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国内首批论文服务机构

当前位置:硕士论文网首页 > 学前教育 >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博弈论的思考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博弈论的思考

时间:2022-04-19 16:22 | 栏目:学前教育专业论文 | 浏览:

硕士论文网第2022-04-19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学前教育专业论文文章《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博弈论的思考》,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论文摘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现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游戏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是当代幼儿教师的必备素质,而游戏理论学习是提升游戏化教学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对主要游戏理论学派作出了简要介绍,并从帮助了解幼儿游戏的根源和本质,促进了解游戏与幼儿学习、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帮助了解儿童游戏的特点和分类等几方面分析了游戏理论学习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学前教育论文;游戏理论;理论认识与思考
 
  理论学习因抽象枯燥而不太受学生重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口头上都认为游戏理论学习很重要,应该认真学习,但在行动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记住的游戏理论学派和名家很少,主要游戏观点也了解不多,存在对游戏理论学习认识不足、了解不够的情况,因此需要提高认识,加以引导。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游戏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游戏是当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自从 1989 年国家教育部以正式纲领性文件《幼儿园教育工作规程(试行)》确定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以来,游戏教学在幼儿园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教师的幼儿观、教育观、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得到有效抑制,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已达成一种共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好地贯彻。但有研究表明,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中也还面临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其中包括部分教师游戏教学实施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环境创设缺乏游戏要素、不能准确把握游戏与课程的关系、缺乏正确解读幼儿游戏行为的能力、不能适时介入和指导幼儿游戏,导致游戏无法深入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加强实践锻炼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习,尤其是加强游戏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指导教育实践。作为在校学习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是有充足时间进行理论学习的好时机,在校期间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对胜任未来幼儿教师岗位以及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游戏理论学派及其观点简述

