养中学术活动的实践应用性,我们提出如下提升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1.在教育硕士培养指导思想上,明确实践和应用也是学术活动的范畴,即“应用性”学术

 指导思想不仅是一种方向引领,而且也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标准。 如果在教育硕士培养的指导思想中否认或不认可实践和应用也是一种学术活动,就会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中排斥学术要求,把实践和应用仅仅定位于技术性、操作性的手段或方式,或者说学会了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就完成了教育硕士的培养任务。果真如此的话,教育硕士教育就实实在在地成为研究生层次的职业培训了,而且还会使人直接产生这样的价值判断:教育硕士的培养与理论和学术无关。 一旦这样的认识转化成为人们判断教育硕士教育的标准,它所造成的影响,不仅直接导致教育硕士教育的地位大大降低,而且也直接影响教育硕士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这也是我们特别强调应在教育硕士培养的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实践和应用也是一种学术活动的原因。

 2.课程设置上,强化教师职业需求,重视实践性、个性化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学习

 目前我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上存在的最大问题仍是课程偏重于理论,与教师职业需求脱节,没有在课程设置的层面上凸显出教育硕士的职业特色。虽然说教育基本原理、课程论、教学论等方面的课程是必要的,但这些课程容易在讲授中倾向理论化,忽视或远离教师职业的实践需求。我们认为,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还是应围绕教师职业需求这一中心,把教育基本原理、课程论、教学论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开设成导读性的模块化课程,加大能够与教师职业直接相关的实践应用性课程,如中小学课程开发与设计、中小学教材研究及课程标准解读、小学生心理健康、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矫正、中小学班级建设、中小学教育管理、学校行政管理、青春期教育等,如此,才能够从课程设置的层面上凸显教师职业的属性,彰显课程设置的务实性、实践应用性,从而有效地达成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融合。

 另外,从教育硕士的课程结构来讲,目前我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所占比例过大,选修课程较少,而且选修的范围较窄,缺乏个性化课程设置,不利于教育硕士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为改变这种课程结构,我们认为可采取如下举措:①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开设多类型且具有实践应用性的选修课程;②重视教育硕士生个体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③鼓励教育硕士生参与导师教学研究课题或专门设置教育硕士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鼓励教育硕士生基于自身研究的兴趣而积极申报;④加大个性化教育教学实践项目或实践教学力度等,重视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的经验报告,或定期举办教育硕士教学实践的经验汇报会等。 这些举措都有利于教育硕士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培养。所以,依据教师职业需要和个性发展的原则,重构教育硕士课程结构,加大个性化培养,是目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充分体现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实践和应用导向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3. 创新教育硕士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倡导师生间多形式的交流互动

 教学是一种设计,是一种教学智慧的运用,应体现出方式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智慧和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一体化融合。教育硕士教育教学本身成为一种范型引领,才能有利于训练和构建教育硕士今后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学技能体系。 但目前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不符合教育硕士培养的基本要求。

 我们倡导教育硕士教学方式方法的体系化创新,这是我国教育硕士教学中一个较为缺乏的理念。教育硕士教学方式方法的体系创新,不应局限于那种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变和创新,而应从教学整体上构建教育硕士教学方式方法的体系。所以,我们建议,立足于教师职业需求的实践和应用,强调案例教学、实践探究性教学、群组研讨性教学、问题解析性教学等,并与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方式方法相结合,以达成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体系。这样的教学,才能够有效地培养教育硕士的应用性学术意识和能力。

 目前,教育硕士教育教学中的交流互动,还多局限于课堂教学或学位论文指导等有限的教学领域,缺乏师生间跨时空的多方式的交流活动。事实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已为师生间交流互动

提供了多种平台。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应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创建网上交流活动平台或讨论社区,广泛开展网上授课、远程指导、视频对话等多形式的交流互动,把课堂内外、校内培养和校外指导等结合起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立体化教学平台。 所以,创新教育硕士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其关键在于用心设计,在于教学智慧的运用。

 4. 开设教育硕士学术训练课程

 从现实来看,从课程的层面专门实施教育硕士学术训练,确实较少,这也是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譬如,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分类和整理资料、如何撰写文献综述等,表面看来这是简单的事情,但这是教育硕士培养中学术训练的基础环节。如何撰写调查报告、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如何撰写学位论文等,其实都是教育硕士应该掌握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虽然在课程设置上,都重视并开设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似乎不需要专门开设学术训练课程,但事实上,教育硕士非常缺乏这些基本的学术训练。所以,开设学术训练的专门课程,不是简单地重复教育研究方法的课程内容,而是基于教育硕士的现实需要而展开的基础性的学术训练。

 当然,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学术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或路径是多样的,我们只是简要地提出上述培养教育硕士学术能力的一些对策和建议,以引起教育硕士培养单位以及管理部门对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的关注,以期在今后设计制定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或制定相关指导性文件中,重视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硕士教育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

[2]杨晨光,毛帽.教育硕士培养:基础教育的“充电器”[N].中国教育报,2018-1-9:2.

[3]何英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

[4]任山章.重新定位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纠正学术性培养倾向[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8(3).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教育硕士学术能力培养问题争议》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硕士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