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网第2022-04-12期,本期硕士论文写作指导老师为大家分享一篇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文章《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的方法分析》,供大家在写论文时进行参考。
摘 要: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能否接受身份、教育内容和学习生活的巨大转变事关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到学生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重点探究对这类学生的衔接教育的有效方法,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师要在长期实战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从而能够促进幼小衔接教学工作产生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衔接方法
目前我国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学龄前儿童在接受学前教育时,多半是进行趣味性活动、游戏和极少部分的知识学习,目的是让学龄前儿童提前处于集体环境中,以便儿童能够在进入小学教育时适应集体学习的环境。但是,学龄前儿童心智发育还很稚嫩,并且不能接受生活较大的改变,如果将有趣的游戏生活一下子转变为枯燥压抑的学习生活,那么可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严重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与教育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因此,本文就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做出了深入探究。
1.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前教育时期,因为学龄教育的重点是帮助学龄前儿童适应集体生活,因此教师通常给学生营造快乐轻松的游戏氛围,以便让儿童更加快速地适应这种生活。但是,在进入小学之后,教师通常就把重点放在了课程教学上,从而导致了学生并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的状态,并且,教师也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屡屡上课不在状态,学习状态每况日下。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给学生创造出合适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认识图形(一)》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生动有趣的比赛。比赛前教师先是准备好很多个球、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然后教师可以一边让学生玩这个积木,一边给学生讲解这些积木形状的具体名称和特点,学生在玩的时候就可以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学生之间也会进行一些的讨论,以便学生更快地理解消化学习内容,课堂氛围非常融洽。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教师还可以仔细询问学生有没有什么内容不理解的,或者有没有哪个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这时就有一个学生询问教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因为学生觉得这个形状是一样的,然后教师就告诉学生,正方体的三条边都是一样长的,而长方体的三条边就没有要求,于是教师就可以在这种氛围中轻松地与学生沟通,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接着教师就让学生开始比赛,看谁能用五个积木块堆起来的形状最高,于是在比赛的刺激下,学生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堆积木。学生先是仔细想了一下积木的形状和大小,然后挑选自己满意的积木块。在这个时候,就有的学生看球的直径比较大,想选好几个球,结果不能够堆起来;有的学生就比较聪明,只是选取了一个球摆在了积木的最上端,并且成功地立起来了,所有学生都对这些学生表达了赞赏之情,于是学生都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了有效的课程学习。
2.优化教学内容,有序缓步教学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内容通常只是水平较低、内容较浅的趣味性学习,学习的内容没有形成系统,而且内容的知识性远比不上其趣味性。如果学生刚一进入小学时就进行非常正式且有一定难度的课程教学,那么学生可能就会在学习上出现很大的困难,不仅会不理解教学的教学内容,而且会由于一步慢而步步慢,导致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上又跟不上,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造成恶劣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分成一个个小步骤,从而能够将每一步都给学生讲解清楚,这样才不会有学生在学习上掉队。比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分类与整理》中,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拆分成几个部分给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的一开始,教师就应该先带领学生认识课本中这些气球的特点,如有蓝色圆形的气球,蓝色重叠圆形的气球,还有黄色心形的气球,黄色圆形的气球和红色圆形的气球。对于特定物体的特性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分类与整理的课程中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该名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这个物体的特性,那么他在后面做的分类整理就一定是错的。所有学生在分类整理之后都记录下了每个颜色和形状的气球的数量,在课后教师在批改学生的记录作业之后,果然发现有几个学生没有分清每个气球的颜色形状,于是教师就再次与这几个学生进行当面的辅导,从而了解该名学生在这一步的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并及时改正,以免该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再次发生错误。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时,有没有把这个最关键的一步做好,就是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将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分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分清教学重点,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重视个体特性,实行因材施教
由于学前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各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因此,刚进入小学的学生的知识水准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而有些学生不但不能理解,甚至在这方面一片空白,这个时候如果每个学生都接受一样水平的教育,一旦这个教育的知识水平偏高,那就会导致大量学生不能理解,从而导致极低的教学效率。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水平,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在每个科目的学习成果和学习优势所在,然后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保证教学内容能覆盖到每一个学生之中。比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中,教师就应该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但是由于在学前教育阶段各个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有些学生早已学会了 1 到 5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学习优秀的同学也已经学会了 6 到 10 之间的加减法,但是,还是会有些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不太理解,并没有深入掌握。于是教师可以将这些学生进行两两搭配,让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带一个学习差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给成绩差的学生讲解自己的理解和做题的思路,这种方法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在复习巩固的同时,帮助其他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二次学习和理解,如果经过二次学习之后还有学生不太明白,那么教师就应该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当面的辅导。所以说,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一定要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并且组织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将每堂课的学习内容经过合理的研究划分循序渐进地教授给学生,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并且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将优生带差生变成一种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学习模式,当然最后教师需要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课后单独的询问和辅导,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理解学习内容。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是儿童向学生转变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成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十几年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并且,衔接教育给学生在这个阶段所教学的知识内容也给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首先要在意识上重视幼小衔接教育,然后根据实际经验,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之后,给学生制定阶梯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案,最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因材施教培养每个学生,从而促进学龄前儿童稳步踏入小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阿不力提甫•库尔班. 探究幼小衔接的相关问题[J].魅力中国,2018 (15):286-287
[2]景凤龙.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幼小衔接工作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8(22):115-117
以上论文内容是由
硕士论文网为您提供的关于《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的方法分析》的内容,如需查看更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查找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生论文参考资料,欢迎访问硕士论文网学前教育专业论文栏目。