  (一)经典游戏理论
  19 世纪下半叶到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范围内相关学者开始对儿童游戏进行研究,经典游戏理论便诞生在这个阶段。同时,达尔文所提出的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游戏理论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代表性理论有剩余精力说、松弛说、生活准备说、复演说等。第一,剩余精力说,也称“精力过剩论”,最早由德国思想家席勒提出,后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丰富并发展了这一学说。根据该理论指出,当人们的吃与喝等基本物质生活满足之后,便会对精神进行追求,游戏便是不断追求精神所出现的产物。游戏就是宣泄机体内剩余精力的一种方式,人们剩余的精力越多,那么所开创出来的游戏类型就会越多。从席勒的观点来看,他认为游戏大致可以划分成为两类:第一类指的是人们在体力方面过剩的基础上开始对游戏进行探索,即基于身体器官而进行运动的游戏类型;第二类指的是人们在精神方面过剩的基础上开始思考游戏,即基于人的思想而开发的游戏,又或者是审美活动,该类游戏更倾向于智力运动。第二,松弛说,也称“娱乐说”,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拉扎鲁斯。根据该理论,人们游戏并不是因为机体内部的精力过剩造成的,相反却是由于精力不足造成的,为了解除身心的疲劳,人们进行游戏,从而恢复精力、放松身心。第三,生活准备说,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格罗斯从生物进化论角度出发阐述游戏的本质内涵,他认为游戏是动物的幼稚期或不成熟期的特有现象。儿童生来就具有某些本能,但这些本能不够完善,必须通过游戏加以练习,游戏是一种练习本能的普遍冲动。通过游戏练习可习得一些基本技能,有利于为成年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从格罗斯的观点来看,他认为儿童游戏大致有两类:第一类是儿童练习性游戏,这类游戏可对儿童的高级心理能力以及感知运动进行练习;第二类是儿童社会性游戏,具体有模仿性的游戏以及一定的追逐打闹等。第四,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尔基于自身的研究提出了“复演说”理论,从其观点来看,认为儿童游戏其实是对人类祖先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些生活特征进行不断复演,所以儿童游戏活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人类祖先到现代人整个进化过程反映出来,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
  (二)现代游戏理论
  现代游戏理论出现于 20 世纪 20 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对游戏的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唤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等,均属于具有代表性的游戏理论。第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由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游戏在个体情绪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发泄愤怒、减少焦虑、舒缓紧张等作用,如果人的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和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释放就会精神分裂,游戏就是释放这种压抑的有效途径。埃里克森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加以阐扬与修正,认为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解决焦虑与实现自我愿望达成或满足的机会,促进儿童人格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如果每个阶段发展的任务都解决的好,就形成了理想的人格,反之,则形成相反的人格。蒙尼格提出游戏可以释放或减轻人与生俱来的攻击性驱力而不致形成病症,但这一观点被许多研究结果推翻,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攻击性游戏实际上会刺激而不是降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佩勒发展了弗洛伊德关于角色游戏中情感驱力的观点,提出儿童在游戏实践过程中,对角色进行选择并不属于本能模仿角色,因为儿童之所以参与游戏有着比较复杂、深刻的情绪因素所在。第二,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作为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认为游戏并不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不习而能的“本能”,而是随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而发展,游戏是儿童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游戏的特征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即儿童可能不考虑外在事物现实状况、目前的客观特征,而仅仅只是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去从事某种活动,进而改变现实情景,将外在事物、情景改造成能适应儿童原有发展水平和主观意愿的事物与情形。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着儿童的游戏水平,并以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认为游戏可以划分为规则游戏、象征性游戏以及练习性游戏三类。第三,维果茨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也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该理论学派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提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观点,即儿童在游戏中总是试图超越他现有的水平向新的高级阶段过渡。该理论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认为游戏不会自然而然发展,而是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提出倘若没有教育的价值,那么就不会产生游戏,又或者说游戏没有教育价值将会停滞不前。从儿童角度来讲,倘若要确保儿童能够对游戏方法进行充分掌握,那么就需要成人的适当干预,也就是说要在一定年龄段上对儿童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学会如何开展游戏。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观重视和强调成人对儿童游戏的指导和参与的观点,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维果茨等,该理论主要试图解释游戏的生理机制。所谓“最佳唤醒水平”,其中“唤醒”是关键,而能够唤醒的关键又在于机体内部平衡机制以及内部环境的刺激。外部环境刺激能够为儿童学习提供不可缺少的线索,还可以激活机体,改变机体的驱力状态;如果“最佳唤醒水平”被新奇的事物提高,有机体内部的平衡机制就可以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来降低这一激发水平,维持最佳唤醒状态。唤醒理论描述了机体不同性质的行为与不同性质的环境刺激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启发人们在为幼儿创设和组织环境时,应当注意从整体上考虑游戏材料的数量、新异性等因素。第五,著名心理学家贝特森通过对逻辑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理论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有关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所谓“元交际”是一种抽象的、意义含蓄的交际。贝特森认为游戏中的所有活动并不代表真实生活的活动,儿童在游戏前已达成“这是玩啊”的信息传递,知道将会发生什么,而且知道这是假装的,所以游戏的基本特征理应是“元交际”。从游戏的角度来讲,将其作为“元交际”便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虽然会对某一种角色进行扮演,但是并不是在学习如何扮演这种角色,而是在对“角色”的概念进行学习,对角色不同之处进行区分。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影响下的经典游戏理论彰显着明显的生物学色彩,从本质来讲属于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可靠的实验依据,忽略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现代游戏理论试图在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框架中解释和讨论什么是游戏、为什么游戏等现代游戏问题,这些理论都认为游戏能够以某种方式促进儿童的发展。

  三、游戏理论学习对学生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帮助了解幼儿游戏的根源和本质
  幼儿为什么要游戏?为什么要把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根据游戏理论,幼儿需要游戏不仅有自然进化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还有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原因。幼儿在满足了基本生存和安全需要的前提下,驱使幼儿游戏的动因主要有身体活动、探究、交往和表达的需要等。游戏使幼儿各种需要得到满足,满足带来快乐,快乐产生兴趣,从而成为学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活动。
(二)促进了解游戏与幼儿学习、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
  依据研究理论,幼儿游戏就是幼儿学习,幼儿游戏与幼儿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納什指出,如果幼儿很少接触游戏,又或者是在游戏中不够玩的充分,那么幼儿的大脑相比其他同龄正常儿童来讲,将会小 20%~30%。著名精神学家图尔特·布朗非常注重研究成年罪犯的童年生活,从其研究观点来看,大约 75% 的成年罪犯在童年生活中缺乏一定的游戏经验。游戏对于儿童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游戏理论为了解游戏通过什么方式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众多理论依据和支撑数据。
  (三)帮助了解儿童游戏的特点和分类
  幼儿游戏具有鲜明的“幼儿”特点,既有表情、动作、言语等的外在行为表现,也有类似愉悦等情感外在体现。游戏的认知分类与社会分类是各种游戏分类中常用的基本分类。以游戏认知为依据,可将游戏划分成为规则游戏、结构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联系性游戏等。同时,在儿童生长发育不同的阶段,各类游戏所占的比例不同,以及为什么呈现这样的趋势。这些理论观点为教师观察儿童游戏、设计和指
导儿童游戏提供了依据。
  (四)促进科学观察并解读儿童游戏
  理论基础是科学观察并解读儿童游戏的重要保障。依据幼儿的表情可以判断幼儿是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还是消极被动的状态,从而区分是游戏还是无所事事和闲逛;依据幼儿的动作特点对于幼儿进行判断,是否是在开展嬉戏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还是探索性游戏;将幼儿话语内容作为依据,可以判断幼儿是否在游戏以及游戏的水平与状况;依据游戏中幼儿使用的材料或玩具可以判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需求;依据幼儿在游戏中是否具有“愉快的”“自由的”“自主的”游戏性体验可以判断游戏活动是否是真正的游戏等。
  (五)学会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研究数据表明,在创设幼儿游戏环境时,如果没有依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而只按照成人的想法与愿望来设置,这样的游戏环境就不可能被幼儿认同和接受。只有当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游戏材料,游戏活动才可能呈现多样性和灵活性,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将会充分体验到真正的游戏性。基于此,建议幼儿教师在对游戏环境进行创设的过程中,游戏材料的投放和活动内容的设计都要建立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之上,使游戏任务与内容对幼儿来说,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通过努力可以完成。
  (六)学会适时介入并指导幼儿游戏
  研究表明,游戏是幼儿的需要但并不意味着每种游戏都有助于幼儿的学习,适时地干预与介入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但干预的方式方法、干预的时机和干预的“度”需要把握好,要明晰干预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越俎代庖”。根据幼儿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可以采用平行介入法、情景介入法和教学活动游戏法等方法加以指导和介入,而一些直接干预建议尽量减少,最大限度保障幼儿能够自由、和谐、愉悦地开展游戏。
  (七)促进个人终身发展
   游戏理论知识是前人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而总结形成的宝贵经验,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了解幼儿游戏的相关知识与发展成果,指导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采取针对性措施;理论知识中所体现的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以促进学习者逻辑思辨能力的提升,养成善于思考与分析问题的习惯,为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在学习与运用前人的理论知识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发现和新思考,通过改进和完善,进一步促进理论发展和个人专业成长。

  四、教学启示与思考

  游戏理论是前人宝贵的知识财富,是了解幼儿游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形成正确的幼儿教育观的重要途径。作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引导学生对主要游戏理论学派观点进行梳理
  通过梳理,对比各个游戏理论流派的不同见解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发展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幼儿游戏研究发展脉络思路,培养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分析游戏地位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
(二)注重游戏理论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进行有机结合,增强理论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搜集大量的视频案例、文字案例、图片资料等来论证理论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消化吸收,同时增强学习兴趣。
  (三)在实践中对游戏理论进行归纳运用
  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在幼儿行为观察、幼儿游戏环境创设、幼儿游戏活动实施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去设计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幼儿行为观察中用理论分析产生相关行为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和指导问题的策略及
依据;在环境布置中阐明玩具和游戏材料选择的依据和原则,提高环境布置的科学性;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并提出评价的理论依据等,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领会到理论学习给自己专业成长带来的巨大收获。
  (四)在反思中提升游戏理论水平
  引导学生对幼儿园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现象进行书面分析,探讨幼儿园教学、课程和游戏的关系,尝试改编或创编教学游戏,反思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游戏精神体现不足之处并提出整改建议,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保障举措及发展构想,在思考与反思中不断成长、成熟。
 

本篇论文参考文献:

[1]胡碧霞,张瑜.国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研究述评[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1):75.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8.
[4]杨虎民.儿童游戏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分析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118-119.
[5]秦晋芳,李雪平.幼儿游戏教学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2016,9(3):27-28.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博弈论的思考》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学前教育专业论文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